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 是如何迷失方向,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 編譯

1 評論 1218 瀏覽 1 收藏 22 分鐘

TechCrunch曾是科技新聞和創業公司動態的風向標,但近年來它似乎逐漸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從曾經的硅谷科技媒體黃金時代到如今的衰退,這一轉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反思。本文通過編譯前TechCrunch編輯約翰·比格斯的批評和哀悼文章,深入剖析了TechCrunch的興衰歷程,以及它對整個科技媒體行業的影響。

2024.7.16社長的話

曾任TechCrunch網站編輯的比格斯(John Biggs)在很多年前離職后,一直經營自己的生意。他具體在做什么事情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在做那種幫助創業公司的訓練營服務。他在自己的newsletter中寫了一篇批評和哀悼老東家的文章,詳細記述了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在這十幾年間發生的變化。

比格斯在TC工作時,正是硅谷科技媒體的黃金年代,這種影響即使在他們逐漸沒落后也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入行的,并且在盧剛老師的帶領下,在他當時跟阿靈頓合作引進的“TC中國”項目工作了兩年多。

我們那時仍然用自己的腦力去編譯文章,而不像現在直接喂進AI就好,根本不擔心什么語法錯誤。如果不是AI,我也不可能在半小時內就搞定從編譯,到念出這段“編者按”,語音轉文字,再改錯字的過程。甚至貼進編輯器發布的手動過程,現在都顯得比出稿本身繁瑣了。

當時大多數人都堅持在半夜一兩點鐘起來聽蘋果的發布會,然后和國外同行比拼文字直播的速度。許多像小米手機1這樣的產品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布的,在國內受到了與國外科技媒體同等的待遇。

當時媒體確實默許編輯們靠車馬和禮品來補貼家用,但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遠比現在健康的關系。這篇文章中所敘述的美國科技企業與科技媒體之間關系的變化,同樣適用于國內的情況。

我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什么中國科技公司都要去外媒“刷臉”?》,提到

“當今中國科技企業如果真的想出海和樹立全球化的影響,還必須以英文為基準,去國外那些著名的科技媒體上尋求報道,再由國內的科技媒體翻譯回來?!?/p>

當時(我一會說具體是哪一年)的情況是:

  • 國外媒體剛剛開始關注國內大型科技公司,報道普遍浮于表面及偏正面;
  • 國內大眾傳媒,甚至財經媒體的科技報道都相對偏少;
  • 國內媒體報道科技新聞主要是安全廠商提供的病毒播報、基于大數據的細分行業報告,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宣傳典型;
  • 根據我本人的觀察,企業愿意優先選擇海外媒體,這種“崇洋媚外”是因為他們早知道國內會“出口轉內銷”,不用專門拜訪。

這一年是2016年?,F在想來,那正是一個明顯的轉折點。當事情剛剛才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回頭看都是它最輝煌的時候。

當我們討論這些往事時,事情已經開始逐步發生轉變。至少在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這兩個領域,國內的一些主要進展會主動被外媒抓取。

但是今年依然還有往《南華早報》身上扎小人的人呢。我感覺,現在仍然對海外科技媒體心存執念的人,都是和我經歷差不多、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

現在更重要的事情都不是這些了,是“活下去”。對于創業公司,或者任何從舊日輝煌中被放逐的個體而言,“活下去”可能就是堅持做自己的事情,不因外界的影響而改變。

上TechCrunch可以成就或毀掉一個初創公司?,F在同樣的權力接力棒交到了MKBHD們手上。準確地說,Marques Brownlee 剛剛用這把權杖毀掉了 Humane AI Pin。

希望一個以“小而美”起家的發聲渠道,可以盡可能縮減成本,保持更長時間的本色運營,而這又不應該以燃燒創始人的生命作為代價。

下面是那篇newsletter的翻譯:

