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透過多次失敗,我描繪出了最受VC追捧的創業者畫像
現在一談早期投資,好像就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是會不會成為風口;第二個是這個創業者牛不牛。道理雖然簡單,但判斷的過程卻是很多細節和規則構成的,不清楚這些,也讓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走了彎路。
題圖: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先生
1、贏得投資人的尊重與信任
做投資以來,我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創業者的素質很大程度是與生俱來的,不見得真是哪天才決定的。每一個人心里大概都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也曾經有不少人問我:
李老師,你幫我分析一下,我是應該創業呢,還是應該就業?我要不要出國回來再開始?
我每次都不太忍心回答,因為如果你還要問的話,那就不要創業。那些真正成功概率最高的人是不需要問這些問題的。
但更令人擔心的問題往往是這幾個方面:
(1)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共性需求
創業者常常會陷入一個挑戰,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注在某種產業或方向上,認為自己的需求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夠突破一些困難。這種感情流露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親,想著如何幫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很多創業失敗的案例就發生在0-3歲孩子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建議,所有0-3歲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創業,一定先審視一下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夠的人群。有時候做一件事情要順勢而為,逆勢而為對創業挑戰很大。
(2)把事情講的太遠、太宏偉
整個VC行業的投資其實并不是一次到位的,VC希望創業者能夠描述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然后給創業者足夠的資金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目標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內,好處就是估值可以不斷成長,投資人可以不斷介入,企業可以一輪一輪獲得融資。這是人類過去100年經過很多智慧累計的融資方式。當然也有缺點,可能會讓人更短視,只看18個月,但是目前確實沒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應該接受這個游戲規則,不要把什么事講得太遠、太宏偉,讓投資人不知道錢進去會發生什么。如果創業者可以把業務切分成18個月一個階段,制定階段性目標,投資人更能接受這種符合游戲規則的企業。
(3)揮金如土,言行不一
負責任的投資人會看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了解你的公司文化。你跟大家說什么是空口無憑的,你把公司的價值觀印在卡片上也沒有什么用,你把大家抓來罵一頓說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那也是沒用的,你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才最重要。
創新工場剛開始的時候,員工出差、包括我個人都是住普通的酒店,不是說我不可以住好一點的酒店、坐頭等艙,但這些事情可能會傳遞出一個信息:你拿公司的錢揮霍。大家會覺得你嘴里講的文化是騙人的。
就算我拿自己的錢揮霍,大家也認為:好吧,他不浪費公司的錢,但心里不是真正的創業者,沒有打算跟我們同甘苦,共患難。作為創業者,你的習慣在公司里的影響非常重大。
所以創業者千萬不要被這些多余的錢,追求你們的VC沖昏頭腦,沒有任何一個公司是在炒錢的時候創業成功的,達到一定階段推廣是可以的,但到這個階段之前,你的公司一定要是非常勤儉的公司,花每一塊錢都像花自己的錢一樣。
2、了解自己的能力圈
除了這些基本的事情,早期我們做投資的時候還發現,中國的創始人更不愿意讓出CEO一職。所以我們會盡量挑選有潛力成為CEO的創始人,而不會投資一個并不勝任但一定要做CEO的創業者,即便這個項目非常好。所謂勝任,我覺得有這樣幾個標準。
(1)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
我覺得最好是創始人要有很強的自覺,并能夠承擔CEO的角色——無論是一直承擔,還是中間需要一個過渡期。另一種方式是搭配一位有能力的 COO,Facebook就是一個典型案例。Mark Zuckerberg沒有辦法掌控一切,于是將部分CEO工作分出來,由Sheryl Sandberg承擔。成熟的COO能夠與年輕創始人互補。
(2)要讓創業團隊有默契和信任
說起來很簡單,創新工場在早期曾經撮合過創業者,做一做才發現,他們之間價值觀,彼此認知可能有巨大的差異。對于股權分配、價值觀、公司未來發展方向,都會有很多的分歧。所以我們作為投資人,更喜歡投資那些,要么一個老大特別強大,他說了算,要么兩三個人一起做,認識十年八年彼此信任,這些成功率都很高。
(3)必須警惕墨菲定律
創業過程中,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肯定會發生,而且會比你想象中的嚴重。這不是我批評創業者,因為創業是一種極致的環境,當你把人放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都一定會爆發。就像Life of Pi一樣,你把人放到海里去,不給吃,和老虎生存在一起,那么人性的優點和弱點就會發散。創業就像這樣的過程。
如果你本身或合作伙伴有任何瑕疵,讓你有任何擔心,我保證在未來的五年,這個事情會造成問題。所以你不要抱著僥幸的心態:比如你覺得這個人有點虛榮,整天說大話,會不會以后不做事,不用問了,答案是會;或者說這個人,雖然他的商業計劃做的很漂亮,但是很虛啊,以后執行力會不會欠缺,肯定會;比如對方不好相處,會不會有點冷冰冰的,會不會自私,會不會合作出問題,不用問了,一定會。
