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阿里巴巴人力資源的管理真經
CEO一定要問自己:你對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怎么規劃的。
題圖: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衛哲先生
任何一家企業的成功必然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但始終離不開對「人」的運用管理。正如,衛哲先生所說:「人才,可以說是阿里巴巴,甚至是任何一家企業的核心要素之一?!?/p>
阿里巴巴這樣一家世界級的企業,在奮斗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犯過錯誤,但都及時糾正,并通過一次一次的試錯,總結出了一套科學而獨具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本期,衛哲先生將揭秘阿里巴巴人力資源管理真經。
要親自抓招聘
阿里剛創建,大概在公司400-500人的時候,公司招來的每一個人馬云都要見,親自面試,包括我們的前臺接待和保安。
阿里今天的首席人力資源官,童文紅。她原來是軍嫂,從前臺接待做起,然后做行政經理,做人力資源,管業務,管客服,最后還牽頭組建菜鳥網絡。前段時間,出任整個阿里集團的CHO(首席人力資源官)。
如果童文紅最早過來阿里面試前臺接待,是由行政經理面試的,那么,她的出路,就是行政經理。但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馬云面試的,她有可能成長為副總裁。
同樣地,樓內有一個保安,花名叫楊過。楊過每天在產品部待著,有點像武俠小說里的少林寺掃地僧。掃地的僧人,一般武功都很高。當初楊過先是旁聽產品開發,偶爾插嘴,時間久了產品經理就煩了——你老是插嘴,有本事你來干干。沒想到,楊過這一干,兩年后就干到產品總監。
馬云最開始還親自面試,而等到招聘的權力下放的時候,就出現很多問題了。最極端的例子,我們有很多經理,自己入職才一個多月,居然就可以去招聘了。他自己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價值觀。甚至對于這個崗位有什么要求,也不清楚,這對于公司來說是非常大的風險。
中國有很多中小企業的老板,員工人數大概在一兩百人,就說我有人力資源部門了,招聘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不再管招人了。那我說,你在忙什么呢?他說我開會、出差、做銷售、接客服等等。我說,那你在自動降級,做不該自己做的事。為什么你會降級,做這些事呢?因為你沒招對人,沒把時間放在招聘上,結果自然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招的人不行,你要去做他們的事。
在跨國公司,至少要堅持跨兩級招人,阿里一度恢復跨四級招人。比如,我們廣東大區的總經理,下邊有城市經理,城市經理下邊有業務主管,業務主管下邊是我們普通的銷售或客服。也就是一個廣東大區總經理,要直接面試到銷售或者客服。廣東大區多少人呢?廣東大區1000個人。每年至少200-300人流動。你可想而知,他要招多少人。
所以,在招人的問題上,老大應該要知道公司缺什么樣的人,要找什么樣的人,從公司招聘開始,第一件事就是不輕易下放招聘的權力。中國有很多公司,人力資源開始出問題,就在于下放招聘的權力。
要聞氣味
公司招聘人,難道只看業務技能嗎?在業務技能以外,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招聘的時候經常聞味道。找和我們一類的人。因為人的分類沒有對錯。錯在是不同類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你可想而知,大家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那么,到底怎么去「聞味道」呢?我們要動腦筋去設計一些問題。你招聘一個崗位,特別希望他能吃苦,你不能問他,你能吃苦嗎?沒有人跟你說,對不起,我不能吃苦的。你特別希望自己招的人都誠信,是守信用的人,但你也不能問他,你誠信嗎?不能這么問。我舉個例子,你們去學習,去開發一些這樣的問題:
就拿第一個問題,你能吃苦嗎?你可以這樣問,你這輩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我們有個面試者回答說,那個時候,沒有動車,從上海到無錫,他沒有買到坐著的票,自己是從上海,站著到無錫的。這是他人生,吃過的最大的苦。那你可想而知,他吃苦的能力,很弱。
我們希望招的人大氣一點。那你就可以問,你能不能跟我講講,你這輩子吃過最大的虧是什么?我們有聽到過一個答案——我在讀小學的時候,同桌的女同學,拿了我的橡皮,沒有還。我心想,哎呀,這記仇啊。女同學拿了塊橡皮沒有還,到20多歲還記得。而且他認為,這是他這輩子吃過最大的虧。那你覺得這個人,適不適合你們的味道?對于大部分公司都是不適合的。
那這些,我把它歸類為非技能類因素。圍繞每個公司的味道,設計一些非技能的問題。你應該想辦法把這樣味道的人找到,而不是招進來之后再去改變他。
要提高人效
我舉個例子來看下阿里的效率到底有多高。阿里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鐵軍叫中供鐵軍,意思就是中國供應商,是做地面推廣的一支銷售團隊。從這個團隊里邊走出了滴滴的程維、前美團的COO干嘉偉、前大眾點評的CEO Michael、去哪兒的總裁張強等人。
馬云當時給中供鐵軍定的第一個指標是1個人1年銷售額要達到100萬,沒有人數限制,但是每增加1個人,每年就要增加100萬的銷售額。
