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人視角看:互聯網給消費品創投帶來了什么?

0 評論 4654 瀏覽 5 收藏 16 分鐘

互聯網給消費品領域帶來了更多地數據維度,也就增添了更多地玩法。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只要能更好地運用這些新東西,就能比別人取得更大的優勢。

在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消費升級的大潮背景下,涌現出眾多做消費品、消費服務和品牌的互聯網背景創業者:賣酸奶、果汁、沙拉、床墊、高跟鞋、面包的、做外賣餐飲品牌的、送花的、做SPA的、做服裝品牌的、剪頭發的等等。而眾多的知名TMT投資基金也加入到消費投資的大潮中。一時間,投資圈打招呼問在看些什么項目,回答的都是“哎,沒什么好的互聯網項目,最近在看消費”。仿佛不看消費,這些曾經專注于互聯網的基金就再沒有什么好投資的了。

關于“消費到底有沒有升級?是如何升級的?”,“互聯網消費到底有沒有機會?”我們在這不做過多的討論。但是我一直在想,互聯網基金為什么可以做得好消費投資?并不是在互聯網紅利還在的時候,那些用戶的消費就不升級了,也不是當時沒有專注于消費品投資的基金(這些基金在現在也還一直活躍在消費品投資的第一線上)。事實上,做得好的專注于消費投資的基金非常非常多,他們對消費者、消費行為、品類等等有著長期的關注和深刻的研究。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互聯網基金有什么獨特的優勢,可以使得他們比傳統消費基金投得更好,并且在消費投資領域也能做到和互聯網領域投資一樣優秀?互聯網在消費領域的決定因素到底有多大?在公司運營方面,互聯網又有什么樣的優勢?

分析一個項目,有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在宏觀方面,要分析市場,看市場的規模、增長,看品類,研究消費者的行為習慣,要看產業鏈的上下游格局等等,這是所有基金都必須掌握且擅長的,這里也并不能分出互聯網消費基金與傳統消費品基金的差異。但是,在微觀層面,尤其是數據的應用上,互聯網消費時代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點。

互聯網的特點就是改造渠道,原有的消費品行業的一個業務重點是鋪線下渠道,誰的位置多、位置好、導購厲害,誰的銷售額就會上升,可以說重點在于前期準備做的多好,但互聯網把線下渠道搬到了線上,就帶來了幾大變化:

  1. 位置相對無限化了,以前只有一個貨柜,現在有無數個
  2. 品牌定位更垂直了,以前要面向最廣大的大眾,現在可以針對某個特定人群
  3. 很多感性上的東西變得更加量化、而且可以即時反饋、即時更改

這第三點,就帶來了很多微觀層面的巨變。比如以前沒有任何消費品公司知道到底終端渠道的東西誰買走了,也不知道大家的使用反饋如何,更不知道這些人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或者多長時間會再回來一次。

如果你對顧客的了解那么有限,就注定只能走放量的粗放發展路線,那也就注定會浪費大量資源,并且可能用戶還不會買賬。但是經過互聯網改造的渠道,每一個用戶都能夠和公司直接產生關系,互聯網消費公司第一次能夠完全掌握用戶的信息、喜好和反饋等等。

那么對于投資消費公司的互聯網基金來說,就可以把實體的消費品類比做是一個互聯網產品,把所有的客戶類比為互聯網產品的使用用戶。隨之而來的,很多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就能夠第一次被運用于消費領域,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就是 Cohort 和 Unit Economics。

基于這兩點,可以看到公司的top line及結構,用戶的LTV,毛利,計算unit economics是否可行等等,同時對這兩點的分析,可以對公司的日常運營有著非常多的指導,比如制定部門的考核目標和標準等。我認為這兩張表格不只是投資人會看的,也是CEO和COO最應該關注。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先來仔細講下留存群租(Cohort)分析

相比于傳統的消費品公司(和消費服務公司)以及傳統的消費渠道,互聯網消費公司知道用戶是誰,用戶發生了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時候購買,客單價,復購,SKU等等),知道用戶的畫像(年齡、性別、收入等等)等等眾多的數據。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新的渠道,其實是有著很大的機會?;诖?,我們可以借鑒移動互聯網最核心的方法論之一留存群組分析(cohort)。

留存指的是某段時間獲取的用戶在未來某段時間活躍的比例,具體有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等。一般在問APP的留存,指的是在某個時間段(某天;某月)獲取的新用戶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第2天、第7天、第30天;第2個月、第3個月)有一次行為(一般是定義為打開)的用戶比例。

例如某APP,1月1日新增100用戶,1月2日有40個人打開APP,1月31日有12個人打開APP,那么1月1日這批用戶的次日留存就是40%,第30日是12%。關于這個指標是好是壞,結合不同的應用類型(社交、游戲、電商、資訊、社區、工具)有不同的評判標準和經驗法則,與此同時也可以和競爭對手做橫向對比,相信互聯網投資基金都耳熟能詳了。

