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皇帝的新裝:從不一樣的視角看OKR

0 評論 9332 瀏覽 9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OKR是“目標和關鍵成果”,是企業進行目標管理的一個簡單有效的系統,能夠將目標管理自上而下貫穿到基層;為什么公司和個人都要用OKR?本文作者詳細的介紹了OKR不一樣的視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近期有小伙伴們想做一期關于OKR的vlog,作為其中一員,筆者也需要有所貢獻,于是便有此文。

照例,先說下筆者的視角基礎,筆者沒有推行OKR的實踐基礎,憑著B端產品經理的思維邏輯,對一些書、文章和視頻進行總結來談OKR;視角可能有失偏頗,但同時,也可以提供點不一樣的視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看破皇帝的新裝:OKR不一樣的視角

一、Why

我們分兩點來談“為什么要用OKR”,一個點是“我們公司(老板)為什么要用OKR”,另一個點是“我們自己(打工人)為什么要用OKR”。

公司為什么要用OKR?

答案可能是,很多人在鼓吹OKR的神奇,HR或高管也期待達成這種成功;也可能是,高管對公司當下不滿,想嘗試下OKR這劑神藥;還可能是,公司期望員工更賣力的干活,提升員工工資的ROI。

無論如何,公司選用OKR皆有初心;從筆者做企業協同領域的經驗來看,如果你的初心并非善意,那么你的管理手段都不會帶來你想要的結果(P.S.筆者也為很多惡意的管理想法做過幫兇,這種妥協,期望有一天可以有資格說“不”!)

我們假設公司推行OKR是出于深思熟慮的善意,再來看看“OKR到底好在哪”?

OKR的好處可以從“做事”和“協同”兩塊來講。

在做事上,OKR要求聚焦于最核心的1~3個目標,這可以讓我們專注做重要的事,這是效能的起點;OKR要求周期不可太短或太長,推薦3個月為一個周期,這可以讓我們不迷于當下,也不流于空想;OKR要求目標應該有自發性(自下而上)、有鼓舞性、有挑戰性,這正好可以對應到《驅動力》中自主、目的和專精3要素,這些將賦予我們個人意義和成就感,進而提升我們的人生幸福感;同時,員工主動性的提升和對挑戰的追求,勢必將提升員工個人績效,進而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和利潤。

在協同上,OKR要求針對目標做更多的上下、左右溝通和聯結,這可以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執行力和行動力;OKR要求所有人的目標都是透明的,理解別人的利益才能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知彼解己,方能雙贏;OKR要求個人的目標應該能向上支撐團隊目標,團隊目標失敗也是個人的失敗,這樣才能讓優秀的人彼此合作。

另外,從組織層面,管理源于分工,管理者存在的意義在于充當協同組織中的大腦;但VUCA時代和更精細的分工背景下,管理者還具備足夠的能力思考嗎?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不得已必須將“思考”寄托于每個人身上,OKR剛好可當此用。

打工人為什么要用OKR?

最簡單的答案是,公司要求做。在這種情況下,既然不能反抗,那就想辦法讓它為我所有,從積極的角度考慮,讓自己的目標和公司的目標產生連接,把自己放到一個更大的意義上,這樣能夠提升我們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感(“意義”與“幸?!焙驼軐W,有興趣可私下探討);另外,書友“疏篷”提到過一個場景,在跨部門協同時,由于相互沒有強制性關系,此時,共享同一個OKR可以讓團隊更容易達成合作。

二、What

OKR的定義此處不講,筆者默認大家已知,在此基礎上再往深處嘗試探索。

OKR只是一個工具,它不是一記神藥;就好像,我們用斧頭可以砍柴,但不能指望有了斧頭,就一定能砍更多的柴。

想讓工具發揮作用,一方面,我們要愿意用工具;另一方面,我們要會用工具。用工具的方法、技巧容易,真正難的是讓人真心的愿意用工具。(P.S.對于工具類產品,筆者的觀念是“工具類產品并不能解決問題,只能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和質量”。

在此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用戶不愿意用”;為什么用戶不愿意用,在不同的場景下答案是不同的;但其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因素是未考慮并照顧到用戶的利益,即產品在業務過程設計時出了問題;而有位產品大神的觀念與我不同,“工具類產品應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思想理念,讓用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解決問題的思想”,對這種觀念,筆者同樣認同。

探究OKR是什么,我們先從它產生的背景和目標來看;OKR源于英特爾傳奇總裁安迪·格魯夫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管理的實踐》中原則“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的實踐,德魯克認為“公司應該建立在對員工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而不僅僅是作為獲得利潤的機器。

要充分發揮個人責任感,同時樹立共同愿景和努力方向,建立團隊合作精神,協調個人和共同目標的一致,集中眾人智慧和力量達成共同目標”,白話總結一下,就是“我愿意干,我愿意一起干”。而安迪·格魯夫在應用時,主要考慮要解決兩個問題,“如何量化知識工作者的產出?如果要增加產出,應該怎么做?”

OKR是一個以調動個人意愿和團隊協作意愿為目的的工具,從個體來看,它是一個效能工具,讓人專注于可影響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從團隊來看,它是一個溝通工具,通過對目標的反復確認,讓彼此透明、利益一致、達成雙贏;讓一個人有自驅力,就讓他堅信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讓一群人協同,就讓他們共同堅信一個有意義的目標。

OKR是一個工具,但又不只是一個工具。

但如果看不到OKR背后的邏輯,我們不過是拿了另一個工具而已,管它叫作MBO、或是KPI、或是OKR,又有什么區別?

