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的投資人張斐:想做一個大平臺,更需要強調的是制定好的游戲規則而非調性

0 評論 7817 瀏覽 23 收藏 18 分鐘

張斐先生是一位極具分享精神的投資人,不僅分享了很多自己當初陪伴快手成長的細節,還分享了投資移動社交與視頻的許多心得。

題圖:晨興資本合伙人 張斐先生

本次對話,是前些天捕Sir專訪張斐先生的時候特意留下來的。張斐先生是一位極具分享精神的投資人,不僅分享了很多自己當初陪伴快手成長的細節,還分享了投資移動社交與視頻的許多心得。值得一提的是,張斐先生擁有逾18年風險投資經驗,除了是快手及秒拍的第一位投資人以外,他還是PPS、迅雷、雪球和脈脈等公司的早期投資人。

今天的文章,捕Sir就精選出對話的內容與你分享。對于想了解張斐先生的投資理念、移動社交與視頻的讀者來說,這些對話,既有趣味性,也充滿了經驗與智慧,應該會對你有幫助。廢話不多說,看正文吧。

優秀的基因

捕手志:當一個企業遇到生存危機時,作為投資人會出于什么原因選擇加碼或是放棄?

張斐:我覺得大部分投資人都會被這類問題所困擾,因為可見度很低。其實有時候折騰不明白,還不如直接放棄。但如果你對這件事還持有某種信念,那加碼也未嘗不可。

捕手志:信念?

張斐:對,你需要判斷這個公司的DNA是否優秀。我們以草和樹為例,同樣是由種子開始生根發芽,當草快速生長的時候,樹可能才剛開始發芽,它需要慢慢生長,但一木肯定比一草更有價值,而我猜大部分投資人喜歡長得快的東西。

我們放眼整個自然界來看,你會看到草一定比樹多。這就給做早期的投資人拋出了一個難題——你需要在早期就判斷出這個企業的DNA到底是樹還是草。此外,即使你判斷對了,也需要做好它可能老不發芽的準備。所以做早期投資成功是一個低概率事件,對于投資人最難的是怎么在低概率事件中找到信號,然后根據信號來逐漸調整自己的判斷。

捕手志:您在早期就成功押中了快手這粒金種子,還幫助一笑(程一笑)拉來了宿華,彌補了當時快手團隊的短板,在您看來一個創業公司良好的團隊模型應該是怎樣的?

張斐:我覺得好的團隊模型基本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產品;第二部分是技術,偏架構的技術工程;第三部分是運營;第四部分是算法,以前算法沒那么重要,但如今算法越來越重要了。

當然,由于公司基因的不同,這四部分的重要程度也會不同,比如阿里更重運營,亞馬遜更重技術。再聯想到阿里與亞馬遜在印度的競爭,我是為亞馬遜感到擔憂的,因為阿里是強運營的,擅長從窮人身上掙錢,而亞馬遜是強技術的,擅長從富人身上掙錢。實際上,每家公司都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找出需要側重的團隊模型的部分,將自己的長板做得足夠長。

社區與社交

捕手志:您投了一些社區型的產品,像脈脈、雪球、快手等,您如何看待「調性是一個社區產品的靈魂」這一觀點?

張斐:其實我們對于社區調性沒有那么關注,它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你可以追求的東西。

很多產品都是自帶創始團隊的價值觀的,優秀的創始團隊做產品會盡可能考慮到多個視角來制定游戲規則。制定后所有人就得遵守,慢慢時間久了就變成了所謂的產品調性。所以我說產品調性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你可以強調調性,不過沒用。比如你說我高大上,當你用戶只有十萬人的時候可以高大上,但當用戶到達一億的時候就沒法高大上了。

正如,有人說淘寶的LOGO用黃色很難看,但這符合中國更多三、四、五線消費者的審美觀。你一旦走一個LV風格的高大上,更多的消費者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大平臺的話,更需要強調的是制定好的游戲規則而非調性。

