資本寒冬將變成資本極冬,未來將有更多的滴滴拉屎現出原形
創業拼的是尖刀,絕非忽略商業本質的情懷。
1.泡沫還是熱氣球?
這是篇寫給時代的文章,這是個大眾創業的時代。
平均每天都有兩萬多個新公司成立,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
前些天,我寫過一篇“一篇文章打醒所有偽創業者”的文章。試圖揭露偽創業者的身份,寫到一半又突發感悟: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偽創業者,他的認知存在問題,遂動筆寫了那篇《一個產品經理如何突破自己的認知界限》。
在試圖揭露偽創業者身份的那篇文章中我提到: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王陽明在這本書里講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這句話的意思是:這個世界上沒有知道卻不行動的人,知道卻不行動,只能說你知道的還不徹底。
我很喜歡這句話。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寶藏,但行動者寥寥無幾!為什么?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在哪唄!說白了,與那些極為少數的人相比,我們缺乏近一步的線索。
這是大多數人的“知而未行”。他們不是缺乏行動的欲望,而是缺乏行動的資源。
如果換在創業領域,大多數人對某些行業都能指點一二,但緊緊是指點一二,不是指點九十。
指點九十的人在哪?他們都成了這個行業的領跑者,沒有功夫和這些指點一二的人瞎扯淡……
但時代不一樣了,不是八九十年代了,那個時代的創業者不會輕舉妄動,他們不會僅僅依靠純粹的情懷就豁出性命。也不會創個業弄得滿城風雨,眾人皆醉。
這是個指點一二的人都能創業的時代。標配是“情懷”。
除了用情懷來描述這些可愛的創業者們,可能沒有更合適的詞匯。
05年的中國,每分鐘有八家公司成立,到了06年,每分鐘有二十多家公司拿到營業執照。
這是相當恐怖的事情,因為市場容量是有限的。人的情懷成了無限的東西。
就拿互聯網行業來說:
05年是互聯網金融爆發期,僅上半年就涌現出一千多家平臺,截至目前,我們只聽說過某平臺老板跑路了,某寶砸20億做營銷,某個產品又出現在死亡名單上。
關于獨角獸,我們只聽過,沒見過。如果一個團隊背景不錯,比如成員來自BAT,或者是海龜背景,那么融資就會好一些。當然這些團隊總會不負眾望拿到某某基金的幾百萬天使投。
說到天使投資,圈外的人總是一頭霧水,因為它不像風險投資有著很長的歷史。天使投資是時代的產物,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信息時代,信息不再只在少數人那里傳播,信息的爆炸,讓更多人覺醒。想做事的人多了,風險投資門檻太高,怎么辦?市場迫切需要一個低門檻的投資方式:天使投資來自于市場的迫切需求。
關于天使投資:產品不需要盈利,只要注冊公司,有核心團隊,產品邏輯清晰就可以申請。
還有門檻更低的:種子投資。你只要有一個想法就行。
時代允許你這么做,更確切的說:資本允許你這么做。
前提是你足夠瘋狂,只要你和投資人面談的時候雙眼放光,講起產品滔滔不絕,運氣一般不會太差。
能做到這些無非兩種人,一種是真的找到行業痛點,對產品理解非常透徹,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另一種比較常見:他們比較會揣摩投資人心理。投資人會怎么想?這人這么瘋?會不會是下個馬云?當初很多人錯過馬云,我會不會也錯過?
正是投資人這種心理,一大部分不懂行情的偽創業者拿到了融資。
投資人為什么這么想?因為投資人也是人,他不會對每個行業都思考的很深,再者:大多數創意都是投資人沒遇見過的。
舉個例子:互聯網保險。
在一個創業者提出互聯網保險這個概念之前,百分之八十的投資人會眼前一亮,但不知道其運作邏輯,百分之二十的投資人可能思考過這類項目,但他們只是簡單的構想。
也就是說:創業者在產品的認知程度上是有優勢的。投資人在和創業者交涉的時候才能獲取對“互聯網保險”這個項目的運作邏輯。他們更擅長的是快速分辨一個需求是不是一個偽需求,如果是直接pass,如果覺得不是就繼續合作。這是個很主觀的判斷。因為一個新模式的提出是沒有任何數據支持的,人們只有依靠純粹的思考來判讀一種商業模式的未來。
所以投資人始終扮演的就是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他們依靠豐富的閱歷和已有數據來解析一個產品是不是有所作為,這個過程就是確定一個需求是不是偽需求的過程。
產品經理是最適合做VC的一群人,有人說PM是CEO的學前班,其實PM是VC的學前班!
CEO的三大基本職責:定戰略、找人、融資。而VC的本質工作就是分辨一個產品邏輯夠不夠硬。這點PM與VC比較接近。都是一些重思維,重分析的行業。
關于偽需求,剛接觸互聯網的人都覺得很容易分辨,他們覺得從一般邏輯,甚至簡單推理就能分辨。這堆人中出來創業的大多數都失敗了,現實讓他們的無知付出代價!
