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咪蒙、羅胖之后,內容創業的機會在哪兒

2 評論 9911 瀏覽 36 收藏 32 分鐘

每個專業領域最終只會出現一兩個壓倒性的頭部,而真正具有極大商業價值的垂直領域其實也就那么幾個,內容大熱之后一定會出現內容過剩和內容泡沫,所以文藝的騷年們,抓緊了,搶到屬于你的下一張船票!

一、內容的一年

app死了,內容永生!

2016年,創業圈畫風突變,昨天還在激辯java和PHP誰更好的技術宅們、還在夢想著成為第二個喬布斯改變世界的產品狗們、還在忽悠著用O2O橫掃傳統行業的小老板們,一夜之間紛紛投入文化娛樂內容創業的大軍。

人們要么搖身一變,追隨宋喆當上了娛樂經紀,攛掇著少女們打上玻尿酸走進直播間,要么拿起了筆桿子,埋身公眾號:“現在我們做內容了,文化人的事兒更適合我。”

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在人口紅利褪盡、流量成本激增的今天,那些曾經可以獲得巨大流量紅利的賽道(工具、平臺、社交網絡)們早已被巨頭牢牢把持。“流通”環節的生意沒有機會了,就得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向“生產”環節——做內容吧,好的內容終將凌駕于這些平臺和社交網絡之上,成為嶄新的“流量紅利”來源。

因為你的內容好,流量自然就來了,一個羅胖一個papi醬帶來的流量,已經能頂過市面上絕大多數app了吧。一個咪蒙帶來的轉化率,恐怕也秒殺了市場上大多數網絡平臺了吧。

流量去哪兒了,去社交了去游戲了還是去電商了?No,它們都去微信和其他內容平臺上消費內容了……于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變成人人都是創作者。

與此同時,微信、微博、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和喜馬拉雅愛奇藝們組成的“兩微一端多媒體”紛紛磨刀霍霍,準備大戰一場!甚至豬八戒、獵豹、UC這些看起來和內容八桿子打不著的玩家們也一夜跨界加入混戰。

伴隨著各家內容平臺紛紛投入巨資、推出孵化扶持計劃,內容創業者們兩眼放光、躍躍欲試,就像當年看到程苓峰第一個通過公眾號大發橫財、羅胖第一個通過微信成就商業神話一樣,躊躇滿志信心百倍,好像這波紅利真的與自己有關似的——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我就是下一個咪蒙下一個羅胖呢?

這時候新的尷尬又出現了。回顧整個2016年,內容創業者多了很多,但同質化競爭太嚴重,真正具備IP潛質就那幾個內容大咖。內容平臺多了很多,但同質化競爭太嚴重,結果最關鍵的那么幾個內容大咖反而不夠分了。

二、內容平臺的尷尬

什么是流量紅利?流量紅利就是可以“非常便宜”地規模獲客和轉化變現。流量紅利在哪兒,資本的追捧就到哪兒,“低位買進、高位賣出、成本優勢、N倍回報”就是他們的尿性。

但是問題來了,當各家平臺紛紛轉戰內容、創業者紛紛投身內容之后,這個紅利還在嗎?在內容創業波瀾壯闊的這一年里,我們看到的情況是:

主動權到了內容手中

過去的時代是“平臺戰略”的時代,大平臺就那么幾個,流量被他們牢牢把持,至于內容創作者——任你才比天高也得聽我平臺的話,否則離開了我,你的影響力就失去了流量基礎煙消云散。而對于平臺來說、想成為大V的人多了去呢,缺誰一樣轉。

但是現在,市場上一口氣冒出了一堆平臺,微信、微博、頭條、一點、喜馬拉雅、知乎、uc、獵豹、愛奇藝、優酷、秒拍……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同質化競爭,平臺太多、提供優質內容的作者反而不夠用了,主動權瞬間易手,更可恨的是這些創作者往往“雨露均沾”、多平臺共用、每個平臺都發,立志成為超脫于平臺之外、自帶流量的IP:你平臺有什么了不起,找我的平臺多了去呢,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內容的供給能力提升了

