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學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了,因為你永遠也學不會!
稻盛和夫的一生,融合了哲學和禪學,開創了一類全新的創業家精神和經營管理流派,然而,他傳播的經營哲學卻幾乎沒有在企業上復制成功。這是為什么呢?本文作者從4個方面,分析了為什么稻盛和夫的理念和經營哲學你永遠學不會,一起來看一下吧。
8月30日,90歲的稻盛和夫去世了。
稻盛和夫一生很傳奇,他曾創造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京瓷、第二電電KDDI),78歲時讓破產的日航起死回生;他創建的“阿米巴”經營法曾為眾多中國企業效仿;他的《活法》中文版銷售超過150萬冊;退休時,他把個人股份全部捐獻給了員工……
稻盛和夫一生很偉大,他融合了哲學和禪學,開創了一類全新的創業家精神和經營管理流派,如「利他主義」,「阿米巴」,「意義」等等。
然而,他信仰、傳遞、傳播的經營哲學很美,卻幾乎沒有在任何企業上復制成功。
為什么?
1991年,著名管理學家約翰·科特(John Kotter)曾撰文認為:稻盛和夫是用個人領導力和企業文化,在保持以阿米巴為特征的利潤中心的自主性的前提下,消弭其所潛在的利益沖突,科特將這種模式稱之為「文化性控制”(cultural control)」。
「文化性控制”(cultural control)」,能有幾個企業家具備這樣的魅力和能力,更何況正在進入的是一個更加自由,平等,開放的數字時代。
就中國來說,神話稻盛和夫的中國管理界和企業家們,甚至都沒有了解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底層,沒有洞察到「領導」和「管理」的本質,就匆匆學習,復制,誰又能成功?
品牌猿借《有限與無限游戲》、《部落》等書中觀點,重新解讀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和心法,聊聊為什么稻盛和夫的理念和經營哲學你永遠學不會。
01 沒有「禪學」的哲思,你永遠學不會
大部企業家和創業者都不懂「禪學」。
禪學的核心是什么?精神修行,內心覺醒和開悟(品牌猿的皮毛理解)。
稻盛和夫做了什么,他繼承了日式禪宗,將「修行」與「工作」關聯在一起。
稻盛和夫認為,磨練心靈不一定要特地去寺廟坐禪,不一定要上深山擊瀑布, 讓精神專注投入到眼下的工作,就是精神的修行。
在他看來,他的經營哲學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一本人生「修煉」的手冊。
這點,在喬布斯「改變世界」的身上已經被完美地展示。
這點,同樣也在李宗盛的《致匠心》里可以聽到;在小野二郎的壽司里可以吃到;在樊錦詩的“我心歸處是敦煌”上可以看到。盡管他們都不研究禪學。
沒有對禪學的理解,那些著名的「雞湯」就是「雞湯」。
“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p>
“只要將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的精神修行?!?/p>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
- 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
- 要謙虛,不要驕傲
- 每天反省
- 活著,就要感謝
- 積善行,思利他
-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那份專注,執著,堅守,熱愛,那份找到自己人生意義的使命感,才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基礎。
如果無法從自己的事業中尋找到使命感,沒有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如果僅僅為了「要做一個能活102年的企業」,為了自己家族「父女傳承」的延續,為了個人的榮耀和頭銜,為了賺錢,你就不需要去學習稻盛和夫了,因為你永遠無法理解和學到。
跳出禪學,在《有限與無限游戲》中的表述可能更接近現代人的理解。
無限游戲的參與者開始工作,并不是為了將一段時間用工作來填充,而是為了將一段工作用時間來填滿。
工作不是無限游戲的參與者打發時間的方式,而是產生各種可能性的方式。
工作并不是抵達一個被期望的現在,然后攫取它以對抗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而是走向一個本身具有未來的未來。
——《有限與無限游戲》
02 沒有「利他」格局,你永遠無法學會
又有幾人真正具有「利他之心」?
