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結束,企業應該馬上做什么?

3 評論 3856 瀏覽 4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當疫情結束,那些熬過了疫情的企業,應該做什么呢?本文作者提出了攻城略地、調整組織、重整團隊這三個建議,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疫情讓全國一起折騰了很長一段時間,無數企業苦不堪言,但我們相信,一切跡象都表明,抗疫即將迎來“偉大勝利”。如果這變成了現實,如果碰巧您的企業熬過了疫情,那您應該馬上做什么?

這里給出三點建議:

01 攻城略地

我們要相信,疫情可能導致消費信心不足,讓市場整體萎縮,但在疫情中倒下的企業會釋放出一定市場空間。從整體上看,盤子總量小了,但玩家也少了,優秀的企業還是可以搶一波市場,現在是最好的時間窗。很多企業還沒有從疫情的打擊中復蘇過來,現在比的是復原力。優秀的企業不會錯過這類機會,他們必須讓自己的地盤更大,才能抵御下一波不確定性。

這里,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互聯網商戰的一個經典案例。

從2010年3月開始,互聯網的團購模式興起,創業者的熱情混合資本的瘋狂,締造了“千團局”。但2011年11月,隨著拉手網赴美IPO失敗,資本市場的熱情瞬間冷卻,資本寒冬如約而至。而在2011年9月,團購網站就開始了第一次集體死亡,從頂峰的5000家驟降為3000家,幾乎腰斬一半!這個時候,美團卻發起“冬季攻勢”,地推員工加班加點拜訪商家,上單子,一進一退,其行業地位迅速躍升到行業第二名。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這個行業的第二次集體死亡如約而至,而且來得更快、更猛、更加殘酷,從3000家驟降為1000家,腰斬一大半!而自2012年開始,美團成交額已經躍居行業第一,再也沒有從這個位置上跌落過。其實,自2011年下半年一役,千團大戰勝負已分。

02 調整組織

疫情讓業務量降至極低水平,讓組織的冗余模塊無所遁形。說到底,一片繁榮時,企業看起來熙熙攘攘;但一片蕭條時,真正維持企業生存的那些組織模塊才有價值。

穆勝咨詢原創了兩個指標,一是扁平化指數,二是戰斗人員占比,兩者都能反映企業是否存在人員冗余。按照這兩個標準,我們研究了大量企業,讓人意外的是,人員冗余程度大大超過了想象。其實,這就是一般企業的現狀。

所以,企業有必要重新調整組織,變得更輕、更快、更強,精確校準業務。其實,對于調整組織來說,“校準”的意義大于“除冗”。某種程度上,老板從來不是嫌編制多了,而是嫌棄編制沒有去打仗。

在這個方面,華為最近提供了一個經典案例。

2020年6月,正式進入“名單”的華為面臨部分海外資產凍結、芯片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在近年來形勢一片大好的智能手機業務上,迅速式微。不僅如此,在運營商業務上,國內5G基站市場的飽和,也進一步壓縮了華為的生存空間。

面臨如此不利的外部環境,華為已經將重心瞄準到對芯片依賴性較低的To B業務上。隨著戰略布局的調整,華為對組織模式也進行了迭代,對標Google的“軍團制”走上舞臺。

簡單說,“軍團制”就是為了做深做透一個垂直領域,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各類專家集結到該領域的軍團中,使其直接面對客戶,提供專項解決方案。華為的解釋是:“希望通過軍團作戰,打破現有組織邊界,快速集結資源,穿插作戰,提升效率,做深做透一個領域,并對商業成功負責,為華為多打糧食。”

值得一提的是,軍團在華為地位頗高,與運營商BG、消費者BG、企業BG等同屬一級部門,在經營上有很高的自主權,而且在調配中后臺資源方面享有一定的優先權。

截止2022年3月,華為已經成立了15個軍團,覆蓋了若干個瞄準的新興市場,在部分新興市場上,已經取得了令人驚喜的突破。

03 重整團隊

業務可能千變萬化,但陪著公司走到最后、打仗打剩下的人,才是公司的“壓艙石”。疫情是一塊試金石,試出了誰最有能力、最有意愿伴隨公司。我們找到那種在公司逆境里依然能夠發光發熱的“小太陽”,把他們的先進事跡宣傳出來,把他們放到更能發揮才能的位置,讓他們真正成為公司核心。

這里,講一個我客戶企業的故事。

2020年,第一波疫情爆發,社會全面停擺,企業紛紛陷入困境。我這個客戶企業有十萬員工,又恰好是受到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收入幾乎將至冰點,成本持續支出,企業危機四伏。

此時,人力資源部門、財務部門等職能部門迅速開始擬定降本措施,希望能夠屏息生存,熬過疫情。自然,這些降本措施會降低員工收入,至少績效和獎金部需要消減。不僅如此,一線員工還得繼續堅持營業,他們也面臨了一定的疫情風險。

干部是企業的核心,這些措施究竟能不能順利落下去,還看干部們(尤其是一線干部)的表態。此時,一線干部就體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既不敢露面,怕感染,又不愿降薪,理由是自己也要還車貸房貸;而另一種則是義無反顧配合公司,理由是公司都沒了,自己工作也就沒了,已經奮斗了多時的事業也就沒了,愛企業,就要陪它共渡難關??吹竭@里,老板和高管們心里已經很明白了。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后一類經過了考驗的干部得到了重用,他們從疫情后得到的收益遠遠超過了疫情里的損失。

說白了,用人還得用和公司一條心的人。能力再強,不能在關鍵時刻為公司所用,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說極端點,順風順水時的能力,并不太珍貴。我們也沒有必要質疑這種人,畢竟大家的職業觀不同,但秉持“打工人”的心態,和公司之間注定只能是露水姻緣。

回顧商業發展的歷史,其實不難發現,企業之間的差距,其實都是在周期性波動中拉開的,這種波動包括新技術、新政策、新消費趨勢等,自然也包括疫情帶來的“大周期波動”。

在穩定的商業環境下,企業家的認知趨于一致,有小的巧思,也很難讓企業脫穎而出;只有商業環境拋出新的考題時,企業之間的認知級別差距才會體現出來,聰明人就是聰明人,有才華就是有才華,他們能生存下來,活得更好。

#專欄作家#

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镀脚_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作者,知名管理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學博士,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企業之間的差距,其實都是在周期性波動中拉開的,疫情是一塊試金石,試出了誰最有能力、最有意愿伴隨公司。

    來自廣東 回復
  2. 如果疫情結束,企業應該馬上做什么?務必立馬把員工福利待遇提到之前標準

    來自陜西 回復
  3. 哈哈哈哈哈 越是在危難時刻越是能看出人的根本目的與需求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