1月2日,這個APP又獲取了200用戶,1月3日90個人打開了APP,2月1日有20個人打開了APP,那么這批用戶的次日留存是45%,第30日留存是10%。那么我們可以看到1月2日的日活中,有40個是老用戶,90個是當日獲取的新用戶,這就是活躍用戶的結構。

以此類推,1月3日獲取的新用戶有一個留存狀況、1月4日5日···以后每天都有一個留存表格。把這些表格放在一起,就是一個巨大的斜對角矩陣:

或者長成以下的樣子:

對應這兩點一家好的早期公司應該看到的趨勢是:

  1. 橫向的留存數據最終會在某個月份之后停留在一個固定的留存率上,比如某個月獲取的100個用戶,在半年后每個月的留存率都穩定在60%,這就說明這批用戶是穩定留存下來的,不然如果留存率是一直下降的(哪怕下降的速度很慢),也會在之后的某個月份歸零,也就是說不管新增多少用戶,最終都一個都剩不下。
  2. 縱向的留存數據應該是越來越好的。因為公司和創始團隊應該不斷的根據歷史情況改進產品和體驗等,所以越后加入的用戶,應該能享受到越好的產品和服務,后續幾個月的留存率就應該更高。以周為維度就是周留存,月為維度就是月留存。

那么基于以上的方法論,我們現在就可以用它來分析一家互聯網消費公司。(以下時間以月為維度,行為以購買為維度進行分析,金額是除去補貼后的凈額。以下公司和數據純屬虛構,請不要對號入座。)

假設公司是一家互聯網薯片公司,產品從16年1月開始在互聯網上進行銷售,公司正在進行A輪融資。

關于收入層面,我會問公司要以下3張表:購買用戶、訂單、銷售額。如果公司無法提供的話,我會要求公司按照要求,跑一下數據,做成這個表格給我。難度應該不是很大,要不然互聯網消費的“互聯網”一詞就成了偽命題。很多公司跑出數據后,自己也發現非常多意想不到的發現,直呼驚訝。

公司在16年1月有100個購買用戶,下了170單,總共消費14,960元。這100個用戶在2月有30個用戶進行了購買,下了48單,消費4,176元。2月份新增200個購買用戶,下了360單,消費28,080元。在2017年1月,一共有8,403個購買用戶,其中5,000名是當月新增,其他是復購的老用戶;下了15,970單,金額約173萬,其中約70萬是老用戶復購,100萬是當月新增用戶消費。

接下來,我們用每一格的數字除以此排出現的第一個數字,得到所謂的留存概念。例如:

我們可以看到16年1月的購買用戶,第二個月留存(次月復購)是30%,3月是8%。2月新增用戶,次月留存為9%,即只有9%的用戶在第二個月進行了購買。橫向看,我們發現3-5月獲取的質量比較優質,其留存(復購)比較好,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可能是公司發現了獲取用戶的優質來源,亦或者是對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運營。之后用戶的留存維持在比3-5月低,但是還是比較穩定的水平,可能是單一渠道優質的量已經比較枯竭,因為公司業務量有了不錯的成長。

以訂單和金額為維度,也可以做類似的留存分析,這些讀者們都可以再自己摸索下。

我們用每一格的數字除以此列出現的加總數據,可以得到用戶、訂單(略)和金額的結構:

豎著看,可以看到當月的購買用戶或者交易額中,由某個月獲取的用戶所做的貢獻。以16年9月為例,購買用戶中42%是當月第一次下單用戶,58%是老用戶。這42%的新用戶只貢獻了39%的交易額,而58%的老用戶貢獻了61%的交易額。這可能代表當月為了獲取這些新用戶,加大了補貼的力度,亦或是這些新用戶的購買力(用戶質量)偏低。再結合之前的留存分析,9月獲取的用戶留存維持在不錯的水平,所以可能是由于對于老用戶喚起做得比較好,導致老用戶的購買貢獻了較高的收入。

豎著看,我們發現3月的留存和10月留存明顯比較差,原因可能是春節和國慶假期的影響,3月的留存差也可能是因為公司發展初期,數字不穩定。公司的業務可能存在明顯的季節性。

接下來,我們用訂單數除以用戶數,用金額除以用戶數,可以得到單用戶訂單數和單用戶的消費額(ARPU);用金額除以訂單數可以得到單筆訂單的金額:

我們可以看到,平均一個用戶在一個月內會下2單左右,ARPU在150-250左右,每筆訂單在100元左右。

從以上的分析里,我們能夠看到,基于互聯網與數據,傳統的消費產業中還有大量的被改造空間。我們總說對于互聯網創業者來說,最終提高一個行業的效率是最重要的,而在這里,效率就能夠真切的被這些分析所提高。

所以,互聯網給消費品領域帶來了更多地數據維度,也就增添了更多地玩法。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只要能更好地運用這些新東西,就能比別人取得更大的優勢。

#專欄作家#

曲凱,微信公眾號:42章經(ID:MyFortyTw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海歸創投人。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對職業規劃,互聯網產品、創業、投資等領域有自己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