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創業者要有保守主義,即對于風險的判斷和管理

1 評論 2125 瀏覽 11 收藏 20 分鐘

創業者應是樂觀的保守主義者,因為如果你面對問題的時候沒有樂觀的精神,你天天想這事太難了,愁就把你愁死了。而樂觀的精神讓你看到的更多是機會,而不是挑戰。

創業者和投資人就像司機和副駕,都要抬頭看路,但也各有分工。前幾天,阿里巴巴宣布成立eWTP投資工作小組,并由俞永福先生擔任組長。這一下司機又坐回了副駕駛。我們暫時不知道重新回到投資人身份的俞永福先生感覺如何,但捕Sir整理了一篇他的文章,關于他如何從投資人轉變為創業者,又是如何享受創業過程,并從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經驗,希望你看過后也能有所啟發。

一、步入投資

2001年,我在深圳的一家小公司工作了三年,一直想去個大點的公司,看一看規模企業的發展路徑,所以我就給聯想投了簡歷。聯想當時還沒有成立投資公司,那是很保密的項目,他們看我也有金融工作的經歷,所以就把我招到了聯想。

進入聯想的第一年,讓我做了很多的會議紀要,我從心里來講是有點煩的,你看我也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也算是專業人士。后來我理解了,會議紀要是對三會:會聽,會想,會說,最基本的訓練過程。

在那里,我看到的創業企業不下500家,六年的投資過程,像喝了六年的濃縮液,那些CEO把對一個產業、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可能是五年、十年的積累,在兩個小時之內和你做分享,如果要我從頭摸索,自己去積累這些經驗,可能一輩子都積累不下來。所以那幾年對我的幫助是極大的。

2005年的時候,我已經在聯想投資(捕手志注:后更名為君聯資本)工作了五年,馬上就到30歲了。從25歲時進入風險投資,我成為聯想投資最年輕的副總裁(27歲升到了副總裁),也創造了很多紀錄。到了這個階段,我就在想我的下一個十年,我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是什么。

當時我有幾個判斷。第一,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整個信息產業保持著差不多十年一次的「產業斷代」機會。比如硬件的十年,全球王者是IBM;第二個十年是Software,王者是微軟,帶來了個人計算機時代;2000年開始經歷第三個十年,關鍵詞是Internet,美國成就了Google等等,中國成就了BAT。

我在聯想的那個投資組是投互聯網的,我當時總結第四個十年是無線。一直站在岸上了,看著水里游的人很熱鬧,也覺得癢癢,總想跳進去自己游。當時從投資到實業的成功案例就倆人,一個是沈南鵬,一個是蔡崇信。對我來說,岸上看過了,還是想到水里體會完全不一樣的感受。我覺得第四個十年如果不抓住的話,會很遺憾。

另外,我看到未來的中國不缺投資人。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錢進入中國,大家覺得做實業很辛苦,都去做投資人了。我看到中國未來缺兩種人:創業家和企業家。這個社會要進步,最重要的推動力是企業,企業強則國家強,所以我希望去創業。

二、加入UC

在我的內心,UC是什么?其實UC是我們事業的稱謂,是刻骨銘心的,如果用一個關鍵詞的話,我會用「初戀」這個詞。

我和何小鵬、梁捷第一次見面在2006年初的時候,我還在聯想,經過一個朋友的介紹,我從北京專門飛到廣州。當時他們遞給我的名片,到今天也作為我的珍藏和紀念。這兩張名片上兩個人都是副總經理,我想投資這件事情肯定是老大談,就問總經理是誰,他們的回答讓我對這個團隊有很深的看法。

第一段話,他們說有時候遇到一些客戶比較難談,有不太方便立即回答的問題時,就說我們回去跟老大商量商量。這很聰明,如果你印的名片是CEO,那客戶就說你是老大,你得表個態。

第二段話,說我們兩位是產品技術研發,在企業經營管理、市場運作等方面并不擅長,未來我們需要再找一個合作伙伴??梢韵胍幌?,我們中國的同事天生有一個特點,大家都有官癮,當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反應是以后找一個能力強的副總就行了,沒人會想給自己找個老大。這很現實。

所以他們這叫有大智慧,而且公司只有十一二個人,這么小的公司就能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真不容易。技術型創業團隊在發展的時候,明顯會有天花板,公司發展到一兩百人,收入發展到一兩千萬,公司再也做不大了。為什么?創業者本身成為了企業經營管理的瓶頸,突破不了。

我最早是幫助UC的兩位創始人爭取投資的,但在投資決策會上少了一票。我告訴他們時,他們說,永福,你愿不愿意加入我們一起干?這是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能創業,我就毫不猶豫跳下去了。

