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的教訓
之前去談融資,這位VC之前不認識我,看了我現在和以前的產品之后,很直率地問:“我覺得你產品思路和體驗都挺好的,為什么不夠出名不夠成功呢?”潛臺詞是,以你的才華,在產品影響力和個人資產上早就應該發了嘛。
我反問,你說的是“我這輩子不夠成功”,還是“創業4年來不夠成功”?
VC說,只講創業以來吧。
我嘆了口氣說,是因為連續錯過3個絕好的時間窗口啊。
首先是2012年的微博大號轉發,2013年的安卓應用市場,2014年初的粉絲通,2014年底的微博九宮格,這四個超低CPA推廣的時間窗口都被我錯過了。2012年APP沒出來,2013年安卓客戶端沒出來,2014年初攻略還沒做出來,2014年底快沒錢了,徹底放棄蟬游記。
其次,2010-2014是旅行攻略的上升期。2014年底我拿出來了蟬游攻略,但時間窗口已經關閉,隨著信息爆炸與朋友圈流行,攻略與游記概念都走上了下坡路。
最后,當2015年的資本熱潮到來時,我在攜程內部做攜程周末,2016年出來融資的時候又到了資本寒冬……
這三次錯過,根本性的原因就是2013年A輪融資失敗。當時談了35家VC,只有攜程一家在年底愿意投我們,但要求控股。這一控股,就沒有下一輪融資了,后面再做什么都是為了在攜程內部生存下來,產品節奏全亂了。
一次融資失敗,四年全盤皆輸。
VC又問我,那你有沒有想過,當年的34家VC為什么都不愿意投你呢?
問題尖銳,是件好事,表示對方對項目有興趣。沒興趣才懶得尖銳呢,打個哈哈說“考慮考慮,保持聯系”。
我苦笑了兩聲,說這件事我當然復盤過無數次。
把復盤結果記錄下來,也算是給后來者的教訓吧。
2013年,我的A輪融資完敗,之后只能算是茍活下來,原因有三。
最重要的原因是,天使輪拿了150萬¥,初期組隊只有6個人,1PM/1UI/2RD/2運營,產品研發都是老手,但運營妹子是新人,產品基因壓倒運營基因。2013年VC看重強運營團隊,覺得運營才能建立壁壘,拿到融資以后請幾個好一點的產品經理,產品很容易拉起來。
我現在還記得,當年有幾家談得最深入的VC,最后都明確表示說,你們運營不夠強,唉運營不夠強,就不投了。我有次也傻得要命,一家看上去興趣很大的人民幣基金當面問我,你們的缺點是什么?我自己說“現在運營不夠強,融資以后得快速加強”,當時眼睜睜看著他臉色就變了,話題也冷了?;厝ケ幌s小隊罵得要死,說你實誠得像頭豬一樣。我也覺得很羞愧。
因為運營不夠強,我在2013年談A輪的時候,單iOS端的日活1萬出頭,數據在幾家競品里邊是最少的。VC的邏輯可能也很簡單:“一眼看過去都是游記,那就投數據最好看的。”(雖然產品底層結構差異很大,但VC無法通過底層結構預判未來)
當時天使輪都只有一兩百萬¥的規模,怎樣做大早期數據,就得靠運營手段各顯神通。
融資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我講的故事不吸引人。我的故事是“游記數據自動結構化→結構化旅行攻略→分發旅行商品”,競品的故事是“游記→社區→商品&旅行社”。2013年的社區概念特別火,但我堅持認為低頻無社區,打死不走社區路;而攻略概念從來都沒火過,VC在看到數據增長之前不感興趣。
第三個原因,說出來特別尷尬。許多VC認為我是個產品經理,不是個創始人。直到2016年還能聽到類似的聲音,比如“純銀做產品挺好,但創業就不看好咯”。我記得還有VC說“我們不投愛刷微博的創始人,心思沒放在工作上”,甚至我們的天使投資方多次警告我“少發微博,影響不好”,還為此吵過一架。然而我2009到2016也才發了9000多條微博,平均每天4條,這也能影響工作?
2016年,我或者VC都可以復盤當年的選擇。我完全能理解2013年VC不投蟬小隊,當時是移動互聯網高增長的紅利期,新用戶見識少,就算產品品質不好,使出各種運營手段也能大量獲取用戶,所以的確是運營比產品更重要,社區故事也比攻略故事更動聽。
但這個選擇是錯的。
最后,我拿到攜程1200萬¥A輪投資,兩家直接競品一共拿到5-6億¥的ABC輪投資——結果都差不多,蟬游記2015年之后處于凍結狀態,在路上倒閉,面包近期也放棄了旅行業務線。
如果命運當年眷顧我一點,我拿到更多投資并且不被控股,結果如何呢?
要知道,蟬游記的內部數據相當優秀,2014年全年的次月留存率是40%,分享率6%(分享數/日活數)。即便從2015年以來不迭代不更新,只做每天2小時的基礎運營,2016年的平均次月留存率仍有35%。這在旅行行業內應該是個滿夸張的數字。而我在拿到投資,從6人小隊擴張到20人后,很快就解決了內容運營問題,攻略素質一流。同時市場也證明了我的預判是對的:“低頻無社區”,旅行社區方向紛紛折戟。
如果當年我更早拿到更多投資,在資本支持下,2013年發布安卓客戶端,2014年初從游記轉型攻略,再趕上2013-2015的幾波推廣紅利,以蟬家的高留存率,很有把握做到1000萬+激活,10萬+日活——對整體低頻的旅行產品來說是個相當好的開始(你們不要信科技媒體公關稿里的公開數據,水分飽滿之極)。2015年的資本熱潮再融一大筆,同時2015年我不用分心去做攜程周末,繼續正面剛旅行市場,就能提前拿出氫氣球的A計劃與B計劃——未公開的B計劃是此次融資重點,VC相當感興趣,我自己也信心十足。
但歷史不容假設嘛。如果時間能倒流,我還不如回到2000年去買域名……
復盤當時VC的觀點,“強運營可以快速補產品,強產品很難快速補運營”,其實很片面。強運營可以補血產品,強產品也可以補血運營,只不過強運營的初期數據會比強產品更好看,給到VC信心,強產品的體驗卻無法量化評估,僅此而已。
然而強產品,強運營,從字面上來看都不是關鍵。決定性的因素從來都不是產品體驗或運營手段,而是核心團隊對市場的洞察力,對方向和機會的判斷。當時做移動端游記這幾家,游記轉社區是失敗的,游記轉電商也失敗了,攻略市場倒是有成功案例(2012年崛起的窮游錦囊),但2014年末我發布蟬游攻略時,這個時間窗口已經關閉了,以至于蟬游攻略客戶端被快速放棄,內容并入蟬游記。也就是說,當年的創業者們都沒有作出準確的判斷。
這一點無法預知,也只能在事后復盤中去唏噓和感慨了。
#專欄作家#
純銀V,蟬游記創始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網易網站產品部總監。一個文藝加文筆好的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篇文章明明發在微博,而且純銀在微博里說了,他的文章,隨意轉載,不用聯系。。。。懷疑發文的到底是誰!
說的很好,不錯
一百件成功案例也不如一件失敗案例來的實在
“強運營可以快速補產品,強產品很難快速補運營”
我很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