今天的內容創業,更多講的是原創內容,是原本在線下生產內容的那波媒體人和作者們,紛紛跑到互聯網上來賣內容。從羅胖到徐滬生到咪蒙,他們都是本來就已經小有成就的傳統媒體人。伴隨著紙媒和電視的衰弱,新的行業遷徙開始出現,更多這樣“套路深”的人涌入互聯網,這種pgc的能力是今非昔比的。

內容離錢更近了

《如何打造“裝逼”生產力》中筆者已經指出,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商家要在新晉中產和偽中產們心中植入一個全新的消費邏輯,就需要內容作為紐帶、作為關鍵時刻的“洗腦神器”。消費升級的趨勢越是明顯,對咪蒙這樣的內容魔術師的需求就越明顯。與此同時,消費升級也逐步培養了新消費人群為內容付費的習慣,免費未必光彩,花錢才顯逼格——新的錢途到來了。

人們更需要內容了

文化娛樂的風口到了,根據口紅效應經濟下行消費上行,居民對文化娛樂的消費反而史無前例地高漲。那么現在中國經濟已經迎來了不可避免的L型新常態……在這嚴酷的寒冬、慘淡的現實面前,人們更需要“快餐式的精神食(鴉)糧(片)”了。

內容的供給提升了,內容離錢更近了,人們更需要內容了,內容成了一座金礦……但是回到開頭,真正提供優質內容的創業者就那么多,平臺反而不夠分了。這就尷尬了。

三、此內容非彼內容

盡管大家都在談內容創業,但是細究一下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人們講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1、做IP。我要打造一個《小時代》、《鬼吹燈》那樣的爆款ip,只要這個ip火了,做什么延伸周邊都來錢!

2、當導購。我要像Yhouse、禮物說那樣做一個內容導購者,成為新消費知識和理念的布道者,在我的領域里我一定是最專業的,各種深入對比分析評測,各種逼格掌故情懷情報,引領消費浪潮!

3、打廣告。我的公眾號讀的人多、轉化率高,有眼球經濟和流量紅利,廣告主在哪兒?

4、賣內容。我就是內容的售賣者,內容就是商品,甚至我就是像羅胖或者李翔那樣做“二傳手”,幫那幫懶人把海量復雜的信息消化成“濃縮易懂干貨版”,賣給他們!

內容創業的邏輯,和過去的app創業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后者更多依賴于產品設計和技術開發、形成一個“效率和體驗的依賴”——你為什么用百度搜索,因為搜的結果又快又好??;你為什么用微信溝通,因為朋友都在那而且方便呀。

可是內容之所以能夠吸附流量,更多是因為“人格能力的信任、精神境界的認同”而形成一種信息獲取路徑的依賴,這是一種不依賴技術的軟性力量,而且更加潛移默化——

我為什么喜歡羅胖,因為愛(喜)智(歡)求(裝)真(逼)啊,已婚少婦為什么喜歡咪蒙,因為她能說出壓抑在心底一直不敢說的很爽的話?。ê晚n劇一樣是女人的av)。

從這個角度說,內容的創業者和傳統意義的“內容創作者”是不同的,魯迅這樣針砭時弊的文學大家一定不是內容創業者、否則一定被氣死。和傳統文學愛好者們追求的自由表達、啟迪民智、審美情操之類不同,內容創業者更追求內容的“可商業化”,簡言之就是能帶來更多流量(獲客)、流量能成為粉絲(粘性)、粉絲能變成交易(變現),如果不能滿足這三點,就是有再高的文學造詣也會棄之一旁。

所以你看內容創業,介質是“引發精神認同的作品”,但內核依然是app式的流量變現運作套路。可苦了那些只聽從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聲音的作者,不懂商業運作的重重套路,這繁華盛世,依然與你無關。

四、平臺如何翻身?

在內容與平臺的博弈中,平臺會一直被動下去嗎?

