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創業路線圖 (95):東方SaaS之路:小微向左,中大向右

0 評論 4159 瀏覽 11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SaaS在國外發展的比較成熟,甚至已經成為了主流,但在國內這幾年才掀起熱潮;企業服務SaaS平臺在少部分行業發展較快,大部分行業在國內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國內SaaS企業該如何發展?本文作者從SaaS發展歷程出發,對此展開了詳細的分析討論,并給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與大家分享。

東西方在SaaS發展歷程上大相徑庭,細致研究后又發現合情合理。

01 日本史與東方SaaS

要研究IT生態,先研究我們所處的商業社會。

受阿朱老師關于研究日本IT產業文章的感召,我最近把美國人James L. McClain的著作《日本史:1600~2000》細讀了一遍。這是現代史書中的經典,兩位譯者王翔、朱慧穎翻譯得也很棒。

600多頁厚厚的一本書,我卻讀出兩個字 —— 寡頭。

從大背景上看,日本雖然一直在向西方學習,但日本的民主與歐美的民主差別非常大:上層精英組成的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例如著名的“通產省神話”)……這與西方民主社會同途殊歸。在經濟上,從明治維新時代(1860s~1890s)開始,住友、三井這些財閥就已經勢不可擋,韓國亦是如此。

與之相似,在資金、資源上都有巨大優勢的中國央企也在經濟體中起到相似的作用。

時至今日,日韓的大財閥、中國的央企在很多利潤最好的行業里形成了政策性壟斷(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相信自由競爭的市場里沒有長久的“市場壟斷”,只有限制準入的政策才會帶來真的壟斷)。這大大降低了新創小微民營企業的生存機會,也使得中大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有限。

這就是我們SaaS公司面臨的市場大格局:

  • 全社會的頭部企業在其領域中市場份額巨大,IT需求旺盛、預算充足,但由于企業體量龐大往往有定制及私有部署需求;
  • 頭部以下,中大企業競爭激烈,但利潤不如歐美中大企業利潤豐厚,生產效率也遠不如后者。希望用IT系統提高效率,但愿意投入的資金有限。
  • 東亞人工作努力、創業熱情高,小微企業(50人以下)眾多,但生存周期遠比歐美小微企業短。他們對效率及IT需求很低,大多只愿意為支撐核心業務的關鍵系統買單。

面對如此艱難的市場局面,SaaS公司該怎么辦?

02 小微向左:重視增購及NDR指標

在中國,面向小微客戶市場的SaaS企業(平均ARR<2萬元人民幣),“客戶數續約率”是無法追求的目標。

例如,“中國有贊”服務的微商群體就是典型。不少人都關注到中國有贊2019年財報中的這段數字:

我列表格算了一下:

也就是說,2019年新增了5萬多客戶,也流失了3萬多客戶,客戶數增幅40%,這很不錯。但2018年底的5.8萬客戶,在2019年內流失了3萬多,流失率53%。

在傳統SaaS邏輯里,這是一個非常難看的數字。但我們都了解中國微商的狀況,開店幾個月內就關門屬于普遍現象。

我認為,面對高比例“自然流失”的客戶群體,付出過多成本去挽留意義不大。從CSM目標管理的角度看,如果市場波動對“續約率”影響很大,這個指標也就很難精細管理。“流失原因分析”由于結果準確度有限,只能做定性分析,難以作為績效考核依據。(此處做客戶成功管理的讀者可以仔細思考一下。)

所以我的建議是:面對小微客戶市場的SaaS企業應該定下合理的目標:不對“客戶數續約率”提出過高目標,而是重視金額續費率(NDR)。

舉個西方SaaS的例子:Shopify的財報沒有揭示,但估計其面對電商客戶,續約率也不會好看。但它有一系列提高“增購”機會的SaaS產品及服務:大客戶開店工具Shopify Plus(大客戶開店工具)、支付服務、倉儲物流服務等。

打個比方,2019年5月有100個客戶,客單價1萬元,帶來100萬ARR;到了2020年5月,這批客戶中一半掉線,但剩下的50個客戶大量增購,帶來了160萬ARR。也就是說,NDR=160%,那掉線的50個客戶對SaaS公司的財務指標就沒有多少實質影響了。(續約率、NDR這都只是SaaS公司的內部管理指標,從投資者的角度看,最終影響公司市值的還是未來的利潤和營收增長預期。CEO、CFO和戰略部的同事可以仔細想想這個道理。)

從客戶角度看,只要NDR超過100%,就從金額、而非數量上證明了產品的價值。而小微客戶掉線的原因中,很大比例是關店、業務轉型、管理人員變動等,這些也確非SaaS公司的CSM能夠改變的。

小結一下,to小微的SaaS企業經營,就是在大量沙子中間篩出金子。我對這類SaaS公司給出以下建議:

