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文案不必學金句?

0 評論 6139 瀏覽 19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讀:有時候為了寫一句文案絞盡腦汁,突然在網上看到一句金句覺得好生羨慕,別人怎么這么會寫呢!但是想要寫好學文案,不一定要學習金句的套路。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寫出好文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能預警。本篇約4500字。認知有門檻,燒腦需謹慎。

一說到文案,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走心』、『金句』,好像只要滿足了這些,就是好文案。

他們其實不知道文案寫作的冰山理論。浮出水面,最容易被看見,也最容易被評價的,只是文案的表達層。而藏在水面以下80%的部分,才是文案的本質層。每一句看似簡單的文案背后,至少需要三個關鍵維度的思考。

在《如何擁有用戶思維》中,和你分享了如何擁有用戶思維,《如何換維打擊,寫出攻擊型的產品文案》一文中,提到如何尋找競爭優勢,而這篇文章想分享一個工具—— 價值解碼公式,幫助你找到讓文案成金的核心價值。

01?買盒子還是買珍珠?

什么叫價值解碼?先講個故事。

在歐洲,碧浪和Ajax這兩個清潔劑品牌展開了激烈地競爭,于是他們都決定升級產品性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他們也都展開了調研。

碧浪在調研中問消費者:“你想要什么樣的家用清潔劑?” 人們說:“性能更好的?!庇谑瞧放平浝頉Q定:升級去污性能,讓泡沫更豐富。

而Ajax是這么問的:“你要花費多少時間來清理廚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可想而知,女性朋友們的回答是:希望在廚房里待的時間越少越好。

Ajax從中獲得的重要洞察是:消費者根本不需要效力更強、泡沫更多的產品,因為那樣意味著她們要一遍遍地沖洗,才能感覺洗干凈。于是Ajax推出泡沫更少的溫和型產品,幫助女性省時省力,為自己留出更多的時間。

自然,Ajax贏了。

而無數和碧浪一樣的企業主、營銷人,往往都敗在這一步。

“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在熊貓文案看來,這是一則關于營銷視角的最佳寓言。

從商人的視角來看,他們賣的是是盒子里的珍珠;他們認為,珍珠的品質、光澤等等非常重要。但從消費者的視角,他們根本不care珍珠,認為盒子更有價值。

本質上,這是用戶和企業主,雙方的價值解碼出現了極大偏差。為啥偏差極大?因為底層代碼不兼容。所以需要外掛一個虛擬服務器——也就是需要文案,重新解碼產品,并翻譯成用戶能懂的語言;再根據用戶反饋,倒逼產品,不斷迭代改進。

想要正確地解碼價值,有且只有兩種方式:

1. 提高產品感知利益

從自身產品出發,你考慮的是如何凸顯產品特性,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么功能和用途。貌似很合理。但詭異的是,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你會發現,大家都在訴求一件事。例如電池都會訴求電力強勁;牛奶都會訴求新鮮;唇膏都訴求滋潤……但是電池的電力不強勁,難道它要用來生火嗎?唇膏不滋潤,難道它是朝天椒嗎?

而從消費者出發,你考慮的是對消費者來說,什么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價值,什么是他們愿意為之掏錢的點。只有知道了消費者為什么買,營銷才會更清楚如何去賣。

2. 降低產品感知成本

消費者感知到的產品價值,是總體利益和總體成本的權衡。

價值= 感知總利益(Perceived Benefits)-感知總成本(Perceived Sacrifices )

如果感知利益,是促動人們選擇的吸引力;那感知成本,就是人們行動的阻力。只有動力大于阻力,利益大于成本,消費者才能感受到足夠的價格,并采取行動。

02?如何提高感知價值?

假設一下,某個社交場合,你一個人地站在窗邊不和人交談,別人會怎么看你?多半會覺得你是社恐。但如果你手上拿了一只煙,望著窗外呢?立刻,人們的觀感就會改變:“他很愛沉思?!?/p>

一支煙,就能輕易地賦予你某些形象,改變人們的看法。這就是煙帶給消費者的社交利益。社交利益,是指產品可以幫助人們展示更好的自我形象,獲得別人認同。

再假設一下,你還是一個人抽著煙,只不過是獨自在家。這時候,香煙帶給你什么感受呢?也許是吞云吐霧的生理爽感,也許是你放空的放松感,也許是靈感迸發的愉悅感。這些心理層面的愉悅與滿足,就是產品的情感利益。

