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賦能,拆解管理思維里的常識性陷阱

0 評論 10581 瀏覽 30 收藏 13 分鐘

?從擔任騰訊soso總經理,到如今創立公司,10多年的互聯網從業和管理經歷,讓我明白一點:好的管理,對于一家公司非常重要,就像水對魚的意義一樣。

管理,需要面對人,是一門社會性科學。既然是科學,就有規律,有方法??茖W的管理能為員工賦能,為企業創造溢價。

但有些時候,無論什么級別的管理者,都或多或少會陷入管理上的常識性陷阱。究其原因,是對管理缺乏根本性的認識,導致出發點錯位,管理出不來成效。

例如,有些團隊管理者常說:“管理就是要將人管理到位,使每個崗位員工清楚職責,完成作業?!?/p>

這句話乍聽沒錯,但多年的經驗和學習告訴我,這話其實還有待商榷。

到底管理追求的是什么?管理的對象是誰?管理的文化該如何?常識性的管理錯誤是怎么發生的……對于這些問題,我想跟大家談談我的理解。

一、管理追求的是什么?

管理這門學科淵源已久,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韋伯的組織管理理論,彼得·德魯克基于經驗的成效管理等,都是在定義管理。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管理理論都要為一個目標服務,那就是盈利。

管理的根本是要創造利潤,因此管理所追求的是績效,只對績效負責,而績效又包含效益和效率兩方面。單方面創造效益和效率,沒有太大價值,好比花100萬成本獲取10萬效益,到底還是虧本買賣。

跟他人的交流中,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我的公司應該建立怎樣的組織架構,才是對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在潛意識里,我覺得問題問得不對。

組織架構是為了方便管理,管理是為了出績效?;ヂ摼W時代,隨時可能大拐彎,公司需要面對不同的環境和階段,那就要有所調整,使得管理持續出績效。

所以采取什么組織架構,沒有對錯,只有適合與否。常見的組織架構就有職能型、事業部型、扁平化型、網絡式、矩陣式。

在組織架構的管理上,騰訊的某些經驗就可以拿來參考。

2012年騰訊試水移動游戲,需要在5個月里打造4款世界級手游,于是采用扁平化管理結構,降低層級管理項目。

后來高層決定擴充5個項目,導致人多項目多,負責人照看不過來,效率大打折扣,只好改用事業部結構,把團隊拆解成5個產品中心,效率得到提高,才有了《天天連萌》、《天天酷跑》、《天天愛消除》這幾款全民手游。

可見,好的管理是要為績效服務的。

另外,即便管理者意識到績效的重要性,也會有這樣的現象:責備下屬效率低下。

每當看到這個,我都會思考一個問題:管理者是否考慮過勞動效率、組織效率和個人效率的關系?

企業管理,要先使勞動生產最大化,再尋求組織效率,才能發揮個人效率,這是一個遞進過程。就像創業,肯定得先執行,出成果后再調整架構,規范操作,使組織效率上去,個人效率才會上去。

關于這點,我體會很深。有一次帶團隊趕項目,項目結束后開復盤會,我了解到竟然將近半數人,每天浪費三分之一時間在等指示。也就是說,并不是個人效率上不去,是組織效率在拖后腿。

所以,出事不要急著責備下屬,作為管理者,最好先考慮是不是勞動效率和組織效率出了問題。

二、管理的對象是不是人?

我接觸過的管理者,有些認為管理就是要管好人,而我的理解是:管理不是管人,是管事。

很多企業管理,問題往往出在管理者只關心員工的態度和表現,而沒有界定好要做的事以及做事標準。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貪婪自私;從行為學的角度看,人懶惰。所以管理的對象定格在人,成本太大,而且每個公司里的員工,品質一定是正態分布的,總有少數優秀,多數一般,和少數處于末位淘汰位置。設法照顧不同人群,容易吃力不討好。

比較好的辦法是立足具體事項,規避人性弱點,同時還可以提供發展平臺。

記得參觀百勝物流倉庫時,我觀察到現場每一個人,無一例外都戴了頭套和手套,這其實就是管事的好例子。管理者與其苦口婆心強調食品衛生觀念,不如具體到事項讓員工感受。

同樣,華為也是如此。華為員工有一張表,記錄著當天事項,每完成一件就對應打勾。比起教育效率至上,這樣的操作更具實操性。華為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它細致的管理,踏踏實實,幾十年沒有動搖。

所以好的管理,對象不應該是人,而是具體的事。

不過也有這樣的現象:具體的事,有的員工干得好,但態度不好;有的員工干得較差,但態度極好。這時候,管理者該怎么辦?