這個產品給阿里集團帶來的凈利潤率大約在25%-30%,也就意味著1個人1年為公司賺25-30萬。所以當時地面推廣團隊5000人,就對應著50億的營業額,12億5千萬的利潤。這才像互聯網公司的人效,人效是中供鐵軍的關鍵。
而中供鐵軍鍛煉出的這些CEO、創始人,能夠成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死死地把握住效率指標。滴滴和美團為什么能存活?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拿到的錢更多嗎?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更快嗎?都不是,是因為他們盡管也燒錢,但燒錢獲得的效率更高。
CEO一定要問自己:你對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怎么規劃的。一些創業者拿到錢,缺人就加,并沒有在任何一條線上對人的效率做出規劃。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管理靠吼就行了,而等公司到幾百人的時候,創業團隊人數每擴大一批,就會死一批。
創始人直接帶第一批團隊的時候,絕對沒問題,形成第一級中間干部的時候,有些問題還可控。為什么可控?就像爺爺和孫子的感覺,中間隔了爸爸,爸爸帶兒子,爺爺還能看著。
什么時候大量創業企業走向高風險?叫隔兩級。創始人和第一線員工中間產生所謂的兩級干部,大約在100-2000人,靠一級干部管不過來的時候,創始人的想法無法得到貫徹,員工執行力大打折扣,公司管理上很容易出現大問題。
要用降維思維
用降維思維去招人。在阿里有句話——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們不追求精英文化。舉個例子,你要招一個月薪1萬塊的人,我們通常就在月薪在8000-10000塊的人里面去挑。我們發現人來了以后,流失率卻很高。因為他認為,我原來掙8000塊,跳槽來掙10000塊很正常。
什么叫降維思維呢?具體說,就是降1-2級思維,你要招一個月薪1萬塊的人,要從月薪在3000-4000塊的人里面去找。他來了之后,會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成就感特別大,特別感謝公司給他這個機會。因為,他在外面沒有這樣的機會。當然,說來輕松。從8000塊的人里挑可以給1萬塊的人容易挑,從月薪3000-4000塊的人里面挑卻不容易??墒侨菀?,還要我們做干嘛?我們就是來做不容易的事情。
我經常說,8000塊里面挑10000塊的,你大概面試3個人就有1個。但你要在3000-4000塊里面,挑出來一個你愿意付1萬塊的人,你大概要看30-40個人,但一定會有的。就像高考當年就差了一分,這個人就從名校,到了普通高校。
當初阿里很少去清華招工程師,而是去華中科技大學,1000多人的場子,擠進來2000多人。阿里很多最優秀的工程師,都是武漢郵電、華中科技的,并不是大家心目中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清華北大的學生永遠有比阿里更好的職位,而你到了武漢郵電、華中科技,阿里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這就叫做跨級招聘人才,跨級選人才。
要堅持親自培訓
人招到了,就需要培訓,很多公司知道這一點,設立了培訓部。我想說招聘不是人力資源的事,培訓不是培訓部的事。是老板的事,也是業務經理的事。
馬云堅持到阿里巴巴4000人的時候,新人培訓還是他做的,從4000人開始由我接手做到16000人。招聘跨四級從資深副總、副總、高級總監、總監,我管理的團隊總監有200人,都由我來面試。加上每年新增加的員工,新進員工4000人,每場一般200人,我一年要做20場新員工培訓。我認為CEO就得把時間花在人上,自然有很多事讓合適的人去做,你就不用做了。
很多公司經常會犯兩個錯誤:第一,非常迷信外部請專家來培訓。外部專家不了解你公司的文化、制度、產品,另一家公司最優秀的銷售,就一定能培訓你們公司的銷售嗎?第二,培訓的教官是公司在業務部門做得不太好的人。公司不太好安排他,只好讓他負責培訓。
阿里始終把第一線最好的干部抽回來做培訓。不像有些公司,這些人在前線干累了,把他調回來做培訓。你要舍得把公司最好的業務精英抽回來做培訓,要貼近實戰。
阿里的文化是培訓期間的高強度和高淘汰率,要讓培訓的強度遠遠大于工作的強度,讓培訓的逼真感超過真正工作的逼真感。阿里巴巴都是師傅帶徒弟,有優秀的工程師、優秀的銷售,帶你做一遍,做給你看。我講你聽,我為什么這么做。你做我看,無論是寫代碼、跑客戶。無論做對沒做對,你說我聽,你把你為什么這么做的道理講給我。一遍做了,再來一遍,不通再來一遍,再不通就算了。
利用好培訓,給新人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在培訓期間講清楚公司的政策,試用期離開,公司的代價小,員工的代價也小,不合適就再來。
阿里到了幾千人的時候,馬云依然堅持給新人做第一堂培訓課。有人說這是給新人洗腦,對,必須創始人來洗。洗什么?你的創業初心是什么,我們公司為什么要存在,我們公司的文化價值觀是什么,什么事情在我們公司是鼓勵的,什么事情是公司反對的。
CEO不是去做技能培訓,而是做使命、愿景、價值觀的培訓。培訓的第一課,是不能外包的。
總結來說,企業文化就干兩件事,日子好的時候,帶來信任,使公司變的簡單高效;公司快不行的時候,能夠扛過來。
本文由 @捕手志?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1.技能提升使用內部培訓,技能創新使用外部培訓。首先注重內部基因傳承。2.建立面試體系,跨多級面試結構。3.組織溝通扁平化,戰略目標的落地,要做到透明。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