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投資:光想著抓趨勢是沒用的,還要能虛實結合

1 評論 3801 瀏覽 7 收藏 18 分鐘

劉芹先生每次的分享都能讓人收獲不少,比如,今天這一期的內容至少在捕Sir看來,如果你希望能在經營格局、戰略眼光上有所突破,這篇充滿了經驗和智慧的文章,應該能讓你站在更高維去思考創業與投資。

虛實結合

我一直在思考,企業家和商人的區別是什么?后來,我得出一個答案,企業家是有使命感的,而商人是關注短期收益的。需要說明一下,我認為商人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中性詞。

什么叫使命?我想使命代表的含義在于必須得有「虛」的,才會具有使命感。務虛到什么層面?我覺得應該有終極關懷。如果沒有從人類終極關懷的角度出發,很難做到真正有使命感,也很難思考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對于整個行業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馬斯克對于終極問題的思考,已經想到火星上去了,試想他如果沒有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思考,沒有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會提出人類應該移民火星呢?

我們常常對有使命感的人產生誤解,覺得他們瘋狂,其實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不理解真正務虛的能力。當你具備終極務虛能力的時候,它會在戰略上給你帶來很大的好處,具體來說就是讓你有前瞻性。無論是對于獨角獸公司還是小公司而言,前瞻性是解決公司發展效率的一個核心要素。

過去,我經??吹接行┕驹诘玫搅耸袌鼋o予的贊譽時,難以不偏不倚地保持對自我的認知,會忘掉初心。這與創始人缺乏一些具備終極關懷有關,容易滿足。

我和創業者常常聊到企業如果再漲10倍、100倍會怎么樣?優秀的創業者保持初心不在于口號,在于戰略源動力。在行業的競爭格局如此慘烈的今天,我發現優秀的創業者和我們討論時,很少提到公司業績漲了多少,收入做了多少。我們通常聊的是,公司的業務格局已經到達了哪一個層面,如何將公司的業務格局再提升一步。

當然,我們也需要從務虛的層面一點一點往務實層面走,去研究怎么定義市場。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惯@是中國人的管理觀。但是做戰略是反過來的,其中隱含的意思首先是如何定義市場。要把巨大的戰略愿景一步一步的分解,不能停在當下,要不斷想下一步是什么,要用長周期的愿景來審視當下3-6個月的戰略。

戰略不是概念,它是達成目標的方法以及達成目標方法的組織保證。關于組織保證問題,我們內部也有討論過,為什么有些創始人容易陷入到戰略冬眠的狀態?我覺得不是因為忙碌,創始人最該做的事是將虛實結合起來。

一般很忙碌的人都在做務實性的工作,我不認為務實是錯的,但如果沒有時間思考務虛,很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務虛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所以創始人才會選擇沖在前線。

但隨著公司的發展,創始人需要及時總結,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人員和組織體系,要用公司文化和組織管理體系把新人轉化為老人。只有強大的公司組織體系建設,才會讓執行力得到保證。對創始人而言才能有時間去務虛,將自己從繁雜的細節事務中脫離開來去考慮最重要的問題。

我之前提過創始人的兩個特質:殺手和傳教士。在公司初創期時,創始人扮演的往往是「殺手角色」,你需要不停地變,缺什么都要能頂上,也許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是要有解決短板的能力。

隨著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創始人這個時候就需要扮演好「傳教士角色」,意思是你要深入思考和注重影響到優秀的人和你一起工作。傳教士傳教一定是你不信我的時候我來傳。所以,你身邊聚一群什么樣的人,基本能衡量出你的能力。如果你下面的人,各個都是很有想法的人,那一定是你的想法比他們都大,才能把他們征服。

戰略高度

這些年,我們發現一家好公司其實每年只需要做一兩個關鍵判斷,剩下的就是創造可持續性的復利效應。一家優秀的公司,能長期保持在一件事上,不停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但這需要創始人有前瞻性,對公司的戰略目標能判斷清晰并長期堅守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復利效應。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做很多決定,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你的核心戰略變來變去,你時不時地推倒重來,這樣你運營公司將變得很累也做不大;如果你的運營策略不停地搖擺,必然很難形成復利效應。

