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SaaS企業在當今時代勢如破竹,關于SaaS企業你又了解多少呢。本篇文章圍繞機會、選擇等對SaaS的諸多誤解展開思考,帶你看見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客觀的SaaS,一起跟著作者去看看吧!
在SaaS業務咨詢過程中,需要解決客戶提出的各種問題;而題目中的四個問題,是最容易被誤解的。
因為每個問題背后,都對應著關鍵的決策和執行,所以它們的誤解有必要被澄清。
一、機會
國內做SaaS究竟有沒有機會?
一般認為,海外SaaS市場遍地都是機會,而國內SaaS市場與之相差很大。甚至有悲觀者認為國內SaaS沒有機會;更有甚者,有的SaaS創業團隊內部,對這個問題都有爭議。
樂觀者的根據,主要是海外SaaS市場的繁榮,以及SaaS公司超高的估值。他們會拿出一大堆海外市場分析的數據和圖表,言之鑿鑿地證明這是一個大機會。
而悲觀者則認為,那些復制的賽道,至今也沒有幾條證明能夠跑通。國內無論是大企業、還是SMB,他們都能列出無數個不接受SaaS的理由。隨手拈來幾個失敗的SaaS公司,證明國內SaaS機會不大。
其實,無論是盲目樂觀者與過度悲觀者,都是在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確”,因而很難做到專業和客觀的判斷。國內做SaaS業務的機會,既沒有樂觀者認為的那么大,但也并非悲觀者認為那么小。
我看到過一份美國市場關于云計算接受度的調查。結果是1/3持否定態度,1/3持觀望態度,剩下1/3支持并準備實施云業務。
我們知道,SaaS只是云計算領域的一個部分,也就是比1/3還要少。這說明SaaS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就目前情況看,即使在海外,SaaS也還不是主流。SaaS對軟件的市場滲透率也只有約25%,IPO的SaaS企業,平均客戶數也就3萬多家,而且部分客戶還是重疊的。
所以說SaaS還不是像樂觀者描述的那樣,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市場,至少目前不是。多數企業不接受SaaS,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實際上,真正的機會,只能存在于樂觀和悲觀之間。海外SaaS市場能夠繁榮,是因為找到了那些愿意接受SaaS的企業用戶。這就足以驗證SaaS的商業模式,以及作為目前最具效率的服務模式。用現在流行語來形容,就是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這種機會在國內企服市場同樣存在。
實際上,對SaaS機會的判別,取決于企服市場的需求結構,以及發展的增速,而與眼前的市場大小沒有關系。相反,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也就沒有什么機會可言。
二、選擇
做什么SaaS才最有可能成功?
既然SaaS在海外市場的機會是確定存在的,那么就會很自然地認為,只需復制海外SaaS的賽道,也就等于復制了成功。分析師也對賽道給出大量統計分析數據,以支撐賽道復制理論。
實際上,成功的SaaS從來都不是靠統計分析出來的。做什么SaaS,不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是一個基于自身優勢的發現過程。
如果只是賽道復制,失敗的概率很大。因為很多人沒想清楚一個問題:賽道復制究竟復制是什么?
