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SaaS 創業者的靈魂拷問
編輯導語:SaaS初創團隊在創業途中難免遇到許多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中,SaaS創業者需要篩選出核心問題,并時時刻刻拷問自己,以避免偏離方向。本篇文章里,作者總結了SaaS創業者的核心三問,不妨來看一下,也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經常有焦慮的 SaaS 初創團隊、追求夢想準備 SaaS 創業的人與我交流,很多人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溝通交流,而是希望能夠得到一些認可、一些心理安慰。
這沒問題。SaaS 初創遇到的那些問題,雖然解法各顯神通,但問題確實就那些,多交流總有幫助。
但實際上,在踏上 SaaS 這條道路之前,能把自己的事情盡可能想清楚,而盡量不要沖動開始創業,遠遠更加重要。
不要急于開始。要相信,每一年、每個階段都會有屬于你的機會。關鍵在于自己是否看清楚、是否準備好。
下面這三個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只有這三個問題)值得創業者在踏上征途前一問二問三問,用自己能接受的最嚴苛的方式審查自己的創業思路。
當答案百毒不侵、無懼質問、無懈可擊之際,創業時機算成熟,那我祝福你,愿世上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攔你飛翔。
一、靈魂拷問一:是否真的具備預期價值?
解決每一個社會問題,都具備價值。關鍵在于,市場認可的價值是否能與創業預期相符。
SaaS 創業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拿美國的 SaaS,想象放在國內市場中,并假想該 SaaS 的成功是眾望所歸。
不要假想。要拿想法和目標客戶聊。如果你接觸不到目標客戶,大概率你對需求的猜測也是錯的。
如果目標客戶的反饋不咸不淡,看不明白聽不懂,自己心里當然需要把原因咂摸清楚。如果定義不清楚目標客戶,那就不斷換人聊,直到找到對你的想法產生明確共鳴的人,然后聽取他的意見。
初期想要準確評估市場規模是不可能的。創業初期最好的了解市場的手段,就是和各類潛在客戶去聊,由此得來的一手反饋,比任何數字統計都更加有效。注意,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現有客群中,要主動地超出這個范圍外,以此摸清目標客群得到邊界。
創業要找三類人:使用人、合伙人、投資人。和這些人聊,初期不嫌聊得多。
只要去聊,只要有觀點,就肯定會遇到否認。不要把投資人或潛在客戶的負面反饋異化,甚至當作對你的打擊和攻擊。要能夠從這些反饋中尋找差異。是否他們的挑戰,真的意味著市場切入存在嚴重問題?有沒有可能是自己只看到一角、只感受到很小一部分客群的需求?
當篤信產品價值時,不妨拿 MVP 出去看看大家的反饋如何。不要急于論斷這個問題的結論,要適應不斷變化的預期。
我建議花至少花 3 個月去碰撞這個問題。不到三個月,哪怕胸有成竹,也不要輕舉妄動。
這是笨方法,但有效。用時間沉淀掉浮泥,看清楚是水下是珍珠還是石塊。
二、靈魂拷問二:解決方案是否可以標準化?
前文專門寫過【標準化】這個話題,《008 SaaS 十面埋伏之二:標準化》,看官可以前往溫習我提到的三個難點。
專門把標準化單拉出來聊,是因為標準化太重要。有多少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 SaaS 人,因為市場非標問題,做起了交付,搞得像外包,業內大家心里都清楚。
如果要解決的問題非常有價值,得到了客戶的強烈認可,那么解決方案客制化一些,也沒問題。但如果本來就在解決癢點,問題和狀況又五花八門,那一定要想清楚,這是否是自己追求的目標,能不能接受長期的工作狀態。
產品和交付做出來的功能可能聽起來類似,但需要知道,功能只是價值傳遞鏈條中的一環,且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那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就是兩個工種,對人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往往比較理想化的同事們,在沒完全想清楚的情況下沖入市場,過不了一兩年,就會面臨二選一的局面:堅持 SaaS 不成功便成仁,還是邊做交付變磨煉,為了生存做個妥協?
