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指標,讓細分市場選擇不再困難(一)

0 評論 2828 瀏覽 21 收藏 18 分鐘

瞄準細分市場,有助于創業者打磨出真正優質的產品,以滿足目標客群的需求。只是,細分市場那么多,創業者該怎么選擇?這篇文章里,作者介紹了選擇細分市場的幾個關鍵指標,一起來看看吧。

啟動任何一個商業活動,大到成立一家科技型公司,小到開一家街邊餐飲店,在啟動之前,選擇合適的細分市場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為什么要瞄準細分市場?

首先,對于任何創業者,精力和資源都是有限的,需要集中力量把拳頭打出。而且創業者不可能做到對各個行業都很了解,要盡量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行業。

第二,顧客需求的差異性,“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只有瞄準細分市場,你才能對目標客群的具體需求和使用場景,有更具象化的描繪,才更有可能打磨出真正優質的產品來滿足目標客群的需求。

第三,市場越細分,面對的競爭者就越少,越能體現自身的差異化能力,在創業初期就越能存活下來。

第四,市場越細分,目標客群的分布就越集中,在產品初期進行市場營銷的時候,就越能形成傳播效應。

在《STP,每個創業者都要熟練掌握的分析框架》中,風叔介紹了劃分細分市場的方法和原則。但并不是每個細分市場都值得我們投入,因為不同細分市場的發展空間、競爭格局、增長速度都不一樣。如果進入了錯誤的細分市場,即使我們做了很多努力,最終結局很可能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一些可量化的指標,對細分市場做更進一步的分析和篩選。下面風叔詳細介紹選擇細分市場的六大關鍵指標。

一、消費端市場 VS 企業端市場

做C端生意還是做B端生意,這是首先擺在創業者眼前的問題。如果你想做海外市場,C端和B端都能找到不錯的生意模式。但如果做國內市場,根據風叔多年的經驗,創業者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C端。

首先,C端生意和B端生意面向的對象完全不同

做C端生意,我們給顧客提供的是完整的產品或服務,解決的是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的生活和情緒需求。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鏈相對較短,通常都具備自主決策權,且使用者和購買者通常都是同一個人。

但是做B端生意,我們通過產品解決的是,企業在特定場景下的業務問題,這就要求創業者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非常熟悉。且企業客戶的決策鏈通常較長,使用者和購買者通常是分離的,從接觸企業到最終購買,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對于創業者來講,試錯成本太高了。

其次,國內的B端市場生態環境,和國外存在巨大的差別

我們對比美股和A股的上市公司,美股有Adobe、Salesforce、Oracle、SAP、Hubspot、Databricks等B端市場巨頭,但A股僅有金蝶、金山等稍微具備體量的B端公司,而且市值都只有美股的零頭。這里的差距,不僅僅是企業本身能力的原因,更是B端市場生態環境的原因。

美國的企業端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紡錘體結構,存在大量的中腰部企業客戶,因此做B端生意有利可圖。

國內的企業端是一個非常尖銳的金字塔結構,頂端是巨無霸的國企、央企和少量私企,中腰部企業數量相對較少,而金字塔底部非常寬,有千萬級的中小企業。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做B端生意是很難有利可圖的。頂端的巨無霸國企、央企,作為創業者不會輕易獲得合作的機會;而如果服務于大量底層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本身就利潤微薄,付費能力極為有限。而中腰部企業,數量過少,很難支撐起你的業務體量。

據統計,美國的企業平均存活期是8年,而國內的企業平均存活期只有3年。缺乏穩定的企業經營,做B端生意難以持久。同時,由于國內人工便宜,對于很多企業來講,能使用人工的地方,就很少使用系統。

最后,C端市場和B端市場的切入方向和打法完全不同

C端市場適合先從細分行業切入,逐漸滲透到行業的上下游,實現對整個細分行業鏈條的掌控。B端市場適合先從業務環節切入,在具體的業務環節成為最專業的公企業之后,再擴展到不同的細分行業。

