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化投資的六大準則

0 評論 17214 瀏覽 9 收藏 12 分鐘

文化產業投資繁榮,卻也尷尬,比如內容變現的困境一直都在。許多投資人會關注,但往往出手謹慎。本文主要與你分享泛文化娛樂領域投資的一些事兒。enjoy~

1、新型的文化公司=專能力+產品力+工具力

2017年是文化投資紅紅火火的一年,基本上所有的投資團隊都切入了文化賽道,很多明星公司也不停的涌現。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各自的投資標準也各不相同,投出來的業態多種多樣,我也聽到很多的疑惑,比如說文化企業的天花板高不高?它的壁壘強不強?它到底是曇花一現呢,還是能夠持續經營?IP、明星的價值怎么評估?什么才是有投資價值的IP?

我的第一個體會是:新型的文化公司=專能力+產品力+工具力。什么是「新型文化公司」?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文化公司跟舊文化公司相同的一點是專家能力,不管是新的出版公司也好,老的出版公司也好,你首先總得把書做好,這是你的核心能力,也是你的壁壘所在。

但是現在僅僅有專家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產品力+工具力」,產品力和工具力好比文化公司的一對翅膀,能使得獨特的專家能力變得更有商業價值而能被消費者認知和購買。換句話說,新型文化公司需要把專家能力變成一個產品,然后運用互聯網工具把這個產品的商業價值變現。

曉波老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產品經理,他開發的一系列產品有「每天聽到吳曉波」、「思想食堂」、「企投會」等,你會發現曉波老師的每一個產品都有非常明確的用戶屬性、清晰的用戶痛點和訴求,這些產品的打磨越來越精細。同時,他也用好了一些很好的工具。小鵝通是我們投資的自媒體知識付費和用戶管理的SaaS工具,最早就是基于吳曉波頻道的定制化需求而誕生的,它能夠更精準的進行用戶畫像和用戶管理。還有微信的小程序,小程序平臺其實也是一個工具。

2017年是知識付費賽道很熱鬧的一年,剛剛結束的喜馬拉雅知識節,短短3天收入就有2個億。喜馬拉雅聚集了很多KOL,這些人原來可能是藝術家、作家、專家,這些KOL都聚集在喜馬拉雅,把他們的專業能力打磨一個音頻產品,打磨成一個付費節目,然后把它發行出去,這些公司都是新型文化公司。

專業能力、產品力、工具力三者結合起來,就是我所理解的新型的文化公司,它們跟傳統文化公司有本質的區別,有它們更大的商業模式延展性。

2、明星的IP價值不等于產業價值

明星的IP價值不是產業價值,明星粉絲的多少跟他的產業價值是沒有對等性的。明星的直接價值是經紀價值,而不是產業價值。明星本質上是一個產品,屬于娛樂產業供應鏈中的供給端。

但是整個公司是一個圓環,除了明星以外,你還需要策劃、品牌塑造、供應鏈,你需要整個經營體系,一個完整體系才構成產業價值,從而使得自己在行業內、上下游端形成很強資源獲取及公司運營的能力。這是IP本身并不能獨立做到的。你如果只是明星,那就只有話題的價值,這種明星也是不值得投資的。

韓寒一個很好的作家,也是一個賽車手,然后也開了很好的餐廳,但是我們都沒有投,我們投的是他的亭東影業,我看中的是他作為導演的能力,是切入到電影產業當中整合上下游資源的能力。前兩天吳曉波頻道還推薦過林依輪的豆瓣醬,林依輪唱歌只是IP價值,而林依輪的美食視頻,以及他創立的食品品牌,就產生了產業價值。

創業團隊,光一個明星的團隊不要投,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的團隊才可以投資,我們非??粗匾悦餍菫槭椎恼麄€團隊的價值。

3、持續裂變的內容才是超級流量

2017年有幾個風口,從共享單車到新零售,種種風口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流量的去中心化非常明顯?,F在已經沒有一個集中的流量了,原來傳統的互聯網流量獲取的方法已經慢慢的不管用了。這個時候有一個流量入口脫穎而出,那就是內容。

