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勝:創業公司為什么玩不轉組織管理?
編輯導讀:企業應該是基于商業模式來確定業務流程,基于業務流程來確定組織結構。在組織結構、職級體系、激勵機制、培養機制設計上的一步錯、步步錯,導致了創業公司組織管理的“墮落”。本文作者分析了創業公司玩不轉組織管理的幾個原因,與你分享。
核心觀點:
- 在組織結構、職級體系、激勵機制、培養機制設計上的一步錯、步步錯,導致了創業公司組織管理的“墮落”。
- 組織的“墮落”,本質上還是因為老板缺乏清晰的組織管理思路。
- 部分創業公司老板是用對“超級HRD”或“萬能靈藥”的信任來偽裝自己的膽怯與懶惰。
我接觸過很多創業公司,也和一些公司建立了顧問關系,但不得不說,開啟這種合作有點像是“開盲盒”。
如果遇到組織管理思路清晰的創業公司老板,我們的專業能力就可以徐徐滲透,幫助企業打造堅實的組織;反之,雙方的合作就是一種悲劇,咨詢公司有思路,但老板有一千個理由不按照這個思路走,于是,一頓freestyle之后一地雞毛。
創業公司是否需要組織管理?毫無疑問。但為什么創業公司通常玩不轉組織管理?這是個問題。
01 組織是如何“墮落”的?
我看到過太多創業公司在組織管理上走向“墮落”,每次的故事都如出一轍。我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過程:
第一步是傷在“組織結構”。
按理說,企業應該是基于商業模式來確定業務流程,基于業務流程來確定組織結構。但是,清楚業務邏輯是一回事,把業務邏輯反映在組織結構上又是另一回事。
大多企業前中后臺劃分不清,該打仗的不打仗,該送彈藥的不送彈藥,該制定規則的不制定規則。部門分工架構混亂,要么是職責重疊,要么是職責缺位。典型的例子是,對于一項工作究竟該誰做會抓扯不清。正因如此,企業也很難為部門制定明確合理的KPI,只能強行拍腦袋。結果是,部門承接的KPI要么是與戰略無關、自我陶醉,要么是大包大攬、根本沒法負責(給一個部門下一個承接不了的KPI)。
第二步是傷在“職級體系”。
由于沒有明確的組織結構,各個部門的定位就很模糊,管理職級之間自然缺乏對位關系。管理序列內的對位關系是企業內職業生涯的“錨”,是技術、營銷等其他序列的參照系。如此一來,全公司的職級體系也就崩潰了。
職級體系為什么重要?它是組織結構的自然延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責”和“權”。職級體系沒有打通之前,一個管理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能調動多少組織資源。于是,所有部門都會垂直發展,部門長擁兵自重,“藩王”林立,橫向難以協調,甚至高管都調不動部門長。由于沒有明確的職級體系,員工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去哪里(職位)、要做到什么水平,甚至提升了職位,也不知道意味著什么(這個職位的含金量)。
于是,大家在企業中協調全靠刷臉,工作全憑自覺,個體之間苦樂不均,老油條如魚得水,新勢力舉步維艱,匪幫管理者滋生。
第三步是傷在“激勵機制”。
由于缺乏管理架構,組織模塊之間界限模糊,人力的投入產出就沒法衡量,自然就更不可能有管控標準。說白了,投入能核算,但產出界定不清呀,如何建立投產之間的關系?面對這種局面,企業要么急功近利求產出,要么云淡風輕養閑人。
首先,部門的編制和人工成本兩類預算沒法管控,獲取預算全憑表演。而在獲取預算之后,人效也很難考核。其次,由于沒有職級體系,自然也沒有薪點表,薪酬上只能一人一薪一議,成本失控,再加上KPI也沒有辦法“硬碰硬”,績效難以評估,人才的性價比(其實也是人效)自然很難衡量。
于是,內部公平性遭遇強烈質疑,感覺被“虧待”的員工自然會離開,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屬于很有能力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企業沒有職級體系,就不能通過升職對于個人的能力進行靈敏反饋,所有的壓力就落到了薪酬制度上。不能“升官”,就給“發財”唄。但一個平均分配的薪酬制度顯然也接不住這個“鍋”,所以,最吃虧的一定是有能力的人。
第四步是傷在“培養機制”。
當人才留不住時,人才缺口就越來越大,所有壓力會迅速傳導到人才培養上。此時,老板大多會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人才快速實現量產。問題是,苗子本來就不多了,也不可能拔苗助長,那人才從哪里來呢?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本來就是一項長期工程,又怎么可能立竿見影?所以,不少創業公司最后都是人才越用越少。
上面四步,每一步如果做好一點,下一步就會少很多麻煩,但如果逐步甩鍋,后面就是巨型問題。所以,當老板們意識到“人才不夠”這個顯性問題時,一切可能已經晚了。組織管理上的隨意,形成了若干的“不良基因”,企業成長的上限已然被“鎖死”,下限則持續被“打穿”。這不是老板們帶頭去打個大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即使打下了大客,組織上的千瘡百孔也會耗散掉這些努力。
02 老板們的兩種妄念
組織以這種方式“墮落”,本質上還是因為老板缺乏清晰的組織管理思路??偨Y起來,有兩種危險的想法:
第一類妄念是希望用一個HRD(此文中的HRD均指向老板匯報的HR一把手)來解決所有問題。
一說到組織有問題,部分老板馬上脫口而出:“穆老師,給我推薦一個好的HRD吧?!痹谒麄冄壑?,他們離標桿企業的組織管理,就差一個HRD。但問題有可能就這樣簡單地解決嗎?