大多數時候,我們購買或使用某件產品,不只是為了功能上的滿足,還為了獲得心理滿足,包括歸屬感、愛、自尊、成就感、社會認同、享受、安全、快樂等附加值。這些利益,形成了用戶可以感知到的價值總和。

用戶總感知價值=物理利益+情感利益+形象利益

如何找到并放大用戶總感知價值呢?營銷人在代入用戶視角時,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使用這個產品時,”我“如何感覺,如何看待自己?即情感利益

放大情感利益,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激發情感的文案策略。激發正面積極的情感,例如刺激興奮,愉悅,享樂價值,成就感等,讓人們對品牌產生積極的情感聯結。

例如timberland,從“踢不爛的大黃鞋”到“用一輩子去完成”,將耐穿、防水、踢不爛的功能利益,上升到踢不爛人生。這就是典型的從產品價值營銷,走向品牌價值營銷。當你穿上一雙timberland時,你不僅感受到它的舒適和耐穿,更能感受到自由探索人生路的理想自我。

另一種,是緩解情緒的文案策略。沒被滿足的需要,通常會帶來負面情緒;把產品定位為防止或緩解不愉快情緒,同樣能增強消費者的情感濃度。

例如自我完善型的產品,減肥產品、知識付費等產品,都是先戳痛點,再幫助人們消除焦慮、無助感。

例如江小白的神文案系列,往往放大人生中那些失落的、傷感的、消沉的瞬間,然后讓被戳心的消費者,在一瓶酒中澆心中塊壘。

第二個問題:別人會怎么看待我?評價我?即社交利益/形象利益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始終都在不同程度上管理著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創造出一個我們所希望的形象。所以營銷人首先要理解用戶的身份,才能滿足與他們身份相關的需求。

例如吉列就發現,當男人們用剃須刀時,更多會考慮在別人眼中他看起來是什么形象。所以吉列是這么溝通的:【在女人眼中,用手動剃須刀的男人更性感?!?/p>

再舉個例子。買高跟鞋,某種程度買的是這雙鞋作為符號的象征意義。一雙鞋,可以幫助你展現漂亮的腿部線條,體現你的性格和品位。尤其是在某些關鍵的社交場合,幫助女性更自信地面對眾人。所以某女鞋品牌就將自己定位成社交女鞋。

03?如何降低感知成本?

前段時間,小罐茶推出了年輕化低價位的產品,有顏值有性價比也有品牌調性,但它的廣告總讓人覺得缺點什么:【小罐茶.彩罐系列,年輕人的中國茶?!?/p>

在小罐茶看來:年輕人要喝好茶,是非常自然的邏輯。但大多數年輕人卻表示不解:我為什么要喝茶?奶茶不是茶嗎?咖啡不香嗎?

消費者感知到的這種心理障礙,也叫感知成本。

感知成本是指,從引起注意到下單購買、再到使用和處理的整個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感受到的各種成本和風險,如時間、精力、財物等。

所以,寫文案時,別忘了這個重要的問題:“消費者行動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我該如何消除它?”

通常感知成本有以下幾種:

1. 認知成本

指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需要為認知產品所付出的精力。兩個因素,決定用戶會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去認知。

1)選購失誤所帶來的購買風險高不高

如果選購失誤帶的后果較嚴重,就會令他們擔心:“產品不好用怎么辦?買錯了怎么辦?”

通常房子、車子、家電、手機、保險等耐用型消費品,容易引發人們對認知風險的擔憂。

例如小米剛成立時,人們對它的質量、性能充滿懷疑。所以小米發明了跑個分的機制,讓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各大手機的性能對比,打消用戶疑慮。

同樣,有三雙鞋之稱的電商美捷步,發現了客戶網購鞋子的心理障礙是:“不同品牌的鞋子尺碼不一樣,很可能買到不合腳”。所以美捷步主動提出,消費者每次可以挑三雙鞋,試穿后留下一雙,退回其余不合適的兩雙,而這一切費用和風險,由美捷步承擔。

2)購買失誤的可能性

購買失誤的可能性越大,人們越容易放棄購買。

例如紅酒就是典型的認知門檻太高,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挑選如何品評。而且紅酒市場的價格體系混亂,消費者很容易買錯或者買貴。所以某酒莊就推出一個年費服務,承諾我們來幫你挑選最好的酒,按月寄給你。

