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用戶:后移動時代的APP增長之路
得用戶者得天下,存量市場是你死我活的爭斗?!跁院?/p>
分享嘉賓:友盟+互聯網應用數據業務總經理 于曉航
近日,剛結束的「2018中國產品運營大會 · 杭州站」一共邀請了來自阿里巴巴、騰訊、蘇寧易購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7位實戰派專家,給我們獻上了精彩的演講。他們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分享了在電商、金融、產品等多方面上的運營心得。
第一位分享嘉賓,是來自友盟+互聯網應用數據業務總經理@于曉航老師,于老師在互聯網中從業十余年,在此他給大家帶來的是《回歸用戶:后移動時代的APP增長之路》,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分享:
- 為什么要回歸用戶?
- 對于用戶數據,大家是怎么看的?
- 如何找到你的快速增長之路?
以下內容為嘉賓分享實錄,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Daisy 整理編輯,部分內容有修改:
一. 為什么要回歸用戶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步入移動時代的下一個階段;用戶要求越來越高,耐心卻越來越差;用戶已經是越來越稀缺的資產。用戶多、用戶增長快是每一個App追求的目標和方向,也是企業商業變現的基石。
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開始:你的App現在有多少用戶?
如上圖左邊,我們可以看到周活躍用戶在一千以下,最高是在100萬以上;右邊則表示他們在一年中的增長幅度。
顯而易見,這張圖呈現了一個鯊魚鰭的弧狀。
其實在做這個數據之前,我原來認為規模比較小的應用只有幾千、幾萬的客戶,所以增長幅度會更快一些。然而從這張圖來看到并不是這樣,增長最快的反而是那些超大型的過百萬以上周活躍的客戶。
這說明了什么?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大型的客戶、大型的應用,他們會更好地保有自己的用戶群體,而且會更強有力地能夠拉動新用戶的引入,會在這個時代里面變得越來越強。但是他們能做到這一點,主要就是因為在用戶的把握能力上面會比小的應用要更強一些。
二. 用戶數據,大家怎么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用戶數據的方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來看呢?
很多的產品經理看用戶數據基本有三個層次:
- “看到”第一層:看總量
- “看到”第二層:看構成
- “看到”第三層:看行為
先說第一個層次,這個是最簡單的:
1.“看到”第一層:看總量
眾所周知,DAU是每天的活躍用戶數。如上圖這個例子,“比如,我的App 有105000的DAU,同比增長5%?!边@是第一層的看法。
這種看用戶的方式是在移動互聯網中最普遍的,也是一種最通用的語言。
但這有個問題,即:這種看DAU的方式,沒辦法細分和拆解原因,并沒有辦法把數據落到實際的工作上。
為什么呢?你的DAU增長可能有很多原因構成,你的DAU下降也可能很多原因構成。所以你看到DAU這件事,其實并沒有辦法來精確地把握:你的用戶到底是漲了?做得好了還是不好?
2.“看到”第二層:看構成
其實第二層比第一層更好一點,第二層要看構成。
了解構成的方式,可能還是從DAU出發。其實,我們知道DAU這個“105000”是由一部分新增,還有一部分的流失共同構成的。在這個案例里面,新增是10000,流失是5000,所以比過去的同期增長了5%。
那這種方式比上一個方式要好一點,因為它能看到這個流動的構成,即雖然DAU值漲了5%,但其實流失和新增是兩個不同環節的要素。所以新增有很多的映射點,當我們看到新增變化的比較大,那可能跟新引入的客戶,或者跟用戶激活的使用率,都會有一定關系;如果流失比較高,那可能是產品粘性出了問題。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到,流失的增長比例會更高一些,所以流失就是主要的問題。
- 我遇見過絕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和開發者,基本都會看第一層(總量)和第二層(構成)。做的比較好的會從到(構成)更細致的往下看,比如:用戶構成的增長和下降多少?第二層比第一層好在什么地方?
