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和資本的玩兒法已經過氣,SaaS公司活下去還能靠什么?

0 評論 3725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SaaS公司如果想在“賽場”上獲得更大成功,它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模型會更復雜,因為SaaS業務邏輯與To B業務邏輯之間存在著一定區別。那么一家SaaS公司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結構?本文作者便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吧。

本年度唯一一篇閱讀量過萬的文章《再這樣干下去,大部分SaaS公司都得廢了》,引起較大的共鳴。其實這篇文章只討論到SaaS公司銷售能力,還未論及其它必要能力。

實際上,要做成一家成功的SaaS企業,除銷售能力以外,還必須具備另外的幾項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如:

  • 定價能力;
  • 市場能力;
  • 銷售能力;
  • 伙伴能力;
  • 客成能力;
  • 財務能力。

這6個能力,是一家SaaS企業必須具備的能力結構。

如果你是一家原生SaaS創業公司,可能這6力模型還容易理解。但如果你是從軟件轉型而來,或者招聘的主要員工來自非原生SaaS公司的話;那就很容易發現:這6個能力跟你以前做其它ToB業務所需能力,幾乎沒有一個是相同的。

ToB的業務邏輯是報價到收款(quote to cash),顯然SaaS這種訂閱業務沒這么簡單,所以就需要轉型。

向SaaS模式轉型,其實就是能力的轉型或重構。

如果能力模型不對,既跑不快、也跑不遠。

一、定價能力

大部分SaaS公司都是使用軟件的定價方式,即按照功能多少、多強來給軟件定價。

軟件可以這樣定,哪怕客戶只使用幾個功能,那也得把整個軟件打包全部都買下來。所以軟件在客戶心中就留下了大而不當的印象,性價比太低。也就是不值。

而SaaS是服務,而服務的價值是按照服務結果來衡量的,與你的產品功能多少、多強都沒什么關系。如果你像軟件那樣按照功能多少、能力大小來給SaaS定價,顯然客戶不會買賬。

按照交付給客戶的價值大小定價,是SaaS定價最合理的方式。無論是用戶數,還是更高階的版本,其實反映的也還是價值的大小。本質上,在一個非壟斷性的買方市場,SaaS的定價權在客戶,而不是服務商。

價值定價的難度在于價值的量化。實際上,所謂的價值是客戶的感知價值,而探詢價值有很多方法和機會,比如客戶驗證。

其實在功能上、能力上制造不同價格版本,故意限制客戶的使用,對于SaaS來說,是一種愚蠢的做法。

而聰明的做法是,在SaaS更低的邊際成本下,讓客戶占更多便宜。

二、市場能力

市場存在的意義,相當于一個銷售機會的制造工廠。主要市場內容基本相同,即:

  • 產品營銷(prodmkt),包括定位、信息傳遞、高價值內容、銷售工具和培訓、PR支持等。
  • 需求生成(demandgen),負責創造機會、促進銷售。
  • 企業傳播(corpcomm),負責溝通,品牌,公共關系和企業層面的信息傳遞。
  • SDR,這是SaaS特有的內容。SDR作為機會制造工廠的輸出(線索),所以放在市場部更好考核。

雖然內容還是這些內容,但對于SaaS業務來說,優先級和權重是很有講究的。

很多SaaS公司砸錢在企業傳播,即品牌和PR上。這對消費品有用,但對SaaS來說作用不大。因為品牌對于簽約或許有幫助,但對于增加客戶的LTV,則起不到什么作用。同樣的投入,如果用在需求生成上,作用會更大。

因為通過發掘客戶的VBO(Value-Based Outcomes),并證明自己的解決方案可以幫助客戶達成業務目標。讓銷售會更容易,這就達到了市場的目的。

三、伙伴能力

靠“代理商”,SaaS業務是做不好的。

代理商與partner的不同,一個是幫著賣東西;一個是向客戶提供專業服務?;锇榉沼卸鄬I呢?大部分要比平臺廠商更專業,尤其是在各個細分行業或領域。不信你看Salesforce的伙伴,不乏“四大”、埃森哲那樣的專業服務機構。

