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資本張維:投資的本質是考察公司高層對管理的認知
張維先生詳細講述自己多年來投資的心得感悟。文中有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剖析、企業成長性的思考、企業家精神的理解,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題圖:基石資本董事長&管理合伙人?張維先生
與很多投資人投人、投大勢的邏輯不太一樣,張維先生做投資更關注公司高層對管理的認知,他的獨特思考,讓他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布斯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也讓他領導基石資本管理著300億資產規模的風險投資基金。據媒體統計,截止到2016年,基石資本累計投資企業90多家,實現退出40家(不含新三板),其中IPO上市15家。值得一提的是,當初他們投資山河智能獲利120倍、投資三六五網獲利150倍。
這一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張維先生詳細講述自己多年來投資的心得感悟。文中有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剖析、企業成長性的思考、企業家精神的理解,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解讀
中國經濟的增長究竟是由哪些因素驅動?喬治·吉爾斯說過,經濟增長的原因很簡單,讓有創造力的人有錢;經濟停滯的原因也很簡單,剝奪有企業家精神的人的財富。
我們看到,中國私營企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力量。私營企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個結果。我認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本質上是以下兩個要素的化學反應:
第一個要素:中國人的勤奮、聰明、實用主義以及對財富的渴求
你想一想,在全世界,幾乎不存在擁有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并對財富有如此巨大渴求的國家。大量的中國人認同人生應當勤奮工作、努力掙錢,這是東亞人,包括臺灣地區、日本、韓國普遍認同的觀念,而其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并不具備這種特點。
第二個要素:體制改革與第一條產生了的化學反應
中國長期擁有各種資源的優勢,包括人口紅利、土地資源,以及包括環境成本在內的經營成本的低估,早就可以加入到國際產業分工當中去。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不行。這說明增長并不來自于我們所謂的被低估的各種資源要素,而是由于一種重要的「化學元素」的缺失,這個「化學元素」就是人和體制的化學反應,而不是人口紅利。
用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土地資源、低環境保護、低勞工保護等原因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太過簡單,在八十年代之前這些東西都有,東南亞、南亞、非洲也不缺。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原因在于,八十年代之后在體制上我們停止了瞎折騰,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們和東亞的日本、韓國一樣聰明勤奮喜愛積累財富,許多國家并沒有這兩個要素產生化學反應。既然這兩個要素沒有消失,那么化學反應將持續進行下去,也就是沒有理由對中國經濟悲觀。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向來都是重農抑商的。我們在解放之后,也走過「三反五反」、「公私合營」等等彎路。這些嚴重違背經濟規律的行為,都給予了我們深刻的歷史教訓。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人和制度的化學反應產生了,由此產生了巨大的能量。
這樣一個特點,也不是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的。很多國家并不是重商主義和GDP導向的治理指標。但是中國只要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只要這兩個因素能夠保持不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不會變。反之,如果有一天,中國不再發展經濟了,而倒退為「搞政治」,那么中國可能會面臨一個新的災難。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形成了幾個特點:
(1)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經濟已成氣候,全民創業意識崛起;
(2)中國擁有豐沛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中國的高校每年向社會輸送700萬畢業生。未來,我們會擁有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中國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的基礎。
目前,除了老牌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之外,其它很少有國家形成了完備的工業制造業體系,但是我們形成了,其他如南非、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所謂金磚國家并不具備。中國制造能力、建筑能力等輸出全球第一。