捕手志:很多人會將社區與社交混淆,您能講講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

社區與社交是很不一樣的,社區是封閉的,而社交是開放的。社區很像一個小區,大家都住在一起,有一定的相同屬性,與外界有明顯的邊界。社交是有外延的,所有的社交都強調分享、傳播,做社交其實在做增加鏈接的事情。我們在做這類投資時,會先把產品的網絡結構找出來,看它是封閉的結構還是開放的結構,內容是流動性的還是靜態的。

這樣來看,我更愿意將快手理解成一個具有分發屬性的網絡結構,它還會不斷進化。靜態地將產品打上社區或社交的標簽,是在用一些簡單概念或框架去理解一個產品,但這并不是它的全部。比如微信支付是國內移動支付的排頭兵,你將微信簡單理解為支付公司或社交公司都不合適。我們不能理想主義,認為做社交的就一定要有社交的樣子,實際上產品是會不斷進化的。

被低估的視頻

捕手志:如今,我們看到有不少的社交產品都加入了視頻的功能,越來越多人也愿意用視頻來展現自己,是什么原因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從羞于展示自己到主動展示自己?

張裴:我覺得中國人羞于展示自己這件事情是沒有被證明的,為什么中國人會羞于展示自己?

捕手志:很多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為人要低調,不要老想著搶別人的風頭,槍打出頭鳥。

張裴:你指的是向公眾展示自己,如果你成為了一個公眾人物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你還要避免自己陷入到名利之爭。

但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哪怕你不是名人也能得到展現自己的機會,比如現在很多人都離不開微信朋友圈,都愿意通過朋友圈來展現自己。為什么人們愿意通過朋友圈來展現自己,核心的一點是他覺得朋友圈很安全,他在朋友圈的動態只有驗證過的好友能看到。

我認為人們之所以越來越愿意展現自己,根本原因是人們的安全感提高了。今天的90后、00后,他們的內心安全感比老一輩要高出很多。老一輩的人,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下,像我們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很強的饑餓感,尤其是當你去美國,感受更為明顯,美國的富人與中國的富人不太一樣。

美國的富人是比較會享受生活的,對比我們中國的富人,盡管他們已經很有錢了,但仍然很饑渴、不滿足,還在拼命掙錢,根本原因就是內心安全感不高。在饑餓環境下長大,他們會覺得今天得到的東西,明天可能全部都沒有了,這種不安全感使得他們變得謹慎且勤勉。一旦社會文明到了一定階段,人們的安全感一上去,大家還是很愿意展現自己的,畢竟表達自我是人的一種天性。

捕手志:那隨著90后、00后逐漸成為社交產品的主流用戶,這會給社交網絡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張斐:未來網絡一定會分化,會產生分群、分類的局面,不會出現大一統的結果。如今很多年輕人傾向于選擇和別人用不一樣的東西,像美國的Snapchat是非常典型的。其實它并不好用,但美國年輕人特別喜歡,他們會覺得難用是一個門檻甚至是優點,這樣他們的長輩就不會用了。像這種偏好年輕人價值觀的產品會越來越多,也會變得更加動態,就如Snapchat的Story功能是24小時自動消失的信息流。

同時,在內容形式上也有變化,隨著視頻生產門檻的不斷降低,智能分發技術的日益成熟,90后、00后的年輕人會慢慢習慣于通過視頻來接收與表達信息,視頻會成為一種新的語言。所以,我相信視頻在未來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全網的視頻內容我猜可能只占了20%-30%,估計再過5-8年的時間,全網80%以上的內容都會是視頻(包括動圖),那時候,將會有更多奇特的網絡結構涌現出來。

捕手志:我們與視頻行業的創業者與投資人聊起變現方式時,得到的答案無非就是廣告、游戲聯運、電商,難道視頻日后的變現方式就真的只有這幾種?