這確實可以找到一些更具體的工作點。至少我們知道是做新增,還是應該做流失。
但這也有問題,是什么呢?比如5000和105000,其實我們都不知道它們是誰。可能今天有5000的流失客戶,這已經是一個固定的結果(已經流失掉了)。但想要做應用,我們希望做的是什么?是用戶不流失。
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想要這個挽回流失用戶是非常困難的。但想要用戶不流失,需要怎么做?你需要更早地預知這個用戶未來可能會有流失風險。
新增也一樣,因為我們是活躍的新增,里面很多問題是說用戶的使用頻次并不高,可能每個用戶每周用一次App,所以我們在看DAU的時候并不好看。而這個行為是用戶習慣所導致,所以這種視角來看構成的方法,其實并沒辦法找到是什么原因來影響了這些事。
接下來我們要說第三層,應該怎么來看用戶?
3.“看到”第三層:看行為
第三層,我們就要看行為。這里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概念,大家需要注意:第三層當中,我們本質上并不是在看用戶,然后回答的問題卻是用戶怎么看我們,我們需要把每一個用戶單獨拎出來。
比如上圖的這個例子,用戶是怎么來看這個App呢?
- 用戶A:每天都在使用,所以對他而言,這就是一個高頻次的應用;
- 用戶B:只有在部分的時間里面有所啟動;
- 用戶C:幾乎都沒有啟動過。
所以第三層,我們要看行為。從行為方式來識別我們的用戶,到底用戶是怎么來看這個App應用的。當我們找到這層之后,比前兩層的好處是什么樣呢?
其實,我們可以真正地找到:
- 第一,到底是誰?A、B還是C,哪一個用戶對我們是有更高價值或者更忠誠。
- 第二,可以根據行為路徑做未來預測和預知的。所以,我們可能發現這個客戶之前經常使用的應用,后續慢慢不再用了。原來每天都用,后來變成每周用一次,這就是一些流失風險的征兆。
所以第三層要看行為,或者說是看用戶怎么看我們的App。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識別我們的App,從而回答一開頭的問題,到底有多少用戶?
- 用戶A是我們的用戶嗎?大家可能覺得是。
- 用戶B是嗎?畢竟還啟動一次??赡苁?。
- 用戶C是不是?就不好說了。它可能是流失的,可能只是因為用的頻次比較低。
在這里面,我們至少能知道每一個用戶到底是什么樣子,所以可以看到有高頻用戶,有普通用戶,可能還要流失沉默或者一些準流失的用戶。
回歸用戶,是在后移動互聯網時代里面,每一個應用、每一個產品經理或者運營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即:用戶到底怎么來看我們?
所以現在跟大家聊具體的方式,即怎么來找到自己的這個用戶增長之路。
三. 如何找到你的快速增長之路?
其實簡單說,就三步:
- 第一個叫看見;
- 第二個叫讀懂;
- 第三個叫放大。
接下來我們挨個跟大家說一說,首先是看見:
1. 看見:識別用戶價值
看見,看的是什么?我們看的是用戶價值。如果想看清用戶價值,就涉及到兩個問題:
問題1 :怎么來度量用戶的價值?
RFM模型是用來度量用戶價值的一種比較常見方式。其實,它是由三個因素構成:
- 第一個是最近一次價值行為,當然價值是什么?可能你就要來定。
- 第二個是價值行為的頻率,比如說剛才看的前面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認為用戶啟動對我們來說有很高的價值,那它的啟動頻率就是我們在評論當中所衡量。
- 第三個是價值的累積貢獻度。如果在剛才的例子里面,就是用戶累計啟動過你的App多少次。它在這里面,我們中間這條頻率標藍了。為什么?我要跟大家特別強調一點,移動互聯網的圈子或者產品,特別重要的就是頻率,這也是后移動互聯網一種典型的特征。
為什么這么說?我們知道RFM模型在傳統行業中也會被用來衡量用戶價值的。但后移動互聯網的特點是什么?就是用戶的耐心很差。我們沒有辦法通過用戶上一次、最近一次啟動,或者曾經用過多少次來判斷它會不會被別人搶走。
后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特點,就是你今天可能還很受這個用戶的重視,很受他的歡迎;但是轉過頭之后,他看到一個新的由競爭者做得比你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點點,立刻就轉頭了。
所以價值行為的頻率是在移動互聯網里面特別重要的一個因子,需要在每一部分當中都有所衡量。而計算價值的方式,就是這個RFM模型。
問題2:什么樣的環節是我們度量的價值?