(3)中國錯失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良機,但不會第四次缺席。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無論是在人工智能還是信息化領域,中國都涌現出了一批可以深度參與其中的優秀企業。
(4)中國依然存在改革紅利,這是另一個值得期待的事情。當前,在大量領域都存在著壟斷與管制,比如三桶油。再比如,由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壟斷了大量的資源,使其它的民營運營商盡管擁了牌照也未必能夠得到充分發展。所以,首先要消除這些壟斷,解除一些管制。
盡管我們靠大量投資拉動了經濟,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來解決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雖然我們在眾多領域沒有放開,但這也意味著還有巨大的國有企業的存量沒有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這個巨大的發展空間正在醞釀之中。
(5)大量中產階級崛起,中國的消費結構、增長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研究表明,擁有5萬到50萬美元的財富即為中產階級。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已經出現了2個億的中產階級群體,遠遠超過了其它國家。
僅以汽車為例,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1.85億,超越了美國的1.45億。僅去年一年,中國的汽車銷售就達到了2800萬輛,而美國同期只有1700萬輛。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的消費結構、增長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產階級的崛起帶來了新消費和產業升級。
對企業成長性的理解
在過去兩年,我們大概投資了100億元(包括VC、PE、并購等),在傳媒、電子、健康、旅游、汽車后市場等領域做了60多個億的投資。我們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最看重企業成長性,接下來我分享一下我們對于企業成長性的理解。我們認為企業成長性來源有兩點:
1、高層對管理的認知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認為,一級市場投資的本質,是考察公司高層對管理的認知,這是很多企業持續成長的必然條件。對于投資來講,我們當然要分析項目的產業競爭力結構、產業周期和現實的財務報表,這是一項基本功。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這樣。我們所投資的企業也不都具備良好的企業家精神。但總會有一部分優秀的企業,它的高層對管理的認知是非常深刻的,能夠搭建出一個合理的組織體系。這個合理的組織體系,避免了企業僅僅靠抓住一個機會的單刀突破,避免了后續無力,避免了重大隱患帶來的轟然倒塌。
而在搭建組織體系之前,企業需要認真思考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經常請各類外部專家進行培訓,請各類管理咨詢機構對企業進行輔導。比如華為這么優秀的企業,近幾年還在堅持聘請管理咨詢公司為自己做顧問。在我們所投資的企業中,也大約有1/3接受過管理咨詢。
過去,對我們投資影響最大的并不是一些企業界的大咖,而是那些對管理有著深刻認知的大家,比如德魯克、波特、吉姆·柯林斯等等,是他們的思考在不斷給予我們啟發。所以我們認為,一個有認知、有抱負、有前途的企業家,一定能夠找到自身的短板,并愿意不斷聘請更優秀的「頭腦」來幫助自己完成對這種短板的修正。
因此,根據我們對這些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學習,在實踐層面,經過我們多層次反復的觀察,最終摸索出了自己對企業的研究導向,那就是對企業的組織體系,對企業家的胸懷和抱負做最終感知。
2、產業周期與競爭
這兩張圖的左半邊是企業的經濟面分析,右半邊是企業管理面分析,看左邊是基本功,看得懂右邊的才是真功夫。對我們而言,投資除了要看產業競爭結構、企業的競爭優勢外,更重要的是看財務報表背后看不到的東西——企業的組織體系、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我們會通過與企業持續地接觸和觀察,對它進行判斷和評估。
所以我想,企業成長應該有這樣六個要素:「左手」是產業周期、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右手」則是企業家精神、公司治理和組織體系。一旦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點,對于純粹依賴產業泡沫或者經濟周期帶來的浮動和收益就會另眼相看。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我們要有能力看到,企業的成功,有多少來源于能力,又有多大是在產業巨大的泡沫之中「浮」起來的。
投資心得
投資人的使命就在于,要不斷追尋真正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
企業家精神說起來抽象,但通過長期、連續的多次接觸和觀察是能判斷出來的。企業家最典型的就是有拼命精神,非常執著,有良好的商業直覺,能夠不按常理出牌,打破常規。
在我們投資成功的一些項目中,企業家精神的確在引領企業成長。通過我們對這些企業組織體系反復的、多角度的觀察與分析發現,唯有企業家精神才是投資者獲得百倍回報的根源。
不難分析,如果一個企業表示要吸納人才,但它的股權都是企業主自己的,那就不過是「忽悠」而已。沒有胸懷去分享企業的股權,還談什么吸納人才?真正優秀的企業,整個團隊都是要持有股份的。所以,我們不投管理層不持股的國企,這是通過深刻的教訓得來的經驗。
杰出的經濟學家喬治·吉爾德曾經說過,在經濟的增長中,要保證有創造力的人更有錢。而公私合營、「割資本主義尾巴」年代的經濟思想,最根本的錯誤在于,我們大大高估了物質性資本,嚴重低估了創造性資本所帶來的決定性和根本性作用,使有創造力的人的權益被嚴重剝奪了。但事實上,真正的財富不應該是一堆商品,而應該是觀念流。