張斐:視頻的變現空間比我們想得要大。內容、廣告和消費其實是結合在一起的,比如Facebook的原生廣告,再比如 Instagram里已經可以直接賣東西了。技術也為未來視頻變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今年4月份Facebook舉辦的F8大會(F8 developer conference)上我們可以看到VR與AR的技術已經有很大進步,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很好地把視頻和AR技術融合起來,產生非常不一樣的體驗。

圖為Facebook發布AR平臺——Camera Effects

視頻將內容、廣告與消費結合起來,會創造更有趣的玩法。比如,有些直播主播身后的背景是可以變成各種好玩的廣告的,主播穿的衣服也可以實時變成王者榮耀的皮膚,各種手勢和動作都可以變成視頻交互的場景等等。所以,我覺得今天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視頻的發展潛力。

社交的未來

捕手志:早前《商業周刊》發布了一篇文章,提及人們對社交網絡的熱情不如從前,出現了從社交網絡轉向IM(Instant Messenger,即時消息應用)的趨勢。您怎么看待這一變化?

張斐:從網絡結構上來看,IM是最好的,它的網絡結構是點對點的,非常完整。以微信為例,它的復雜度是最高的。如果將微信的每個用戶當成一個節點,再將微信的網絡結構圖畫出來,你會發現它的鏈接數是巨大無比的:微信好友是點對點的鏈接,微信群是多對多的鏈接,公眾號是一對多的鏈接,朋友圈是多對多的鏈接,然后看一看、搜一搜將鏈接的密度又進一步擴展,所以微信一直在擴展自己的網絡結構。

同時,因為IM本身非常純粹,它的防守性與拓展性也很強,慢慢地它就可以像一個黑洞一樣,將周圍的一切東西全部吸進去。這是IM很強大的基礎,在我們看來IM就是新一代的瀏覽器。

所以,當你知道IM的威力后,就不難理解人們逃離社交網絡轉向IM有什么不正常了。再加上人們對于產品需求的波動是很正常的,因為人的精神訴求是多樣化的,不可能只用一個產品,一定是多種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所觀察到的社交網絡與IM的關系并非是一個零和博弈的關系,兩者正呈現相互交融的趨勢,這里有兩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微信先是滿足了人們及時溝通的需求,之后發布了朋友圈的功能,實現了IM和社交的融合;Facebook先是滿足了人們社交的需求,然后推出了Messenger,實現了社交與IM的融合。

捕手志:扎克伯格說他未來20年最關注的三件事是連接全球的人、AI、VR/AR,您覺得科技會給社交帶來哪些影響和新的變化?

張斐:做社交的本質是在做一個網絡結構,科技一定會對網絡結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社交只是網絡結構中的一種,未來還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網絡結構出現。過去,我們做投資的經驗就是要投資抓住網絡結構及內容變革的企業,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在行業里成為巨無霸。

從信息瀏覽/展現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信息流還是即時通訊產品中都充斥越來越多的富媒體信息。(圖片來源晨興資本合伙人袁野)

VR、AR一定會帶來不同的內容,AI一定會改變內容的分發。但我們仍要認識到AI的演化路徑還非常長,未來改變網絡結構的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就像我們當年無法想象Feeds會對整個互聯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2004年RSS Feeds出現后,內容由過去你主動抓?。≒ull)轉變為你被動接受(Push),可以根據你的特點與需求及時精準地推送給你,用戶的體驗得到了極大的提升。Feeds不僅給內容分發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也影響到了百度與谷歌的中心地位。

捕手志:扎克伯格之所以非常重視新技術,也是不想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戰。

張斐:對,其實Facebook同樣面臨著巨大挑戰,我們前面所說的人們從社交網絡轉向IM的趨勢是影響它的一個要素,所以它買了WhatsApp,并把Messenger獨立出來。你會發現這些巨頭公司的投資是有跡可循的,他們一直在尋找能夠替代甚至毀滅自己的東西。

但是我們人類太渺小了,你無法擺脫由盛及衰的因果循環,無法精準預測顛覆自己的東西是什么。就像恐龍不會知道有一個「人」這樣的物種,沒有任何保護色,身材還很弱小,不擅長奔跑,最終能站在食物鏈的最頂層,并且取代它成為地球的霸主。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知黑洞,但這也正是這個世界真正有趣的地方。

 

作者:李曌

整編:John潘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