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DeepSeek學習!創業公司如何創新?資本是創新的催化劑還是絆腳石?

0 評論 424 瀏覽 0 收藏 13 分鐘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創新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然而,資本的介入究竟是推動創新的催化劑,還是成為創新的絆腳石?本文通過對比DeepSeek和OpenAI的創新路徑,探討了資本與創新之間的復雜關系。

今年春節非同尋常。

一個是火爆的《哪吒2》,在春節檔電影市場中,拿了巨額投資的大片有《封神2》,也有《射雕》,還有《唐探1900》,前期不被看好,甚至低調的連預熱營銷都不多,如今是斷崖式領先;

另一個是DeepSeek,在春節前就已經火遍全球,讓美國總統特朗普都震驚的中國AI公司,已經登上了140個國家下載榜榜首!有意思的是,不論國外,還是國內,各大AI公司,均是巨額投入,背后金主無數……

春節檔電影和AI創新,看似毫無關聯的兩個領域,卻在同一時間點上呈現出相同的資本悖論,貌似是——錢越多,決策越慢;資源越豐富,創新越受限。

一、誰在引領AI競賽?“騎單車”的DeepSeek還是“開豪車”的 OpenAI?

當DeepSeek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出多模態AI,讓整個科技圈震驚時,很多人都沒想到,這支小團隊竟然能在OpenAI這樣巨頭林立的賽道上脫穎而出。而OpenAI手握微軟巨額投資、擁有最強大的云計算資源,卻反倒在內部決策鏈條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據傳,美國某頭部AI團隊甚至連調整一個模型參數,都要經過8位投資人的層層審批。相比之下,DeepSeek的工程師們只需要放下手里的豬腳飯,果斷刪掉20個雞肋功能,一周之內完成產品優化迭代。

這不禁讓人思考,資本對科技創新而言,是助推器還是絆腳石?

二、資本越多,決策鏈條越長,創新就越難落地?

斯坦福大學曾對500個科研項目進行追蹤研究,發現小團隊(10人以內)平均只需6個月,就能完成從構思到落地的全過程。而大公司至少需要16個月,時間足足翻了近三倍。究其原因,核心問題在于決策鏈條的復雜化:

  1. 人多嘴雜,意見難統一。科技行業如此,影視行業亦如是,營銷行業也一樣。比如一個電影劇組,選個女二號都要綜合5家制片方的意見,最后根本無法平衡,只能看數據指標來定人選。這就是為什么如今的電影海報越來越趨同,因為任何創新的設計,都必須經過層層審核,才能通過資本方的把關。再比如,營銷行業做個創意,金主部門比較多、領導比較多,平衡起來也是非常復雜,最后只能妥協,有時好的創意不一定能拍板執行。
  2. “可愛”的投資人,既要出錢又要干涉。很多投資機構的“精力”遠遠超過創始團隊,投了錢不算完,還要往公司派駐“指導員”。這導致企業不但要向用戶交代,還要向投資人“匯報”,日報、周報、月報層層遞交,結果創新能力被這些“體系”所束縛,越大的資金池,反而意味著越少的靈活性。去年和一個投資人交流,他反思前幾年自己“犯的錯誤”,就是變成了投資又投人,最終有些公司不再創新,就等著投資人來干了。
  3. 大樹底下,寸草不生。資本越集中,巨頭越強勢,創新的空間就越狹窄。就像森林里,參天大樹的陰影下,往往沒有小苗生長的余地。

AI賽道和影視行業,都正在經歷這種“創新密度悖論”:大公司辦公樓里每平方米的創意密度,遠遠低于創業團隊的工位。

DeepSeek之所以能在短短時間內完成多模態AI的突破,就是因為它的工程師們甚至能跨界做UI設計,相當于語文老師兼職教音樂。

創新,就是在這種極致靈活的環境下發生的。

三、DeepSeek震撼業界的“壁虎斷尾式創新”

如果說資本的束縛是一個悖論,那么DeepSeek的解決方案則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參考:“壁虎斷尾式創新”

– 上周剛立項的功能,這周發現不對,立馬砍掉重做。

– 產品經理發現對話模型有問題,下一秒就沖到程序員工位,兩人蹲地上畫草圖,第二天功能就上線了。

換成大公司呢?

