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導向的策劃和運營:產品定位和產品設計(三)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通過四個步驟建立數據運營體系,通過數據支撐產品的迭代和運營,希望能夠給正在數據泥潭中掙扎的產品同學和運營同學帶來幫助。
本篇內容是產品設計系列的第三篇,在開始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之前講過的產品定位和產品形態的內容。
- 對產品定位的思考值得花30%的工作精力;
- 對產品形態的設計值得花20%以上的工作精力;
-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堅守用戶價值;
- 產品經理的兩副眼鏡是用戶視角和業務視角;
- 產品定位的理想描述:給誰(什么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同時為公司創造了什么價值;
- 聽到用戶的聲音;
- 關注數據的反饋;
- 以終為始的思考,倒推,檢驗及澄清;
- 產品形態的確定,就是要明確為了達成產品目標,最重點要做好的幾件事;
- 清晰的知道產品先做減法,是為什么減,什么時候能加;
- 用于做出你的判斷,堅持你的選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通過四個步驟建立數據運營體系,通過數據支撐產品的迭代和運營,希望能夠給正在數據泥潭中掙扎的產品同學和運營同學帶來幫助。
01?關注硬指標
產品經理進行數據運營的第一步,就是關注你的“硬指標”,只有明確自己的硬指標,才能夠抓住在浩如煙海的數據類型中抓住對你最有用的哪一個。
1. 硬指標
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產品的總活躍指標或總收入指標——總指標很難評估單次迭代的好壞。
那么硬指標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一定是可以用來評估單次產品迭代的結果好壞的,是對用戶體驗或業務目標最核心的觀測點和標志點。
2. 如何尋找硬指標
想要尋找我們的硬指標,一定是圍繞產品定位和產品形態來的:
- 圍繞產品定位設定產品硬指標——暢想產品成功的樣子,牢記給誰解決什么問題,為公司帶來什么好處;
- 基于產品策略設定產品硬指標——基于產品的核心體驗要素、或者達成業務目標的核心路徑,來設定產品硬指標。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大到APP,還是小到一個功能、一個頁面的迭代,都擁有自己的硬指標,硬指標一定不是一個從大到小,從上到下的所有需求都通用的指標。
硬指標是基于你自己對產品和需求的理解產生的指標,它也不一定是我們常見的那些基礎指標的形式。
我們拿常見的邀請好友拆紅包活動來舉例,如果你是一個電商產品面向C端的產品經理,在處理這個需求的時候,會把什么設置為自己的硬指標呢?
很顯然,在這個產品不同的生命周期,其硬指標也會存在差異。
在產品發展的前期,我們需要通過邀請裂變的機制,大量地獲取新用戶,在這個時候,我們最最核心的硬指標,是“人均拉新率”,即平均每個進入活動的用戶能拉來幾個新注冊的用戶。
通過觀測“人均拉新率”,我們可以最快地針對我們的核心業務目的——增加新用戶數,來對產品進行迭代。
在產品獲取了一定量的用戶,建立起用戶基礎時,拆紅包活動已經迭代了幾個版本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停止獲取新用戶,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關注的硬指標,就變成了“人均拉新成本”——在有一定用戶基礎時,相比于用戶增長的速度,我們更在意的事情是對成本控制,向利潤看齊。
以上的例子,離我們最近的就是luckin coffee了,大家不妨回憶一下,隨著用戶量的增加,瑞幸的拉新活動有什么變化?
02?建立數據營銷體系
根據上面舉的例子,我們還是來分析這個拉新紅包,假如你觀測到的1月的拉新率是15%,2月份的拉新率是10%,可是你還沒有對它進行迭代呢,這中間出現了什么問題?
你會發現,拉新率的降低,是因為2月份過年了,大家去工作的時間變少了,因此對于咖啡的需求整體下降,這導致你的拉新率也下滑,但是硬指標并沒有表現出這一點,因此,單純靠硬指標,也會出現偏差。
我們關注核心的硬指標,是因為它能夠評估單次迭代的好壞,但是跳出來想,單次迭代的好壞,其實并不一定可以通過單一的指標來決斷,任何一個產品的用戶表現,都取決于各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在了解了硬指標后,我們還應當找出你當前需求中所有的硬指標,然后根據這些指標來建立一個數據監控體系。
1. 如何建立數據監控體系
其實知道了硬指標的概念,相應地建立數據監控體系也就簡單了。
- 根據用戶體驗流程,利用縱向思維窮舉出所有關聯指標;
- 根據用戶體驗場景,利用橫向思維窮舉出所有關聯指標;
- 在所有的關聯指標中,找到各類硬指標,作為監控指標,并根據監控結果做體驗復盤。
需要非常注意的一個點是:數據監控指標的確定一定是前置化工作,是包含在產品設計中的,而不是等產品上線再說。
2. 數據監控體系和數據埋點
有些同學可能會說了:“你扯這么多,這不就是數據埋點嗎?”