T(太)C(蠢)了:初創公司首選的新聞發布網站,是如何迷失方向的

約翰·比格斯

2024年7月15日

2005年初,律師邁克爾·阿靈頓和企業家基思·特爾創辦了一家名為阿基米德創投的基金。他們當時的想法是投資Web 2.0,即新興的網絡應用世界。通過這個基金,他們創建了兩個產品。一個是名為Edge.io的在線分類廣告服務,旨在模仿Craigslist在網絡上的每個站點。另一個是名為TechCrunch的初創公司追蹤服務,旨在評論每個新興的Web 2.0網站。

當時,媒體行業正在被博客作者顛覆,他們行動迅速,寫出隨意的故事,幾乎擊敗了印刷雜志。他們摧毀了保密協議機制,建立了第一批“網紅”,催生了傳記式的訪問新聞報道,把真實評論變成了廣告聯盟營銷手段,削弱了廣告收入,并將傳統新聞業推入了如今正在全球崩潰的死亡螺旋中。但當時,他們真的很酷。

特爾和阿靈頓在TechCrunch和Edge.io之間分配時間,阿靈頓花費了大部分時間發布Web 2.0故事,并向他的風投伙伴打探內幕消息。他通過在頁面側邊出售廣告位來賺錢,每月幾千美元,那些贊助商是阿靈頓正在評論的網站。最終,這些贊助商支付了足夠的錢,讓網站擴展到多個主題,包括手機評測網站MobileCrunch和我負責的數碼評測網站CrunchGear。

2006年,我為邁克創建了CrunchGear。此時,TechCrunch已經超越了大部分阿基米德創投的其他部分,讓特爾專注于投資,而阿靈頓則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TechCrunch上。

為了迎合全球觀眾,他會熬夜到凌晨三四點,寫關于Twitter和Spotify等新服務的獨家新聞,并大聲斥責生物學專業學生馬克·亨德里克森,這位他的“合伙人”被“囚禁”在阿靈頓在帕洛阿爾托的家。當我去面試新員工時,我不得不叫醒邁克,他帶我去開市客買東西,為他當晚的派對做準備。

如果你想了解當時的生活:博主Om Malik因過度工作(和過多的雪茄)而心臟病發作。而阿靈頓自己也對《紐約時報》說他的生活方式很糟糕:

“我還沒死呢,”TechCrunch的創始人和聯合編輯邁克爾·阿靈頓說。這個受歡迎的科技博客已經帶來了數百萬的廣告收入,但代價不小。阿靈頓說,他在過去三年里體重增加了30磅,患上了嚴重的睡眠障礙,并把自己的家變成了他和四名員工的辦公室?!翱傆幸惶?,我會崩潰住院,或者會發生別的事?!?br />“這種狀態是無法持續的,”他說。

TechCrunch是首屈一指的初創公司新聞網站。上首頁 – 即使只是短暫的 – 意味著你的服務會增加1萬名新用戶,并接到無數來自硅谷風投的電話。這就是TechCrunch的力量:它可以成就或毀掉一個網站。這賦予了我們這些年輕人過多的權力(最終讓我陷入了嚴重的抑郁癥),因為初創公司創始人需要我們來完成他們的融資。

風投會說,“搞定一個TechCrunch報道,”創始人們會聽從。一對荷蘭企業家帶著咖啡走進邁克的家,進入他的臥室,希望說服他寫關于他們宣傳的東西。傳說有一次,一位憤怒的德國企業家在一個活動上向邁克吐口水,這讓我們對人類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該網站在Web 3.0和移動網絡時代蓬勃發展,并逐漸形成了初創公司新聞與更深入的調查報道的慣例。它催生了全球最好的初創公司活動Disrupt,并基本定義了成千上萬創業者的推銷方式。我個人在全球各地的酒吧和音樂廳舉辦推銷比賽,作為TechCrunch的一個發現機制。那時,在2010年代初期,TechCrunch已經變得自我封閉,并專注于舊金山(硅谷)。

然而,經過(2018年后的)大衰退后,全球初創公司開始產生一些有趣的東西。舊金山的作者們通常忽視這些外地的初創公司,因為他們不認為創新可以發生在“天命之地”之外。我稱自己為東海岸編輯,并表示我的報道范圍是舊金山以外的所有地方。