必須要強調,客制化交付是一條獨立的技能樹。并不是說 SaaS 做不出頭,轉交付,就會順利。如果做 SaaS 還是談理想的話,那交付就徹底是門生意,要算細賬、做長期的流程和管理。目標客戶的質量會決定對人精力的消磨。
通常,SaaS 做不出頭所以轉交付,在面臨本來就擅長交付的傳統軟件廠商時,是很難有競爭力的。功課都要從頭去學、去積累。技能樹要一點一點去開。
如果我來考慮一個 SaaS 創業項目的標準化潛力,我會考慮以下三個不同階段的標準化問題:
- 立穩腳跟的基礎:在初始目標客戶中,解決方案是否能相對標準?為早期客戶服務,交付成本是否能控制在成交價的 1/5 以內?(這個比例每個行業都不同,僅做個參考)
- 發展的基礎:初始客戶,和早期大多數客戶之間,需求差異性是否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點?同一畫像中嘗鮮者和市場主體的需求標準化,意味著在這片市場中產品可以做得比較透。
- 做大做強的基礎:如果認為產品受眾廣泛,在小、中、大型不同規模的客戶中,是否需求是疊加的,而不是矛盾的?跨規模、跨行業的需求標準化程度,決定了產品橫向或縱向擴展新市場時會遇到多少阻礙。
如果這些問題我回答不清楚,或者答案我不好接受,我也不會貿然行動。大家可以參考。
三、靈魂拷問三:你是否具備資源、技術、經驗能解決這個問題?
創業者自詡不凡,雖絕非貶義,但最需要捫心自問、潛心自省:自己是否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為什么?
解決大多問題的態度,遠非“追求極致”“有志者事竟成”就能簡單總結。為什么你可以把這件事做成?不要停留在第一個回答上。要不斷深入地問,一次比一次深入,至少問五層。
過去的積累、現在的看法,能否在自己的積累中召集到團隊、觸達到初始客戶?
不要相信“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的神話,沒名氣的中國創業小公司,市場中的好人才和你無緣。
不要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邪說,往往這么說的是自認為具備“工匠精神”、但不具備市場能力的單一職能團隊。中國仍在流量尚未分層分類的大雜燴階段,各品牌都仍在蜂擁擠占所有人的關注,缺乏有序的信息分發渠道。悶頭低調,價值傳遞不出去,啥“酒”都沒用。
從單一業務價值切入的產品還好,但有的產品,天然就要做生態、做平臺、做整合。此類思路的故事好聽、理想遠大,但實操起來,自上而下的打法對頭部資源有強依賴;自下而上則要靠堆,無從取巧。
最有價值的社會問題,往往也需要更多資源、更多相熟伙伴的支持、更好的初始向量、更成熟的創業人格才能解決。圖長遠者,應該有自信,亦有耐心。
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短期技術不會突破。5G,我看不到明確市場需求。這種領域很前沿,但我看不懂,不會去碰。
還有一些怪相。有的創業聲稱的技術是屬于未來的,現在根本沒有實現基礎,但偏偏有人支持、能融到錢、甚至賣得出去。類似說能把水變成燃料的那個。這種低級問題過去常見,現在隨著知識共享、平臺開放,腦殘事情也少了很多。
四、總結
除了這三個問題外,還會有人關注競對情況、關注行業壁壘、關注做這事難不難等等。這些都是次要因素,不應作為是否創業的判斷因素。
創業能躊躇的問題太多了,想太多反而會忽視最核心的問題,遲遲邁不出去。
上述三個問題,第一針對社會價值,第二針對邊際成本,第三針對創業資源,若三者齊備,就已是很難得,時機允許,不用猶豫,整裝出發。
上天會眷顧勇者。
作者:老麥,十年耕耘 ToB 市場,經歷創業并購,2B 商業化產品專家
本文由 @SaaS 老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