– 先要立項,討論利弊,半個月。

– 確定負責人,落實預算,再來半個月。

– 最后還要討論優化成本由哪個部門承擔,又是半個月。

在大公司,一個創新項目往往耗費數月甚至一年。而DeepSeek的創新速度直接快3倍。在競爭激烈的AI時代,這種速度差距,足以決定勝負。

當然,也有人會說,現在DeepSeek現在還“小”,等它成為大公司的時候,創新也就會受限了。

創新,是需要機制與文化的,組織形態的“特種兵制”就是一種創新型組織模式,大公司也一樣可以參考。

四、創業公司能從DeepSeek學到什么?

對于創業者而言,DeepSeek提供了6個關鍵啟示:

  1. 小團隊+高度靈活=創新效率最大化。保持團隊精簡,確保每個人都能多面手,不要被繁瑣的組織架構拖累。
  2. 決策要果斷,不對就砍掉重做。過度討論只會拖慢節奏,創業公司更應該采用快速試錯的方法。
  3. 資金充足但不過剩。有足夠的錢支持運作,但不過度依賴外部融資,以免被投資人的過度干預扼殺創新。(DeepSeek有母公司做量化賺錢輸血,初創公司要不就是自己先有啟動資金,要不就是融資時與投資人確定好職責分工,投資人提供資金支持,但不插手業務,讓團隊專注于創新)
  4. 多功能人才培養。鼓勵團隊成員跨界合作,比如讓算法工程師兼任 UI 設計,讓產品經理深入一線參與研發,減少溝通成本,提高執行效率。
  5. 精準的市場定位:DeepSeek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并圍繞這一定位展開業務,初創公司可以學習其如何精準定位市場,避免資源浪費。很多初創企業如果你想勝出,最好要出奇兵,可以試著找到巨頭的反方向,進行技術、產品的研發思考,找到差異化的市場定位。DeepSeek與OpenAI的技術路線不同,“開源+低成本”策略殺入市場。
  6. 生而全球化的國際化視野:DeepSeek具備國際化視野,初創公司可以學習其如何拓展國際市場,實現全球化布局。

五、資本的最佳姿態:錢是錢,別變成絆腳石

資本并非一無是處,但它必須找到 “剛剛好”的姿態,才能真正幫助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DeepSeek不是窮光蛋,它的母公司一直在金融量化交易領域盈利,AI業務也有外部投資。但他們并沒有像大公司一樣堆砌資源,有人形象的比喻——用NVIDIA的RTX3090顯卡搭建“九宮格火鍋”服務器,不同格子涮不同數據,效率甚至比云服務器高30%。

正所謂,創新是逼出來的(好像馬云也說過)。

俗語有云,車到山前必有路。

《周易?系辭下》中有句名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總而言之,創新,有時候是無路可走,有時候是另辟蹊徑……

我之前在營銷課上分享過一個觀點,如果給你5000萬市場預算,并不一定顯出營銷負責人、營銷團隊的能力,但是如果在沒有充足預算下,你還能把產品賣出去、甚至制造了熱門話題,你所做的內容、話題、營銷活動等,一定是一次創新,這才是真實力!

六、結語:真正的創新,來自自由而高效的環境

從AI賽道的DeepSeek到電影行業的《哪吒2》,我們一次次看到,小團隊的靈活、專注、高效,往往能創造更驚艷的成果。而資本的手伸的太長,不僅不會成為助推器,反而會成為 “創新的殺手”。

十年前在一家公司做職業經理人,感觸頗深,那個企業就是資源太多、投資人參與太多,每天團隊思考的是怎么把資源利用好,而不是到底該做什么產品符合市場、符合用戶需求。

未來,科技創新的突破,或許不再取決于誰的錢多、資源多,而是取決于 誰更快、誰更靈活、誰更敢于顛覆自己。

*參考資料:

1、大象新聞《DeepSeek 團隊:本土年輕高潛,淡化職級自由創新》2025年01月27日

2、麻省理工科技評論《DeepSeek超越OpenAI的秘密武器:創新》2025年01月27日

3、鈦媒體APP《一文看懂DeepSeek的中國式創新》2025年2月2日

專欄作家

魏家東,微信公眾號:魏家東商業評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企業超級增長顧問、天使投資人、品牌營銷專家、東獅品牌咨詢CEO、溪有物種創始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創業實踐導師、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客座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國里昂商學院MBA企業導師,曾任北航、貿大、北外碩士研究生授課導師,中國人民大學x字節跳動“首席營銷官訓練營”導師,東方衛視《極限挑戰3》宣傳顧問。蒲公英獎、金旗獎、虎嘯獎評委,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2017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作家,2022年度直播營銷領軍人物獎,2022博鰲青年領袖。已出版著作:《超級增長》《超級文案》《借勢》《數字營銷戰役》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