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思維——數據分析必備思維
目標思維不僅是在數據分析里可以少做很多無用功,在任何工作里都是如此,能夠更高效地真正解決問題。
數據分析的方法很多,思維的技巧也很多,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如何選擇合適的方法?
古人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國人就喜歡把一件事說的很玄乎。懂的人聽了心領神會,不懂的人則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這個“一心”是指什么呢?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忘初心”,不要忘記目標到底是什么。找到要解決的目標,能夠解決數據分析和職場的大部分問題。
找到目標,跳出取數怪圈
取數是數據分析師最大的痛,不能不取,但是取數的產出實在是很有限。
有些新人很慘,一開始接觸取數,然后就不得不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取的數沒什么用,然后取更多的數,更沒有時間接觸業務,最終淪為取數機器。
要想破局,就必須有目標思維,必須搞清楚業務方的目的是什么。
業務方想要的數據,不一定真的是他想要的。這句話看似矛盾,實際上在工作中很常見。
比如,業務提需求說:“想看一下某功能新用戶的人數規模?!?/p>
業務背景是啥?也許業務人員會說:“這個數據是某某領導想看的?!?/p>
這是最可怕的一種情況,取數口徑是經過一個人轉述的,往往這種需求都是變形的。
現實情況很可能只是在一次會議上,領導發現新用戶可能是業務增長的突破口。想先看一下新用戶的規模如何,然后說:“XXX,看一下新用戶的人數是多少,值不值得運營一下?!?/p>
實際上這個需求的核心目的,是確定新用戶能否具有潛在挖掘價值。所以人數只是一個方面,活躍率、留存率、新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類型等都是要考慮的東西。
如果知道了業務目標,那么就可以把這樣一個取數需求變成一個分析類需求,最終的交付形式就成了一份PPT,從新用戶的規模,到新用戶的特點,到方案建議。
這樣,就能避免成為取數機器。
找到目標,才能確定指標
數據分析,最基礎的是要有數據;業務上的各種數據,又稱為指標。
每項業務都會有一個核心的關鍵指標,一切工作都應當是為了優化這個指標而開展的。
要確定這個核心指標,就必須了解業務開展的目的。
確定業務指標有一個基本的模型:osm模型,分別對應三個單詞。
- Obejective(業務目標):用戶使用產品的目標是什么?產品滿足了用戶的什么需求?
- Strategy(業務策略):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我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 Measurement(業務度量):這些策略隨之帶來的數據指標變化有哪些?
這種確定指標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確定業務目標,如果你沒有清晰的業務目標,那么也就不可能制定出準確的數據指標。
這么說可能不太好理解,我舉一個最近遇到的案例。
炒股類APP中的某收費選股功能,可以從數千只股票當中選取上漲概率比較大的一些股票,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該功能在某次改版后進行了一次數據分析,數據人員很自然地用了留存率作為這個功能的評估指標。
然而,這個功能的核心目的到底是什么?
業務方的回答是核心目標是續費率,不過續費率這個指標的周期太長,至少一個月才能看出變化,反應的速度太慢。所以,需要一個每日變化的指標作為參考,他們直覺上認為留存率可以說明問題:畢竟用戶喜歡每天來,說明功能還是有價值的,續費率應該也會更高。
用戶為什么會續費?
所有用戶購買的理由一定是這款產品解決了某個問題。
我們重新回到產品解決的問題去考慮,設計這個產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換句話說,這個產品解決了用戶的什么問題?
既然是選股類功能,那么就是解決用戶的選股問題。
為什么要選股?是為了交易。
如果功能篩選的股票,降低了用戶的決策難度,自然會提高交易的比例。
所以,輔助交易是該功能的目的,我們可以用交易比例來衡量該功能的好壞。
我們驗證了交易率和續費率的關系,也對比了留存率和續費率的關系。結果發現,交易和續費的相關性要遠遠高于留存。
所以,如果不想清楚業務的目標,我們就無法制定出合理的指標。沒有找到合理的指標,增長也就無從談起了。
找到目標,才能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
作為數據分析師,我經常會接到這樣的需求。
方差君,能不能用漏斗分析幫我看一下這次的活動效果怎么樣?