(4)一定要有執行力
在一個智商120,有很棒的執行力,和一個智商170,但是執行力一般的人,我們寧愿投資智商120的這位。尤其是在創業初期,執行力往往意味著,你愿意從產品、技術、客服、運營,參與到每個環節中。比如,我們見到大部分CEO都喜歡做客服,這就是執行力的最好的見證。你有沒有愛你的產品愛到你上網去回答用戶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中執行力的另外一點原因就是:很多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特別聰明的人往往會有很多點子,點子太多了對創業好嗎?其實是不好的,如果你去參加一個大公司做他的首席戰略官,點子多了好。但創業者點子多了就完蛋了,因為創業的時候,你的思維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每天進來一個新點子,什么都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出來。
創業的公司要在每一個階段,能夠專注力量去執行,達到一些里程碑,讓下一步有人愿意付錢給他。所以不專注、不夠有執行力的話,怎么能夠有下一步投資。
3、快速找到壟斷模式
在當下,創業特別重要的就是,怎么樣能做成一個小壟斷,然后找到一個成長的模式,讓它非常有效地成為一個中壟斷,成為一個大壟斷。
過去我們可能會認為壟斷者不好,壟斷者不創新,還霸占了市場,抬高價錢等等。但是其實這是對過去的世界有一種理解,可能在運營商時代、在服務器時代是這么回事的。
但是我們今天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你們可以想象,微信如果只能在武漢使用,支付寶只能在杭州使用嗎,這個產品會有多困難?互聯網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是不分地地域的一個最大的網,它連接了資源提供方和資源享用方。
在這個環節里面,第一名跟第二名估值的差別不是50%,100%,可能是二十倍跟三十倍。也就是說成為壟斷平臺者的價值會是第二名的幾十倍,甚至可能都沒有第二名存在。而你作為壟斷者的成功,是可以在一段時間里,為平臺兩端產生巨大的價值,同時,在這一段時間,也可以給自己產生最大的利益。
而且,中國的創業者成為壟斷者的機會要遠大于美國,我們傳統企業的品牌沒有那么強勢,這點有很多人不見得會同意,但是事實如此。我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說在美國,就有很多偉大的百年老店,比如說《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他們本身品牌很強大,所以今日頭條可能沒有那么容易打進這樣的市場,傳統的力量可能會強大到創新難以打破。
但在國內,沒有大山擋著你的創業。你真的可以從互聯網做起,打造一個新的品牌出來。國內連一個特別棒的美甲公司、特別大的理發店品牌都不太有,這些每一個可能,都是創業打造新壟斷品牌的機會。
4、不放棄下一次機會
記得在多年前,有個創業者來到我們辦公室,我當時認為這個人很棒,但是這個產品不行。就跟他說這個項目不靠譜,不能做,不要做。然后他說我必須要做,你不投資我找別人投資,后來他就找了另外一個投資,我們的預測是正確的,他做了半年失敗了。
但是我們沒有想到,當他把錢用完一半發現產品不對的時候,就轉型做了另外的項目,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因此錯過這個機會。這個經歷告訴我們,在初創的階段,人最重要。
這也影響了我此后投資的風格,絕不是說我給了你一百萬,你最好趕快還我一百萬,或者兩百萬,業界很多很好的投資人,他們的心態其實都跟我是一樣的。因為我們明白,創業者把自己最珍貴的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投進去,只有5%的可能得到一個很大的成功。然后呢,其他95%可能就是全部洗牌重來。
之后又有一個創業者,我們投資了他,做了一段時間后,有人答應兩倍的價錢收購他,最后談砸,項目也沒做好,變成零倍。也就是說本來這個投資我們可以賺兩倍的,后來因為他自己的種種錯誤,造成公司一文不值。
然后他把公司關了以后,就跑到我辦公室來,說:李老師,我對不起你,把你的錢都賠掉了,我真是要想盡辦法償還你。然后我就跟他說,這個不要在意,為什么不要在意呢?
投資人不是投一百個公司,每個都希望都能得到兩倍的回報。我們投資一百個公司,所有的回報可能是來自五個公司,這五個公司會給我們二十倍甚至兩百倍的回報。這是我們早期VC所做的事情,我們的工作就是在一百個公司里,不斷地push,把里面的五個能push到二十倍到兩百倍的回報。這樣五個公司不就把我們全部投資錢償還了嗎?如果得到200倍的回報,不就賺了十倍了嗎?
所以我想聽的這句話是什么呢?是:李老師,我這次失敗了,下次我還愿意拿你的錢。我們交了一百萬的學費讓他學,他這一次有5%的可能成為獨角獸,那下一次或許就是10%了。
全世界最被VC追捧的一批人,就是這種我開創過一個公司,然后第二次、第三次再創業。第一,他證明了自己是不怕失敗的,是下了決心愿意去做,甚至他的團隊也還愿意跟隨他的。第二,這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成功有成功的學習,失敗有失敗的學習,走過一次,第二次就好很多。
因為無論那些創業導師,加速器、孵化器、VC,包括創新工場在內,有多牛,我們沒有辦法用紙上談兵的方法教創業者,他自己走過一遍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取代的。所以我們特別喜歡追捧這樣的創業者,每個VC都一樣的。
這種思維反推創業者,還牽扯到什么是偉大企業的問題。傳統思維是要做「百年老店」 ,可以一代代傳下去,企業文化永遠不變。但這種思維在高科技領域受到嚴重挑戰。在這個領域,每一個偉大公司都有一段改變世界的時間,但此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公司。所以,創業者能把握住公司改變世界的那一刻就好。
【素材來源:李開復】
本文由 @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最后一句話非常贊同,能把握那一段時間就好,這和古代的王朝更替是一個道理,沒有不覆滅的王朝,更沒有不覆滅的公司,把握最輝煌的時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