這是TechCrunch的第一個錯誤。

為了讓Disrupt充滿初創公司,它需要吸引來自硅谷以外的希望者。當然,你可以把扎克伯格從帕洛阿爾托叫來演講,但像巴黎、芝加哥和特拉維夫這樣地方的小公司才是真正的客戶。

這些被幾乎所有人忽視的人,覺得他們可以在Disrupt和TechCrunch的頁面上得到公平的對待。他們不知道的是,舊金山的團隊主要關心Uber的下一輪投資,而我和邁克·布徹等人則把TechCrunch的福音帶給渴望被注意到的人。

這種努力變成了一種磨難。我飛到一個城市,到了酒店,吃喝太多,然后在一個活動上被困五小時,喝得更多。我們會和當地的一些初創公司和風投舉行推銷比賽,然后跑到Yount或Dizengoff街,喝著杜松子酒和湯力水,直到深夜。畢竟,我們是“造王者”。

這是TechCrunch的第二個錯誤。

TechCrunch浪費了這種權力?,F在由AOL和雅虎(Yahoo)管理的舊金山團隊,專注于初創公司以外的所有事情。流量至關重要,廣告銷售也很重要,所以小眾初創公司文章——過去人人都讀的文章,現在只被公司內部閱讀——失去了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TechCrunch故事的價值減少。像ProductHunt這樣的站點——TechCrunch的老板們曾考慮收購它——超越了TechCrunch文章的影響力。

公關費用變得昂貴,所以公司采用游擊戰術來增加用戶數量和更多現金。風投變得更聰明,創建了自己的推銷比賽和加速器來建立更大的投資組合。造王者不再掌權。此外,主流新聞也在報道初創公司,關注新酷的網站和數碼產品。

順便說一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數碼網站現在很糟糕?你可以感謝在我創辦CrunchGear之前替代我的Gizmodo的家伙布賴恩·藍姆。

藍姆想到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概念,即他應該為每一個他的評論賣出的物品得到報酬,這導致了聯盟營銷,并反過來把數碼評論網站變成了新聞業的糟粕。

實際上,他的概念——摧毀了Engadget和CrunchGear的網站——直接導致了《紐約》雜志等媒體寫那些為了SEO優化目的寫的音響和電視機評測,以便他們能從每次銷售中獲得2%的提成。確實令人感到不安。

但TechCrunch始終有一個優勢。阿靈頓對未能兌現承諾的初創公司,常常表現得非??瘫?。他批評Twitter頻繁宕機,基本上是他發明了“在社交媒體上抱怨”來獲得更好服務的這種方法。在CrunchGear,我們嘲笑我們認為糟糕的東西,揭露壞人,并做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做了個鬼畜視頻,讓“元首”抱怨一款新的、過度炒作的平板電腦上市延遲。

隨著雅虎高層試圖了解如何從TechCrunch的活動部門榨取更多現金,同時關掉了TC的融媒體部門,這一切都消失了。編輯馬修·潘扎里諾尚且可以出色地隔離高管們,實現自主編輯。但他離開后,他們急忙填補了他的缺位。結果是TechCrunch的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錯誤。

經過多年的公司所有權流轉,雅虎最終被賣給了私募股權公司阿波羅,TechCrunch變成了一個溫吞水的站點,專注于由昂貴的公關人員特意安排的大筆融資,和被攪拌成糊狀的隨機科技新聞。

目前的編輯結構,由一兩個老TechCrunch成員和由編輯康妮·洛伊佐斯雇傭的大量老編輯控制。曾經自由奔放的編輯策略——作者隨時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幾乎沒有人編輯任何東西——被一個更正式化的系統所取代,這個系統對那些準公關人員來說很熟悉,而任何對舊金山現有“王者”表達憤怒的跡象,都會被嚴厲處理。

這導致了最近在TechCrunch發生的事情。哈杰·坎普斯(Haje Kamps)寫了一篇文章,噴了當前的一位“王”——Scale AI的創始人亞歷山大·王對優績主義的看法。在一篇后來被雪藏的文章中,哈杰認為亞歷山大·王“是個白癡”。