一旦你面臨這類情況的時候,你就需要考慮做減法。

做減法有時候會逼著你問自己,公司的核心戰略和商業模式是什么?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做減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理念跟戰略上去,將公司放到一個時間長度下想公司會變成什么樣的形態,這叫「眼高」。用一個時間長度去想接下來的六個月做些什么,這叫「手低」。

有眼界的人做戰略規劃,和一個有增量戰略思維的人做規劃,對資源的配置,對團隊的配置,對公司路徑的規劃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習慣用一個時間長度去思考問題的公司,做每年戰略目標的時候,多是強調現在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想的是5-10年之后我要成為什么,這叫「用眼界牽引的戰略規劃」。另一種是今天我完成了比如100萬銷售的目標,明年就要做到150萬,總之要和去年比,這種制定戰略的方法叫「增量戰略」。

戰略的制定是由愿景牽引的,沒有那種拿下市場的霸氣是不行的。我們有時做投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發創業者的眼界,因為在一個公司里,你怎么做選擇、怎么做戰略、怎么分配資源、怎么找人,這些都會對公司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愿景是你看到了別人當下沒有看到的未來,你把那個未來轉化為今天公司要做的事,我覺得這叫愿景。愿景可以說是十年、二十年幾乎不變的,戰略是每年、每個季度都會有小的調整和變化的,使命可能是介于在愿景和戰略之間的。我最近特別強調創始人要回到初心,特別是公司要做大的時候。

以前雷軍講臺風和豬的理論,這個觀點里真正隱含了兩點意思:第一,大家都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是風口而是紅海了,如果你要捕捉風口需要有提前半步的敏感度;?第二,要承認自己是能力有限的,要學會用資本杠桿、人才杠桿、戰略杠桿,來翹動自己的創業夢想和愿景的實現。

所以,你能吸引什么樣的人,很能說明你的綜合能力。因為那些牛人,只會服務比自己更牛的人,如果你的力量都沒他大,如果你的戰略不夠犀利,他為什么要跟隨你?

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的戰略高度提升很慢。其實,公司每一次的融資都是能幫助你提升戰略高度的。融資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投資人會向你提很多問題,讓你不斷完善整個公司的故事。同時,每次融資也是鍛煉自己務虛能力的機會,你需要提煉和呈現公司的價值。

所以我說每次融資都是一次難得的戰略思考,你等于免費請了幾個很聰明的人,這些人眼里天天都在尋找價值千億萬億的機會,而此刻他們一起來幫你梳理戰略。所以,除了要把他們的錢要過來之外,還要盡可能地記錄他們的一些關鍵問題。

小中見大

我和很多同行都打過交道,發現大家對趨勢都很看重,但其實趨勢并不是最重要的,落實到路徑才是最關鍵的,但這在早期是最難的。

我們投了很多公司,平均差不多要陪6-8年。公司在0-1的階段重點在于怎么讓你的用戶簡單明了的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如今我們處于一個供給過剩的消費社會,消費者對于某一個新產品的耐心度,最開始的時候不超過15秒,如何在15秒內打動消費者就顯得非常關鍵。

這個階段最難的事情就是做減法。減法會逼著你想清楚,你在現階段真正需要專注證明的是什么,如果沒辦法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那我認為是你的減法做得不夠徹底。

同時,產品也是你整個思想的呈現,而這個思想主要關于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向哪里去?我們做投資也是在這三個問題上做深入且可落地的思考,光想著抓趨勢性的東西是沒有用的,最終一定是要將務實務虛相結合的。

有人會說,這三個問題很虛,但實際上這三個問題一點也不虛。因為最關鍵的問題都是從蛛絲馬跡的核心細節中捕捉出來的,這是非常具體的東西。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2007決定投資UCweb時,很多人不理解你為什么要投資UCweb這個手機瀏覽器。因為它有價值——它在瀏覽器上面放了一個所謂的分類導航目錄,就是所謂的網站導航。