  1. 低成本獲客:通過品牌或社交網絡的力量低成本獲得客戶(按這個客單價,如果你主要依賴付費線索,洗客戶的成本就太高了);
  2. 分級服務:用線上課程、客戶沙龍等1對多的方式、低成本地做客戶運營。用“北極星指標”(由產品業務決定)判斷需要稍微用力服務的早期客戶。用客戶屬性及活躍度指標對客戶分類進行分級服務。總而言之,不能不計代價地服務小微客戶,要設法提前找出未來ARR高的對象側重服務。
  3. 產品方面:務必設計“增購”標的。讓篩出的高價值客戶有產品(或服務)可買。Shopify、有贊在這方面都頗有建樹。
  4. MDR/SDR方面:線索根據來源簡單分類,低質量線索值得用MDR清洗,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后序電話銷售團隊的效率。高質量線索由銷售代表直接聯系,原因是客單價太低,參與人員越多成本越大;對客戶來說一個小采購事項被多人服務也是個負擔。
  5. 銷售方面:我建議分層。海量新客戶由電銷成交(而非直銷,成本太高),而后在CSM服務過程中發掘“增購”機會。增購商機出現后,由CSM或KA/直銷出面成交(具體成交負責人的選擇與客單價有很大關系,詳見我另外一篇文章《SaaS創業路線圖 (84)續費、增購的責任主體》。

當然,以上決策既然涉及到組織職能,就與市場、客戶、產品和組織歷史、既有能力有關。具體企業需要具體設計。

03 中大向右:增加人工服務的占比

服務中大企業的中國SaaS公司面臨的困難是什么?—— 也是續約率。

常態是:今年好不容易深折扣簽下的客戶,明年又被對手用更低折扣簽走了……

同樣的問題,目標市場不同、解法就完全不同。

我們先看看歐美SaaS公司是怎么玩的。下面這是我去年底在“騰訊首期SaaS加速器”上講課的一頁PPT。

這頁PPT講的是Docusign的年報。最近2年我一直在研究這家公司。它和大部分美國SaaS公司一樣,收入中SaaS年費與專業服務的比例大致是9:1。

這是一個成熟企業市場中,SaaS公司高效經營的比例 —— 大部分收入都由機器提供,規模越大,固定成本(研發、行政管理費用等)攤薄效果越明顯。

但在國內,我認為照搬這樣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寡頭林立的市場上,處于腰部的中大企業對成本十分敏感。而且東方人眼里,硬件有制造成本更值錢,而軟件是能copy的,所以是不值錢的。那么如何增加客戶粘性?

更低折扣顯然是集體自殺。面對中大客戶,我們需要提供更多有價值、能收費的人工服務。其目的是增加粘性。

我已經在SaaS業內看到不少有趣的做法。舉個例子,有一家SaaS公司簽約新客戶,首次10萬費用中包含7萬的SaaS年費、3萬的實施服務費。但銷售合同中不是分開7萬和3萬,如果這樣簽,第二年續費就只有7萬了。他們的做法是簽10萬的年服務合同,這里面包含了每年7萬的SaaS年費和每年3萬的人工服務費

當然,這不是讓大家多忽悠客戶3萬塊錢。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上,價格總是要與價值匹配的。該SaaS企業的業務決定,他們確實是每年都需要派分析師給客戶提供一些咨詢和人工服務的。

我始終強調中國是關系型社會。有了人和人之間的較高頻連接(toB企業與客戶之間的最好還是多點連接),客戶關系才能長久,SaaS的續費才有保障。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實操,我也羅列一下我們SaaS企業能為中大客戶提供怎樣的“人工服務”:

  • 周期性實施工作。如果客戶使用產品,需要每年、甚至每季度都做一些有價值的調整,那這部分費用就可以打到年服務費包中一起收取。
  • 代運營。我看到美業SaaS中,就有不少客戶不會用、需要幫客戶運營、還要持續給客戶提供業務培訓(不僅是產品操作培訓)的情況。
  • 代制作內容。營銷類SaaS往往需要高水平的內容制作能力(文案、圖片、H5、視頻等),如果客戶不能做,我們也可以提供。
  • SaaS搭售硬件(安防、打卡、設備傳感器等)并與合作伙伴一起提供硬件維護服務。

甚至可以加上——少量定制開發。是的,有定制開發后,客戶的替換難度大幅上升。雖然2年前我堅決反對SaaS公司做定制開發,但客觀事實教育了服務大客戶的SaaS企業、也教育了我。

據我觀察,一個CTO大概能hold得住大概20家以內的分支定制版本(具體數量與產品復雜度及定制開發工作量占比有關),前提是客戶愿意為未來的大升級再次掏錢。另一個更好的方式是在PaaS上做定制開發,這樣將來產品升級、客戶側的定制功能還能平滑升級。詳見我的新書《SaaS創業路線圖》或視頻課《SaaS企業管理課》中關于“PaaS三個層次”的講解。

凡此種種,能提供的人工服務肯定還有不少,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展開想象……

至于“人工部分”的比例,我建議是在25%~50%之間。美國SaaS那樣10%的人工服務(還是首年一次性的),這對中國客戶來說粘性太差。

但是,人工部分如果超過50%,未來需要設法逐步減少。

SaaS原教旨主義者肯定是反對我這個說法的 ——“SaaS的意義是用機器替代人,為啥你還要擴大人工服務的比例呢?”

