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價格主動調整,分析該怎么做?
編輯導語:調整價格,可采用減價及提價策略,顧客一般對價值高、購買頻率也高的商品價格變動敏感,反之就不太敏感;所以,在進行價格變動評估時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的問題;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商品價格主動調整時,分析應該怎么做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總有做數據的新人抱怨,做的分析被挑刺,嫌棄考慮不全面,不深入。
到底該咋做?今天直接上案例,開搞!
問題場景:
某視頻網站以包月會員形式收費,現了解到同行都準備漲價,準備一起漲;漲價以后要求數據分析師評估漲價效果,你是該公司的數據分析師,你會怎么評估?
思考一下……
一、最基礎的漲價模型
收入=總用戶數*購買率*人均金額,這條公式大家都知道。
那么問題是:漲價會帶來什么影響?
答:漲價了購買率可能下降,人均金額上升;至于漲價后總收入是多了還是少了,就得看兩者的變化比例,這就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價格變動評估模型了(如下圖)。
價格的敏感性,是可以事先測試的;在事先可以以優惠券為杠桿,以抽獎的形式測試用戶的購買率,從而一定程度上推斷漲價/降價多少合適。
但是這種方式更適合測降價,漲價的話,用戶本能的反感會比較強烈,所以不太適用。
那么,是不是到這里就結束了呢?
還少了什么?
二、考慮商品屬性
用戶對購買率下降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
- 價格錨定:錨定越模糊的,下降越少;
- 剛需程度:剛需程度越高,下降越少;
- 壟斷程度:壟斷度越高,下降越少;
- 價格高低:價格越低,下降越少;
- 認知程度:認知程度越低,下降越少;
這五點要素,前四個都好直觀理解,第五個稍微解釋下:所謂認知程度,就是用戶有多care這件事;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資費都是默默扣掉的,比如水電煤氣話費之類,除非某月突然暴增,或者商家主動推了營銷活動,可能這些票子都從人們指尖流走了。
那么問題來了:視頻會員的商品符合以上多少條?
幾乎全中(如下圖):
估計這就是為啥運營有底氣提價的,疫情影響下,人們線上娛樂明顯增多,可以從DAU、在線時長、連續播放率等數據輕易觀察到這點;既然剛需度在增加,認知度天生低、價格又不貴,那漲了就是穩賺呀。
那么,考慮到這一層,是不是足夠了呢?
還少了什么?
三、考慮漲價細節
視頻會員的價格和大米白面的最大區別是:這玩意價格錨定完全是人為做出來的;提供額外一個用戶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因此運營可以任意捏價格,制造出新的錨定點,從而模糊用戶的判斷。
比如,原本只有一個每月支付25元成為會員,現在推出一個20月自動開通連續包月的業務;乍一看,便宜5元,用戶很有可能開通;可考慮到實際使用率變化(比如我開會員就想追一個爆款劇,追完了就很少看了),很有可能到后續幾個月,用戶忘了取消付費,被自動付費扣掉額外的錢——這就是明降暗升的策略。
注意,用這個策略是有問題的,就是短期內收入會下降;因此也可以反向思維,定一個明升暗降的策略,通過犧牲后續月份的ARPU值,來短期內快速增加收入,收割一筆(如下圖)。
當然,還可以通過聯盟打包的方式,直接出一個新套餐,把價格錨定進一步模糊掉;比如拉上外賣平臺一起送會員、打包定價。
不要掏手機,現在馬上問你美團或餓了嗎的會員一個月多少錢!八成以上的人答不上來,但是感覺:只花了四五十塊就拿兩家會員,好劃算哦,反正也要點外賣的。
總之,價格錨定越模糊,用戶承擔漲價可能性越大。
所以,這個題目從一開始就不該這么問。如果在真實工作環境里,數據分析師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
- 到底是怎么漲的?
- 哪些具體的會員套餐組合在漲價?
- 是硬漲價,還是出新套餐軟漲價?
- 是明降暗升還是明升暗降?
知道了這些,才能對業務走勢有預判,才能知道哪些是業務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然很有可能忙活半天,只落得一句“早知道了呀”。
然而,這里還有問題,就是業務的如意算盤,消費者真的買單嗎?
四、考慮用戶行為
注意,以上每一種策略,都是有前提的,比如:
- 明降暗升策略:無感用戶有足夠比例/取消率低
- 明升暗降策略:用戶對季度/年度套餐有足夠付費率
- 錨定模糊策略:聯營的產品得有足夠的用戶基礎
如果這些前提不成立,分分鐘策略會玩壞,或者是吸引不來足夠的用戶,或者是被人薅完一波走人;因此用戶的購買轉化率,復購率會直接影響漲價效果。
再進一步問:用戶購買轉化率,復購率又和啥有關?
可能大家隨口能說出:有熱播劇看,別人家漲價更猛,新用戶對收費沒概念一類理由。
但是注意:這些理由無法被數據量化;因此得找到能用數據驗證的,比如,在線頻次減少、單次在線時長下降、連續播放減少等等、區分新老用戶(如下圖)。
這樣才能找到更深層原因,而不是停在:自從提價以后20元套餐賣的少了,這種把圖表又嗶嗶一遍的復讀機水平上。
那么,考慮到這一層,是不是足夠了呢?
還少了什么?
五、考慮業務動作
都是漲價:
- 等對手先調價VS 我先漲為敬
- 把新包裝的套餐擺在前邊 VS 直勾勾把價格表改了
- 滿大街吆喝:我要漲價啦!VS 暗搓搓的改掉價格表
這些做法,都是已確定要調價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宣傳話術、宣傳節奏、宣傳時機,達到更不同的效果。
特別是針對虛擬產品,在價格錨定模糊的時候,就更容易給消費者產生錯覺,從產生更強/更弱的效果。
作為數據分析,要了解這些具體細節,才能全面評估漲價動作的影響時間范圍;而不是憨憨的按最基礎模型,從調價一刻開始計算。
六、小結
綜上,一個看似簡單的題目,看似簡單的業務邏輯,可結合具體行業特點,產品屬性,用戶習慣,業務動作以后,就衍生出各種可能性。
因此想做全面評估,就得對業務細節有深入了解,提前梳理清楚業務假設前提。
這樣才能定義清楚到底影響周期從啥時候開始算,到底哪些用戶行為是自然演化,哪些是促銷帶動。
否則,不做深入思考,只是憨憨的把每天付費數據擺出來,不但無法看到數據背后含義更是會在業務輪番攻擊中敗下陣來:
- “你有沒有考慮宣傳影響!“
- “你有沒有剔除外部因素!”
- “你有沒有考慮長期效應!”
- “你用舊產品體系模擬個屁!”
- “轉化率低了所以呢?”
- “我們要深層次的分析!”
一個都回答不上來。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