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寫一句文案, 拿5千和5萬的區別
編輯導讀:如何讓消費者感受到你和其他產品的不同,體現自己的產品特性?往往點睛之筆就在于文案,通過文案能夠幫助產品制作差異化。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元氣森林、小米、花西子……從這些互聯網起家的品牌身上,學習他們是如何做文案的。
無論拿到什么產品,首先都要問自己第一個問題:
01 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先試著問問自己或周邊的人:
他們怎么回答?
提神。
他們怎么說?
便宜。
紅牛的對手不是功能性飲料,而是可樂、果汁、咖啡等其它飲料;而東鵬特飲的對手,一定是紅牛。
有的產品在銷售之前,就認定自己的對手是同品類,這樣很容易錯失機會。農夫山泉在某些山區,根本就不是純凈水的對手,為什么?因為這里的消費者天天在喝山泉,就想嘗嘗純凈水是什么味道。農夫山泉在這些地方,再講“大自然的搬運工”就是無效的。同理,在這里,它的對手不是其它水品牌,而是“真正的山泉”。
那該如何判斷對手是誰?
如果品類里,已經有賣得好的品牌,而且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時候,你的對手,基本就是它。
如果品類里,所有產品都賣得不好,你的對手就是其它品類。為什么?如果品類里都賣得不好,就證明整個品類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蛋糕。你再去切一下,只能得到更小的蛋糕。
有的產品,對手甚至不是本品或者其它品類,而是人們的習慣。啟瓶器的銷量都不好,也趕不上類似品類,如小刀。這并不是品類自身和品類之間競爭的問題,而是人們使用頻次不夠。那么,能不能把他兩裝一起,方便人們使用的同時,也提高啟瓶器的銷量?
瑞士軍刀
為什么第一步就要先考慮對手?只有對手確定好后,才能走好后面的一切方向:
值不值得競爭?
對手的蛋糕多大,就決定了你銷量的天花板多高。從銷量天花板就可以倒推,產品值不值得做,投入是多少,完成目標預計多長時間。
在哪里競爭?
線上還是線下?便利店還是超市?是跟對手擺在一起,還是另挑一個渠道?確定好對手后,就可以考慮哪些渠道我們可以搶,哪些渠道我們可以讓。
渠道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比如,電商上跟線下的包裝就有很大差別。就拿寫不寫差異化來說,電商上可以仔細閱讀詳情頁,包裝上可以不寫差異化,而且詳情頁還可以羅列產品的很多好處;而線下的包裝,差異化要明顯不說,寫也只能突出一條。
跟對手擺在一起,可以更快的提高銷量。多數情況下如此,因為競品流量更大,會吸引消費者更多的目光。在此時,更要考慮,如何凸顯我們的產品與眾不同。
線上能不能擺放在一起?照樣可以。王小鹵是線上賣虎皮鳳爪起家的,但最開始電商上的虎皮鳳爪并不好賣,它怎么辦?王小鹵創始人王雄說“我們把淘系雞爪60%-70%的流量,都買到我們這里”,它并沒有盯著虎皮鳳爪,它爭奪的是所有口味的雞爪關注度。
該如何競爭?
紅牛針對的是其它非功能性飲料,就要說出功能性飲料的特點“困了累了喝紅牛”;而東鵬階段性對手是紅牛,就必須要與紅牛不同——“跟紅牛一樣提神,還價格便宜”。
你的產品也一樣,針對對手,要找哪些差異化?是價格比對手更合適,還是某些地方比對手做得更好?
02 找什么樣的差異化?
左面不算很好,因為提到了安全。為什么插座提安全不好?
不錯,就是因為它。插座一提安全,很多人會想到公牛,相當于又幫它打了一次廣告。當一個差異化,被其它品牌占據時,我們只能舍棄不用,需要尋找其它的差異化。
找差異化有幾個要點:
- 小品牌必須找差異化。即使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大品牌依然占據優勢。一樣的保溫杯,一個是你公司做的,一個是小米公司的,消費者會選哪一個?消費者想法,“既然是一樣的東西,我為什么不選大品牌呢?大品牌更安心一些”。
- 競品不同,找到的差異化也不同。比如,鴨掌針對鳳爪時,最大的不同是有腳蹼;而針對其它同類鴨掌時,你最大的不同是鴨子種類不一樣——福建走水鴨。
- 時刻記得競品。在找到差異化后,還可以再檢驗一遍:
競品提過沒有。這些點,競品都提過沒有?競品提過的,放棄。
關鍵是,消費者對競品的看法。對于競品,消費者是否覺得,它已經有這個差異化了?即使競品沒有講過,但是消費者認為競品已有這個差異化時,這個點照樣不能用。比如,飲料銷量大的時候,就意味著它們肯定“好喝”。雖然它們都不講,但是哪一個入口的,除了藥以外,不是好喝?霸王涼茶當時針對王老吉,來了句“好喝,有回甘”就有點莫名其妙。
找好差異化以后呢?一定要說出對消費者的好處。
03 如何講出對消費者的好處?