這涉及到一個價值環節的問題。其實所有的App應用當中這個價值,主要就分為三大類:
- 啟動
- 浸入
- 轉化
第一類最簡單的,叫啟動。
啟動是每一個用戶都會對App產生的一種價值定義,而會自啟動,就對你的App有一個價值。
為什么說有價值呢?簡單說,你的估值其實就跟這個有關系。比如DAU有多少;這個企業賣多少錢……都是跟這個有關的。所以,啟動是第一層價值。
但是,啟動并不能標識這個用戶對你的真正價值貢獻和粘性。所以,啟動往往是衡量比較初級、相對表層一點的方式,而且它很重要。
第二點的方式叫浸入,即我的用戶跟我的實際交互粘性有多高。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做電商的APP,它的交互粘性是什么?就是這個用戶在你的APP上多元逛街。我們知道購買這件事是需要大量的逛街行為之后才做出購買決策,如果沒有逛的行為,那肯定沒有買的行為。所以“浸入”這一點就是指的交互粘性,它并不一定是最終給你產生價值。比如說交錢,交會費,買商品,是這些行為之前的前置步驟。
第三個是轉化過程。轉化過程比較簡單,其實指的就是剛才說的,我們會有一個付款的過程,可能是變成會員,或者是電商里面購買的行為。
但這個價值環節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
- 需要根據你的商業模式來決定到底哪個是你的價值環節。它的發展,決定哪一個環節是你現在階段里面最重要的價值因素。如果你是一個初創型的公司,或者你可能是一些第三方付費的這種商業模式的公司,那可能前兩者就非常重要,即啟動和進入環節;但如果你是已經相對偏成熟一點了,有自己的變現能力,你是C端付費的這種商業模式,那最后轉化和侵入環節就可能會更重要一些。
- 不論你發展到什么階段,這三者都對你是有價值的。所以它的價值環節并不是一個取舍,是一個價值梯隊,可能這個價值更高一點,用這種方式價值衡量會更貼近業務結果一點,但另外兩者也非常重要。
怎么度量“啟動”、“浸入”和“轉化”這三個價值環節?
給大家舉個例子,在所有的客戶中,我其實發現有一家客戶特別有意思,這個客戶增長非常的良性,滾動很快,增加很快,而且很少有流失,用戶管理當中做得非常好。這是一家專做兒童類的電商應用,我們拿它在用戶管理中的一些方式來做一個例子。
(1)啟動
先看第一個,它其實在三個價值環節當中都會做衡量和度量,即啟動。
啟動其實比較簡單,因為你只要看到底有多少用戶使用你就好了。
如上圖這個例子,這是一個用戶分群的設置,有幾個要點:
- 第一個就是時間的周期性。選用戶的分群是從7月1日到28日,之選擇28天是因為這是一家專做兒童類的電商應用,用戶群以媽媽為主,這類群體在平時沒什么時間使用產品,但周末時候的使用頻率很高,所以他們的周末跟平時的DAU差距非常大。要做用戶分析來識別啟動環節,他則要拋開周期性這個因素,所以選擇了整整四周。
- 第二個就是事件選擇。事件其實指的是我們到底追蹤什么事。一個用戶選擇進入首頁,并沒有選完全啟動這個環節,事件就要定義為進入商品首頁。因為有可能在之前做了一些彈窗的設定、所以認為他進入首頁這個環節才算是真正的啟動。在啟動的環節,設定為28天的周期,看他在啟動里的價值用戶有哪些?