創業也好,產品也好,我們終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商業本質是什么,說的好聽一點是為社會創造價值,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盈利。
畢竟只有盈利的產品才能創造價值,當然不乏有些還在虧損但能創造價值的存在:比如京東。
京東持續性的虧損一直被業界所詬病。持續性的虧損能說明這個產品需求是泡沫嗎?顯然不可以,因為與京東一樣虧損的還有世界電商巨頭亞馬遜。在貝索斯的領導下,這個龐然大物已經持續虧損了二十年。關注科技媒體的朋友一定知道這條消息:亞馬遜已經開始盈利,貝索斯身價超越了金融巨鱷巴菲特,亞馬遜市值市值逾越3600億美元,約1.5個阿里巴巴。
亞馬遜的成功顯然給京東的股東打了一針興奮劑:因為它們模式如出一轍。劉強東這樣解釋京東虧損:那些錢并沒有白白花掉,它變成了京東的倉儲以及物流建設,也就是固定資產。
從自營電商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知道:持續性虧損的產品不一定是偽需求。那它的反面映射是什么呢?那些已經盈利的產品就一定不是偽需求嗎?
未必!
市場不乏一些高估值,已經盈利最后卻逐漸破產的產品,其中不乏一些明星企業。
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雅虎。
談及雅虎的輝煌與隕落,無人不感到惋惜,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曾獨霸一方,但最后落得屈居人下的柯達和諾基亞們。
不同的是后者是傳統行業的沒落,而雅虎是純互聯網行業的沒落。
直到它以四十億出售其核心資產時人們似乎還曾經停留在它創造的武林神話中:
投資馬云,投資孫正義,谷歌數次登門求收購……這樣的神話太多了……
是誰害了雅虎?不是別人,正是它自己,縱然市值再高,隕落也只是突然間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雅虎是只有王炸但卻打爛的一副牌。
其高層到現在或許都不知道雅虎究竟要做什么:內容?還是搜索?
知道了又何妨?搜索引擎谷歌已經歸位,實至名歸!
很顯然,如果雅虎如果堅持走搜索這條業務線,就不會有今天的谷歌。
在雅虎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的時候,谷歌曾數次上門拜訪,征求收購,那時雅虎眼中的谷歌是沒有價值的。
最后雅虎做了一件成全他人,惡心自己的一件事:把搜索服務承包給了谷歌,這是谷歌崛起,雅虎走向末路的一個關鍵決策。
雅虎幾乎所有的流量轉移到谷歌。
用戶普遍這樣認為:在谷歌搜索上就可以看到雅虎提供的全部內容,雅虎上看不到的內容也能在谷歌上看到,那為何還要繼續使用雅虎呢?
雅虎就是這樣沒落的,他們的失敗有很多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產品定位上:他們既做內容,又做搜索,但更側重內容的提供上面。
這點初創公司都不會犯的錯誤活生生的摧毀一個巨頭。
一副好牌被打成了滴滴拉屎。
這是資本不愿意看到的,更不愿意以賤賣收尾的恐怕還是它自己吧!
而我們,只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
這樣的泡沫有很多,而許多時候,泡沫和真需求是互相轉化的,有些產品是在吹的過程中吹成了泡沫,如果好好吹完全可以變成一個飛上高空的熱氣球,譬如雅虎。
而有些產品一出生就帶有濃厚的泡沫色彩,但不乏一些產品經理將其視為珍寶!譬如滴滴拉屎。
2.滴滴拉屎需求分析
之所以用滴滴拉屎這個案例,是因為它傳播的足夠廣,也足夠經典,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款做什么的產品,切入話題也著為方便!這個只見其名不見其形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圈儼然是個另類存在。
它誕生在滴滴打車時代,誕生在資本熱潮正午時分,那是個大學生輟學創業就能融資的時代,滴滴拉屎提出的動機就是為了嘲諷這個浮躁的創業時代。
當然它也誕生在資本寒冬之前,讓我說資本寒冬就是滴滴(偽)拉(需)屎(求)的杰作。滴滴拉屎多了,資本就會受到重挫,資本一受到打擊,寒冬在所難免!