任何一個產品的特性,都要講出對于消費者的好處。
哪些是對消費者的好處?消費者關心什么,我們就給他什么。
消費者關心什么?
我們先來做一個模擬小游戲?,F在,假定你是剛學新聞的記者,新聞課老師布置了第一份作業:擬出一則報紙新聞的導語(也可以叫文章的第一句話),在學校周報上發表。
老師指定的具體事件如下:“校長今日宣布,全體教職員工于下周四前往市內參加一項新的教學方法研討會。與會發言者包括教育學家劉長海,以及我們的市長?!?/p>
你會怎么做?可以多考慮一會。直到腦中有了答案后,再往下看。
大部分人會如此做:重組所有新聞要素,然后濃縮成一個句子:“市長和教育學家劉長海周四要講話”“下周四老師要開會”等。
對不對呢?老師公布的答案是:
你的讀者是誰?校園師生。他們關注什么?到底上不上課。
文案也是如此,需要轉變思維。不是關注“我們要傳達什么信息”,而是要關注“消費者會提出什么問題”。
1. 關注消費者會提什么問題
我們能不能幫助消費者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能解決,他就會嘗試購買;如果不能解決,他就不會購買。
暴風影音火爆的時候,有人在電商上做暴風影音的VIP售賣。開店以后,天天有客戶問兩個問題,“能去廣告不?”“能不能看付費電影?”。
問得多了,他就做了一件事,把“可看付費電影”寫在了電商主圖上。一個半月,做到了類目第一。直到這時,其它店鋪才恍然大悟,跟著抄主圖(有人問,為什么不用“能去廣告”?去廣告,這是最基本的VIP權益,“可看付費電影”就包含了去廣告)。
當你想購買某個產品,但有疑問時:
- 一個預先說出答案,
- 另一個沒有預先說出答案,
你會選擇哪一個?
肯定是提前解惑的。為什么?消費者如果得不到這個信息,就會跑來問,無形之中浪費了他的時間。其實電商上,這樣改進的機會很多——只要問問客服,哪一個問題最頻繁就好。
2. 強調消費者自身利益
“預防上火的飲料”,對消費者的好處雖然寫出來了,但只是闡述了一個事實,更像是產品自言自語,強調的是“產品”。
而“怕上火,喝王老吉”,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講出了消費者的利益,強調的是“消費者”。
無論是誰,都在意自身的利益。不要談抽象的好處,要把重點放在消費者的自身利益上。
要注意“自身利益”里的“自身”二字。在溝通中,多用“你”。千萬別說“用我們家輪胎的人都能高枕無憂”,而要說“你要是用我們家的輪胎,必能高枕無憂”。
這樣可以把消費者放入角色,讓他們先去想象。消費者自己去想一遍后,就像親身經歷一樣,會更加理解我們所說的內容,也會更加了解產品能給他帶來的好處。
你也可以數一數,我這篇文章,用了多少個“你”字。
直播中,也是如此。好的主播,不但會出現“你”這個字,而且每說一句話都是抑揚頓挫的。特別是關系觀眾自身利益的地方,主播就會加上重音,吸引觀眾注意(加粗的字請讀重音):
“一定要買!再贈送一件鍋鏟!”
“你知道這精華液有多厲害嗎?好用到爆炸!”
“告訴我,便不便宜!”
“買15片,送15片,再送……,再……,再領……”
當你寫完對消費者的好處后,就可以直接出稿了嗎?沒有。隨便說一句口號式的話語,“我家菜刀好,切菜就是快”,任何消費者都不會相信。因為這樣的話語,誰都可以說。
關鍵是,如何讓消費者信任?
04?如何讓消費者信任?
明星代言、權威報道、央視打廣告等,都可以讓消費者增加信任。還有什么方法?
