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瞻資本李喆:警惕由龐大生產力生搬硬造出來的需求

0 評論 6031 瀏覽 4 收藏 17 分鐘

VC其實是一個介于感覺與公式規律之間的行業……

李喆先生算得上是少年得志,年輕的時候,便進入了中國最傳奇的民營投資集團,見過許多金融資本大佬,也曾擔任上市公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市公司千金藥業董事。他所創辦的遠瞻資本,這些年投資的案例包括大疆創新、渡維科技、Handscape、薄荷、禾賽科技等。而他本人對醫藥醫療、新能源、硬件行業也頗有研究。

捕Sir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一個感觸,李喆先生有很多獨特的思考,比如:智能硬件是一個偽需求;產業是有朝陽夕陽的,但是企業是沒有朝陽夕陽的;VC其實是一個介于感覺與公式規律之間的行業……本文出自南開大學金融學院對他的采訪,此次推送有刪減。

對于投資的認識

就風險投資而言,這是一個很難做的工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難做的工作之一,但同時又是最簡單的——投資說到底就是掏錢或是不掏錢。但是怎樣去做正確的判斷,以有邏輯的方法去判斷應該亦或不應該投資,這是最難的。

以股票為例,眾所周知高拋低吸就能掙錢,但問題是如何能真正做到高拋低吸,在明天的價格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怎么知道今天的價格是高點還是低點呢?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以我們總結的經驗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選對行業

VC就是承擔未知的風險,得到巨大收益的行業。承擔風險的前提是未來有巨大收益的可能。因此,首先要判斷這個行業是否有巨大爆發的可能。坦率地說,中國市場只有TMT有大的爆發可能,包括傳媒、電子、消費升級等具體領域。

比如互聯網產業一直是大的行業風口,從2000年到現在,有許多次臺風刮起也催生了一大批風口浪尖的公司,他們在初創時毫無例外都是伴隨泡沫而起,但泡沫破滅以后總有3-5個剩下來并成長為行業巨頭。

現在的VR、人工智能也是一樣的,他們都處于巨大泡沫中,但無疑在這些企業中,一定會出現若干個不遜于BAT的企業。我們要做的就是盡量通過我們的經驗和邏輯,抓住這些潛在的「獨角獸」。

但反觀傳統產業,比如以鋼鐵行業為例,不會有太大的行業大機會,當然某個企業因為技術突破還是有可能脫穎而出的,但行業已經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一個基礎的穩定的想象空間較少的行業,因此不適合VC。但也許適合PE進行并購重組而提高效率。因此我們要非常清楚哪些行業才可能產生未來的巨頭。

2.對產品要有感覺和體驗。

我們主要投資消費升級中的技術產品,需要要對消費品的格調和調性有所認識。什么是一個好的消費品?就是符合大家真正需求的,在體驗上有重大提升的創新式產品。

這就首先要求作為投資人的自己是一個有知識、有想法、有調性、有感受力的人,對高質量的產品有基本的認識、基本的感覺。因此生活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在這個方面更有優勢一些,因為他們在調性、想法、創新方面的經驗、訓練比較強。

3.互補的團隊成員。

VC中什么樣的團隊能夠成功?首先是具有創新思維,敢做別人沒有做過事情的創始人,還得是能把想法變成現實的技術人才。

所以VC團隊要對人才構成有判斷,其次還要對他們的性格、韌性程度和背景進行判斷。VC的判斷和PE的判斷以及會計師、律師的判斷都不一樣,會計師和律師是根據已經發生的事實對企業和團隊做完全定量的判斷,證據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所以會計師和律師的話都非常嚴謹,但他們對風險的接受能力是最低的;而PE是根據過去的事實對未來一到兩年的前景做判斷,可以根據已經有的事實做較為嚴密的推理,比如根據產品線的情況做DCF現金流折算,根據去年可推知明年甚至后年的現金流量情況。因此對風險的接受能力居中。