(順便說一下,哈杰有一個副業,為初創公司提供建議。如果在我那時候的TechCrunch這樣搞,他會被解雇,但因為投資人和編輯之間的壁壘已經被磨損到接近為0,所以這事被忽視了。)

亞歷山大·王這么說是想要挑戰多樣性和政治正確的原則,這在硅谷一直是一個危險的東西,主要是因為硅谷主要由白人主導,對外界要求變革的聲音只是陽奉陰違而已。白人CEO甚至不惜掏遣散費讓“鬧事”的員工離職,這導致他們公司士氣低落,但他們在賺錢,寶貝,所以一切都很好。

因此,從各方面來看,亞歷山大·王的反多樣性發言,就是廢話。哈杰用曾經在舊的TechCrunch中響亮的聲音指出了他的問題。隨之而來的Twitter反彈嚇到了他的上司洛伊佐斯,哈杰被從編輯名單中剔除。

這篇文章隨后不得不加上“編者注”:

這篇文章已被修改,刪除了其最具攻擊性的語言;它不符合我們的誠信標準。這篇文章也作為時事通訊發送給訂閱者。對于這個嚴重的錯誤,我們向讀者道歉。

而在此之前,另有一些老TC人,包括凱瑟琳·舒、馬特·伯恩斯和達雷爾·艾瑟林頓被裁。這三人單獨負責了TechCrunch全球流量的很大一部分,因為他們一直在寫有趣的東西,并且已經寫了近二十年。

管理層還裁掉了大量的營銷團隊。簡而言之,TechCrunch正在收縮并變得膽怯。

洛伊佐斯必須完成她的收購,而她的新編輯們,主要是前幾年的商業媒體大裁員的幸存者,渴望保住自己的工作。TC依然是一個全球性的網站,但現在的新聞條目是幾小時一更新,而不是以往的幾分鐘,網站的價值跌入谷底。

我在《Keep Going》中經常與風投和初創公司創始人交談,他們都說同樣的話:他們不讀TechCrunch。對他們業務的價值已經消失,目前的帖子列表——從剪映用戶協議變化的新聞稿——到閃閃發光的風投訪談——都是垃圾。

我認識的許多人仍在編輯部工作,且是我認為的朋友和知己,我知道并不是每個故事都是垃圾。有時金子仍然閃耀(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文章也太長了,一些有名望的編輯應該注意到這一點)。但最終,TechCrunch不再有影響力了。

這是最悲哀的事情:它本該如此。初創公司并沒有消失。任何創投媒體都可以基本上重建阿靈頓的模式,通過為初創公司做廣告來賺錢;通過揭穿硅谷吹牛者的泡沫找到樂趣;通過告訴人們如何在創業界取得成功來獲得大量內容。

但TechCrunch不會再這樣做了。它被困住了,翻閱來自同樣咄咄逼人的硅谷公關人員的新聞稿,并自認為在做有意義的工作,實際上根本沒有。

如果我掌管TC,我會怎么做?讓初創公司報道回歸全球焦點,忽略那些宣傳大公司的小更新的公關人員,成為風投尋找投資機會的地方。這是TechCrunch的原始魔力。通過減少編輯人數,讓TechCrunch恢復一些活力。這樣,他們在再次通過辦會賺錢,并把自己從投資人的重壓下解救出來時,可以獲得額外的報酬。

寫下這些話我并不輕松。我知道如果TechCrunch沒有自滿,會成為什么樣子,這讓我感到憤怒。一個曾經增長、變化并擁抱幾乎所有人的行業,如今收縮成硅谷自負的黑洞,現在掌控著對硅谷的贊美和批評。

TechCrunch不再是一個新聞網站。它是一具尸體。

這是它的最終失敗。

文 / 書航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航通社】,微信公眾號:【航通社】,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讓我想起了國內崛起了科技媒體,比如36kr、雷鋒網,風頭鼎盛的時期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