推薦一:數字
最簡單也是威力巨大的,就是列數字。
文案描述中加上數字,讓產品具體展現的同時,也更能讓消費者產生信任。因為消費者通過信息,對某個事物了解得更清晰更具體時,就會覺得這個信息講的是真。
一位長時間不見面的朋友,給你打電話“明天我到你那,你過來接我下哦”“幾點”“還沒確定”“幾點起飛?”“大概是下午吧”……你會覺得他在跟你開玩笑。
而如果他說“明天下午4點的飛機,到你們白云機場大概6點半,來接一下”,你就會覺得這是真事,馬上就會安排日程。
那么,數字到底要怎么做呢?
具象使人理解:
沒有誰會焚香沐浴后,在那里仔仔細細的看文案,除了寫文案的你。消費者最多對文案瞅一眼,然后關注下一個焦點。左邊的文案,不去多思考的話,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因為這樣的文案比較模糊,不夠具象。
什么是具象?你能具體體驗的事物。就像你形容哪位大美女肌膚勝雪一樣,大家沒見過的都沒有具體感覺。如果具象到某一個點,比如,腳后跟都是粉粉嫩嫩的……馬上效果不一樣,因為有一種即視感,使你對事物更容易理解。
在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傳播中,更需要具象。我們傳達的對象是一群不同知識體系的人,只有具象才能讓人人都理解。如果沒有這個理解作為基礎,我們傳達的任何內容,都是在蓋空中樓閣。
有些人做文案,做的內容比較抽象。他們認為只要能吸引人,讓人記住就可以了。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消費者能否通過廣告,形象的了解產品?”。如果消費者都不了解產品,根本就無法說服他購買。從這方面來講,如果已經廣告了一遍,消費者對產品還是一無所知的話,那這個廣告純屬浪費錢。
我們有印象,卻不能幫助賣貨的廣告語:
“XX綠茶,綠色好心情;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科技,以人為本?!?/p>
類比令人熟悉:
在文案里,除了本品以外,還類比了其它的東西。為什么會這樣提?
想讓人們更加形象化理解一個新事物的時候,可以做熟悉的類比。汽車剛發明時,大家只認識馬車,那該如何介紹汽車呢?“跑得更快的馬車”。同樣,電紙書的清晰度,消費者很難去分辨,而對比常見的紙書,則很好理解了。
如果有些類比讓你覺得表達不精準,請遵循:一種說法如果不能幫助人們去判斷,或者指導人們去做事的話,那么不管它表達的多精確,多容易讓人理解,都毫無價值。
反差引人注意:
其一,加入類比,讓消費者清楚理解這個數據;
其二,類比的事物,要消費者越熟悉越好。比如,熱量小,就對比蘋果;
其三,盡量制造反差。反差能使人產生注意,甚至能夠記憶下來。反差越大,效果越好。案例中就是如此:消費者會覺得蘋果熱量低,因為很多人減肥不吃飯,就啃蘋果。誰知道,瓶裝奶茶的熱量比蘋果還低!
為什么需要反差?對一件事情越是熟悉,我們就傾向于越不注意。我們看到的事情,已不再是它們本來的樣子,而是我們假定它“應該”的樣子。當打破這個“應該”的樣子時,強烈的反差就會使內容產生戲劇效果,從而吸引人注意。
我們為什么會覺得郭德綱的相聲引人入勝?因為全部都是反差:
“天塌下來,有武大郎頂著?!?/p>
“您到我這里,花個300、500就能笑一晚上。但是在家里,您對著500塊,笑不出來。要真笑出來,這個病500塊可治不好?!?/p>
“郭德綱沒錢,又想飆車。自己翻垃圾堆,組裝了一臺二手的摩托。
被交警攔,剎車后等了十五分鐘,終于停了,剛好停在交警面前。
交警敬了個禮說,兩個事,第一,你壓我腳了,郭德綱問,你咋不說疼呢?交警說,我鞋大;
又問,第二件什么事?交警說,剛才攔你的是另一個路口的交警?!?/p>
文案中,制造反差不單單是讓人驚訝,還得引起興趣。驚訝只是暫時吸引注意力,而注意力之所以持久還是因為興趣。
很多廣告語,包括產品本身,反差都很大,也能提起你的興趣。不過很少人在意:
怕上火,喝王老吉——喝瓶飲料就能讓我不怕上火,還有比這更神奇的嗎?
