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顧佳: 300w的創業避坑指南
編輯導語:《三十而已》這部劇前些日子很火,不少人在劇中找到了共鳴,顧佳的曲折創業路、年齡的影響、婚姻瑣事,都扣動著觀眾的心弦;本文根據顧佳的創業之路為案例,進行一個創業的必坑指南,希望對你有幫助。
剛迎來結局的《三十而已》,最近很火。
除開劇中關于現代婚姻和女性選擇的討論,女主角顧佳還有另一層身份——創業者;從接手茶廠、創業踩坑到最終成功的情節非常典型,也引起了不少共鳴。
從投資機構角度,我們將其作為案例,來扒扒創業路上那些Do’s & Don’ts。
在下文中你將看到:
- 《三十而已》里的創業經歷真實嗎?顧佳踩了哪些坑?
- 從產品到營銷,消費品怎么做?傳統品類如何突破天花板?
- 八卦時間:夫妻檔創業,可能有哪些利弊?年齡是創業的障礙嗎?
一、融資路上,創業者踩過的典型大坑
顧佳創業三大坑:
- 過于迷信圈子,貿然進入不熟悉的領域。
- 接盤項目不做盡調,缺乏基本的法律和財務常識。
- 試圖用情懷而非項目實力來打動投資人。
李太太家里的茶園有意外轉,顧佳滿心憧憬和興奮,決定盤下李太太的茶園大干一場;當她接手了茶園后,才發現事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樣美好——轉讓手續和茶園的業務都有問題。
這是新手創業常見的踩坑時刻,尤其對于本身有成功經驗、有一定人脈資源積累的創業者來說更是如此——迷信圈子的力量,被想象中即將到手的利潤沖昏頭腦。
在沒經過充分盡調、甚至連實地考察都沒有的情況下,貿然接手,是創業中的大忌;創業時,不盲目投資很重要,在關鍵問題上,one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多少謹慎都不為過。
另外,在賽道的選擇上,隔行如隔山;要謹慎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其中很多坑只有多年經驗才能識別出來;比如劇中的茶葉有機標資質和估值報告造假。
如果考察后仍然選擇進入,務必找到有行業經驗、能力互補的合伙人,從創業最初就做好團隊角色定位和搭建。
顧佳單槍匹馬的創業過于草率,對財務、法律和業務本身都不夠了解;就算一開始不出問題,未來也需要有專業的人來補齊能力短板,否則暴雷是遲早的。
經過一番波折,萬(ju)幸(qing)的(xu)是(yao),顧佳最后拿到了融資。
但作為一家嚴肅的投資機構,我們還是要指出兩點:
- 顧佳在試圖說服投資人時,重點放在用情懷打動;初心和商業故事固然必要,但現實中,項目本身硬實力永遠是重點,包括團隊背景、產品品質和稀缺性、渠道資源等。
- 面談結束后,投資人一個電話打過來,說“我投你”,這在現實中可能發生,尤其是面對份額爭搶激烈、背調已經充分的項目,但幾率不會太高。
有意向投資是好兆頭,但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后續還有財務、法務進場的詳細DD和機構內部投決會(甚至多達數輪)的考驗;這也是一家正規、有實力的投資機構必不可少的風險管控。
無論創業還是投資,都需要明確預測和預案之間的關系,打有準備的仗,冒擔得起的險。
真實的創業投資中,機構會偏好那些對投入和風險有較大把握預案的公司,考慮時機、性價比/上行空間、團隊、模式、資金、能否給到企業賦能等要素。
二、傳統品類突破天花板,消費品創業怎么做?