前面說過“談判主導權”已經到了內容創業者手中,那是因為平臺太多且同質化,而內容創業者可以“雨露均沾”多平臺共用。

這就好像今天一個城市只有一家大劇院,人流密集,那么不論你是多么牛逼的話劇團都得好好聽話,否則再牛逼不能上去演也是然并卵。

緊接著,這座城市出現了很多規格很高、人流量大的劇院,話劇團可以輪流巡演、甚至可以對劇院挑三揀四,主動權就易手了。

那么接下來,什么情況下主動權會再次易手呢?

要么,一個劇院地段極好、人流極其集中,想方設法壓住了其他競爭者。要么,一個劇院擁有其他劇院不可替代的能力,結果重新成了劇團們上門攀附的對象。

這個能力是什么?解決創作者們的痛點,幫創作者賺更多的錢!

我是在說戲劇嗎?No,我是說正在發生的微信和其他內容平臺的生態戰爭,路徑兩條:

1、解決C端用戶內容消費的痛點,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或者更精準的高凈值用戶流量優勢。這就好像南京東路(規模)或者K11這樣的高端商超(精準)。

2、解決內容創作者的痛點,打破同質化僵局、取得新的功能壁壘。畢竟, 從根本上幫助創作者賺更多的錢,遠比燒錢補貼、用蠅頭小利哄騙作者來得重要!只有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內容,好的供給者才會紛至沓來。

那么問題很清晰了,內容消費者、創作者的痛點是什么?

五、內容消費者的痛點?

一般來說,用戶的內容閱讀,主要通過兩種方式:

1、使用高頻剛需工具的同時,順帶閱讀附帶的內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在溝通社交(高頻)的同時,順便看公眾號吧?再比如喜馬拉雅fm,走在路上、正在開車、晚上睡前這些不方便用手用眼、又挺無聊的伴隨式場景(中高頻)你總想聽點什么吧,要不聽吳曉波的語音吧。

2、去專門的內容平臺閱讀,虎嗅、鈦媒體、36kr、好奇心日報、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知乎微博、開眼視頻、梨視頻……

從1還是從2攔截呢?用戶內容消費中,會在意哪些痛點呢?

1、內容極大豐富,或者獨家優質集中。用戶之所以習慣在“兩微一端”中閱讀,就是因為大平臺內容豐富、基本涵蓋了市面上的各個區塊。但是用戶也不會放棄一些垂直的平臺,那是因為那里集中的獨家優質內容,因為獨家所以生怕遺漏——這種獨家可能基于作者,也可能基于媒介,比如聽聲音內容去喜馬拉雅,看精美短視頻和vr視頻去開眼視頻,看無人機航拍去大疆社區,聽3d音效去echo;

2、可以高效率地篩選感興趣的優質內容。內容光多不行,還得一眼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對味的。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喜馬拉雅都是用推薦算法、猜你喜歡;垂直類平臺則是“用垂直篩選內容”,對科技商業感興趣馬上就想到虎嗅、鈦媒體、36kr,對產品感興趣肯定會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對電影感興趣立刻上時光網。

3、閱讀過程中,有沒有其他的增值服務、附加體驗?比如精美的界面交互細節帶來的氛圍體驗,就像我們在好奇心日報和mono上看到的;比如閱讀中的參與感和社交貨幣,就像二次元的彈幕等等;比如聲音平臺上磁性有質感的聲音讓你渾身一酥,直播平臺上各種高顏撲面而來還能隨時參與,這是內容之外的附加體驗。

簡單比較這三點就會發現,微信幾乎是當前最大的內容平臺,基于高頻場景,擁有覆蓋性的龐大公眾號生態,適應一切碎片化閱讀需要,它的問題也非常明顯:

1、優質內容的獲取效率并不高

它的內容分發主要通過訂閱號閱讀、朋友圈分享和朋友圈熱文。

a、訂閱號閱讀很麻煩。由于訂閱號被折疊且位置不固定,所以專門找到“訂閱號”折疊欄點進去、搜尋文章的這條路徑太復雜,很多人根本不會用;

b、朋友圈分享不靠譜。完全寄托于你的好友的鑒賞水平——他們分享文章的眼光好,則你能讀到的文章更好,如果你朋友轉的都是養生雞湯那就尷尬了,這種“手工作業”的關系鏈分發效果很不穩定;

c、朋友圈熱文剛起步。這個功能的推出說明微信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想要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成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那樣的存在,但是從目前看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功能的存在。