再例如西貝會主動幫助消費者降低點菜時的猶豫和糾結:【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

2. 心理成本

產品有正向的心理利益,就有負向的心理成本。

形象成本,是指用戶擔心購買某類產品后形象受損,甚至被貼上負面標簽。

例如日本最早推出方便便當時不受歡迎,因為家庭主婦們認為:使用方便配料,會讓人覺得她們是不稱職的妻子和媽媽。所以,你需要仔細衡量:產品是否存在社交上的形象成本,并想辦法消除這種風險。

例如陌陌會幫助用戶表達:我用陌陌不是要約炮,而是擁抱陌生、探索新奇的生活態度。

例如昂貴的手表可以指出,見客戶時,就算你穿了一身的昂貴服裝,但廉價手表可能會不經意出賣你,讓你損失一大筆訂單。

情感成本:“買了之后心理有負擔怎么辦?”

常見的心理負擔有愧疚感、不道德感等。例如:買了奢侈品,我是不是太敗家了?又喝了奶茶,我是不是太放縱自己了?文案的發力方向,是減少消費者的心理負擔,讓需求合理化。

  • 吃點好的,很有必要。三全水餃
  • 房子是租的,生活不是。自如租房
  •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曼德咖啡
  • 人生苦短,盡情享樂。XBOX

3. 貨幣成本

很多時候,消費者擔心的并不是產品貴不貴,而是產品值不值。

例如充值超市年卡卡,明明是一筆消費,卻會令他們覺得:這是一筆投資,他們感覺消費得越多,也就賺得越多。

關鍵在于,你需要把成本,轉移到收益的心理賬戶中。

例如哈根達斯就是把為冰淇淋支出的錢,巧妙地轉換成了為愛的付出——為了愛,你還好意思斤斤計較嗎?

又例如思科說服企業客戶加裝無線網絡,但這筆費用很貴,加下來平均每位員工每年要多出500美元的維護成本。于是思科指出:“網速更快,意味著員工每天可以增加一到兩小時的生產力?!?/p>

前幾個月,《菊次郎的夏天》在影院重新上映。常規的宣發文案大概會寫:我們都欠北野武一張電影票!或者:這個夏天,爺青回!但在大眾市場面前,只賣情懷顯得單薄無力。所以他們在系列預熱短片中,精準地抓住了用戶的各種感知成本,并且用北野武的口吻一一回應。

打消貨幣成本:

  • “網上有資源,干嘛要花錢買票?”
  • “笨蛋,來看的大多都是在網上看過的!”

打消認知成本:

  • “二十多年前的老電影啊?!?/li>
  • “笨蛋,你看看那些新電影!比20多年來的很多新電影都要好看”

打消心理成本:

  • “結局都知道了,還有什么好看的?”
  • “笨蛋,人生也是知道結局的?!?/li>

04 總結一下

消費者價值由正負兩套系統組成。

正向的動力系統:產品利益+形象利益+情感利益

負向的阻力系統:—認知成本—心理成本—貨幣成本

在寫文案的時候,我們需要同時從正反兩個方向入手思考。這一句聽起來如此簡單,但在具體應用時往往會被忽略。

還記得嗎?在《當我們看案例的時候,究竟在看什么》這篇文章結尾,熊貓文案曾拋出過一個話題:有些金句,不是好文案。例如mini的這句:別說你爬過的山,只有早高峰。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是感知價值明顯不足。

MINI訴求的,是離開沉悶的朝九晚五,去越野,去感受自由等等。這些都是 SUV 整個品類的通用利益。

換言之,即使被成功喚起了需求,考慮購買SUV。但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誰呢?可能是Jeep,奧迪Q3,寶馬X1……而不是相對小眾的MINI。

第二,消費者的感知成本太高。

當我把這句話拿給圈外人看,并說明這是MINI的SUV所做的廣告時,大家的反應頗為有趣。他們問:MINI竟然還出SUV?

MINI作為小型城市代步車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所以在人們心中,“MINI不是SUV”,這才是品牌面對的最大障礙。也是應該先于文案表達的策略思考。

所以,金句和好文案區別在哪?金句往往是表達層的精彩;有沒有系統的策略性思考,就是金句與好文案的分水嶺。

在我還是小文案的時候,前輩曾告訴我:copywriter首先要write to right。先寫對,再寫好!這句話指引我十多年,與你分享,共勉!

#專欄作家#

熊貓文案,微信公眾號:熊貓文案(ID:creatwrite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爝^各地奧美干過互聯網甲方,致力探索互聯網環境下的營銷新趨勢,讓你系統迭代文案技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