三、How

我們依然分兩點來談“如何用OKR”,一個點是“我們公司(老板)如何用OKR”,另一個點是“我們自己(打工人)如何用OKR”。

我們就先聊打工人如何用OKR——打工人關心的是如何寫OKR,換個角度,怎么寫才能讓領導滿意;其次,是OKR如何寫對自身有幫助。

遺憾的是,筆者不知道如何讓你領導滿意,只能提供幾個小伎倆;O從直屬領導OKR中轉化,將其中一個KR改成定性描述;如果實在不認同直屬領導,可以解釋說OKR理念不認同絕對的上下拆解,也推崇跨級拆解和對角拆解。

KR只寫3個,需要有時間節點、可數據量化、能夠直接導致O的產生;至于OKR如何寫對自身幫助大,可能問題并不在于寫一個規范漂亮的OKR,而是是否有目標和精力管理的意愿,如果沒有意愿,用什么工具都沒有用。

對于公司如何用OKR,總結下來就是“一盆冷水兩插刀,若不死心,恭呈六招,祝君功成”!先說說這盆冷水,你是否發現,OKR成功的很多例子,是發生在本來就很成功的企業?另外,再自問下,你是谷歌嗎?有業內最優秀的員工嗎?給得了谷歌的薪資福利嗎?你見到過不入流的企業通過OKR大獲成功的嗎?我們憧憬美好,但也要直面現實。

如果冷水沒澆滅你的熱情,就再挨兩刀子。

第一刀,想清你為什么要用OKR了嗎?如果初心是把員工看作獲取利潤的機器,而不是事業伙伴,我勸你放棄吧;想從員工這里索取更多,但知識工作者,真的是能壓榨的嗎?若說只是想滿足員工更高層的自我挑戰需求,就不要選擇性忽略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很核心的一句話“只有當我們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所以,期望員工做出更高的績效,同時,也請有“雙贏”思維。

總結,第一刀叫“我勸你善良”。

第二刀,很多OKR實踐案例都提到“我們剛開始是失敗的”,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老板們都很自信,但既然那些優秀的公司都有“前車之敗”,所以,做好失敗并不斷從中反饋、調整的準備,并非壞事。

總結,第二刀叫“迎接失敗”。

如果還想繼續下去,筆者從書本中為你總結了些OKR技巧。

四、OKR技巧

但筆者認為,這些技巧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做產品一樣,如果我們不停的收集用戶反饋,在失敗中不斷改進,那產品終將成功;以下六招,愿有所助。

1. 執行

谷歌CEO拉里·佩奇說,“好主意再加上卓越的執行這才是OKR的奧妙所在”。

英特爾CEO安迪·格魯夫說,“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知識是次要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在線CTO說,“沒有及時更新和跟進的’僵尸OKR’,純粹是紙上談兵,流于形式,費時費力,毫無意義”。

2. 躬身入局

如果公司高管不深信OKR,不能以身作則,那沒人會真正在意目標。

更重要的是,想清目標并將目標清晰的在組織中傳播,是高管本身的職責,但可惜能做到的高管并不多;所以,推行時不妨先拿高管和HR試刀。

3. 周期

通常來講OKR的周期是3個月,但周期具體怎么定,要看自身的場景;最好的OKR節奏,往往與企業所處的行業及節奏相適應;隨意更改目標,員工會沮喪、憤怒,所以,其中一個判斷原則是,公司失敗或調整目標的頻率有多高。

4. 考核

OKR的初衷是解決員工的主動和合作意愿,如果與考核掛鉤,它將不再是OKR;OKR推崇自我挑戰,但如果冒險可能受到處罰,員工為什么要冒險呢?

當目標與薪酬掛鉤,員工會開始有所防備,考核,可以再尋找專門的考核工具;如約翰·杜爾推崇的年度考核轉向持續考核CFR(Conversion溝通、Feedback反饋、Recognition認可),以明確標準的貢獻認可、促進同事間的相互認可。

另一層面,公司戰略落地執行力,有時又必須依賴考核的力量;其中一種調和方法是,定兩個OKR,一個自上而下層層拆解的承諾型目標,對于這類目標要求100%完成,作為納入考核的因素之一;另一個自下而上由員工自行設定的挑戰型目標,是否完成不納入考核。

5. 四象限法

《OKR工作法》作者沃特克推崇這種工具,第一象限是OKR;第二象限是根據KR拆解的本周任務;第三象限是過程狀態,主要關注客戶滿意度和團隊自身滿意度;第四象限是根據KR拆解的未來四周關鍵計劃。

看破皇帝的新裝:OKR不一樣的視角

6. 反思

《這就是OKR》作者約翰·杜爾認為,OKR定期反思是必須的,如果只是不懈努力而沒有偶爾停下來反思,這跟“倉鼠輪”沒有區別。

就像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所說,“我們并不是從經驗中學習,而是通過反思經驗來學習”。

最后,筆者所說的,都是紙上談兵、充滿偏見;但希望這些反主流的偏見,能夠帶給你新的思考,這樣,就不枉我的時間。

 

微信:ecdoer

本文由 @李曉杰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