SaaS創業者通常會認為,賽道復制的是產品,遵從PMF準沒錯。如果有錯,那也只有一個原因:這個產品在國內沒有土壤,甚至進而可能推斷出SaaS在國內沒市場的結論。
如果僅局限在軟件和產品層面上討論一個SaaS業務,不要說國內沒土壤,海外也不會有。實際上,PMF又是SaaS領域里的一句“政治正確”的空話。所以它不是大部分SaaS的衡量準則;服務與業務適配(Service Business Fit)才是。
SaaS不是軟件,而是服務,軟件是服務的承載工具。這句話不是為了爭論SaaS是軟件還是服務,而是為了說明二者區分的必要性。如果你認為是軟件,那么后續一切工作都按軟件做;反之,就按SaaS方式。
回到復制的問題,并不是說SaaS業務不能復制,而是要搞清楚復制的是什么。
實際上,復制一個對標SaaS的產品視圖并非難事,但這基本沒什么用。實際上最有價值的,是對標對象的服務藍圖。因為它是一個基于場景的服務邏輯,而不是一個產品邏輯,所以從外部很難看清和復制。
實際上,每一家海外SaaS企業的成功,只能證明它們提供的服務,準確適配了某類企業的某種業務,其它的也說明不了什么。況且它們也只是無數賽道中的幾個,這說明無論做什么SaaS,都有可能成功,而不一定非要去復制一個。
當然,這也有個前提,就是你能確定SaaS化的業務是剛需,也就是前面說的+SaaS策略。
三、差距
中外SaaS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所有的問題都是目標與現狀的差距,如果不知道差距有多大,也就無從知道問題如何解決。
SaaS創業者的實際心路歷程,通常是開始覺得差距很小,越往后覺得差距越大,也有的因差距太大而終止項目。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無論是SaaS企業的IPO數量,還是平均市值,還是總市值,中外都沒有可比性(我認為海外SaaS企業估值過高了。這也許是因為資本市場把SaaS視為高科技行業,如果將其視為一個服務行業,應該會回歸正常水平)。
但是,從客觀和理性的角度看,這個差距是SaaS資本化的差距,并不代表行業或產業差距。也即是說,中外SaaS的實際差距,沒有看起來的那么大?;蛘哒f,要追趕的實際距離并沒有那么長。
如果沒有這個差距認知,所有的努力都是都是瞎忙。
實際上,中外SaaS的起點差距只有七、八年時間。相較于軟件、芯片等領域,其行業差距可能長達數十年,除了時間差距,還有技術差距和速度差距,要趕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這樣看來,中外SaaS不到十年的差距,甚至都不算差距。再說了,SaaS作為應用服務,也沒有什么要突破的尖端科技,發展速度沒有制約。
所以,SaaS是全球數字化競爭中,一個能夠縮短距離的超車彎道。國內企服市場產生世界級SaaS企業,并非遙不可及。
四、執行
機會存在、路徑明確和差距可知,剩下的就是執行問題了。
實際上,很多SaaS公司的問題,就出在運營方式上,也就是執行問題。
在咨詢服務中,經常遇到一些看來還不錯的SaaS公司。但分析數據時總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經營數據與典型SaaS企業的數據模型很難擬合(模型擬合不是指標的好壞)。甚至從數據上看,根本就看不出這是一家SaaS公司。
我們知道,數據背后對應的是運營模式,數據反映的問題,一定是執行的問題。
分析SaaS業務的指標體系,研究了海外SaaS企業的運營套路后,就能看出國內外的SaaS運營,是兩種不同的模式:國內大多是產品運營模式,而海外是服務運營模式。
可能有人不認可這個結論。他們認為自己的組織,從角色到流程都是按照SaaS公司設置的。
很多公司雖然設置了SaaS業務的各種角色,諸如SDR、MDR、AE、CSM等等,但實際的運營,仍然采用產品運營或解決方案銷售等原有方式。其實角色與流程不搭,運營起來更加別扭。
也看到一些SaaS公司開始向服務運營轉變,但因為執行缺少連貫性,所以運營效果并不好。
所謂執行缺乏連貫性,就是說只側重于業務的某一個環節,而與其它環節是不連貫的。
做好一個業務環節并不難,難的是所有業務環節的有效協作。比如,很多公司都在強化客戶成功,但在獲客環節還是傳統銷售模式。
國內SaaS的競爭,正在從產品差異化,轉向服務的差異化。未來服務無疑也會同質化,那時SaaS企業的競爭靠什么?
一家SaaS公司對執行的連貫性和協調性,將成為SaaS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戴珂,微信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 @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一家SaaS公司對執行的連貫性和協調性,將成為SaaS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