- 第三個是定義合格線。定義合格線寫的是觸發次數,就啟動這件事在這28天里面,大于80次。這個怎么來選定的?他整理了所有的用戶,然后取前10%的分位值(也就是Top 10%的用戶),他需要知道自己的超級用戶是誰,只要了解10%的用戶,是在什么線上?根據這種方式來確定到底應該定一個什么樣的合格線。按這種方式圈選,了解它在啟動環節里面更有價值的用戶是誰。
(2)浸入
第二個說的是浸入的環節。也是這么一個例子,他想衡量用戶使用自己App粘性高的人有哪些,所以他進行了一個設定(如下圖),這里要跟大家明確幾個關鍵點:
首選是選擇兩個事件:
- 第一個事件是進入商品頁;
- 第二個事件是加入購物車。
進入商品頁,加入購物車,最后結賬購買。這是一個電商比較標準的流程。它需要兩個環節,一個是看商品,還有一個是加購。為什么會選兩個方式?浸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你的用戶在進入這個環節里面可能表現并不相同。電商還好一點,因為電商的線上環境比較標準。進入商品頁和加入購物車
在浸入的表現方式是多樣的,大部分商業模式,多個條件之間都是取“或”的關系,比如:瀏覽商品頁面大于400次,或者直接加購物車大于40次都可以定義為用戶浸入的表現方式,所以需要根據業務特征確定交集和并集。
但是有些特例和特定,商業模式需要結合用戶多個步驟完成的:比如,我們一個收費類的視頻教育客戶,模式是通過收看免費課程,提升平臺的影響力,從而引導用戶去購買課程。
所以,他設定超級用戶的維度在兩點:
- 第一,用戶全天都在刷屏(比如瀏覽課程頁面大于50次),看到底有什么課程。
- 第二,有一定的瀏覽時長。
他認為必須要通過課程的方式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如果只是整天刷課程,但沒有真正去感受課程內容的并不是產品的超級用戶;這里使用的是并集的關系,所以超級用戶條件需要根據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來去確定。
(3)轉化
轉化環節更簡單一些,大部分的企業模式轉化環節只有一至兩個,在這個商業模式有會員付費、商品購買和很多種的商業模式。如果是多種商業模式,價值在這個定義轉化的環節里面,就需要有不同的定義和內容。
上面的圖是個電商網站,所以它定義的轉化就是付款。電商的超級用戶認為多次購買的用戶,比如兒童類的電商網站,是易耗且高頻率購買用群群體。
2. 讀懂:錨定業務關鍵
在這里主要介紹三個計算模型:
- 細分
- 漏斗
- 留存
很多人都聽過這三個計算模型,但是對這三個模型的理解卻不一樣。
(1)科學設定事件、屬性將數據結構化
在中國互聯網市場里,對事件進行埋點,通過事件細分去做分析,這個事情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在國內有兩句話非常簡便可以總結埋點:
- 流程結構分事件;
- 業務結構分屬性。
第一,流程結構分事件。比如把瀏覽商品頁,點擊商品,購買設定一個事件,那么:點擊兒童服裝、兒童玩具都要分事件嗎?并不是!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埋點都是把所有行為都埋成一個點擊事件,但分析起來頭就大了。流程結構分事件,比如:電商場景,通過瀏覽,注冊,加購,購買是你的業務流程,在業務流程中的關鍵點就必須要分事件。
第二,業務結構分屬性。這里繼續用兒童電商舉例,購買玩具,購買服裝、購買食品及尿布……這些是兒童電商的業務結構,會分為不同的業務組。代理公司是一組人,運營是另一組人。這種業務結構要分屬性,你可以將購買都設定為一個事件。買玩具,帶一個屬性叫玩具,買服裝,帶一個屬性叫服裝。
下面舉個例子,你可以看到一個token,他的業務結構是童裝,下面帶有價格,有購買者和銷售者,這個事件傳回來,就可以進行結構化分析。
(2)巧用留存挖掘業務潛力
本質上,用戶留存是衡量的一個時間序列。比如我們平時說的留存是在七天之前訪問的用戶,在七天之后是否還有啟動,這是比較標準的留存。
自定義留存,我通過以下案例來闡述:
- 案例1:他想看看用戶在購買商品后,后續還會不會再次購買?會不會有商品瀏覽行為?所以他就選了回訪事件是進入產品頁。買完東西之后,后續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用戶到底還會不會在瀏覽商品?通過這種方式將用戶圈出來,可以培養有價值的用戶。
- 案例2:除了第二次購買之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指標衡量業務模塊的粘性。比如通過衡量會員利用率的黏性。用戶購買了會員之后,后續會不會真的收聽這個課程,這個是對會員粘性和再次續費可能性進行標識。
(3)結合業務現狀科學定義漏斗
如何理解漏斗?