在內容里面,我認為兩類內容是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要持續、要裂變。什么叫持續?比如說你在寫文章的時候,只出現一個10萬+不行,你要有持續的生產10萬+內容的能力。所以我們一開始和曉波老師做獅享家基金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投資文摘類的自媒體項目,我們需要有持續原創能力的項目。

我們投資十點讀書也是一樣,2015年投資十點讀書時,林少只有3個人,剛從版主的身份轉化成創業者,通過矩陣式優質內容的滲透,在短短2年的時間,十點讀書就獲取了超過2000萬用戶,圖文、視頻、電商、知識付費全方位發力,搭建了女性、職場、親子等生態化社群,用戶粘合力和購買轉化效率非常高。

當然,現在獲取流量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可能是內容、可能是工具,也可能是技術、是線下體驗店等等。要想持續維持超級流量入口的優勢,創業公司需要不斷的自我迭代和裂變,始終站在離用戶和產品最近的地方。

4、優秀的文化公司應該具有3C力

優秀的文化公司應該具有3C力,這3個C包括專注、跨界和社群。專注是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優秀的文化公司的壁壘所在。因為你專注了,所以你才能夠領先,才能夠做得更好,才能比別人看得更清楚,能夠更好的應對一些不確定的因素,才能夠持續的生產專家能力。

跨界是文化公司非常明顯的特征,因為文化具有的黏性很強,專注形成了壁壘,然后你要再把這個壁壘打破,跨出去。跨界能力使你的文化公司更加的飽滿,更加的性感。我們投資了很多已經成功跨出去的企業,包括內容轉電商、社區轉旅游等等。

社群本質上是建立一個信任的關系,在信任的基礎上加以落地和變現。比如說我們投資的樂刻運動,一開始專注在自己的方便便捷、24小時,然后價格低,然后有KOL,有很好的教練幫他們訓練,在這個專注上建立了自己的壁壘。壁壘做到一定時候,它的場地就有人愿意免費供應了,它的健身器材也有人愿意免費提供了,這個時候它就跨出去了,可以做健康美食,可以做健康數據的管理,還可以做健身教練以及健身內容的視頻直播等等。它的社群就是會員體系,樂刻通過社群體系打造了一個商業閉環。

這3C的關系是什么?我們可以把專注視為一個支點,那么跨界就是一個杠桿,社群就是融合落地。優秀的文化公司基本上都同時具備這3個C。有了這三點,我不確定他一定能成長為一個大公司,但它一定會是一個好公司,這個是很確定的。

5、文化拒絕贏家通吃,但是符合二八法則

文化產業比較客觀性的規律是,它拒絕贏家通吃,但是符合二八法則。什么叫贏家通吃呢?如果一個文化一家獨大,像BAT這樣,這簡直是一個災難,文化本身就需要多元化,它具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和訴求在里面。

我們不能一葉遮目,這句話我是來提醒創始人和創業者的,我們不要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其他人的都不好,其實不是,文化產業會有很多很多種的業態。

但是我也想提醒創業者,文化產業還是符合二八法則的,在你的這個細分市場里面還是有最好的公司,二八法則還是很明顯的。文化具有黏性,黏性一旦形成之后,它的勢能是很強大的,頭部會越來越大。

做文化創業,你不要相信贏家通吃,你要相信自己,再小的細分賽道也有它的價值。第二個你要看這個細分賽道是不是有很多的競爭者,你能不能夠做到頭部去。

6、比資金更重要的是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價值觀認同

比資金更重要的是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價值觀認同,我們在投科技型企業的時候更多的是看數據,看技術,而在投文化企業的時候,價值觀的認同真的是很重要的。

喬布斯說過一句話,「人活著就是追求極致,創造美好的東西,并分享給自己的同類?!惯@是我個人非常認可的價值觀,我也希望能找到同樣認同這個理念的同類。

這兩年文化投資做下來之后,我們慢慢的知道了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司,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個「美好生活的投資者」,這是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其實我們在內部說,我們不僅僅要做一個投資者,我們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個「有溫度的美好生活投資者」。

 

作者:曹國熊,頭頭是道基金創始合伙人

本文由 @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 整編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