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微觀數據指標(二)
上篇文章比較詳細的介紹了功能覆蓋率與功能頻次,這一篇會把功能的衰減、功能卸載率、卸載前的行為路徑這三個指標一并介紹完,也算是給『產品的指標介紹』做一個完整的收官。
一、功能的衰減
功能的衰減主要包含兩個類別:一個是功能使用的衰減;另一個是功能漏斗。
功能使用的衰減主要評估該功能對用戶的價值,一個功能對于用戶越重要,其衰減程度就越弱,例如:微信的聊天功能,基本上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衰減,而一些嘗鮮性質的功能——就像『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可能剛上線的時候,用戶會覺得很有意思,但是一段時間后,其使用程度就會快速的冷卻下來。
而事件漏斗主要通過步驟間的轉化率評估該功能設計的合理與否。
1.1 功能使用的衰減
功能的衰減描述的是某一批用戶中,某個功能的使用程度,隨著時間的變化過程,具體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進行觀測:用戶覆蓋率的衰減、功能使用頻次的衰減、功能使用時長的衰減。
用戶覆蓋率的衰減指的是:某批用戶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使用該功能用戶的占比變化,通常以『自然日』為時間單位。
對于覆蓋人群廣,每日使用頻次低,但是又期待用戶每天完成的功能來說,用戶覆蓋率的衰減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指標。
例如:每日簽到這樣的功能,如果用戶覆蓋率衰減的慢,說明有更多的用戶愿意持續的進行每日簽到,如果衰減的很快,則需要考慮簽到功能設置的是否得當,獎勵是否吸引人。
功能使用頻次的衰減指的是:某批用戶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使用該功能的總頻次的變化,通常以『自然日』為時間單位。
這個指標通常用于評估日常使用頻次較高的功能,例如內存清理,美顏相機功能……
功能使用時長的衰減指的是:某批用戶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使用該功能的總時長的占比變化,通常以『自然日』為時間單位。
這個這個指標通常用于衡量比較耗時的功能,例如游戲、內容類的產品(新聞、社區等)。
功能使用的衰減主要用于評估使用頻次比較高,使用連續性比較強的應用/功能,對于使用頻次極低的App一般不適用。例如:計算器,因為這類應用的使用場景過于單一,而且具有極強的偶發性,很難用『功能使用的衰減』這一指標來衡量其功能的好與壞。
在日常的產品經驗中,上面提到的三種衰減,通常在前幾天下降的特別厲害,以『用戶覆蓋率的衰減』為例(如下圖所示),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在設計產品/功能的時候,一定要讓用戶盡早的發現其價值,否則用戶會很快的拋棄該功能甚至是直接卸載!
1.2 事件漏斗
在現實的產品中,每個功能都是由多個操作步驟連接而成的,繼續以微信的『搖一搖』為例,要完整的體驗該功能需要經歷如下以下幾個步驟:
但是不是每個用戶都能順利地完成所有的操作,有些可能是缺乏耐心,有些是因為不明白該功能的流程設計……最終每個操作步驟都會有一部分用戶的流失,我們通常會使用功能漏斗來描述這個過程。
事件漏斗是產品數據分析中最常用的幾個指標之一,尤其是涉及到包含多個步驟復雜操作的時候。
與『功能使用衰減』不同的是:『事件漏斗』主要評估某次使用過程,而不是重復使用的程度,所以『事件漏斗』同樣可以評估計算器等低頻屬性的產品。
在日常的工作中,『事件漏斗』最大的損失往往在于最開始的幾個步驟,最前面的幾個步驟間的損失率常常高達50%以上。因為漏斗的步驟越靠前,其用戶基數就越大,那些對于產品興趣程度低的用戶比例也越高,越是能堅持到后期幾個步驟的用戶,越能說明這部分用戶的高端屬性。所以在設計包含多個步驟的功能時,尤其是涉及到授權等敏感操作,前面的幾個步驟中一定要做好引導與說明工作,避免用戶困惑與反感,讓更多的用戶愿意嘗試與參與。
二、功能卸載率與卸載前的行為路徑
2.1 功能卸載率
功能卸載率指的是:使用了某個功能的用戶中,其卸載率的變化(10分鐘卸載率、24小時卸載率)。這個指標非常的重要。評估一個功能對于用戶影響程度。