奶酪棒——原本吃個奶酪很費力,沒想到現在居然可以直接吃!我的孩子有福了。
同樣寫一句文案,拿5千和拿5萬的區別——這么懸殊的收入,他們到底有什么區別?寫一句文案居然就有這么大的區別?當然,其中還暗含了一個興趣:他是怎么做的?我是不是也能拿到這5萬塊?
銷量只增加信任:
銷量好的產品,能促使更多人嘗試購買,因為從眾心理。它的缺點也在這里,只能讓人嘗試購買,并不能形成購買理由。
提出銷量好,一定要有明確對手,才是購買理由。
1)如果是可替代品競爭,即彼此之間完全可以替代時,賣得好就有用。因為它的對手明確,非此即彼;
——比如,王老吉和加多寶?;ハ喔偁幍臅r候,說銷量好就是吸引消費者:選擇這個品類的時候,多考慮我。
2)如果是陌生品類剛萌芽時,也有用,因為會促使更多人嘗鮮。人們也有好奇心,既然賣得這么好,那我就看看,相比其它品類,你到底有什么不同;
——比如,茶顏悅色新進深圳時,5萬人頂著30℃高溫排隊6小時。
3)除了上述兩個情況以外,講出銷量用處都不大。
——現在的江小白,再說銷量沒有什么意義。消費者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該嘗試的也嘗試了。如果繼續提銷量,不知道你對比的到底是誰,也就會對銷量沒什么感覺了。
這種情況下,提銷量只能作為一種信任輔助,不能作為主力輸出。很多主播也是如此,當需要增加信任時,會說“這個產品,在XX商城里,有超過20萬的評論,其中99%是好評”,接下來,他還得繼續介紹產品的好處。
信任講完了嗎?沒有,下面還有個重磅推薦。
推薦二:揭短
揭短第一層:
- 一個商家告訴你,產品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 另一個商家事先告知,產品會出現問題;
兩個商家,你會相信哪一家?
任何一個產品,從購買到使用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小麻煩。如果你不提前講,從消費者角度看,跟掩飾一樣,都叫欺騙;而提前說出來,消費者會覺得你就是誠信商家。
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在于知情與不知情。當這個問題,消費者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購買,會不認同;而如果消費者在了解的情況下主動購買,會認同。
如何認同?有些產品會寫“我們的產品有XX問題,介意勿拍”。當你拍下后,真碰到XX問題時,你也不好意思再問客服了。因為你購買的時候,已經認同產品有這個問題,當真正出現這個問題時,你也不會再去自我反駁。
當然,揭短還有種做法。
揭短第二層:
- 一個是會出現問題的商家,但是事先告知;
- 一個是出現問題,還事先給你解決方案的商家;
哪一個更值得選擇?當然是事先給出解決方案的商家了。
揭短第三層:
作為幫助大眾甲殼蟲最初打入美國的廣告,有些人見過。
大眾的甲殼蟲上世紀50年代進入美國,那時全是大型車的天下。大型車大氣、寬敞、舒適,更適合當時的美國人。
甲殼蟲是怎么做的?它沒有直接說小型車的好處,而是先說自己的缺點,“小”。然后再讓大家想想這樣小的好處,“購買便宜、方便停車還省油”。通過類似的系列廣告,使大眾年銷量從0一躍到超百萬輛。
為什么大眾汽車廣告能成功?
- 因為提出產品一個小小的缺點——能增加廣告可信度;
- 不但如此,人們還會追問,為什么要曝露缺點?——制造好奇;
- 在自己追尋答案后,覺得商家更誠實——消費者自發尋找答案,自發解決問題,會更相信自己判斷的答案;
- 隨后,又發現這缺點并不算什么——接下來再找到商品的優點,比如經濟實惠和省油,人們就更會相信所言屬實了。
我國的老話早就講過了,叫“先抑后揚”,而心理學中,這叫錨定效應。
如果先爆料一個產品的缺點,大家都會對它下調期望值,結果后面卻說出了這個產品缺點帶來的優點,使大眾又提升了期望值。期望值提升的越大,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優點越大。
錨定的威力很大,即便前一個事物跟后一個事物完全沒有共通點,前面的事物依然影響后面的事物。常見的就是,大家心情不好的時候,看見誰都是面目可憎的。
如何揭短:
- 如果只想讓人信任你,那你揭什么短都沒問題;
- 如果你想讓產品好賣,就把缺點所帶來的優點說清楚;
- 也可以坦白缺點后,補充一項能抵消其影響的優點。
如果你今天漲了工資,晚上同事又讓你請客喝酒,你向老婆匯報的時候,先說哪一個比較好?先說一起喝酒,然后再說今天漲了工資。先給老婆一個小的不開心,然后再說一個讓她好好開心的事情。
媒婆這方面的應用,更是爐火純青:他臉上痘痘是多,但是小伙長得精神啊,而且,痘痘又不是長時間的,慢慢調理就會變少。
05?如何寫整篇文案?