在投資領域,我們從未悲觀過。這些年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三點投資心得:
1、向偉大的公司學習
我們希望能夠向偉大的公司學習。我認為偉大的公司大致有四個特點:首先是大。如果你不能做大做強,僅僅開一個理發店,那即便天天學習雷鋒精神也影響不大;第二是要有持續盈利的能力;第三是創新能力;第四是社會責任。
我們知道,企業想要被冠以「偉大」二字并不容易。比如國內一個著名的搜索引擎,從形式到內容主要來自于模仿。它的競價排名使用戶搜出來的都是商業廣告,而且還不能保證真實性,這樣的企業很難受到尊重。幸運的是,恰逢這樣一個歷史機遇,它可以在模仿Google的路上再走十幾年。
但是,偉大的公司不僅僅是規模和盈利能力,還必須要有創新,要承擔社會責任。否則工農中建、三桶油都是偉大的企業。
當然,如果企業不能持續盈利,不能持續成長,那么最終也只能轟然倒塌,或者被肢解掉。這個時候談社會責任,自然也是空談。所以,最終只有創新是「硬道理」。比如華為,從模仿到進入創新,一直到進入了所謂的無人區,是創新能力支撐著它的發展。
在中國,所謂的社會責任,很容易變成一個概念。那么,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我想,第一個層面就是善待你的投資人、善待你的員工、善待你的客戶。企業首先負有對他們的負責,這是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第二,企業可以在屬地社區盡到本份,不做害人精、拒絕有毒產品、不去制假賣假。
在一個毒產品橫行的社會,企業很難盡到社會責任。大家都抱著僥幸心理,能躲過追查就躲過去,躲不過去只好破產。這是企業沒有社會責任的表現。而社會責任不是抽象的概念,因為企業是社會中的基本組織,這個組織不僅僅擁有經濟功能,還擁有一定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這是德魯克思想的精髓所在。
2、追尋產融資本的結合
我們還在追尋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美好融合。張維迎說,資本家的職責是選擇企業家。而企業家才是市場的主體。政府不可能替代企業家,也不可能替代資本家。
無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我們都應該深刻地理解公司治理問題。如果疏忽了這一點,所有的收購兼并將無法獲得成功。而這些原則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它必須建立在深刻的認知之上,必須要系統地、正面地面對它。
3、用企業家精神解決社會問題
今年,我們提出,要想讓中國走出迷霧,唯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個觀點源自德魯克,因為他發現,美國沒有出現康德拉季耶夫的經濟周期波動,是因為眾多小企業通過創新、創業,解決了就業和GDP增長的問題,燙平了經濟波動。據他分析,世界500強企業的增長有限,但中小企業的增長是巨量的,它們的不斷涌現和成長解決了美國的就業和GDP問題。
德魯克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觀點是:「企業家社會」是以創新的漸進方式,而不是以革命暴力、破壞的方式,在實現社會發展改進的同時延續文化文明的傳承,從而保持穩定運轉的一個社會。他認為,只有這樣的社會才能最終建立起我們所謂的和諧社會。
這里,我想講一個關于建設企業家社會的故事。在甲午海戰之后,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在此期間,宜蘭地區一度由西鄉菊次郎來管理。
在他上任之前,宜蘭地區一直有一支農民軍隊,出于種種原因,曾長期堅持與當時的日本統治者作斗爭。這導致日本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費大量經費來應對這種局面。那么,西鄉菊次郎自接手這個地方之后,經過調查發現了癥結所在,于是開始質疑原有的統治模式,并著手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方法。
他發現,宜蘭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丘陵地區,時常暴發洪災。以此為契機,他找到了這支農民隊伍的領袖林火水。他提出的談判條件是,雙方利用各自的專長,共同參與宜蘭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消除洪災隱患。同時,將日本政府長期以來與這支農民軍的積怨一筆勾銷。
林火水是一個很有水平的人,經過深思熟慮,他同意了這個條件,并將農民軍成功轉型為協助西鄉菊次郎修建龐大水利工程的骨干力量。據說,這一水利工程修建得非常成功,至今仍然在發揮作用。由于這項工程功在千秋,當地的人為了感謝西鄉菊次郎的功績,為他立了一塊紀念碑。
這個案例給我的啟示是,任何人,在任何處境之下,都可以采用一些企業家的創新方法來解決復雜、棘手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做出一些用效果來證明動機的事情來。所以,這是一個關于建設企業家社會很好的案例。
我們應該要向所有優秀的企業家致敬。我特別要提到王石和郭臺銘,社會對他們充滿了爭議,只關注緋聞,而忽視企業家,他們為整個產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如郭臺銘,他通過大量的技術應用和經濟生產,解決了100萬人的就業,創造了1萬億元的營業收入。這值得全中國的制造業來學習。而如果中國社會涌現出千百萬個這樣的企業家,我想,或許能夠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
當然,要想解決全部的社會問題,還需要有另外的一種促進機制。包括思想家,如顧準,也包括小人物,比如,孫志剛之死推動廢除了《外來人口收容遣送制度》,我們也要向他致敬。我想,這些都是中國前進的動力。
所以,我希望送給大家一句話:希望我們在十年之后回望前路,能夠莫畏宏觀遮望眼,輕舟已過萬重山。
本文素材來自基石資本,轉載請留言取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張維,基石資本董事長&管理合伙人
整編:John潘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