部分管理者會比較喜歡態度好的員工,這可能會有點風險,容易形成關心態度而不以績效為導向的風氣。畢竟,能力才能產生績效,態度只有轉化為能力,才會產生績效。

同樣,品德與才干之間,才干更重要,只有在升職與提拔時才應該優先考慮品德。前者要確定價值取向是否與公司一致,后者要確定是否能帶領團隊培養下屬。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績效依賴于許多人,而他必須對這些人的工作績效負責?!币粋€品德有問題的管理者,理論上,很難對他人的績效負起責任。

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也經??吹皆S多企業招人時,只關心學歷、能力與工作經驗,而提拔時只關心管理經驗、業績和經歷。對于這一點,也是需要重新考慮的。

三、管理如何分權?

管理者有一項職責,或者說權力,相當重要,那就是分配。分配包括三個方面:權力、責任與利益。只有不偏不倚,在界定責任時適配利益與權力,管理效能才能發揮,人才才能被真正培養起來。

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管理者向下屬分權,然后到決策時,下屬又要征求管理者的意見。分權的標志應該是權力做了分配,分配者就不再擁有這個權力。

很多管理者或沒有意識,或享受權力,沒有能做到真正分權,往往導致效率低下,最后要公司買單。

我之前就有過這樣一個教訓,印象深刻。

那時,產品中心負責人與一個客戶聯系,來回幾次就是談不下。后來,我和他直奔北京,對客戶提的要求,我現場答應,立馬就達成了合作?;貋砗?,公司同事高興慶祝,而我坐在辦公室里卻開心不起來。

“客戶提的要求并不過分,產品中心負責人完全能答應,之前談不下是因為我沒有放權,導致他沒法做主,業務開展受阻,那我當初設計這個崗位的初衷不就沒用了么?”想通后,我叫他進辦公室,并將權力100%分配給他。

在這之后,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在管理上,要劃定界限,盡量做到100%的分權,并適配責任與利益。

另外,談及權力,就必談資源。權力是調用資源的軍令狀,這其中最重要就是人力和財力資源。不過里面有一個陷阱,管理者很容易掉進去。

管理者時常需要做計劃,以制定目標,所以管理者會將目標當做計劃管理的對象。

但是,計劃管理要解決的是目標和資源之間是否匹配的問題,目標只是計劃管理的基準,資源才是計劃管理的對象。畢竟,資源是目標實現的保障和前提,一旦目標過大,資源無法支撐,要么是浪費了資源,要么就成了白日做夢。

所以做計劃,真正要解剖的應該是資源。

四、管理要不要打造家文化?

偶爾會聽到公司的員工說:公司給他一種家的感覺,很舒服。我會感到欣慰,因為員工有歸屬感;但也會感到憂慮,因為不夠狼性。

與其讓公司像家,我更希望它像一支軍隊:格局清晰,目標明確,無所顧忌,共同搶灘,不拼盡最后一顆子彈不繳械。

現實管理中,有些管理者會刻意營造家文化,顯然,這是因為歸屬感的問題。

宗族社會的時候,家除了感情寄托,還是功能性組織,交通、醫療、教育、人身安全……無所不包。家,除了情感歸屬,還有績效要求。

但現在,社會服務取代了家庭功能。雖然都是組織,維系一個家庭靠情感,維系一個公司靠績效,內核完全不一樣。公司,更具功能性與目的性,權責分明,對執行要求更高,家文化是駕馭不了的。

歸屬感的來源歸因,不能停留在上下屬或同事關系,而要來自成就感,來自成長,來自制度,來自氛圍…因此比起刻意營造家文化,完善制度、提供平臺、創造績效更為重要。

管理是一門科學,要解決的是公司績效的問題。

所以,管理者最重要的事,是要圍繞核心業務調整架構,使組織與個人發揮效率,進而產生效益。管理者千萬不能怕做調整,每一次的破碎,對于公司,都是重建更好狀態的機會。

 

作者:孫良,公眾號“孫良Jedi”

本文由 @孫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