當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句話描述,而是需要寫一整篇文案時,該怎么寫?難點就在于,與競品相比,產品特性都相差不多。
方法就是,先確定一個主題。然后圍繞主題,有選擇的挑選特性。
主題哪里來?競爭對手。我們的主題,必須跟它不同。主題確定后,哪怕產品屬性都差不多,我們展現給消費者時,也會跟競品不同。
為什么需要主題?羅列特性不可以嗎?
- 有主題,產品好處更加突出。單一的好處,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來。哦,是“看娃神器”。
- 有主題,消費者才好理解。如果沒有主題,消費者感覺你說的太多又雜,很難去一一理解;有了主題后,再圍繞主題說產品特性時,就更好理解。哦,原來全部說的都是“看寶寶的事情”;
- 有主題,我們才好尋找產品特性。很多產品基本都很接近,有根本的差異嗎?很小。只有圍繞主題,才能挖掘特性之間的差異化。
06 如何選擇?
找出來的主題有很多種,但是拿不準哪一個主題更好;找出來的特性有很多,消費者究竟更在乎哪一個特性……當碰到這些問題時,是讓企業內部憑經驗投票?還是做調研,讓消費者根據不同的圖片來挑選?
不,最穩妥的做法是做好不同的廣告,與產品一起,現場A/B測試。特別是新品上市、新包裝面世、以及測試一種新的營銷方式時。
什么是A/B測試?簡單來說,就是兩套以上的方案,在同一地方、同一時間內,看哪個效果更好。比如,為了測試兩種傳單中,哪一個更好,可以在傳單的聯系方式上,寫上不同的電話。然后,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兩種傳單各發100份。最后,根據不同電話的回饋,來比較哪一種傳單更好。
當可供的選擇只有一個時,也要做測試。只不過不是A/B測試,而是小范圍測試好后,再來大規模推廣。
測試有什么好處?相比較大規模投放后,再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測試所浪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根本不值一提。
有人會說這是互聯網做的事情,跟我沒什么關系。事實如下:
1904年,美國廣告巨頭托馬斯公司為惠而浦洗衣機前身——1900公司做洗衣機廣告。
1900公司說:我們已經做過很多次廣告了,再做出沒有效果的廣告,我們就破產了。
托馬斯公司大規模投放廣告之前,曾在相同雜志上投放了同一款洗衣機的兩款廣告。以平均詢價成本而言,一則廣告收效為另一款的5倍。他們收集反饋效果,記錄兩則廣告的各自特點,并形成了記錄,開創了近代史上最早的“科學的廣告”。
隨后,他們擇優選取投放,廣告總經費為715美元。頭一周,公司收到1547份詢價,平均每份詢價的成本僅為47美分。1900公司早已對每份詢價不下20美元的情況見怪不怪,因而這一次大喜過望。另外,這些詢價的質量之高也前所未有,1900公司的財務主管比伯從1500多份回函中隨機抽取200份進行調查,其中有119份回函直接要求公司速寄一臺洗衣機過來。這次成功令1900公司的業務,在4個月增長了5倍。
參考資料:
——《讓創意更有黏性》(美)奇普·希思 ?丹·希思
——《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里
——《科學的廣告/我的廣告生涯》(美)霍普金斯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美)奧格威
——《增加19倍銷售的廣告創意法》(美)卡普斯
——《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美)杰弗里·庫魯圣 ?阿瑟·舒爾茨
——《Think Small》(美)伯恩巴克
——辛巴、薇婭、李佳琦、羅永浩直播
——郭德綱相聲
本文由 @陽光頭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干貨,學到了 希望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案
寫的不錯,謝謝作者
感謝作者,用心編輯。
寫的真好,給出的案例也非常清晰易懂,學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