1. 何為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貫穿于稻盛和夫的人生和商業哲學始終,他反復強調“一切成功都歸結于利他之心”。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會好轉。宇宙中儼然存在這樣的因果法則?!缎摹?/p>
何為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
“人所能擁有的最為崇高、最美麗的心靈就是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時候犧牲自我也要為他人盡力之心”,這樣的心就是“利他之心”(善意的動機)。
稻盛和夫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企業經營歲月中,凡是能夠確信是基于利他、發自“善良的動機”的事業,最后無一例外,都能獲得好的結果。
比如他在創辦通信企業之前大約半年的時間里,每晚都會捫心自問“參與通信事業,真的是出于善意、出于正確而純粹的動機嗎?不是為了自己獲得名聲吧?連一絲一毫的私心也沒有嗎?”
直到他堅定不移地確信“自己確實沒有私心,動機良善”,他才決定創辦通信企業,并最終取得巨大成功。
要注意的是,稻盛和夫認為,對于大部分的普通人和個人,「利他之心」無須一下子就上升到“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等宏偉高尚的理念。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讓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為職場同事、為客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還要盡可能為自己所在的街道和地區做有益的貢獻。
2. 你真正能做到「利他」嗎?
當你推崇和推行「利他主義」的時候,先問自己能做到幾條?
比如京瓷的「敬天愛人」。
京瓷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么的?
稻盛回答說:有人說我們京瓷有技術,有人說我們有資金,有人說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在經濟大潮中誕生了,其實都不對。
京瓷之所以五十年不虧損,是因為我們有正確的經營哲學,這種哲學為全體員工所共有。
京瓷強調在「敬天愛人」的理念下從事經營活動,以此建立了全員統一的企業價值觀,成為企業良好運行的基準。
想想看,你真的敬過「天」嗎?你發自內心愛過「人」嗎?
其實類似道理哪里都有,為什么要學習他的呢?
比如稻盛和夫的「12條經營理念」。
包括以心為本的經營、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潤、遵循原理原則、貫徹顧客至上主義、以大家族主義開展經營、貫徹實力主義、重視伙伴關系、全員參與經營、統一方向、重視獨創性、玻璃般透明的經營、樹立遠大目標。
最容易落地的「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潤」、「全員參與」和「玻璃般透明的經營」,就中國企業現狀和企業家現狀來說,能做到的可能只有一手之數。
再比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
“稻盛和夫版阿米巴”雖然計算每個阿米巴創造的價值,但公司不以這個價值來作為阿米巴經營者收入分配的考核依據;而“利他主義、敬天愛人、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義利合一”等稻盛哲學,這是阿米巴中從上到下宣貫的核心理念。
在中國市場,阿米巴在落地本土規劃小經營單位的同時,還引入了收入分成、競爭機制甚至股權激勵的杠桿,來激勵管理者和員工。
通過導入分利機制和競爭機制,某種程度上可以更好地解決內部市場化經營團隊的活力問題,但面對“如何形成合力”等組織長遠發展的問題上,弊端也日益顯露:內部定價落不下去、阿米巴之間惡性競爭、相互抄襲、短期主義、各種內耗……
事實上,這樣的阿米巴更多是“去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中國式阿米巴”,是以市場為導向、物質驅動的自主經營。
“稻盛和夫版阿米巴”則是以追求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心學”為主的自主經營,二者核心價值觀完全不同?!稜幾h“阿米巴”:為何中國落地難》
所以,當你打算學習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學習他的“弱化物質驅動,強化管理哲學”,學習他的阿米巴,請問問你自己,你能把員工當作伙伴而不是工具嗎?