為什么在美國,是雅虎首先出現——這是一個人工分類的導航列表——而后谷歌出現,把整個雅虎的價值給打沒了。但在中國,卻先有了百度,很多年以后才出現了一個叫Hao123的導航頁,為什么?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雅虎這個最原始的人工分類列表,曾經極大規模地推動了美國互聯網發展,卻被谷歌這樣一個搜索引擎公司輕而易舉地取代了。而在中國,我們一直強調中國有叫「后發優勢」,但為什么在百度搜索引擎出現后,又出現了一個人工分類的Hao123?

這就存在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核心細節。這說明在中國,大量的網民是不知道怎么用拼音的,不知道怎么用鍵盤的,甚至是不知道怎么用搜索引擎的。拉丁字母打一個字來搜索非常簡單,而中國用拼音寫漢字輸入到搜索框是很困難的。

這說明了兩點,第一,流量在互聯網里很核心;第二,流量的實現不一定純粹是中國照搬美國。

2007年,沒有安卓,沒有iPhone,是塞班的時代。塞班的特點是用手機鍵盤輸入漢字,非常痛苦。用手機鍵盤,要去按住搜索框更加痛。所以我們發現,UCweb在2007年塞班的無線互聯網時代是流量聚合的核心。

這就是我們2007年投資UCweb最核心的一個邏輯。這個決策的核心點,來自于我們對Hao123這個不起眼的現象的思考。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當你在規劃你的創業愿景的時候,不要去捕捉一些概念,要去理解你的核心市場的那些有意思的小細節,小中見大。

6萬分之一

當初我們從中歐畢業出來的時候,就深刻地發現,中歐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但是我們很缺乏優秀的創業者。職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不同,職業經理人很多時候是想怎么把一件事正確地做好

而創業者在問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向哪里去?職業經理人有時不需要想這些問題,因為很多事情都有人在想,只是把這個目標定下來,完成這個目標,規范動作正步向前走就可以了。

創業者不是這樣,他是在和自己較勁的。我曾在微博上寫過一段話:創業這件事情,是絕大多數人故意不選而留給少數人的機會。因為大多數人本能上都趨利避害,趨利避害的結果就是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創業,畢竟創業失敗率非常高。

我以前還看過一個數據,中國統計有200多萬個可以被追溯的域名和網站,只有40家上市,6萬分之一的概率。這讓我不由地想與創業者共勉,如果創業成功了,千萬不要過于沾沾自喜,我碰到有些創業者成功之后,他認為自己的身高是100米,其實不是的,我們普通人的身高還是在1.5-1.7米。

你在社會的高度是因為事業的機遇和浪潮助力推上去的,如果很幸運站在浪尖的時候,注意要保持姿態,不要被打落下水,有的時候成功并不是完全靠你的能力。我們自己認為是這樣的,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能力只占成功要素的最多50%,剩下的50%真的是靠運氣,運氣非常重要。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后,我曾公開地說,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哪怕失敗,哪怕投你3次我也會投——這里有兩個潛臺詞,優秀的創業者是稀缺資源;其次第一次不成功,有的時候是運氣不好,如果不是人的原因,我們愿意再投一次。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一些創業者在常人眼里都是非常瘋狂的,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經常需要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做最痛苦的決定。

這種孤獨感是一個創業者與生俱來的。而且越是成功的創業者,在工作上孤獨感更大。因為如果你不成功的話,大不了換一個辦公室再來。但如果你成功了,你會被成功所累,你有了光環,人人都認為你應該繼續更成功。這種光環使得你的孤獨感更強。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如此你才有成為那6萬分之一的可能性。

 

本文素材來源:晨興資本、i黑馬

作者:劉芹,晨興資本董事總經理

整編:John潘

本文由 @捕手志(ID:ibushouzhi)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期待可以,“免費請了幾個很聰明的人,這些人眼里天天都在尋找價值千億萬億的機會,而此刻他們一起來幫我梳理下戰略”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