第一,漏斗是多入口下的序列監測。
我們有個客戶想通過漏斗分析頁面,他分析的場景是通過App進入后,會彈出促銷商品的頁面從而才可以進行購買。他設定漏斗的三步分別為:進入App→點擊促銷頁→點擊購買。
這樣的漏斗有沒有必要?答案是:沒有必要!用戶只能通過唯一一條路徑進行購買,所以只要看這三個不同事件的點擊量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設定漏斗。
漏斗是用在入口很多,比如:你有很多渠道和路徑完成的購買,可能從A渠道、B渠道、C渠道購買,只有在來源路徑很多的時候,漏斗才有價值和作用。
第二,時間窗口的重要性。時間窗口指的是完成漏斗的周期,比如通過漏斗查看在一個月里完成瀏覽商品、加購、購買的用戶是誰?這種分析方式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三個行為,中間可能隔了好幾十天,漏斗必須要設定一個周期,也就是在一定時間范圍:五分鐘、十分鐘、一個小時、一天都可以,這時候通過漏斗的分析,才是有意義的。
這里我再舉個例子,還是剛才那個客戶,他做了一個個性化推薦算法,引入了外部數據,完成了用戶的冷啟動,來看一看這個冷啟動的效果,來驗證用戶是不是對推薦的內容滿意?所以他使用的漏斗有兩步:
- 第一,進入商品頁。因為之前新用戶直接進來是不需要注冊,可以直接點擊進入到產品頁,然后查看產品頁面推薦內容;
- 第二,瀏覽的商品之后完成后面注冊。同時他設置了一個時間周期為60分鐘,如果他瀏覽了很多產品和頁面,進行了注冊,這就和冷啟動沒有轉什么直接關系,也有與廣告投放有關。
3. 放大:設計增長引擎
放大,其實就是通過復制用戶→復制路徑→復制習慣這三件事入手。
復制用戶,在引流時基于對超級用戶畫像分析,了解超級用戶的特征,同時圈選出與超級用戶相似的人群,在外部進行人群圈選投放,通過新用戶來檢驗效果。
復制路徑,通過超級用戶對關鍵行為進行漏斗分析,了解他們的轉化路徑和關鍵行為;同時通過路徑分析調整產品引導,通過App推送或者應用外拉動,通過A/B test來查看哪一個的路徑轉化更有效。
復制習慣,分析模型一般用的是留存和細分,留存是表示的是用戶習慣,通過分析超級用戶的習慣。比如:超級用戶對什么活動有興趣,從而培養用戶的習慣,最終你會通過消息推送和引導客戶進入產品頁之后,把那些并不是超級用戶的用戶培養成超級用戶。
以上,感謝大家!
相關閱讀
本文為2018中國產品運營大會 · 杭州站嘉賓分享整理總結,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把RFM模型擴展到了更多領域,原理一樣適用。很棒~
很有幫助,最近正在研究用戶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