好不容易空降了一個大牛HRD,老板又喜歡說:“我把這個領域交給你,我充分信任,你來構建體系”。而這類HRD多半也會水土不服。老板用了好幾年,最后不得不放棄,雙方心里都不舒服,還相互埋怨。企業的雇主形象被破壞了,HRD的職業聲譽也被破壞了,雙方相互浪費了時間。
我們來談談道理:如果您不滿意,為何還用了這么久?肯定是您內心沒有標準嘛。如果您內心有標準,這個HRD行不行,不是兩下就可以試出來了嗎?如果您內心都沒有標準,又為什么要把人家招進來?
有的老板還振振有詞:“如果我有XX那樣的HRD,我的企業肯定不止如此。”這種想法是錯的,不是因為XX強,人家的企業才強;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家老板強,構架了組織系統,XX才能在系統中發揮作為HRD的作用,人家企業才強。真正的愛情只發生在兩個獨立的靈魂之間,不要期待一個傳奇HRD踩著五彩云霞來拯救企業,企業與HRD之間是相互成就。
平心而論,出現如上現象是老板的問題,這類老板多半是沒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既沒想清楚自己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組織管理系統,也沒想清楚自己需要一個什么樣的HRD。
第二類妄念是希望用一個“萬能靈藥”來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找不到好的HRD,部分老板可能會轉而尋求一種管理模式,讓企業自動運轉。有意思的是,他們往往不愿意構建這個體系,而是想“拿來就用”。
創業公司的老板喜歡聽“干貨”,而且這種“干貨”最好能把問題簡單化,如“管理就是走流程”“管理就是做文化”……大家放心,市場上一定有一大群人來制造類似簡單結論,再精準投喂“萬能靈藥”。于是,工作坊(workshop)、企業文化、OKR等都被作為常用手段來操作,創業公司的老板們樂此不疲地買單。
舉例來說,一個組織內部的溝通問題,可以用上述任何一種“萬能靈藥”來解答。這些工具就像藿香正氣水或六味地黃丸,似乎出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吃兩口。要問有用沒用,老板神秘一笑——誰用誰知道。笑話!他自己引進來的,他怎么可能說沒用?
明確澄清一下,我不是說上述的管理工具沒用,而是說不能把他們當做“萬能靈藥”來用。工作坊是個好東西,在短短時間內暴露組織的問題,發現改進的方向;企業文化是個好東西,幫助企業澄清使命愿景價值觀的坐標,讓管理制度有了堅實的基礎,甚至還可以通過文化重塑的運動為改革打助攻;OKR是個好東西,讓企業用簡潔的方式進行目標解構,還能動態拉平、對齊、復盤…….但是,這些工具產生預期作用的前提,是老板們先有關于組織建設的全景圖(Big Picture),后續再有其他動作的協同。
上述兩個想法都暴露了部分創業公司老板的深層問題——他們不愿架構管理體系,也不愿深入某個重要領域,而是用對“超級HRD”或“萬能靈藥”的信任來偽裝自己的膽怯與懶惰。
美團的王興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
這是大實話。
#專欄作家#
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镀脚_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作者,知名管理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學博士,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整理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