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觀百:創業公司的管理之道說
編輯導讀:一個創業者和普通的員工最大的區別在哪里呢?在于思維。普通員工只需要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是創業者要從大局的角度出發,讓整個公司發展得更好。本文作者以自身的創業經歷,分享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感悟,希望對你有幫助。
目前本人處于創業公司體系之中,由此經歷了多種事項,結合本人經驗與思考,頗有感想。由此以史為鑒,從“戰略、人、事”談談創業公司常遇到的問題,和應當遵從的準則。
一、戰略
許多公司創立之初本就建立了本身的定位和未來大致目標,但是,光盯著戰略,卻容易忽略戰略本身必然伴隨的敵人,否則,大部分公司會出現以下問題:
事項繁多,這邊處理一下,那頭又有新事項出現,事項永遠無法完成;
一直在支出,最終復盤下來卻效益全無,次次出拳,拳拳打到棉花上;
設立虛假的“假想敵”,例如我們的目標是某某龍頭企業,我們要做到1000%的增長等而又無根據空有自信,未開戰前其實部下早已全部舉手投降。
因此,創業發展絕對關鍵的一點是:
弄清你真正的敵人是誰!
不要被自己設立的“假想敵”蒙蔽了視線,更多把視線拉回到可控的內部管理,攘外必先安內。例如以我之見,目前我司就存在四個敵人:銷售、成本、效率、新零售。
誰是我們的敵人清晰了,集中力量解決即可。作為公司決策者,需要充分冷靜、殘酷地評估未來,做到真正的英雄主義。
二、人
前面我們既然確定了敵人,那么由誰去沖鋒陷陣,由誰去運籌帷幄?答案當然就是人。優秀的決策將決定公司的上限,因此,優秀人才能給予更多優秀的決策,對于公司發展無疑起到致命的關鍵因素。而根據二八原則,世界上優秀的人才大概占據二成,而這些人又大概率流向大公司,因此,中小型公司的優秀人才將是非常關鍵的稀缺資源。
所以創業公司會存有以下問題:
流失率高,知識經驗傳承斷裂,新人培養成本高甚至無人培養;
空降外部人才,而內部竟無人晉升,公司培養能力太弱;
讓羊去管羊群,將熊熊一窩,當運氣不錯招來人才時,又會埋沒其中。
如圖,一個優秀的人才(藍點)因其所在的圈子會無法接觸范圍外的信息與資源
很多創業公司都能看到這樣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優秀的員工一般都待不超過兩年。究其原因,還是公司無法給這些人一個很好的上升通道,看不到未來。而當公司沒有對人才的激勵政策時,優先流失的肯定是人才而非庸才。而隨著人才的流失,公司的知識儲備沒有保留的話,后來的人又把前人踩過的坑又走了一遍,甚至達不到先前的高度。因此,管理層要做的就是將人才解放出來,授予充分的地位,讓其足以認清事物的全貌以做出正確的決策;授予充分的權力,讓其足以調配資源推進決策執行。
對于基層員工,每個人掌握的信息不同,高層是戰略型信息,低層是細節型信息(哪里有坑,哪些問題已經暴露出來但仍未處理),如果無法整合下方的信息,公司發展留下的隱患只會越積越多,最終是有可能影響戰略實現的。因此,不是滿負荷地讓基層員工去做執行,一定要給予其一定的自主性時間,讓員工能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減少信息斷層,最終掃清前進路上的石頭,切忌只仰望星空,而忘記路在腳下。至于管人,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但由于公司壯大無法有效“攻心”才使用“下策”制度管理,切勿本末倒置,公司初期就認為“下策”便是“上策”。
對于高層員工,一個團隊還必須存有“主心骨”的存在,做出最終決策和優化團隊的作用。所謂人無完人,這個人可能優點是懂業務,懂架構,但必然也存在著缺點,例如,不會項目管理,不會培養用人,這時,團隊“主心骨”的作用來了,他會對團隊中每個人的缺點提出改善意見,達到優化整個團隊的作用。否則,團隊中每個人的缺點會持續存在,長期來看影響是很沉重的,對于管理層團隊而言更是如此。
最后,提出公司穩定理論:當外界環境穩定時,公司核心人員無重大變化,則公司發展程度不變化。
意思就是,當公司發展緩慢時,假若沒有新的“刺激”出現,無論做出怎么的改變,公司仍然保持著發展緩慢的程度。所以,公司要想求變,其核心人員團隊必須發生變化,否則,換湯不換藥,還是老樣子。古語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因此,即使創始人很優秀,卻沒培養出一個善戰的團隊,大家還是各自為戰,無法形成1+1>2的超級戰力。假若用一人投入核心團隊引起“刺激”,從而發生“變革”,便是關鍵。
三、事
所謂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時機),便可扶搖直上九萬里。但萬事如何管如何備,是許多公司至今仍為解決的大難題:
上級決定要做什么,下面的人就跟著做,不問緣故,結果甚微,浪費團隊資源;
問題早就暴露卻長時間仍未解決,效率低下,商品銷售定價以控制虧損于三月立項,至今仍未有完善方案,效率低下;
每個人都做了很多事,但又像什么事都沒做,原因是在流程、溝通、會議上產生了過多消耗,實際有效工作時間、產生效益時間幾乎沒有;
空降一個經驗豐富的高管,學習大公司的管理方法等,卻不考慮是否匹配當前公司現狀,大公司是因為其管理模式而發展壯大的,還是因為先發展壯大了才更換合適的管理模式,過往的經驗是否該事項的必要因素,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1. 快與慢
公司事項盲目求快,就會承擔快帶來的風險,一旦考慮不周全、匆忙上戰場,其實更容易走上慢的路線,為了快速達成目標往往離目標更遠。有時候,慢即是快。
電商那年,凡客陳年大筆一揮,給2010年實現20億營收的凡客,定了100億的目標。為了實現這100億的目標,凡客一方面在營銷上撒錢教育市場,一方面擴大品類,積累庫存,什么都賣,甚至是拖把。最終拖垮了凡客的現金流。陳年查看倉庫曾怒吼:誰會上凡客買拖把?但如果不是你自己大步躍進,下屬何必搞那么多品類沖業績?凡客有怎么會死在淘寶和京東崛起的風口?