非也,數據監控體系是基于硬指標,通過金字塔原理建立的邏輯體系,其目的是通過監控的結果對產品進行體驗復盤并指出迭代的方向。
而埋點,是單純的點狀邏輯,很多同學讓開發做埋點,只是想到哪里是哪里,最后得到的數據是散點狀的,無關聯的,至多是線性的,并不能形成一個立體結構,進行全域的觀測。
數據監控體系,是在產品迭代的過程中,讓你得到結果,并感受到痛苦和喜悅的載體,只有經歷這一步,才能刷新認知,獲取能力的提升。
03?形成人的經驗——持續迭代和獲取認知
1. 追求極致才能獲取認知
我們找硬指標,建立數據監控體系,其目的除了進行產品的迭代,同樣也是為了不斷地刷新核心體驗中的各類細節,讓我們對極致的體驗形成認知。
還是舉剛才的紅包活動的例子,我們只講一個點,就是紅包落地頁——新用戶打開老用戶分享時看到的第一個頁面。就我看到的餓了么的紅包落地頁,就至少有十個版本,更不用說我并非是一個高頻用戶,其背后迭代的版本可能更多。
一個落地頁,就一張圖,輸個手機號、驗證碼,有什么好迭代的?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這恰恰說明,你需要引起重視,趕緊去建立自己的數據監控體系了。雖然就一個頁面,但是海報的文案數量,第一信息點的位置、字體、字號,頁面中出現的元素形象、第一信息點的文案中哪些詞對轉化刺激最明顯,這都是需要進行持續打磨的。
試問,當一個公司把拉新作為最重要的任務時,這個頁面是否值得你花費這么多精力去打磨?
而如果你要打磨這個頁面,僅僅通過兩三次嘗試,就確定自己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嗎?
2. 越來越不吃香的“通識產品經理”
我原來工作的一家公司,對這種類型的紅包落地頁,迭代了上百個版本,根據數據監控體系,在盡力去控制變量的情況下,琢磨每一個詞語,它們的顏色,大小對用戶的刺激。
這背后隱藏的,是產品追求真理和極致的精神,而積累的,是你對你的用戶群體的了解。
這也反應了一個行業趨勢——
隨著互聯網和人們的生活結合越來越緊密,我們越來越需要對特定的用戶群體具有認知的產品經理,例如金融行業產品經理;或者是對某個功能模塊追求極致的產品經理,例如增長產品經理。
04?人的認知沉淀為組織能力
第四步,其實已經上升到公司的經營層面了。如果你見過一些投資人,或者參與過一些產品路演,你可能經常聽見投資人們問一個問題——“你們公司的壁壘是什么?”
有些公司的壁壘,是市占優勢,人們的遷移成本太高;有些公司的壁壘,是研發能力,你沒辦法復制一個AlphaGo是因為你做不出來;而對于更多的公司來講,他們的壁壘,是人,或者說是人的認知沉淀成的組織能力。
所謂組織能力,或者說組織能力的沉淀,才是我們進行數據監控和數據營銷的最終目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永遠是有損耗的,方法論的傳遞更是如此,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描述方法和接受方法時,沒那么容易。
但是數據不會,數據永遠在那里,不會因為觀測它的人從A變成了B,就自己發生變化。
只要數據體系在那里,輔助以簡單的數據描述,就能夠讓“個人能做到”變成“人人能做到”;而只有數據體系在那里,才能讓方法的傳承,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今天關于數據導向的策劃和運營的分享就到這里,到最后其實升華到了部分組織管理和企業經營的內容,盡早地讓自己接觸這些,會對于自己的思路和視野有很大的幫助,感謝你的閱讀,下次再見。
相關閱讀
本文由 @Pana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原來工作的一家公司,對這種類型的紅包落地頁,迭代了上百個版本,根據數據監控體系,在盡力去控制變量的情況下,琢磨每一個詞語,它們的顏色,大小對用戶的刺激。
——這些是如何看出來的,怎么獲取到的數據?
控制變量,針對同樣地區、同樣人群,在同樣的時段,投放不同話術的落地頁,查看效果變化情況。同理還可以得到什么時候投放效果更佳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