如果你無法具備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那就不要再學他了。
3. 當然,「利他之心」也是可以“打折”和“重構”的:
一個企業只要為用戶著想,也是一種「利他之心」:
- 彼得·德魯克的「任何商業行為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客戶」。
- 克里斯坦森的「專注用戶進步」。
- 微軟——「賦能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
- 7-11——「為顧客提供便利!」。
- 亞馬遜——「致力于成為全球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開始注入和植入「利他/敬天/愛人」。
當然,他們不叫利他,而叫「共益」:
- 宜家——「我們的愿景超越了家居用品本身。從采購原材料的社區,到宜家產品讓顧客過上更可持續的居家生活,我們希望我們的業務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li>
- innocent(天真)果汁——「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健康。我們的使命是到 2030 年實現碳中和,將我們利潤的 10% 捐給慈善機構,并在我們的飲料中裝滿來自大自然的好東西?!?/li>
- Allbilds(羊毛和椰子原料做的鞋)——「自然給予的使命,用更好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產品」
- 三頓半——從2019年開展的一項長期的空罐回收計劃——「返航計劃」(將散落在星球的咖啡空罐進行回收),一年兩次,已經持續了5季。
- 多抓魚——我們相信「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希望通過自然生態友好的消費模式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 好瓶HowBottle(用塑料瓶打造潮流單品)——「致力于用美好商品的方式,來介入解決一次性塑料問題,同時以產品為媒介,傳遞可持續生活理念。」
這些企業和品牌會把社會,經濟、政治等目的成為存在的核心,把產品、服務等商務當做籌碼,他們以專注“某個事”——「去發現有沒有可能用商業工具來修補社會」。
品牌會把「做好事」作為品牌的DNA,「做好事」是每一天切實行動,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等企業壯大后再去「做好事」。
因此,「利他之心」刻意地理解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為公”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那就狹隘和偏頗了。
03 不懂「領導」和「管理」的本質區隔,你永遠學不會
有一點必須意識到「領導」和「管理」是有本質區隔的。
在精讀《部落》,再對照那些喬布斯、任正非、貝索斯、馬斯克、張一鳴這些創新企業家的實踐,你會發現,所謂的「管理學」和「管理哲學」,實實在在應該被淘汰了和升級了。
1. 「領導」和「管理」有著本質區隔——「變革」
1)領導者關注的第一件事是如何使企業和公司更加堅固。
2)領導和管理的區別:
- 領導者有追隨者,而管理者只有員工;管理者制造產品,領導者實現變革。
- 管理就是整合資源去完成運營目標;而領導則是實現你所認同的某種變革。
- 管理者是悲觀主義者,因為他們已經看到并且相信他們已經做到了最好。而領導者,則充滿希望。沒有希望,工作就沒有前途。
- 普通的思想和普通的努力不會誕生領導。因為我們總是感覺差不多就行。而領導則需要一些特別的東西,需要一呼百應的行動,以及人們值得為之奮斗的理由。
3)「領導」的本質——「變革」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喬布斯,馬斯克,貝索斯,任正非,張一鳴,他們不是在變革就是在變革的路上——他們從未停止變革,也從不停止創新。
- 張一鳴認為,他的每一次創業都是渴望:“我與其他人是不同的,選擇一個項目的出發點,主要看這個項目有沒有機會做有挑戰的事,以及這個生意是不是有挑戰性,以及它能不能給很多人提供價值和便利,而不是用賺錢來衡量。”
- 馬斯克說,“我是一個自由意志主義者……我的理論就是,設計、技術、執行,整合到一起,把它們打包起來,以一種人們很少能夠做到的方式融合起來,關鍵的是你對這個組合非常有信心,甚至會去瘋狂地冒險。”
- 貝索斯發明了兩個詞:Dayone (創業起步的狀態)和 (Daytwo:功成名就的狀態),為了提醒自己,貝索斯甚至把辦公大樓命名為 Day one,“每天我進到這個樓的第一步,看到的是這是我貝索斯的第一天,這是亞馬遜的第一天。”他說,“你的終點一點兒也不重要,你的起點才重要,公司必須永遠保持在Day1狀態上?!?/strong>
你,時時刻刻在變革嗎?
