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在貨幣化,「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鐵律正在進化

0 評論 7321 瀏覽 9 收藏 11 分鐘

獨角獸、上市公司,從「贏家通吃」到今天的「贏家通吃補貼」——吃超級爸爸的補貼,互聯網鐵律在進化,風口在貨幣化,可我還是佩服 30 歲的馬化騰,誠實地對投資人說的那句話:「我還不知道怎么賺錢?!?/p>

瓜子二手車前天剛宣布融資 4 億美金,摩拜單車昨天就宣布拿下 6 億美金。如今在中國,融資規模不在 10 億人民幣以上規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風口上的創業者?,F在做融資新聞發布的創業媒體特別多,遍地都是(接招也間歇性地舔列其中),我一直納悶,就沒有人做個發布「燒錢新聞」的媒體么?

比如標題可以這樣寫:《獨家!摩拜宣布 6 月份燒掉 1 億美金,距離花光最后一分錢還有 18 個月零三天》,轉天摩拜單車就懟上:《首發!ofo宣布燒掉 2 億美金,距離花光最后一分錢依然有 19 個月零 18 天》。就像俄羅斯輪盤賭,看誰能留下最后一口氣,好看!

說實話,這不是笑話,如果說公布融資是一本正經地裝逼,那通過分眾等廣告平臺來間接傳遞自己公司的燒錢能力,很多創業者及其背后投資人都將此視之為另一種能力。高級裝逼。

敢明目張膽地談融資、敢逼格滿滿地去燒錢,還有什么是創業者不敢的事情嗎?有,談賺錢。

不談賺錢這個事,是有偉大傳統的。

1999 年,紅杉的合伙人問谷歌創始人,搜索怎么盈利?兩位創始人說還不知道,但紅杉還是投了。

2000 年,IDG的合伙人問馬化騰,QQ怎么盈利?馬化騰說不知道,但IDG還是投了。

……

幾乎每個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大佬,都曾被投資人問過這個問題,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拿到了投資。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上述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削弱,在投資人的必問清單上,越來越靠后,甚至根本不問——投資人只關心用規模、市場份額、估值增長,至于賺不賺錢、每年乃至每天虧多少錢,反而沒人關心了。

這就形成了一條金黃金黃的互聯網創投法則:只要用戶持續增長,當它的規模能夠統治市場時,自然而然會賺錢,所以也就沒必要問了,正所謂「贏家通吃」。

這條法則讓互聯網在石器時代就受到了資本主義的眷顧,所以平臺型公司得以生存下來,谷歌如此、騰訊如此、阿里如此、亞馬遜更是如此??梢哉f,沒有這些巨頭像煉丹成仙一樣地瀟灑成長,互聯網可能還停留在農業社會時期。創業者賭對賽道,投資人有耐心,從時間上順延成功,從體量上做大成功,大者恒大、贏家通吃。

先融錢、再燒錢、最后賺錢,幾乎成了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對互聯網創業的最底層認知,特別是在中國,這個認知等于圣經。

這正是過去 7 年(從 2010 年算起),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主流模式,甚至都沒有非主流模式。從團購、到垂直電商、到上門O2O、到外賣、到網絡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如今的共享充電寶,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相信拼到最后,一定有贏家、一定能賺大錢。

那就看看吧。先說美國那邊,最近上了全球媒體頭條的Uber CEO休假事件,以及眾多CXO崗位缺失事件,根本原因就是五個字:燒錢不賺錢。Uber是 2009 念成立的,到今年已經 8 年了。

Uber CEO?卡蘭尼克

再看國內。餓了么是 2008 年成立的、美團是 2010 年成立的、滴滴是 2012 年成立的……最少也有五年時間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下面這些公司(平臺)都是成立三年之內便開始盈利了:Google、騰訊、淘寶、Facebook、小米。

也就是說,目前臺面上真正呼風喚雨的巨頭公司,實際上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賺錢養家」的能力,而人們只記住了它們的「貌美如花」。沒有人記住巨頭們賺小錢的時候,只記住了它們成為巨頭、成為平臺之后賺大錢的樣子了。沒有小錢,哪來大錢?互聯網創業的路被帶歪了。

