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理念:產品開發的四步循環法則

2 評論 11418 瀏覽 44 收藏 11 分鐘

成功并不是埋頭苦干與堅持不懈的必然結果,成功是有方法和規律可循的。

2011 年在斯坦福上的這門課,Eng 245,徹底改變了我對創業的認知。我也成為了 Steve Blank 精益理念的追隨者。老師的話非常樸實,但又直戳要害。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創業公司是什么?一個臨時性的組織,在極其不確定的環境中,為了尋找可擴展的并且可重復的商業模式而存在」—— Steve Blank

「成功,并不會伴隨著埋頭苦干和堅持不懈而接踵而至,成功是有規律和方法可循的」—— Steve Blank

「如果你無法正確地、完整地、系統地失敗,你就無法學習到任何東西」—— Steve Blank

開發流派

老師關于產品的開發流派舉了三個例子:火箭發射式,孔明燈放飛式,汽車駕駛式。

第一種模式,強調的是精密的前期準備,長達數年的封閉式執行,與外界互動極少,對外在變化的容錯率很低,所以一般火箭的壽命都是按秒計算的,要么成功,要么失敗。

第二種模式,是另一個極端,沒有明確的目標,每一步都是隨機發生,哪里風大一點就往哪里刮一下,是否能達到想去的地方完全看運氣。

第三種模式,也是 Steve 最推崇的產品模式,就像開車一樣,要去哪里很清晰,有幾條路徑也知道,但執行過程中并不死板:這條路堵了就換一條,多拐了一個紅綠燈那就下一個路口繞回來,旁邊有救護車經過就暫時靠邊停一下。這個模式兼顧了「持之以恒」和「靈活應變」兩個看似矛盾的點。最終達到目的地。

這三個產品開發模式很好的詮釋了大部分團隊在做產品的時候的思路。而那些最終做出優秀產品的團隊,都是「汽車駕駛式」的堅決實踐者。他們不會在出發點的時候,就嗷嗷待哺的要求知道到達目的地的必經路徑和準確執行手冊,因為他們明白這些外在因素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而這種變化在出發的那一瞬間不可能提前知曉。

唯一不變的是目的地,即目標是什么,當這個清楚了,接下來的一切都是駕駛者和外界頻繁互動后的不斷調整。所以真正的產品能力,大師還是菜鳥,是體現在路上的。

精益思維:四步循環法則

「汽車駕駛式」的產品開發思路最后變成方法論,就是「假設-開發-驗證-認知」四步循環法則。

所有的產品,都是從一個概念開始的,這個概念就是一個假設:「打算為誰解決什么問題」。誰是目標用戶,什么問題是產品價值。而失敗的產品都是從「我想做一個產品」的災難開始的。

1.假設

很多人也許會抱怨精益思維沒有什么了不起,這不就是敏捷迭代嗎?這里面最大的區別在于,精益思維的世界里「假設」完成后不是馬上進入「開發」,而是反過來,從「假設」先到「認知」,「你基于這個假設,一個循環結束后,你希望學到什么」,然后從「認知」再到「驗證」,「為了學到這個認知,你打算評估什么指標」,最后是從「驗證」到「開發」,「為了評估這些指標,你打算開發什么」。

反向邏輯可以避免很多學過精益思維的人的常犯錯誤-即一旦開始往往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很快會變成為了開發而開發。14 年,Ping++ 的第一版不是做聚合支付,而是做無卡綁卡支付。當時團隊沒有研發人員,于是我們假設了「企業對于無卡綁卡支付有需求」,然后推演出如何低成本來驗證這個假設。后來發現這個假設不成立,前后不到 2 周時間,沒有寫一行代碼。

所以從「假設」到「學到什么」,再到「評估什么」,再到「開發什么」,是精益四步循環法最重要的一步。

2.開發

這個時候,終于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 ——「開發」了。這個時候開發的意義不是為了一個假設或者一個概念,而是非常明確是為了「評估什么」服務的,所以「開發出來的產品的本質,是一個可定性,可定量,可與目標用戶互動的半成品載體」。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評估什么」,是為了「驗證」。

當大家完全接受了這樣的定義后就會發現,「開發」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必須是一個「成熟產品」,它可以是一個 PPT,只要這個 PPT 可以跟目標客戶互動并獲得反饋。Dropbox 當年的第一個「開發原型」是一段視頻,創始人用簡單的動畫詮釋了云存儲這個概念,并上傳到了 YouTube 上,獲得超量點擊,這才讓他驗證了他對云存儲需求的假設

Groupon 最早的一個版本是連網站都沒有,是一個可以加入的郵箱列表(mailing list),想一起買樓下披薩的人可以留言表示加入。創始人用這樣的方式攢到了 150 多人,他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如果他們當時不是做視頻或者運營郵箱列表,而是做了一個真正的原型,想必這個反饋周期會有多慢。

「團隊最大的失敗是什么?一個組織不畏艱難、全心全意、按質量、按計劃、按預算地開發出一款用戶拒絕使用的產品」—— Steve Blank

?3.驗證

開發完成了,就需要進入驗證環節,這也是對于開發質量的唯一評價標準:到底可以帶來多少客戶反饋,是不是可以評估出什么。這個環節里,最容易出錯的事情是:因為大多數開發都是投入很多的,時間人力周期會長一些,所以容易產生一種「虛榮指數」。即雖然可能啥客戶反饋都沒有,或者沒有達到之前預計的「評估什么」的目標,好歹大家付出這么多,也要粉飾太平一下,從而會從單純的工程方面去評估這次開發的質量,選擇亮點自我安慰。這是不對,必須堅持以「評估什么」來驗收開發質量。

「團隊最大的浪費是什么?人類文明里最大的資源浪費,不是金錢,也不是時間,而是人們的信任、熱忱和激情」—— Steve Blank

4.認知

驗證環節結束,就到了最艱難的環節-認知。傳統思維,驗證的結果是產品的銷售情況。而精益思維,驗證的結果是「經證實的認知」。

當初的那個假設,有多少是對的,有多少是錯的。是堅持,還是需要轉型?通過這個認知大討論,得出下一步的假設,從而進入了下一次四步循環。

人們總誤以為做產品需要天賦,或者靈光一現的天才,其實都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認知過程中,不斷堅持或者伺機轉型后逐步積累起來的。當年 Peter Thiel 投資 Facebook 的最重要的一個判斷是:70% 的用戶每天會登陸一次,平均登陸時長 30 多分鐘,3 個月擴張了 50 所學校。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經證實的認知」,雖然那個時候 Facebook 還非常小。

很多團隊會在開發環節花掉絕大多數時間,而在假設、驗證、認知上幾乎都是幾個小會草草了事。正確的做法是平均分配時間到這四個環節上?!甘裁礃硬攀浅晒Γ坎皇情_發出某個產品或功能,而是學會了如何發現用戶的需求,解決用戶的問題,和為用戶提供持續利益」—— Steve Blank

總之,想一想駕駛汽車,你會方向盤偏右了一點,就因為操作手冊沒有指示而不往左回偏一點嗎?你會因為錯過了目的地而不繞回來,而是機械的直接開到一個你都認識的不毛之地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你做產品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成功,并不會伴隨著埋頭苦干和堅持不懈而接踵而至,成功是有規律和方法可循的。精益思維教你如何打造一款爆款產品。

 

本文由 @ Pin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理論正確,很難執行,知易行難??蛻舨唤邮?,總是覺得什么都是必要的

    來自安徽 回復
  2. 很有用,現在公司很像孔明燈,需求方就像風,說往那飄往哪飄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