岔路口立著一塊路牌,一個方向名為勝利,另一個方向為滿足。
如果選擇一個方向,你要選擇哪一個?
如果選擇勝利,目標就是贏,當我們沖向終點時,將會體驗到刺激、歡呼與榮耀,然后一切結束,曲終人散。
如果我們選擇滿足,旅途漫漫,必須謹慎地踏出每一步,永不停步,一往無前,眾人聚首,一路同行,當我們生命終結時,在滿足之路的同行者,沒有我們,也將繼續前行,還將激勵更多人與之同行。
——《無限的游戲》
2. 領導的秘訣( FOLLOW IT)——「做你相信的事情」→「勾畫未來」→「設法達到」
1)將共同的興趣轉化為一個充滿激情的目標,一種對變革的渴望。
京瓷從創業之初就提出:”首先要做西京第一,然后要做京都第一,接下來做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企業”。不斷描繪這樣的夢想,并始終堅持不懈地付諸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京瓷。
描繪遠大夢想,并用一生來追求這個夢想。這體現了人生的價值,人生也會因此幸福快樂。
樂觀構想,悲觀計劃,樂觀實行
2)領導者圍繞他們的目標創建了一種文化,并將人們帶入這種文化。
3)提供可促進成員交流的工具。
4)促使部落壯大、吸納新成員。
- 接受多元化,引領同你有一樣價值觀的人去夢想之地(promise land)。
- 管理者杜絕出現不正常的人,這就是他們所做的;偉大的領導者熱衷于尋找離經叛道者,并使他們做正確的事情。
- 偉大的領導者不試圖去滿足所有人。不用爭取所有人:選擇你想領導的部落。不要說服一個不同的團隊,而是吸引一個想要追隨你的部落,這個部落的世界觀正好符合你所釋放的信息。
3. 你具備這些「領導者」特質嗎?
京瓷哲學中有一條叫做:“成為漩渦的中心”。領導者在工作時必須把周圍的人卷進工作的漩渦。
所謂漩渦中工作,意味著自己在工作中積極主動,爭做核心者、影響者與布道者。
在《部落》中被歸結為以下領導者的特質:
- 領導者挑戰現狀。
- 你的管理不能沒有知識。你的領導不能沒有想象力。
- 領導者對他們將要去改變的世界充滿好奇心。
- 領導者用魅力(以各種形式)吸引并激勵追隨者。
- 領導者表達對未來的期望。
- 要用足夠長的時間來贏得部落的尊重和認可。
-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而不是我。
- 利己主義不會成為領導.”偉大的領導者不想被關注,而是利用關注.他們利用它來團結部落并增強使命感.”
- 掌控、權力、機靈或連接,不是成為領導者的必要條件。你需要的是去承諾。
…..
那么,請來個靈魂三問:
- 你每天都在思考「變革」嗎?
- 你是「管理」,還是「領導」?
-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而不是我」?
甚至當你使用「管理」這個詞的時候,已經注定你無法學會他。
04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是開悟的,是無法模仿和學習的,更不是跪拜的
想想對稻盛和夫推崇備至的那些企業家,任正非、張瑞敏、馬云、孫正義,他們的企業和企業精神中哪里有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影子?
他們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構建出了獨一無二的經營哲學:
比如任正非的“灰度”:
- 任正非說:“決策的過程是灰色的,所以決策層必須有開放的大腦,妥協的精神,這樣才能集思廣益。但越朝下,越要強調執行。高層決策忌快忌急,慢一些會少出錯?;鶎訁s要講速度,講效率。”
- “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介于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十分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strong>
-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不能灰度;“厚積薄發,壓強原則”不能灰度;“自我批判,保持熵減”不能灰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不能灰度。
不同而又勝出。
最后,請你不要學習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了,因為你永遠學不會。
專欄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無用即有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