被誰帶歪的?最容易拿來說事兒的就是亞馬遜了。當 2015 年(中國O2O泡沫最瘋狂的時候),亞馬遜創業 20 年來第一次盈利的時候,無數中國媒體、投資人、創業者都為之興奮,仿佛聽到了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槍響。

亞馬遜CEO 杰夫·貝索斯

一家公司,成立 20 年不賺錢,圍觀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并當成了學習的榜樣,更可笑的是,亞馬遜就不應該是創業公司的榜樣:亞馬遜專業燒錢 20 年,但其中有 18 年是上市之后燒的。

也就是說,僅僅成立兩年,亞馬遜就上市了。而且,上市之前,算上創始人貝佐斯自己的錢、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的錢,以及唯一一筆從KPCB那里融來的 800 萬美元,亞馬遜一共融了 900 萬美元。就算考慮到匯率,這個上市前融資金額放在今天的中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從上市之初的 4 億美金市值,到今天的 4600 億美金;從賣書、做電商,到今天成為一家科技巨頭,亞馬遜是一直在虧錢,但問題是,支撐它走到今天的,不是VC的持續投錢,而是主要依靠自己賺的錢:看看每年亞馬遜對研發、前沿業務的投入規模就清楚了。

有人說,美國股民的錢也是投資人的錢啊。股民與VC的根本區別是,股民的錢是自由支配的,而VC是錢是有存續期;前者適合價值投資,后者適合估值投資;前者可以放長線釣大魚,后者是養豬殺豬,殺完就跑。所以說,大家對不盈利的亞馬遜保持 20 年的信心,首先是基于科技與市場的信心,這與國內風口上的未上市項目持續融錢、持續燒錢有本質區別。

國內資本對風口項目的信心,首先是對資本的信心,即資本更相信資本。為什么估值那么高、燒錢那么猛、遲遲不賺錢,VC們卻依然對風口項目趨之若鶩?原因在于過去這七八年,中國互聯網的投資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2010 年之前,也就是移動互聯網創業起來之前,中國與美國的創業投資沒什么差別,創業者一般都是拿天使、拿A輪、拿B輪、拿C輪直至上市敲鐘,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各路資本各司其職。但 2010 年對于中國來說是個轉折點,不僅是因為移動互聯網崛起,互聯網從PC走向智能手機,還有就是巨頭的改變。

「3Q大戰」改變了騰訊的行事風格,也改變了巨頭的心態:大變局之下,巨頭怕被巨頭干掉,也怕被創業者干掉。騰訊被稱為「山寨大王」的時候,其實是它主動出擊的時候。主動出擊意味著心里有數,知道往哪里走;而當騰訊、阿里放棄抄襲、圍獵,轉而瘋狂投資創業公司的時候,說明它們心里沒底了,這是防御性的戰略:就算投資打了水漂,也不能讓對手搶到金鳳凰。

所以,傳統的投資方式,在過去幾年迅速變成了:拿天使、拿主流VC的A輪、拿巨頭的B輪、然后風口之上合并同類項、超級爸爸最終買單。大家好像忘了還有盈利這碼事,至少前面的投資人不管了:有人接盤、套利走人,并沒有改變VC行業的商業模式啊?

不僅是創業公司被卷進了這股洪流,就連已上市的的公司,依然不能獨善其身。58、京東投向了騰訊,高德、優土投向了阿里,去哪兒投向了攜程、途牛投向了京東……

獨角獸、上市公司,從「贏家通吃」到今天的「贏家通吃補貼」——吃超級爸爸的補貼,互聯網鐵律在進化,風口在貨幣化,可我還是佩服 30 歲的馬化騰,誠實地對投資人說的那句話:「我還不知道怎么賺錢?!?/p>

 

作者:方浩

來源:http://www.chinaz.com/start/2017/0620/743515.s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站長之家,作者@方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