2、內容獲取的體驗并不好

盡管微信更適合碎片化場景下的閱讀,但是它的限制也在于此——太碎片了,非常不適用于集中深度的閱讀,因為在微信上讀東西,你總是會懸著一顆心,想著對話欄那是不是有新消息了、朋友圈是不是有新動態了,于是常常中途退出文章、刷新動態,一探究竟后再返回閱讀——這種閱讀總是焦急的、三心二意的,常常飛速掠過看個大概。

這就好像你在一個人聲鼎沸的辦公室找到一本書,一邊翻著一邊時不時有人找你,一邊又忍不住抬眼看別人在干什么,一邊想著大喊一聲我讀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引人注目……這種閱讀怎么可能好呢?

微信閱讀三心二意,其他平臺就有機會。

六、內容創業者的痛點

解決讀者的問題,就是解決流量來源的問題。解決內容創業者的痛點,則是解決供給端的問題,每一個平臺都想在供給端形成規模生態。那么創作者們最關心什么呢?他們也有痛點:

(一)流量問題

1、流量越來越難于獲取

如果說,app紅利的消退是因為app太多,用戶懶得下載了,那么內容紅利的消退,就一定是因為內容太多、用戶看不過來、懶得關注了。以微信為例,公眾號太多了,用戶關注不過來了,往往最后只關注自己感興趣領域里最有名的幾個大號,這和當年app領域每個品類只下載一兩個頭部app非常相似。

人們越來越不愿意關注新的公眾號,一來我關注了也不會專門去訂閱號折疊欄專門觀看,關注和不關注有何區別呢;二來如果某個號真的發出了優秀的文章、一定大概率會有人分享到朋友圈的,又何必專門關注呢?

一旦某一領域出現能夠搶占用戶心智的頭部大號,后來者就很少有機會了。papi醬多厲害,但是男版的papi醬軟軟其實不太硬以及創業版papi醬許豪杰也不差呀,但是流量卻少了不止一個層級。

從這一點上說,我們需要新一波的流量紅利。人們每天都被文字圖片的內容包圍,漸漸已經倦怠,而如果一個平臺能提供全新的內容形式,往往會帶來一波新的流量紅利。

2、流量如何精準?

精準的流量才有商業價值,咪蒙的粉絲很多都是壓抑已久的已婚少婦,消費能力強且感情用事,她們備受壓抑想要發泄和脆弱的小市民優越感被她牢牢抓住,結果就是遠超一般的轉化率。

對于筆者來說,如果這篇文章發出去,加我的都是優秀同行或相關領域的達人,那當然極度受用,但如果加我的都是微商呢?

3、流量的粘性如何獲得?

如果流量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生意就別想做大了。所以內容創業者們太拼了,每天都在琢磨著如何把偶然閱讀的用戶變成關注者,把關注者變成粉絲,把粉絲變成錢。

我們高頻率地使用某個app,是因為他帶來的“效率依賴”;持續關注某個公眾號,一定是因為對其內容質量的穩定預期;而一旦成為粉絲,則完全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認同,則哪怕內容良莠不齊、狀況頻出也無所謂,粉絲會幫你找理由的。

這就像韓寒成名以后,即便后頭的小說質量良莠不齊、不能帶來《三重門》那樣眼前一亮的感覺,但作為粉絲大家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力挺他。有了粉絲就有了“現實扭曲力場”,這是一種類似品牌的人格影響力,即便出錯粉絲也會為你腦補理由。

但是達到這一點談何容易?盡管平臺眾多,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找到適合自己氣場的最佳媒介,就像papi醬的視頻一定要短要變聲,有的人可能就是行文之間特別有著動人張力,有的人適合用呆萌的二次元漫畫與人交流,有的人可能一露顏值就會讓大多數外貌協會繳械投降,有的人可能需要聲音平臺,用磁性的聲音傳遞特有的現實扭曲力場。

(二)創作問題

4、創作如何低成本高效能?