業務環節有很多,比如營銷、采購、倉儲、財務、物流等等,企業不可能在每個環節都打造出最頂尖最專業的產品,創業者一定要選一個自己最擅長、同時客戶需求度高的領域。比如你做營銷類產品成為行業領先者之后,就可以對產品針對其他行業稍作修改,再覆蓋到其他的行業。

考慮到國內的企業環境,風叔更建議選擇C端市場作為創業的方向。

二、市場體量

市場體量可以說是評估市場是否值得進入的最重要的指標,因為你的產品再優秀,如果市場體量太小,也難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評估市場體量時,我們要從兩個維度著手。

首先,細分市場的體量要合適,能夠有足夠的空間供初創企業存活,同時競爭也不至于過于激烈,導致初創企業的資源難以維持。這里有個經驗值的判斷,先確定自己想達到的年營收規模,然后乘以10倍作為目標細分市場。比如你明年想做1000萬營收,可以先進入一個市場空間在1億的細分市場。

其次,整體市場空間要足夠大,保障未來企業有充足的發展空間。這里整體市場和細分市場的關系是,細分市場是整體市場的子集,整體市場可以通過模式擴張、品類擴張、渠道擴張和客群擴張的方式,不斷進行滲透。

比如餓了么,最早打的細分市場就是上海交通大學周邊的外賣業務,當時餓了么還非常小,在上海交大周邊開展業務既能保障存活,也能繼續探索商業模式。但是整個外賣市場是非常龐大的,有足夠多的發展空間。所以餓了么在上海交大跑通模式之后,再擴張到全上海市的高校外賣業務,再擴張到更多城市的高校外賣市場,進而擴張到職場的外賣業務。當然,最后餓了么被美團逆襲就是后話了。

另外,資源投入的合理性,也是取決于對市場體量的判斷。如果你的資源足夠多,就可以考慮進入更大的細分市場。但是創業者也需要注意,對市場體量的判斷錯誤,也是非常常見的。比如共享單車,就是在一個不夠大的市場里,投入了過多的資源。

那么,具體該如何估算市場體量呢?風叔重點介紹三種估算的方式。

1. 目標客群數量預估法

該方法的核心是需要預估出目標潛客的數量和潛客轉化率。仍然以外賣為例,假設我們要預估全國高校外賣市場的體量,我們可以查到全國共有高校在讀學生2000萬人,假設每天有10%的學生點外賣,平均客單價15元,每天的市場規模就是3000萬,每年的規模是100億。再假設我們能占據50%的市場份額,每年的規模是50億,每單抽取10%作為傭金,每年的營收在5個億

2. 數據擬合法

該方法的核心是需要找到最近幾年對應細分市場的規模和增速,然后擬合出市場的體量。假設我們要預測某一類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我們已經收集到了過去5年的市場規模數據如下: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市場的規模似乎在以某種增長率增長,因此,我們可以嘗試使用線性回歸模型來擬合這些數據,即:

市場規模 = A * 年份 + B

我們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來確定參數A和B的值。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A ≈ 37.5,B ≈ -75000。

有了這個模型,我們就可以預測未來的市場規模。例如,我們想要預測2021年的市場規模,可以將年份代入模型:

市場規模 = 37.5 * 2021 – 75000 ≈ 280(萬臺)

這個例子是非常簡化的,實際上在使用數據擬合法時,和實際可能存在較大偏差,需要反復校正和擬合。

3. 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就是結合多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風叔曾經看到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預估芝加哥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

剛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感覺有點無從下手,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拆解一下:芝加哥一共有多少鋼琴?每架鋼琴平均每年調幾次?每次調音需要多長時間?鋼琴調音師每年平均工作多長時間?得到這4個數值,就能推算出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

芝加哥一共有多少鋼琴?通過搜索可知芝加哥有250萬人,假設1%的人有鋼琴,再結合餐廳、酒吧、酒店等場所,按2%來預估,那就是5萬架。

每架鋼琴平均每年調幾次?不知道,我們可以猜一個數字,2次。

每次調音需要多長時間?也不知道,可以繼續猜,2個小時應該是合理的。

鋼琴調音師每年平均工作多長時間?按每個工作日8小時,扣除在路上的時間,假設占比20%,那一年就是1600小時。

最后得出鋼琴調音師的數量就是(5萬*2次*2小時/次)/1600小時,大約是63人。通過這個方式估算出來的數量,和最終實際準確的數字,只相差了不到20%。

三、滲透率

滲透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決定了你要進入的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滲透率的意思是,在所有的潛在客戶中,有多少比例的客戶購買了相關產品或服務。如果滲透率比較低,說明目標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如果滲透率比較高,說明目標市場是一個存量市場。

