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抓住三個點,打動99%的顧客
怎么寫文案,才能讓人一看就想買買買?首先不要讓文案將人們帶入理性的思維模式,而是要在文案中觸發人們的情感。因為情感反應,更能激起人們對于產品的關心、在乎,從而促成銷售。
最近有小伙伴問我:怎么寫文案,才能讓人一看就想買買買?
這讓我想到一段話:
- 不要給我衣服,給我溫暖和驚艷。
- 不要給我鞋子,給我舒適和活力。
- 不要給我房子,給我安全和溫馨。
- 不要給我書本,給我愜意和力量。
- 不要給我唱片,給我愉悅和曼妙。
- 不要給我工具,給我創造和歡樂。
- 不要給我家具,給我安逸和便捷。
- 不要給我東西,給我思想、情調、氛圍和感覺。
- ……
相信你讀完這段話,心里已經有答案了吧!
其實,我想說的是,大家寫文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成銷售。而要讓人一看就想買買買,那么你寫的文案,首先就要打動人,不能只拘泥于寫產品本身。
不要讓文案將人們帶入理性的思維模式,而是要在文案中觸發人們的情感。因為情感反應,更能激起人們對于產品的關心、在乎,從而促成銷售。
以公益組織為例:
很多人都知道,任何一家公益組織,都是需要日常費用來運營的,而收到的善款,必然有一部分要用于機構運營,但通常在文案中,我們不會看到捐贈描述中會提及這一點。原因很簡單,即便大家知道公益機構需要費用來維持運營,但從情感出發,誰愿意捐款給一家公益機構購買辦公用品呢?
同樣的道理,企業想方設法吸引人氣,就是為了賣出更多產品,實際上,就是為了賺錢。但在文案上,相信哪個企業都不會出現賺錢的流露,而是通過情感化文案去打動、說服消費者。即使消費者知道這個產品比其他產品貴,知道這個產品會從自己身上賺很多錢,但消費者的購買依然也是心甘情愿的。
所以,文案需要在吃透產品本身屬性的基礎上,洞察消費者,通過情感化文案帶動消費者情緒,從而促成購買。
這,就是我的答案。
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在文案中提及理性的現實,比如:不要直接去說產品具體屬性、品牌運作原理、企業經營之道等。
具體怎么做呢?
文案抓住三個點,就能打動99%的顧客。
大家在書寫這類文案時,把握好以下三個點即可:
- 驚訝:可以理解為,給人帶來的感受是:“??!你怎么知道?”
- 共鳴:可以理解為,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啊!我也有這種感覺!”
- 刮目相看:可以理解為,帶人帶來的感受是:“原來你懂我!”
書寫文案時融合以上三個點進行考慮,往往能夠激發消費者的“情感觸動”。
比如:某液晶屏品牌有這樣一個文案:
在真正的白馬王子出現之前,像王子一樣好好保護她。
這則文案,只字不提產品,而是從父親的角度走了情感路線。
現在,我們運用文案三個點來進行分析:
假如你是一位父親,在看到這句話的瞬間。
- 你會驚訝,驚訝自己一直以來只顧寵愛女兒,卻沒想過自己視作掌上明珠的女兒有一天也會離開自己,也許你以為那一天很遙遠。
- 你會共鳴,你會想到自己的女兒有一天嫁作人妻,將來是什么樣子,會有一個什么樣的人陪在她身邊,會不會照顧好她,會不會欺負她,會不會幸福?
- 你會刮目相看,你會覺得這個產品說出了你心里所想的。
情感化文案的好處就在這里:當一個物質層面的產品擁有了精神附加值,就會成為滿足人們某種情感需求的象征物。
所以,當這三個點共同觸到你的情感附加值時,你是什么感受?假如你是個父親,假如你有個女兒,假如你的女兒快到出嫁年紀,你是不是會有很強烈的共鳴?是不是會自然而然地將女兒與這個產品聯系起來?你難道不會被這樣的文案打動?
而一旦你被打動了,產生情感反應時,即便知道這個產品不是當下最先進的,性價比也不是最高的,但你依然可能選擇購買,因為你覺得“它懂你”。
再比如,一些公益組織的文案,通常這么寫:
您捐的錢物是給某一個正在受苦的孩子。
您的捐贈將用于領養某一只遭受虐待的動物。
如果換一種寫法呢?
寫成:
您捐贈的錢物將被用于非洲300多萬名兒童。
您的捐贈將用于埃塞俄比亞1100萬人的食物短缺。
這里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覺得第一種文案給人的感受強烈,還是第二種文案給人的感受強烈?
也許有人會說,第二種。因為數字多,聽上去更龐大。其實這兩種寫法,給人帶來的情感刺激是不一樣的。
相比來說,第一種比第二種給人的刺激更大。原因在于,一個正在受苦的孩子,一只遭受虐待的動物,更貼近人物本身,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換句話說,當你身邊出現了一個孩子,或者一只從你身邊經過的動物,這些都能觸動你的情緒,讓你不經意由他們想到那句你曾看過的文案。
而300萬、1100萬人這樣龐大的數據,不止是讓人缺乏實感,還容易激發人們動用理性大腦,這會阻礙情感和心靈感受,不太容易喚起人們的同情。所以,如果你的產品優勢不明顯,就少談論產品本身,多談與產品相關的事,比如產品的來由,品牌所代表的精神力量,等等。
盡量不要在文案中提及會讓消費者做出比較和分析的因素。
現在,假設我們給一款辣味泡面寫文案,如果寫成:
這款面口味香濃,麻辣酸爽,是您正餐、宵夜、應急、嘴饞時的最佳選擇。
這個文案看上去,具備一些影響感官的詞語,也沒什么問題。但從傳播效果來說,缺乏情感帶動,沒有在消費者頭腦里形成放映電影般的鮮活畫面。
那么,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不談泡面本身,而是將這個產品鏈接到消費者的情感源頭中去,效果又是怎樣呢?
比如,寫成:
- 哭著吃完泡面的人,是能夠堅強走下去的。
- 吃辣味泡面辣到嚎啕大哭,這樣別人就看不出我是因為失戀難過了。
- 世界很大,大到可以裝下一萬種委屈;世界很小,小到一碗泡面就可以溫暖自己。
- 吃一口辣味泡面就淚流不止,不是因為太辣,而是離家太遠。
- ……
一個人,這幾乎是人人都能心領神會的狀態。孤獨,也是人人都有過的感受。
試想:泡面的目標用戶群體大多是一個人,當他們在讀到這些文案時,會是什么情感反應?
當文案激發消費者的想象越細致、越具體,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就越強烈。
用我之前提到的三個注意點分析就是:
- 驚訝——你怎么知道我的感受;
- 共鳴——原來這樣做過的不止我一個人;
- 刮目相看——你太貼心,太懂我。
具體、形象、訴諸情感的語句,更能賦予消費者真實感,這樣的文案也就更能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當一個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情感共鳴,被消費者認為是“最懂他”的品牌時,促成銷售也就理所當然。
本文由 @蘿卜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了不起,眼熟你
江小白
天哪,竟讓我逮到了!我說的是,你的文案。了不起,真了不起!
很厲害,不過液晶電視的我沒有領悟到如何跟電視產生關聯。
受教了,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