總結一下,消費品創業中幾大要點:
- 產品:保證品質,穩定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 定位:定位清晰,抓住真實而非想象中的需求。
- 渠道/營銷:做好差異化,逐個突破,提高產品附加值。
回歸茶廠的業務本身,顧佳的經歷也很有代表性,展現了消費品創業從0到1的過程。
傳統品類如何突破天花板?從產品定位、營銷創意到渠道拓展,都要親歷親為,把問題逐個擊破。
劇中,村長兼廠長的話反映了傳統產業的普遍困境:茶廠一直堅持茶葉品質,但沒有品牌、渠道傳統(主要供給幾大茶商,缺乏bargin power)、受自然環境影響大(遭遇霜凍時缺乏資金及時應對),對市場需求的快反能力弱。
面對虧損現狀,顧佳最終沒有選擇關閉茶園,動用自家資金/融資也要維護茶園生態、繼續生產,勇氣和責任感值得肯定。
她決定創立「空山茶」品牌,從To B的茶葉供應商轉變為To C的茶葉品牌。
創業初期的大量調研是必須的,要了解真實的市場需求,切記陷入自我想象。
在銷售上,顧佳開拓了獨立咖啡館、五星級酒店和線下超市作為主要渠道;在現實中,其實容易面臨產品定位不清晰的問題,畢竟幾處場景的受眾完全不同;開發更差異化的產品或許有所幫助。
在營銷上,顧佳最初找KOL做投放,卻只吸引來大片水軍,錢砸下去連個響兒都沒有,更別提品效合一;吃虧之后,她又想出一招:用戶可以在買茶的同時認養茶樹。
這種認養模式其實并非新創,尤其是針對一些特色、高端、非標產品,在農業領域這樣的項目尤其多。
借助一物一碼、在線直播等數字化技術,增強信任;又類似線上養成游戲,增加體驗感和見證感,延長產品生命周期,適合眾籌方式冷啟動。
在打造創始人人設上,顧佳做得不錯,將自己樹立成公益典型;除此以外,開線下店/體驗店,選擇性地做私人會所等高端渠道的供應商,出跨界聯名款,更貼近年輕人,都是現實中可以嘗試的營銷方向。
總體而言,在消費品創業上,我們認為品牌紅利并沒有見頂。
有新的傳播方式、用戶獲取渠道和增量人群需求,就會有新的紅利產生,被精細化打磨的品牌必會找到機會;同時,中國有良好的品牌基礎,既利好新企業,也為傳統企業帶來突破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尤其看重創業者技能的完整度,對渠道的把控、品牌的深度理解和執行力等都很重要。
三、八卦時間:創業者的靈魂拷問
八卦一:夫妻檔創業有啥利弊?
劇中的顧佳早年還和丈夫共同創立了一家煙花廠,并且在退居二線專注家庭后,也依然在公司決策中占據重要位置,例如:出面維護和拓展大客戶。
夫妻檔創業可能存在哪些問題?她在后續茶廠的經營期間,給出了完美的(反面)示范——挪用自家公司的錢到茶廠創業,財務處理不清晰。
針對夫妻檔創業的討論從未停止過,其中不乏張欣&潘石屹、黃光裕&杜鵑、這樣1+1>2的典范,也有土豆網上市成泡影的前車之鑒,以及今年頻上熱搜的“慶渝年”。
對于創業夫妻來說,客觀的確更容易陷入家庭/情感與事業的兩難,也存在資產劃分不明等潛在問題;但另一方面,創業的默契度更高,總體而言利益的一致性也更強。
因此,雙方最好從一開始就明確決策權在誰,始終保持公私分開的意識很重要。
八卦二:年齡真是創業的障礙嗎?
《三十而已》中對年齡的討論幾乎無可回避,在創投圈,年齡意味著什么呢?
美國VC界有一個詞叫“藍色火焰”(blue flame),被用來描述投資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創始人:二十歲出頭,沒有成家,沒有負擔,愿意全天工作;在一部分投資人看來,這些“藍色火焰”燃燒得最亮,最熱。
然而年齡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嗎?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增長最快的前0.1%的企業中,創始人平均年齡為45歲;與30歲的創業者相比,一名50歲的企業家創立一家成功企業的概率是前者的1.8倍。
在國內市場,年齡和資源積累帶來的優勢或許更加明顯;時間沉淀的豐富經驗,不熄的熱情和生命力,才是保持自身和企業高速增長的不二法門。
一個有些殘酷的事實是:作為創業者,顧佳踩過的這些坑,或許你也曾/正在經歷;顧佳的逆襲結局,或許還尚在不知遠近的未來等你。
人生總是比劇情更精彩,做難而正確的事,永遠心懷感激與期待。
創業與投資,從來不止「三十而已」。
微信公眾號:華映資本(ID:MeridianCapita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華映資本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寫得挺好的
總結比較到位,創業與投資,從來不止「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