總體上來說,做增量市場要比做存量市場容易,因為增量市場意味著潛在目標客群的滿足程度還不高,需求非常旺盛。

對于增量市場,雖然目前的滲透率還比較低,但創業者需要分析清楚,是因為這個市場剛剛出現,正在逐步擴大客群,還是市場錯誤的估計了潛在客群的數量。如果這一步分析有誤,很容易在未來的擴張中,投入和市場空間不相匹配的資源。

有一個判斷市場是否為真實增量市場的方法,就是獲客成本。在增量市場中,由于大量客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獲客成本低;而隨著市場越來越飽和,獲客成本一定會逐漸上升。

上圖是2014年~2018年電商三巨頭的獲客成本。

阿里巴巴和京東創立比較早,在2014年的時候,就已經相互廝殺的非常厲害了,平均獲客成本都超過了50元,并且在未來的5年內迅速攀升至200元以上,說明那個時候的阿里巴巴和京東主打的細分市場已經是存量市場了。

2016年拼多多橫空出世,獲客成本低到了驚人的不到5元,因為2016年市場上都在鼓吹消費升級的時候,只有拼多多敏銳地觀察到了大量低收入群體的需求,并且借助微信的流量紅利,飛速裂變。

因此,與其說拼多多搶走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蛋糕,不如說拼多多開辟了一片新的增量市場。甚至拼多多開辟的增量市場,后續還反哺了阿里巴巴和京東,因為很多下沉市場的用戶被拼多多培養起電商購物習慣后,很多也轉化成了阿里巴巴和京東的顧客。當然,從今天回過頭來看,為什么如此大的下沉市場都被阿里巴巴和京東忽略,反而被拼多多搶占,這就是另外一個可以長篇大論的故事了。

對于一個存量市場,已經有了先入局者,行業格局再產生變化的可能性比較小。而且對于后發者來說,還存在消費者的替換成本,面對的困難會更加嚴峻。

但是存量市場也并非沒有機會,如果你要進入一個存量市場,你一定要提供比現有競爭對手更有價值的產品,可能是更高質量的功能,可能是更便宜的價格,也可能是其他差異化能力??傊?,只有當你和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價值差額,大于消費者的替換成本時,才有可能在存量市場中殺出一片空間。

在上世紀60年代,可樂市場已經是一個存量市場,可口可樂憑借絕對的市場占有率,成為市場的統治者。百事可樂是一個存量市場的后入局者,百事可樂敏銳地觀察到了年輕一代不愿意走父輩道路的心理特點,提出了“新一代的選擇”這樣的年輕化戰略,告訴年輕人,“你們不想喝父母喜歡的可樂,因為你們是百事新一代”。這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商業戰略之一,百事可樂巧妙地利用了年齡階梯的差異,和可口可樂形成了差異化。

在十年前,創業者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增量市場,因為經濟發展快,消費者的很多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市場上有非常多的機會。但是,在目前這個經濟大環境下,很難再找到機會特別大的增量市場。從手機App使用上就可見一斑,現在大家最常使用的App中,最晚上線的抖音,都已經是快10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存量市場成為越來越實際的選擇,選擇一個細分的存量市場,做好差異化,更好的服務于目標客群。存量市場還有個好處,市場的存在本身已經證明了需求是存在的,創業者不需要再絞盡腦汁尋找可行的市場切入點。

總結

在本篇文章中,風叔介紹了消費端VS企業端、市場體量、滲透率這幾個指標,對于選擇細分市場的指導性意義。

在下篇文章中,風叔將繼續圍繞這個話題,介紹另外三個核心指標,增長速度、集中度和毛利率。

本文由@風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