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財一體損益表:用一張財務報表說明SaaS公司業務狀況

0 評論 12202 瀏覽 33 收藏 10 分鐘

很多SaaS企業的財務報表與業務報表還是兩張皮,無法在一張報表上展示出業財一體的邏輯關系。本文就如何用一張財務報表說明SaaS公司業務狀況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有人在聊天中問了我一個問題,“能否用一張報表說明公司業務及財務情況”?一問驚醒夢中人!

確實,很多SaaS企業的財務報表與業務報表還是兩張皮,財務報表說的是通用財務語言,到業務環節還得拆成多張報表展現,無法在一張報表上展示出業財一體的邏輯關系。

正好今年我圍繞“SaaS企業精細經營”的話題,花了不少時間研究SaaS公司的財務體系,也寫了一系列相關文章;所以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一、三大財務報表,選哪個作為基礎模板?

全世界的企業都需要定期出具三大財務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現金流量表
  3. 損益表(也稱利潤表)

其中,《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表面上表現的是公司資金從哪里來?實際上更側重某個時點(例如2021年12月31日0時)各項資產(流動資金、應收賬款、固定資產等)及負債(應付賬款等)的靜態狀況。

所以資產負債表并不適合反映SaaS企業一段時間內(1年或1個月)的經營狀況。

最近由于融資節奏被打亂,各家SaaS企業都重視現金流。那么《現金流量表》是否更合適展現業務狀況呢?

該表確實很好地反映了我們某月合同回款的情況、以及當月支出了多少費用,但“收付實現制”并不能反映業務的真實狀況。

舉個例子,某企業在11月份預付了30萬房租。這30萬會全部體現在《現金流量表》當期現金流出中。但我們從管理的角度會更希望11月份只攤銷10萬元房租費用。一次性支出30萬可能會擾亂我們對11月份真實經營情況的判斷。

那我們再看看《損益表》。

損益表用“權責發生制”原則真實反映出某月或某年的周期內,各項收入與成本、費用的狀況。它最適合反映一個周期內的業務狀況。

《現金流量表》的波動性受支付、收款動作影響很大,而《損益表》反映的是業務背后的真實情況,它才是現金流的根本,所以我們主要抓《損益表》。

但我們還需要對這張損益表做一定改造,才能反映SaaS企業的業務。

二、業財一體損益表

為了由淺入深,我先把這張“業財一體損益表”的框架展現出來:

這里有幾個公式:

毛利G = 主營業務收入R – 主營業務成本C (包括:IaaS云費用、CSM服務成本和實施成本)

利潤貢獻P = 毛利G – 獲客費用CAC(包括:市場、銷售部門的所有費用)

稅前利潤EBIT = 利潤貢獻P – 固定費用FF (包括產研費用、行政及管理費用)

也就是說,一個SaaS企業的經營(盈利)能力,可以用三段展現出來:

  1. 毛利:毛利率水平(去除了服務等成本)展現的是該企業產品價格和市場競爭力,以及在客戶續費的前提下可持續獲得利潤的能力
  2. 利潤貢獻:獲客費用CAC是一次性的,但如果太高(例如超過首年合同額ACV的1.2倍),那會給短期現金流帶來巨大壓力——獲得客戶越多,短期現金流出就越多
  3. 稅前利潤:不言而喻,它體現的是企業在當期創造的價值。

下面我們再進一步。把每個部分都往下分拆,就得到“業財一體”損益表。

  • 主營業務收入R中,包括新老客戶的SaaS收入和新客戶的實施費收入
  • 主營業務成本C中,也把新老客戶的服務成本、新客戶的實施成本拆出來
  • 這樣我們就可以分開計算新、老客戶的毛利G
  • 新客戶的獲客費用CAC,也可以拆得更細,把市場部門、銷售部門的固定薪資費用、提成費用和推廣費用分開
  • 由此,利潤貢獻P也可以分出新老客戶的差別
  • 減去固定費用FF(在一個月的周期內相對固定)后,稅前利潤就可以算出來了

當然,這里只是初步模板。每家企業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往下繼續拆(Breakdown):

  • 多個產品的企業可以進行成本分拆(這里有很多細節可以探討,例如平臺、測試等共用部門的成本如何分攤?)
  • 根據“市場線索轉化 vs 銷售自開拓”進行成本分拆(這個也很有意義,對于新一年的年度規劃十分重要)
  • ……

三、“業財一體損益表”對企業決策的意義

構建了這張一體化報表,能讓管理團隊和投資人所獲得一個全局視角。我在下月初的【增長模式變革實戰營】就會體現這一點——每家企業先做損益表,分析2022年的財務狀況及其與業務的關聯關系,再做2023年的年度健康增長規劃。

只有打通業務與財務的分析邏輯和數據指標,才能從財務視角保障業務增長規劃的健康度。

此外,業財一體損益表也能用于日常決策。

舉個例子,到了Q4我們期望增加營收,有兩個路徑:

  1. 提高銷售提成,刺激收入增長
  2. 控制折扣、提升客單價

哪個會更健康?我們只需要在損益表上修改幾個數字,就能算出結論。

上表中,增加銷售提成,預估客戶數提升10%,但CAC(獲客費用)增加了65%……

而提升客單價10%,CAC只增加10%……(見下表)

最終新客戶利潤貢獻、公司整體稅前利潤的變化可想而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算算)。

算了再做,還是做了再算?這就是精細經營與粗放經營的差別。而當下咱們SaaS企業大多已經沒有粗放的“資本”。

這張一體損益表的好處,還遠不止于此,期待在實戰營中與各家SaaS企業的CEO、業務負責人及財務負責人探討。在實戰營中,各家企業也會完成2023年度規劃(框架),我會提供一個規劃框架模板。

特邀作者

吳昊,微信公眾號:SaaS白夜行,SaaS領域知識沉淀者,《SaaS創業路線圖》作者。每年與100位SaaS創始人深度交流,結合實戰不斷在公眾號及視頻號做內容輸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