二者的另一個不同是,代理商要與平臺廠商分潤;而伙伴除了拿代理傭金外,自己創造更多的專業服務收入。

在軟件時代,這都不是問題。但對于SaaS這種訂閱業務,這會導致兩個問題:因為分配問題可能導致代理商分手,所以需要真金白銀的“激勵”。同時,客戶的持續使用或續費會有非常大的差別,這是賣東西和提供PS的不同結果。

不過,國內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找到合格的伙伴并不容易;另一方面,廠商自己收費都難,更不要說客戶再愿意為PS付費了。

選擇和合作伙伴,本來也是SaaS公司的一種能力。

四、銷售能力

我們知道,ToB的銷售形式主要分為兩種:產品銷售和服務銷售,比如軟件銷售和XaaS銷售。相應地,銷售模式分為產品銷售模式和訂閱銷售模式。

目前SaaS行業大多用錯了銷售模式,即用銷售軟件的方式去銷售,去銷售SaaS。實際上,軟件銷售能力的增強,對于SaaS的服務銷售能力是有害的。

這讓銷售成為SaaS公司最大的經營堵點。

所謂訂閱銷售,就是關于銷售訂閱業務的方式、方法、流程和實踐。所謂訂閱業務就是“即服務”(XaaS)類業務,比如SaaS。

服務類業務的交易標準,是服務結果的好壞,而不是服務所用的工具和形式。即軟件功能的多少和解決方案的能力,都不是客戶關注的焦點,也不是客戶買單的理由。

所以,從產品銷售模式向訂閱銷售模式轉型,重構SaaS的銷售結構、流程和方法,可以有效減少SaaS銷售的摩擦和突破銷售堵點,最終還能降低CAC。

五、客戶成功能力

客戶成功是目前國內SaaS公司最為糾結的一件事。

至少口頭上已經沒人再說CS沒用,那樣會被認為對客戶成功很外行。但是實際上,國內的CS走了一個沖高回落的曲線。即不管目前是什么階段,都毫無例外向海外標準看齊,照搬照抄海外成熟SaaS企業的全套理念和標準。

但搞了一段時間后發現,不但看不出什么明顯的效果,關鍵是成本還巨高。實際上,除了CAC之外,SaaS公司還要考量另一個成本項CRC(客戶留存成本)。與CAC不同的是,CRC會在客戶生命周期中持續發生。直到扛不住了,就開始減少CSM的數量了。

那么,一家SaaS公司配置多少CSM比較合適呢?看到海外有一個數據,大約200萬美元的ARR配置一名CSM;國內有做得比較好的,大約1000萬¥ARR配置一名。

實際上,海外CS除了解決留存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增加銷售,或者說CS的業績主要體現在后者。而國內情況不同,只要能減緩客戶的流失問題,就能保證SaaS業務模式能夠成立。

無論是CSM的數量配置,還是留存和增購策略,都離不開CS有效方法和增效工具

比如在海外CS已經普及的生產力工具-數字采用平臺DAP(Digital?Adoption?Platform),國內CS應用基本是空白,而是靠招聘大量水平參差不齊的CSM來應對。

六、財務能力

在一次為期3天的SaaS商業化培訓中,客戶又特別增加了半天時間:與公司CFO和財務負責人交流。

該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均來自國際化企業,他們對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非常熟悉。但是對于SaaS企業的收入確認、哪些收入是訂閱收入、多年合同如何計算收入、SaaS指標的財務計算、如何拆分OP+SaaS項目、如何預測營收,以及如何向投資人解釋“虧損”等問題,不是特別清楚。

最后,他們還提出海外運營的稅務問題。

的確,這些問題不清楚,根本沒法發揮資本和收益在經營中的重要作用??磥?,SaaS公司財務也需要向訂閱業務模式轉型,包括重新實施現有的財務系統,以支持SaaS的會計業務。

七、寫在最后

國內的SaaS創業,早已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梢哉f,整個行業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深水區,進化還是被淘汰,相信結果不遠。

原來以賽道和資本的玩兒法,當遇上商業落地時,能力不對和能力不足的致命弱點,就很容易暴露出來。

但這些能力的轉型,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趁早。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