節奏的把控是一門藝術活,快不得,也慢不得,切忌南轅北轍。這里提共一種把控節奏思路:拆分你的快與慢。
舉個實際中的例子,電商公司因為推廣、獲取流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大花銷,如果出現推廣效果不佳導致虧損巨大,因此管理層會急迫做推廣費用的預算管理,以保證費用使用的合理性,這時候就需要預算管理系統進行監控和統計。
于是快的事項就會變成“預算系統快速上線”,但是這個系統并非簡單,無法快速實現,于是技術就會被急迫地實現系統,在需求調研、字段邏輯設計、功能實現方面都可能出現差錯,最終很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系統即使上線可用了,公司的預算還是沒有有效管理起來。
所以,在處理事項時,拆分快與慢的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快的是“管理”,可以慢的是“技術”,理解技術的本質是“提高業務的效率”,大多情況并非“業務開展的必要”,業務先行,技術根據業務設計系統提高管理效率。就如早期的支付寶一樣,由于系統尚未完善,都由員工們手工對賬,一天10萬筆交易紙質賬單打印出來逐一核對,眾志成城度過了一個艱難的時期。
2. 頂層思維
創業成功的公司一定是擁有一個頂尖的大腦,所謂頂層思維。簡單來講,就是多問為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是否合理,是否有益還是有害;復雜來講,就是關注事物的本質,擁有眼光獨到的判斷,能迅速切中要害,用有限的資源做效益最高的事情。正常人的思維極其容易關注事件本身,而導致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導致所有事項都要做,不合適的事項擠壓正確事項的進度!而優秀的思維則時刻關注本質,愛因斯坦也說過,要在問題之上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用數據分析這一事項來說:
- 正常思維:統計出各類型的占比,再根據占比嘗試做出決策;
- 頂尖思維:是否有無需統計的類型也可馬上及容易解決,剩下類型即使有數據了能否幫助決策,影響該類型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么。
從兩者思維的差異性可看出:
正常思維是按流程、按流程做事,結果自然也是循規蹈矩,收益只能等待結果出來之后才能統計。
頂尖思維就是略有點劍走偏鋒的味道,快速思考-快速行動,快速達成部分成果,再去考慮復雜的剩余事項,不浪費時間在無益的事情上,單位時間內效益最大化。
“數據分析”這一事項,許多公司都會用到,但重視數據卻不會用數據,例如可能用了大價錢幾十萬去買一些數據報表工具,最終轉化成訂單收益可能只有幾千,由此應了網友的那句玩笑話:不買就純賺100%。此時最優的策略就是,十分清楚數據情報有誤差,但并不影響大局的分析,暫不用購買工具提高百分幾的準確率。一個偉大的元帥,在沒有情報的情況下就不能殺敵了嗎?
不,他銳利的眼光會穿過陰霾的烏云,剛好捕捉到那一絲初陽升起的勝利線索。
所以,一個擁有頂層思維的公司必然會快速發展,目無塵埃,心無雜念,所有時間都花在某一極點上,要說所有創業成功公司的共性,我看只有一點,那就是只看本質的能力。
四、結語:山雨欲來風滿樓
越來越多的創始人淡出了視野,正如字節的張一鳴辭去ceo的內部信寫到:為了放下日常的管理工作,才能騰出時間去思考、探索遠景新戰略,這就是先舍去才有獲得的智慧。就像古時君主一樣,初期親力親為,中后期逐漸招賢納士,內政外站交由更擅長的將領去執行。而現在時代最可怕的是,大多數創始人戎馬半生,仍未得到一位可信賴有才學的“謀士”出謀獻策,這種身旁空無一人的感覺也頗有點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味。
最后,用美團的王興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strong>
本文由 @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