VC要判斷的是未來3年甚至5年以后的趨勢,這個時候業務往往還沒有成型,產品還沒有推出或只有簡單的原型,要做判斷就只能依靠對行業的了解程度,對產品供應鏈的了解及團隊的控制能力,對競爭對手的了解程度,對團隊本身的了解程度,這些往往都是定性而無法定量的。

這就要求VC平常要不斷做功課,想方設法了解各種行業的各種人,掌握它們的規律和人的特點。因此PE工作者其實也很難做好VC,因為它們要求的調性以及工作中的方法其實不太一樣。VC其實是一個介于感覺與公式規律之間的行業。

要靠年輕人

如今,我越發覺得創業這件事是夢想、興趣、性格和工作經驗的集合。

人在二三十歲到三四十歲都是屬于學習成長階段,通過為別人工作,了解這個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律和待人處事的方法,以及獲得某一個細分領域內的資源。但在四十歲之后,應該把這些資源變成一種優勢,為你所用。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為時間的主人,在每個階段都應該做該做的事情。

在四五十歲時做VC就比較好,因為經驗能力判斷力都在巔峰。而科技創業則應該更早一些,體力、腦力、行動力都在巔峰??偠灾?,人總要在生命中的某個點讓自己成為自己累計下來那些資源的主人,而不是讓工作去左右自己。

我1999年從南開研究生畢業后,進入一個民營投資集團工作。該投資集團當時發展得很不錯,并購了兩家上市公司。我參與了一家上市公司并購的全部過程,并參與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并購,最終擔任這兩家公司的高管。我本人不能說具備很充足的產業背景,因為我的產業背景是中藥,但也還是有相通之處,我覺得視角是很重要的。

過去,我們做投資將基金定位為,專注于打造以消費升級所帶來的技術和系統創新為核心的基金。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 第一個方面是消費升級。我們投的是消費品,不是工業品,是和衣食住行相關的,是和人們的更高標準更精準的需求相關的;
  • 第二個方面是硬件,我們覺得硬件的門檻、壁壘是比較高的,真正具有技術優勢的團隊在市場上比較容易存活,但同樣,沒有足夠壁壘的團隊也更容易掛掉;
  • 第三個方面運用互聯網的方法改造傳統產業鏈。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目的是讓傳統供應鏈更柔性、更聰明、更好地滿足大家的需求,這就是消費升級的概念。

我們來看,上海的便利店之所以能夠如此便捷,背后就是強大柔性的供應鏈在支撐。傳統的供應鏈以產定銷,太過剛性,沒有變化,而現在的需求多變,必須要一個非常靈活專業的供應鏈才能滿足要求。

過去,有人問我是什么決定了一個行業是屬于朝陽行業或是夕陽產業?我認為產業是有朝陽夕陽的,但是企業是沒有朝陽夕陽的。夕陽產業存量很大,如果技術能進步,在存量上啃下來很大的一口,這就是一個創新;而朝陽產業本來就沒有存量,若能創造出一個很大的市場,例如大疆,也是創新。這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從概率上來看,在鋼鐵行業搞一個創新難度是很大的;在TMT行業搞一個創新對年輕人來說是可行的。

什么樣的行業是朝陽行業?我認為,在一個人生下來時沒有的行業就是朝陽行業;但是如果生下來時已經有的產業,大半都已經進入了夕陽產業。對70后來說,互聯網是新鮮行業;對90后來說,人工智能是新鮮行業;但是對于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當他們長大以后,人工智即便不能說是夕陽,也是一個正當時的產業。

總體來說,現在公認的朝陽行業是TMT,但現在那個「T」——通訊又不行了。這些東西都是變化的,但是有一個不變的點,就是對于不熟悉、但很新鮮的東西總是要想辦法去了解,永遠不能停止對新鮮事物的接納

產業永遠是一波一波滾滾向前的,電影、游戲從以前被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簽轉變為現在的「印鈔機」;自媒體從以前的不靠譜形象轉變為現在的當紅產業。