讀者們是有“心理閾值”的,如果不能讓他們成為粉絲,他們就會漸漸對你麻木。那么下一次,你必需寫出“更強刺激”的內容才能重獲關注,可是哪有那么簡單?即便筆者這樣業余寫作的人,也常常擔心自己的“過氣”。這時候,一個平臺能否降低內容創作的成本和壓力就非常關鍵。

為什么直播平臺上都是網紅臉們重復無聊的“謝謝點亮謝謝關注”,那是因為在直播平臺上生產更高層次的內容成本太高,對網紅臉來說普遍壓力山大。如果有誰能恰好解決這個創作成本的問題,比如美播正在嘗試的游戲綜藝直播間,或許可以帶來新的直播局面。

再舉一例,喜馬拉雅上《奇葩說》老僵尸們的《好好說話》預計年入5000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語音這樣一個平臺,特別適合傳遞“口才大咖”們特有的現實扭曲魅力,畢竟說話好不好還是得去聽。這一點是傳統的文字不可比擬的,但如果每集都去做視頻又太麻煩、成本太高,難以想象一口氣做個幾百期。

5、能否持續提升創作能力?

準確地說,是更好地提升“商業化”寫作(帶來流量的寫作)的能力,如何第一時間獲得用戶的反饋數據并分析研究,如何不斷迭代調優逼近用戶的g點,進而提升轉化率?網絡文學大流行那會兒,起點17k會有專門的班,教授各種快速抓住讀者的套路;今天,喜馬拉雅則提供了完整的內容孵化服務體系,從數據分析、商業化課程、眾創空間到基金扶持,今日頭條和新浪提供的各種內容孵化空間、扶持政策,都是要伴隨著內容創業者一步步成長。

(三)盈利問題

6、如何提供更豐富便利的盈利手段?

不論是訂閱、一次性付費、增值服務收費、打賞還是廣告植入,總之一定要給內容創業者們更豐富的賺錢選擇,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有飯吃。

最近瘋傳的陌陌上賺了兩千多萬的直播少女不太冷,一時間攢足了眼球,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背后很重要的一點是直播的盈利本身簡單粗暴快速。喜馬拉雅上則是付費內容、付費會員和打賞結合,上海音樂教師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一人策劃制作,年收入千萬級,這在過去也是不可想象的。

7、如何更好地對接“上游”?

所謂上游,就是各種各樣調性相合的商家,這都可能是內容創業者的廣告主和收入來源,目前這種對接依然是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的情況下進行,容易出現各種“忽悠和不信任”,如果誰能更透明高效地撮合呢?

8、如何更好地保護內容創業者的權益?

比如原創內容不被盜版就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筆者就曾經因為文章被人整段抄襲而捶胸頓足,抄襲者還上了頭條……這一點上,傳統的文字內容非常容易被模仿借鑒,而像喜馬拉雅的語音內容、映客這樣的直播內容,快手上的短視頻,更容易得到版權上的保護。

9、如何帶來穩定的復購,而不是火一把就死?

今天的很多內容付費產品走的是“爆品戰略”,從分答的熱潮,到李翔商業內參的年度包,往往能在短期內引發消費者的熱捧。

但是就如分答這樣,你說偷聽名人八卦或者實用資訊有沒有需求?短期內肯定有,至少我得試一試??稍嚵藥装阉炅酥?,你要讓我為這個事情持續買單,感覺有點難。

以上9個問題,如果有內容平臺能夠解決,或許將帶來完全不同的供給端生態,甚至很多雨露均沾的創作者,也會開始考慮“獨家”了,只要“獨家”的獲利(比如內容付費)明顯高于多平臺的流量獲取,那么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內容平臺的努力方向非常明確,讓已經成名的大v影響力變現,讓有潛力的后來者獲得流量暴增的“上升通道”,同時先賺一點小錢??傊磺袨榱俗屘煜聸]有難做的內容。

