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認知、能出圈、產品化,這是我的半年創業復盤和經驗總結
2023年已過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反思,本文以個人工作經歷為基礎,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工作和生活理念,希望給正在迷茫的你一些幫助。
2023年已過半,回頭看看,我們還是做了挺多事的,有很多感受。
復盤一下,寫出來分享給大家。你是職場人還是創業者,不重要。只要關心我的進展,就歡迎來讀。
一、長周期業務做認知
我們是給企業做運營咨詢,客戶需要較長的決策周期。
分幾步走:首先得知道我這個人的存在,其次要對我有信任,最后要碰到合適的簽約機會。整個過程,需要2-3個月。
知道這個有啥用?說一個具體場景。
做這樣的長周期業務,整個團隊就必須明白:不要過于看重每一次行動的轉化。
比如,一場直播、一篇文章有多少線索,其中又有多少轉化訂單。要看,但不是決定性的。
因為我們做的不是零售,不能快速識別流量的價值。
業務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我們要走認知邏輯,而不是流量邏輯。后者更重流量轉化的效率,比如把進入直播間的流量盡可能轉化成訂單。
長周期業務是不是難做?不一定。
既然決策周期長,意味著對客戶來說合作的成本也高,不會輕易更換。
就像我們買房,要提前幾個月關注房產資訊,再去現場看幾套房,之后才到討價還價的簽約階段。整個周期很長,但買了房就會住很久。
客戶更換成本高,會讓我們的合作更深入,持續的時間也長。
深入持久之后,我們就成為行業專家,服務客戶的機會就更大,也會形成很難攻破的競爭壁壘。
說了這么多,其實這就是B端業務的特征。
二、泛和熱點內容能出圈
先講案例,再講道理。我發了2條微博,都火了。
第一條是我隨手發的有關Keep賣獎牌的事,出圈了。
如何定義出圈呢?
還好我不需要向任何人匯報了,我認為是就是,有這個敏感度。
比如,微博的數據好,也看到很多朋友轉發,還扯出不少篇媒體稿件來分析這事,源頭都是我這條信息。
第二條是我對笑果House那件事,說了幾句自己的看法,被罵了。
我不怕被罵,但之前確實很少遇到,所以認真讀了評論(拉黑了很多上綱上線和帶節奏的,擔心有風險)。
他們只是把這條內容當做情緒出口、把我當成假想敵,并不在乎我是誰、我的觀點是什么。
這兩條微博的數據,都是前所未有的好。
再說這兩個案例給我的收獲。
想要出圈,抓住以下三個要點:
1)泛且不深入
大眾對內容沒耐心,所以倒逼著做內容的人也不再試圖把事講清楚。
或者說,把事講清楚的內容是跑不出來的,大家看不到,幸存者偏差。
所以市面上的內容大多是泛泛而談。尤其很多知識類內容都沒啥邏輯,漏洞百出。但觀看體驗好,數據就好。
2)滿足情緒價值
是講述邏輯,還是迎合情緒,側重點不一樣。
前者對大眾用戶來說,理解成本太高,也不符合平臺的分發邏輯,所以很難出圈。后者,更容易。
不要認為某個視頻里說自己講的是賺錢的「邏輯」,就是理性客觀了,就不是在迎合情緒價值了。
這不沖突的,「邏輯」這兩個字只是迎合用戶情緒的工具。
3)蹭熱點
有些規律被驗證過無數次,沒爭議。比如:蹭了熱點的內容,數據就比不蹭更好。
這是共識。
關鍵是要不要蹭,用什么姿勢蹭。
簡單的說,不要以傷IP和違背道德底線的方式去蹭熱點,這只是拿短期收益,毀自己遠大前程。
三、保持精神世界的富足
腦力勞動也是一種消耗。過度消耗后,人就沒了熱情、創意、韌勁,所以需要補給。
但我身邊的工作狂們,非常不重視這事。
這里的補給,包括的范圍很廣。小到看書寫字、逛街購物、聽音樂看電影,大到度假旅行。
我在3月份就帶著老爸(老媽高血壓臨時棄權了),在海南島自駕游。
一方面是盡孝心,讓老人開心;另一方面我也休息一下。假期結束后,帶回的不只有海南的氧氣和海風,還有旺盛的斗志和靈感。
除了旅行,我平時也很注意補給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會拿出自己至少三成的時間,用在讀閑書、寫記錄、聽音樂、打游戲上面。個人的開銷除去社交的花費之外,都在這幾件事里。
尤其在我工作繁忙或壓力大的時候,這些業余愛好,就是最好的「養分」。
也有朋友說,因為我有經濟基礎,才有條件做這些「務虛」的事。
如果是十幾年前,我可能也會這么想。
但正是經歷了多年的高壓工作,我才意識到:要想長期持續的奮斗下去,就必須要學會休息。如果身體壞了、精神垮了,還拿什么奮斗呢!
所以,這和經濟收入沒有必然聯系,倒是和看問題的視角、和社會閱歷有點關系。
四、產品化是信仰
把一件事當成一個產品去打造,這是我們最擅長的,也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信這么做事是正確的,甚至只熟悉這一種思考和做事的方法。在這次創業中,就延續下去吧。
把個人IP和企業服務產品化,這是我們做得不好的地方,至少在過去的半年里。
向一位朋友請教問題,他問:你的產品是啥?
我就用各種互聯網黑話解釋了一大堆,他搖搖頭說沒聽懂。
這讓我想起美劇《硅谷》里,男主在創業初期,雖然拿了知名VC的錢,但仍然回答不好自己的產品是啥,讓他痛苦了好久。
我理解他,因為我講述的時候,也挺不舒服的。
為啥說產品化,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做好產品化,我們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啥東西,打磨的載體是什么。否則定位、受眾、內外部優劣勢那一堆東西往哪放呢?
產品化也有利于降本提效,加速運轉。
另外,客戶才知道你賣的是啥,他們買了以后能有啥用,是否滿足需求。特別是我們賣的是服務,這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產品化就更是核心。
之前做得不好沒關系,接下來我們努力補上。
以上,就是我的半年創業感受。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正是因為泛泛而談的內容被絕大多數的人接受,所以才會造成他們浮躁的心態。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知識付費才會有市場,不過這個用戶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過程是痛苦的,也讓獲客難;用戶體驗過有價值學習的過程,復購的頻率也會提升,用戶價值也是更高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