方差君,能不能做一個用戶畫像,看看我們的用戶都是什么群體?
方差君,能不能對比一下xxx和xxx
曾經年少無知的我,陷入了這樣的問題中,吭哧吭哧擼完代碼把數據提出來。業務方一看,沒什么用,然后又說“你能不能再看看xxx的數據怎么樣?”
現在,我再接到這樣的需求,第一反應是問對方“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還是那句話:業務方想要的數據,不一定真的是他想要的。也許業務方想要看看活動的效果如何,但是他只知道漏斗分析,內心把漏斗分析和活動分析等價了。
實際上,復盤分析一次促銷活動,漏斗分析只能得到最基礎的轉化數據。還可以進行來源分析,路徑分析,用戶分析等等多種方式。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業務方的需求目的,那么也就不局限于漏斗分析的思路,而是著眼于所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分析方法。
相比上一種情況,有些業務方更加過分。
方差君,幫我分析分析某功能的情況。
需求越短,問題越大。
要我分析某功能的什么呢?沒有業務目標的話,能分析個啥?
職場小白可能很聽話,真的取出來一些數據,但是只是一些基礎指標。然后做一些描述性的統計分析,告訴業務方每天UV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數,平均數,方差,標準差……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但這些數據有啥意義呢。
我們還是要先找到業務目的:究竟是想要通過該功能實現什么目標?是想提升留存率呢?還是想提高轉化?
不同的功能目標,分析的方向也不同。
提出這種問題的業務方一般有兩種情況:
- 業務方很信任你,一切盡在不言中,覺得你肯定能搞定;
- 業務方自己也沒思路,想先隨便拉點數據看看。
一般第二種情況占99%。
而且,往往拉出來一堆數據以后,對方看了半天,還是看不出什么東西。這種情況要幫業務方理清業務思路,如果某位需求方經常這樣,惹不起還躲不起么。
總結
很多數據分析新人經常會出現沒有目標思維的情況,經常拿到需求就埋頭苦干,找到一個點就開始深挖細節,忘了最初要的是什么。
一部分原因是不太懂業務邏輯,不了解業務是怎么運轉的,自然也就無法找出數據對于業務的意義。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沒有提升自己的職業化水平,不知道目標思維是職場人的必備技能。
在職場中,目標思維是最基礎的底層能力之一,幾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目標思維。
你一定遇到過那些開了幾個小時的會議,這種會議往往就是跑偏了。開會的人已經忘了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什么,發表了大量和會議議題無關的內容。
——這就是沒有目標思維導致的。
日常溝通沒有目標就會漫無目的,會議沒有目標就會效率低下,工作總結沒有目標就會無從下筆。
很多時候不需要太多技能加持,只需要搞清楚目標也能把一件事情辦好。比如各種匯報,日報、周報、月報、轉正匯報等,很多人不會寫,根本原因還是不知道這些要達成什么目標。
- 日報就是記錄你這一天所做的事,可以流水賬;
- 周報就是你這一周的工作結果,可以略過過程,并做總結和下周安排;
- 月報更偏結果,是對一個月來工作的總結和對下個月的工作計劃;
- 轉正匯報更偏自己的工作思路呈現。
為什么?
我以轉正答辯為例子,其他的你自己可以思考下。
轉正答辯的目的是什么?
是看你之前工作的績效嗎?這其實不是重點,核心目的是證明你有能力持續不斷地完成高績效。所以,要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并且要告訴領導自己不是靈感乍現,而是有嚴密邏輯方法的。
知道了這個目的,就算你PPT水平不高,語言組織能力一般,整個匯報也至少不會跑偏。
那么最后,你點進來看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專欄作家#
三元方差,公眾號:三元方差(sanyuanfangch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用數據驅動業務增長,擅長數據分析、用戶增長。喜歡閱讀、思考和創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這和產品思維類似,想用戶所想,想領導所想,然后去思考解決方案
“這個數據是某某領導想看的。”,太真實了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