為什么說滴滴拉屎是偽需求呢?我們站在產品經理角度來對它進行一個簡單的需求分析:
首先滴滴拉屎的性質是共享經濟領域的2c產品,大街上收費公廁不算,其性質屬于b2c。
當然,我們必須發揮用戶思維,畢竟這是個給廣大用戶提供服務的產品。
假設a1在滴滴拉屎平臺開通了自家廁所,你打開app發現只有一家他廁所開通了,然后點擊下單。假設a1家在人流量極大的三里屯,那么他的運氣應該不會太差,一天應該可以接點單,掙個外快,很快a2發現了,他也馬上開通,而且a2家在一樓,十分具備地理優勢,流量幾乎被a2搶占……
接著a3,a4,a5……a100紛紛加入他們都想賺點外快。
然而流量是固定的,假如三里屯流量是100個顧客,這100個商家平均攤下來只有一個,一次收費2元,一天才賺2元,兩塊不錯了,筆者家在二三線城市,收費公廁只要五毛,而且就在大街上,睜眼就能看到,不用你拿著滴滴拉屎這個app滿大街跑……
又過了一段時間,a1心想實在賺不了錢,索性關了,過了幾天,他家就被盜了,丟了一臺蘋果手機,和八萬現金,民警經過一番努力終于抓住了小偷,小偷交待了他的作案手法:用滴滴拉屎這個軟件成功潛入受害人家中,踩點然后找準時機作案……
然后第二天滴滴拉屎登上了各大媒體頭條:
《驚!小偷利用用滴滴拉屎進行踩點,一偷一個準!》
當然這是我虛構的,意在揭露這個產品本身攜帶的漏洞:
①這個產品并不能給用戶帶來豐厚的報酬。
因為每家每戶都有廁所,門檻極低,所以不會出現特別盈利的商家,a1特別賺錢,那么會出現a2,a3……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流量就會被瓜分,利潤也會被瓜分。最后a1索性關了,因為他已經好幾天沒接到單了。a2,a3也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漸漸失去耐心,因為就算對小商家而言:他們也是考慮前景的。
他們會想全世界有多少廁所,自己的資源簡直九牛一毛。
廁所這個資源,多而普遍。經商問利,其利薄寡。
②安全和隱私問題。
這個是無法避免的,它會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偷盜,入室搶劫,惡作劇等……
還有,你愿意為了賺一塊錢把你家變成公共場所嗎?每個人進來都有東張西望的權利,你們居室的裝修,布局,會被每個陌生人一覽無余,這點是精神潔癖忍受不了的,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潔癖吧,只是輕重程度問題而已……
除了這兩點,滴滴拉屎會徹底死在它的競爭對手上:
滴滴拉屎的競爭對手是誰:
①用戶自家的廁所。
正常人出門都會上個廁所吧。這是習慣性的習慣,就像回到家中習慣性的先打開電腦……沒錯,滴滴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用戶自家的廁所,它已經瓜分了市場百分之九十九的份額。
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一的份額誰來瓜分?
免費廁所:商家免費提供的廁所,地鐵,車站,無人區等都可以如廁。
最大恐怕是免費公廁了,街道,公園,大型場所的公廁都是免費的。
這點無可厚非,筆者居住的城市每三百米一個豪華廁所,是政府花巨資投建的,不僅免費而且干凈衛生,全天有人看護和打掃。
在這樣的城市,滴滴拉屎可以直接申請破產了。
類似于其它城市的公廁雖然沒有這般豪華,但是解決生理需求還是綽綽有余的。
站在用戶的立場來講,他們沒有任何動機去下載一款這樣的產品,因為免費廁所太多了,而且到處都是。
而產品總要盈利的,你總不能永遠免費,就算你永遠免費,這樣的產品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因為這類資源有很多,而且都是免費的,地理位置,場景體驗,都處在一個絕對優勢。
綜上所述:滴滴拉屎就是徹頭徹尾的偽需求。
但就這樣一個偽需求,諸多資本視其為瑰寶。
當然,滴滴拉屎這樣的偽需求比較容易分辨,資本是不會給它機會,而其它創意就不一樣了,它們偽虛的特性并不像滴滴拉屎這么明顯。
不明顯并不代表不是偽需求。充其量我們只能難以分辨。在難以分辨,本質上又是偽需求的諸多產品中,成功對大多數人來講是吃運氣的事。
一款產品的成功需要綜合因素的集中,而一款產品失敗也只需要一個短板。
這就是產品木桶效應。
滴滴拉屎在綜合程度上短板太多,可以說幾乎沒有長板,所以其難以生存。
類似于這樣的產品,我們給它一個統稱:滴滴拉屎。
滴滴拉屎:代表那些看上去很美麗,本質上是偽需求的商業模式。
這樣的模式有很多,所以導致每天都有公司破產。
而資本每天也在扶持新的滴滴拉屎。太難分辨了,幾無可辨!
有太多看上去很偏執,實際上愚蠢的投機份子在用畢生積蓄和血淚交著學費。
百分之九十九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將是市場的犧牲品。
隨著滴滴打車與uber中國的合并,預示著中國將迎來新一期泡沫破碎潮,資本寒冬將變成資本極冬,未來將有更多的滴滴拉屎現出原形。
當然敗局給我們的啟示是無窮無盡的:
創業拼的是尖刀,絕非忽略商業本質的情懷。
希望在路上的都能磨一把好刀,
還在路上觀望的能選一把好刀,
時不我待!
#專欄作家#
蘇侖特,微信公眾號:蘇侖特的專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型產品經理,《美的遠見:產品心理學》作者。社交3.0創業實踐者,對社交、硬件創業有著濃厚興趣,愛好科技與純文學領域的寫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好厲害~ ?? ??
這APP我真的醉了
?? 滴滴拉屎可以和送外賣結合蠻, ?? 去他家拉屎順便給送個餐 這很共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