七、“內容+參與感”是護城河

內容創業者們永遠要把讀者變成關注者、關注者變成粉絲,可是粉絲怎么孕育?不僅需要內容的極大突出,還需要一種“群體性的歸屬環境”。

而對于內容平臺來說,再優質的內容也只是一對多地單向傳遞,要讓用戶對平臺有更多的忠誠,最好的辦法就是提供一種附加的雙向體驗——參與感。內容和social(社交社區社群)一定會聯姻,讓用戶不僅消費內容、還能享受“參與感”的內容社區一定是未來。

同樣是閱讀內容,很多人習慣于在微信公眾號閱讀,是因為不僅可以閱讀,還可以立刻分享到朋友圈給自己增加逼格、或者表明某種態度,也可以給別人的分享點贊或評論,自然而然地完成一次社交溝通。

同樣是閱讀新聞資訊,很多人喜歡在微博閱讀,因為微博提供了一種“公共事件的參與感”,你不僅和名人面對面,還可以與志同道合的粉絲們一起行動,點擊轉發評論贊共同參與到某個“改變中國”的行動中。

同樣是閱讀興趣專業,很多人會去知乎,不僅是因為可以找到更加平易近人的民間大神與之社交,更是因為不同話題引發的深度撕逼大戰——每天圍觀大戰的最新進展、又有新的東西爆出來,這個感覺非常爽。

以上三者,都是內容與social結合、形成參與感的案例,未來的內容平臺的競爭其實就是看誰——通過穩定優質的內容預期培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通過強烈的參與感將構筑起用戶的“歸屬感”,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安撫了內容創業者的三心二意,使平臺不可替代,今后即便出現一樣內容優質的平臺,他們也不會流失了。

八、可見的趨勢

有流量紅利、流量粘性、流量變現潛力的內容才具備商業價值,才是真正的內容創業。這就好像app一定是一門生意,但是很多人卻突發奇想把他做成了“情懷”,結果就一定被市場現實所懲罰。從這個角度看,內容創業和app一樣,看似0門檻,其實門檻一點都不低。

app已死?內容永生?其實這并不重要,“流量紅利變現”一定是這個時代一以貫之的商業主題。接下來的趨勢,會與app時代大致相仿:

1、內容開始升級,“通用型”的內容創業時代即將結束,接下來這個市場將更加地專業和細分,更加專業垂直、轉化率更高的內容會日益被看好,專業領域的內容消費會成為一個錢途越來越明朗的事情。

2、內容創業者(網紅)開始升級,一味賣弄著大胸和錐子臉的“通用型”網紅時代也將結束,人們漸漸審美疲勞,但是爭先恐后涌入這個市場的“同質化”競爭者卻一點都不會減少,蛋糕越來越小。一個更加專業垂直、轉化率更高的“內容網紅”時代即將到來,正如喜馬拉雅的余建軍指出的那樣,人們對“好內容”提出了越來越高的內容,核心是人格化、干貨足、娛樂化,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深度的內容,而深度內容的提供者知識網紅將會大行其道。

3、內容更加地“人化”,與社交、消費升級更深刻地聯姻。未來會出現更多像知乎、微博這樣的平臺,你說不清它是內容平臺、娛樂媒體、社交還是社區?你只知道,那是一個具有強大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你大好的青春年華正消耗在那里。

但是遺憾的是,筆者認為這個時間窗口應該不會太長,因為每個專業領域最終只會出現一兩個壓倒性的頭部,而真正具有極大商業價值的垂直領域其實也就那么幾個,內容大熱之后一定會出現內容過剩和內容泡沫,所以——

文藝的騷年們,抓緊了,搶到屬于你的下一張船票!

#專欄作家#

張俊,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斯恩斯研究院創始人。微信號:biohazard2015。野路子產品菜狗一枚、創業在上海,測試新一代興趣APP中,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回頭再來看這一篇,咪蒙公眾號被禁言,什么都弄不過大風向啊~

    來自上海 回復
  2. 平臺是不是沒內容了,在搞事情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