非吾不愿,實不能也。想來想去,各家SaaS企業的產品力提升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過去傳統軟件時代,需求理解、軟件工程的底子太薄),這是當下能從根本解決續費率問題的有效辦法。

不這樣建議,難道讓我眼睜睜看著一半SaaS公司在CSM用“水到渠成”的方法拿不回續費的時候,只能讓銷售代表上、用折扣、逼單的方法“暴力續費”嗎?

西方SaaS的經驗,其組織方法論(架構和流程)在中國是80%有效的;但大部分落地方法必須做本地化改造,特別是涉及“人”的部分,Copy to China根本行不通。

我再講一個具體例子。在我的這篇文章《SaaS創業路線圖(60)做商業SaaS的還算SaaS公司嗎?》中說到過“慧算賬”的例子。正好上個月我和一位慧算賬的投資人長談過兩次?;鬯阗~通過SaaS+財稅服務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代記賬等服務,看起來更像一個巨型代記賬公司。

這位投資人的一句話讓我對“Service(服務)”的理解突然拔高了一個層次。她說,“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提供服務,這與人工提供的服務不都是“服務”嗎?關鍵是,能否給客戶一個端到端的服務?

也就是說,軟件或者人工服務,這都只是形式。形式不重要,關鍵是目的 —— 給客戶的服務完整、閉環、有價值和有好的體驗!

回到慧算賬的例子。是的,他們養了大批記賬會計,但隨著OCR、RPA、電子發票這些技術和規范的成熟,機器會逐漸替代人,這就是慧算賬相對傳統代記賬公司的優勢。

04?幫到客戶經營成功才是SaaS公司的終極目標

大家再回想一下什么是“客戶成功”?我記得2018年崔牛會組織20個CEO到神策數據開會,討論出的結論是“讓客戶用好產品,就是客戶成功”。那天我也在場,那時的我也認可。

沒錯,作為客戶成功部門或一個CSM(客戶成功經理),他能做到的就是這樣。

但作為SaaS企業的CEO和戰略核心層,我們要想的還應該更進一步,“讓客戶的商業和經營成功,才是客戶成功!”

因此,我們必須提供端到端的產品。就像慧算賬這樣,即便需要大量人工服務,為了客戶的經營成功,我們也必須去做。

何況,這還能增加客戶粘性,提高續費率,為何不做?怎敢不做?!

當然,我還是要強調客戶的分類分級。潛在ARR=5萬的客戶該如何服務?潛在ARR=20萬的客戶該如何服務?肯定得差別對待。

這不是勢利,商業世界的交換理應對等。

05?東方SaaS離成功還有多遠?

聽完我講的這些,大家會覺得按照這個套路,國內SaaS企業的效率比起美國SaaS會差很遠。而且在“壟斷”的大商業背景下,SaaS公司還能否干得過那些做系統集成、定制開發的公司?

對于未來,我倒是非常樂觀的。做定制開發與做產品相比,客戶起點高、賺錢容易,但缺少產品上的積累。做產品的SaaS公司目前處于市場弱勢,是因為以往傳統軟件時代,我們的國產軟件就干不過ORACLE、SAP和微軟,丟掉了最甜的頭部蛋糕。

但看看今天,因為SaaS的新特性(云、不能盜版、強調連接、強調接近C端的體驗),加上國家“自主可控”的要求,海外軟件未來很難在中國取得優勢地位。而傳統的集成商,還在做低毛利的定制開發;凡是讀過《創新者的窘境》的人,都知道他們內部要長出新物種有多么艱難。

未來有多遠?未來將在大部分細分領域SaaS企業的產品力完備后到來。(詳見我另一篇文字《SaaS創業路線圖 (77):產品力不足是國內SaaS發展的關鍵瓶頸》)

我樂觀的估計,近1、2年,個別已成為客戶賺錢工具的SaaS企業已經能夠脫穎而出,例如有贊、兌吧、小鵝通,實現經典SaaS應有的效率和速度;畢竟這些是客戶的經營剛需。

3~5年內,這個范圍會擴大到更多細分領域,順序還是離錢越近增長越快。

5~8年后,隨著商業環境進一步成熟和人工成本持續高企,也許我們會迎來工具SaaS的大爆發。這之前他們會比商業SaaS難,但爆發后工具SaaS的市場復制速度會更快。

P.S.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內容僅作專業探討,請股民勿以此作為投資決策依據。

#特邀作者#

吳昊,微信公眾號:SaaS白夜行,紛享銷客天使投資人、前執行總裁。20年企業信息化和6年SaaS營銷團隊創新經驗,每天一篇2000字SaaS創業文章的堅持者,目前正處在從創業者向投資人的轉型過程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