這過程中,無論是對于創業者或投資人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要年輕,當碰到新鮮事物時,第一反應不是去拒絕,而是去嘗試。比如,現在讓70后去創業有點問題,除非他是在夕陽行業或是正?;貓蟮男袠I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創業。但是要創造出一個原來沒有的產業和方向,一定得靠年輕人。

智能硬件是個偽需求

我們考察企業唯一的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看這個企業的技術是否足夠先進,產品是否足夠剛需,團隊是否能把技術轉化成產品,并且有足夠的市場能力賣出去,以及團隊是否能夠在逆境下調整和改變自己來適應市場的應變力以及執行力。

很多人會將遠瞻看成是一個投資智能硬件的投資公司,事實上我們也沒有投資過任何一個智能硬件,我們只投資硬件。智能硬件其實是一個偽需求,它的需求來源于已經非常龐大的中國手機產業鏈。當智能手機的消費趨近飽和的時候,產業鏈是閑置的,既然是閑置的,就搞點手環、智能秤、智能天氣預報等,將小單片機裝到一個殼子里完成各種功能的事。

大部分人都是從供給端考慮問題,但是就沒有想到從需求端去判斷——這個東西是否真正解決了剛需。例如要解決卡路里、測步數,就一定要戴個手環嗎?揣個手機、戴個手表也是一樣的,有無數個替代方法。

而且很多的智能硬件必須要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去適應它,而不是它去適應人們的生活方式。比如智能手環每天得充一次電,人們最多一個禮拜就煩透了,最終結果是丟掉。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智能硬件不夠智能,在不需要的地方硬加一個APP去開關,也是曇花一現。

所以,一個硬件進入人們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需求,是不是改變了消費習慣,是不是改變了用戶體驗,是不是真正解決了問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們沒有投資任何一個智能硬件,本身智能硬件的創業也很難成功,可一旦成功,就是巨大的成功,這都是對等的。

例如VR,成本很高、使用并不方便、有線必須帶主機、還要裝燈塔,很麻煩。我前段時間看過一個報道,2016年深圳有一半鋪子是賣VR眼鏡的,可是現在已經連1%都不到了,因為真的沒有銷路,但我覺得這個時候往往就該有專業機構進場了。

市場出現泡沫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保持清醒,在泡沫擠掉的時候總會有結果剩下來,投資其實就是要辨別哪些將是會剩下來的。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在第一輪VR的喧囂過去以后,去看到什么是好的,再去找方向的時候就比較清晰了。我們看到缺點在哪里——比如它一定要帶一個辮子,如果把辮子去掉,同時傳輸質量還能更高,那是不是VR就能火起來?這時無線傳輸就是關鍵點。

創業者要判斷真正的消費以及產業鏈的供給,到底是供給端泡沫催生的,還是那些閑置的龐大生產力生搬硬造出的需求,抑或是發自內心真正的需求,不要盲目追熱點。

事實上發自內心真正的需求都在做大,例如OFO共享單車、滴滴出行。而那些一上來就要改變用戶生活習慣的東西、給人帶來不方便大于方便的東西雖然喧囂一時,但很快就湮沒了。所以要找到波浪背后泡沫剩下來的那一點,我們的策略往往是在第二波起點時投資,因為第一波不一定看得準,也不一定能抓得到。第二波的收益肯定沒有第一波大,但至少比較穩。

之所以選擇第二波也是和基金有關系,我們的基金規模小,第一波不可能承受很大的風險去賭爆發點,那是很難賭中的。而賭第二波時確定性就高了很多,但同時收益率就會隨之下降,因此風險與收益完全是對等的。

一切都是互相聯動的,一切都是取決于現在的狀態和選擇。對A公司可能不是一個好項目,對B公司未必就不是好項目。因為兩個公司所處的地位、Bargaining Power和競爭優勢都是不同的。

 

本文素材來自南開大學金融學院,轉載請留言取得授權。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