這里的『功能卸載率』中的功能描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功能,指的是某種改動,例如:添加了某個功能,或者是已有功能的流程改動,或者是某個界面進行了改版……
例如:如果新添加了一個功能,結果凡是體驗了這個改動的用戶,其卸載率有了一個顯著的提升。那么,則說明:用戶比較反感這個改動,反之,則說明用戶比較喜歡這個改動。
當然『功能卸載率』也有自己的使用限制:在沒進行AB測試的情況下,『功能卸載率』適用于評估曝光率比較大的改動。因為如果某個改動曝光率很小,凡是能發現該改動的用戶本身就大概率的是該產品的高級用戶,而這部分高級用戶的行為與廣大的普通用戶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2.2 卸載前的行為路徑
卸載前的行為路徑指的是用戶在卸載之前,所進行的一系列操作,并按照時間順序將這些操作窮舉出來。與前面所有的指標不同的是:『卸載前的行為路徑』并不是某個數值,而是一個了解用戶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
在做產品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喜歡我們產品的用戶格外關注,更要去關注那些下載了產品并最終卸載的用戶。因為從這部分用戶群體中,更能挖掘出產品本身存在的缺陷。
卸載前的行為路徑往往有多種,通常會選擇最普遍的一條路徑進行分析,觀測這條路徑中有沒有包含產品的核心功能。如果有,則可能該功能并不能夠吸引到用戶;如果該路徑沒有包含核心功能,則說明產品的引導工作沒有做好,使得用戶白白地流失了。
三、核心行為(臨時補充)
所謂的核心行為,指的是對于核心指標影響最大的行為。
『核心行為』往往與產品的核心功能息息相關,例如:對于垃圾清理工具來說,使用頻次作為其核心指標,那么點擊『清理按鈕』可能就是核心行為;對于電商應用來說,購買率是其核心指標,那么點擊購買可能就是核心行為;對于新聞應用來說,卸載率/留存率可以作為其核心指標,那么發表評論可能就是核心行為……而一旦確定了產品的關鍵指標并確定了其核心行為,接下來所有的優化與拓展都是圍繞著『核心行為』來展開。
通常情況下,產品的核心指標是根據不同產品,不同場景而認為確定了,但是核心行為卻要根據其核心指標而尋找并確定下來,通常確定一個產品的核心行為往往要經歷以下步驟:
步驟一: 確定核心指標
不同產品在不同階段的核心指標是不一樣的,通常在產品初期,用戶的增長可能是最核心的指標,而產品中期,用戶的留存率可能是其核心指標,而產品后期,用戶的使用時長/頻次可能是產品的核心指標,總之核心指標非常關鍵,直接決定了團隊的努力方向。
步驟二:把握核心行為的方向
這個階段主要是根據之前確定的『核心指標』羅列出可能的核心行為,例如對于微信來說,點擊發送消息與發表朋友圈可能都是核心行為。
步驟三:通過數據篩選出核心行為
將步驟二中的行為一一列出,并依次比較各個行為對于步驟(1)中的核心指標的影響程度,并找出對核心指標影響最大的行為。
步驟四:進行用戶調研進一步確認
通過步驟三 確定了關鍵行為后,還需要通過實際的用戶調研,進行最終的確認。
例如:通過步驟三確定了某個『引導說明』行為能夠極大的提高留存率,但是在實際的用戶調研中,才發現原來用戶對這個『引導說明』提到的某個功能特別感興趣,而非『引導說明』本身。
前面的章節中提到了『功能卸載率』,如果步驟一 的核心指標是留存率/卸載率,那么『功能卸載率』便是尋找『核心行為』的關鍵指標。
四、小結與后續
對于產品數據分析中,常見的『指標概念』基本上介紹完了,從『宏觀指標』到『微觀指標』(中間還穿插了完整的SQL教程,具體內容見公眾號)8篇文章,一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但是,由于個人原因,接下來的『埋點』與『分析方法』等一系列文章會暫時擱置,當然最終還是會寫,至于具體時間,隨緣吧~
#專欄作家#
MING,個人公眾號:MING的大航海,知乎專欄:產品見知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只專注于個人成長的產品汪,沉迷『方法論』,只分享值得收藏的『硬干貨』!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非常喜歡您的文章,請問還會繼續更新嗎?
已經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