答應加入UC之后,2007年的第一天,我拖著一個行李箱從北京就到了廣州。當時我們的辦公室在一個很老式的、七八層住宅樓改建的一個園區,辦公室在六樓沒有電梯。我扛著行李箱就上去了,小鵬和梁捷出來接我,我揮揮手說,等會,讓我喘口氣。我原來的工作環境在甲級寫字樓,現在到了一個老住宅樓,那天晚上我就寫了一篇日記,創業從爬樓開始。我保存了很久。

我們開了第一次的全體會,有十五個人,算是宣告了UC的第二次創業。我沒有那天開會的照片,但是有當天那十五個人一起的照片,一眼看上去,那種青澀,像學生。

從2007年到2010年,我們的目標是把UC發展壯大。在2010年,我們看到了在移動互聯網上有一個全球化的機遇,但我們內心里知道這其實是很大的挑戰:第一,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曾經成功地走出中國,更多的是失敗案例;第二,UC本身還是創業公司,不知道有沒有能力同時打兩仗——中國和海外。最終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就是一個詞:勇氣。創業的時候你看到了機會,也一定有相當多的挑戰,這時候能夠左右我們前進的,回到原點看看,還有沒有堅持當初夢想的勇氣。

我后來在每一次重大決策時,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今天回到了創業的時候,無產階級的時候,如果面對同樣的問題,選擇是什么。而今天某種角度來講,我們是有產階級,所以做決定時,有更多顧慮,這是現實的。所以我們做這些決定時,要更有勇氣。

創業者應是樂觀的保守主義者,因為如果你面對問題的時候沒有樂觀的精神,你天天想這事太難了,愁就把你愁死了。而樂觀的精神讓你看到的更多是機會,而不是挑戰。但你實質上還應該是個保守主義,創業路上最大的責任是你帶著一票兄弟,你不光是飆車,你車上還坐著人呢,你把這個車撞了,不光是你出事,你一票兄弟也跟著出事。所以,從整個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還是需要你有保守主義,就是對于風險的判斷和管理。

三、企業管理

UC從2004年剛創立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自己不會做一個軟件公司,所以從來沒有一天考慮自己的瀏覽器向用戶怎么收費,但我們也不是雷鋒,我們也得活著,所以UC在這兒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創新,就是用了云計算架構去做了手機瀏覽器。

當年我們還不知道什么叫云計算,我們給這個架構起了個名字叫做服務器客戶端混合計算技術,用第二個架構做瀏覽器,這一點讓我很驕傲。中國的互聯網一直說Copy to China,很多東西我們都是從美國抄來的。但是這件事情是中國的團隊發明的,我們看到2005年的Opera,2010年Kindle fire的設備,包括IE引入云計算也都是用了類似的技術架構,這一點作為中國的技術團隊,我們應該有自信,一定會有自己的技術創新。

傳統的互聯網的創業,其實是某一群人創業的機會,你可以講是學計算機的,是學IT的,你可以說他是創客、精英做的一件事情。但是現在來,所有行業的人都能參與創業的大潮,我覺得這個真正能夠做到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但是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有敬畏之心。

每個人的內心很多時候其實都處于掙扎和自問的狀態,為什么?要什么?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你是希望和一伙人在一起,還是一個人?

我們家兄弟三個,我最小,跟兄弟們在一起是一種很快樂的感覺。后來在UC,在阿里,實際上還是有一堆人一起玩,一起贏,一起Happy,這是特別好的感覺。如果一個人,我覺得會很孤獨。2007年我就說,志同道合、分享成功。到了山頂,你的兄弟還在和你一起Happy,我把這視作班長永福成功的標志。如果爬到山頂,發現四下無人,我會覺得自己當老大很失敗。我很在乎這點。

在一個創業企業里,保持創業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點。大家都講創新,創新的土壤是什么?同事們叫我永福,叫我班長,都行。原因很簡單,創新的土壤是平等,當我們能夠沒有等級的時候,就不會壓抑創新。當年為什么在公司里禁止叫總呢?我說我也別裝,大家別給我構成壓力。叫「俞總」,那就不能犯錯誤,「俞總」說的每句話都要對,但其實我每天都在犯錯誤,創業如果怕犯錯誤就很難做決定了。

在這種平等的文化里,你是不是一個合伙的氛圍,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決策文化。決策文化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叫「Nobody Can Say No」,「一言堂」,所有事他說了算,其他人的意見都等于Nothing,這在早期可以,但是越復雜風險越高。要不然你就搏,十件事押對了八件,但有兩件事做不好,可能這個公司就掛了。

第二種是「Everybody Can Say No,Nobody Can Say Yes」,講民主,大企業病,坐一圈桌子,人人都有不同意見,但「Nobody Can Say Yes」。這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創業公司面對變化必須要做出決定,不做出決定就是在等死。今天讓你當Leader,你就得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UC的時候,決策文化叫一號位的文化,是「Everybody Can Say No,Someone Can Say Yes」,每個人都可以說No,但一定要有人說Yes,這個人是那個業務方向上的一號位。兩個原因:第一,一號位的同學花了最長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他的信息量也是最全面的,所以應該由他做決定;第二,每次犯錯就是在交學費,即使交學費,也給一號位的同學交,因為你不可能代理他的位置。

在很多產品上,我提一二三,他Say No了。我唯一需要一件事,反饋。你只要給我反饋,你的決定是什么能快速告訴我,你的決定跟我不一樣的情況下,你思考的一二三是什么,你做決定。集權不是問題,問題在官僚,導致信息傳遞損失了很多,決策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我把我創業的經驗濃縮成四點。

第一,志同道合,你有志同道合的兄弟,會覺得創業的路上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事。創業面臨最大的風險是什么?不是你的事情選擇有問題,你可以調整;不是你有沒有錢,有錢沒錢可以找資源;創業第一大挑戰是團隊不和。2006年我創業的時候,我的朋友和我分享的第一個,永福你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未來如何讓大家能夠同心。

第二,分享成功,你如果想讓你的創業的所有人跟著你走,一定要和大家分享創業的成功。另外,業務要不停上升,這個比你說很多都管用。再有人格魅力,說再多,你的創業兄弟其實是極明白的,業務往上走,咱們的奔頭在哪兒。

第三,不管是對團隊,對董事會,對合作伙伴,說到做到。

第四,選對一個正確的方向特別重要,這個方向一定要順勢而為。中國聰明的人很多,努力的人很多,最終成功其實還是要有福氣,這個福氣的背后是什么?順勢而為,選對一個方向。

四、駕駛和副駕

我曾開玩笑地講一段話:一個人成功之后,你放個屁都是真理;失敗了,你說的是真理,別人聽起來都像放屁。這是一段俗話,但我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不同企業成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不一樣的,如果照樣畫葫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能是不會成功的。所以當你真正想成功,必須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而不是沿著那些所謂成功企業、成功人士的路走一遍。

反過來,那些失敗的企業或者它們遇到的問題,百分之八十又是相似的。包括企業在經營、成長遇到的各種困惑,當你能夠突破這些問題和陷阱,可能就離成功就更近一步了。

創業就像爬山,從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500。當你突然站在1萬米的高空去看整個產業,思考的角度和以前是非常不同的。創業時候會看未來兩年、三年的機會,站在一萬米高空的時候開始思考產業終局,我們在其中有什么影響或改變。如果沒有影響和改變,這事完全可以不做。

我覺得我的名字起得好,永福還是很幸運的一個人。

如果沒有做VC的六年,創業會很不一樣。當你看過500家創業公司的生與死,一定會有很多悟道。所以當我自己創業的時候就想,把自己摔死的事情千萬別發生。

如果沒有經歷企業的成長過程,我對于管理的感悟也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在每一個階段,你有一定體感的時候,對悟道、修術、塑形、取勢的感受會更深。

我有兩個角色的感受,投資人和創業者,這兩個身份像什么,像司機和副駕駛。他們共同點是什么?是要抬頭看路,看企業的發展,看環境,看產業的發展。但他們也有很大的不同,創業者會比較忙碌,一腳離合器,一腳油門,一手掛檔,一手方向盤。投資人很悠閑,坐在副駕駛,有空和你聊一聊,沒空看看風景。

投資人的好處是有權利選擇那輛車,到底是坐奧迪還是奧拓。但創業者只有一輛車,如果你的那輛是奧拓,那也是你唯一的車,你要想辦法把一輛奧拓開起來像奧迪。其實副駕駛也有他的劣勢,我感覺,投資人在投資之前像甲方,一旦投了就像乙方。大家說風險投資,投資給了別人,風險留給了自己,才叫風險投資。

壓力在哪兒呢?坐在副駕駛的時候,經常要想,這個車是不是開得太快了,是不是有點危險,會不會撞車,這時候會不自覺的緊張。但緊張又能怎樣?難道去搶方向盤嗎?搶方向盤估計就車毀人亡了。方向盤關鍵還得在創業者手里。

 

素材來源:俞永福UC博客、伯克利演講

作者: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團eWTP投資小組組長

本文由 @捕手志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