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一)
編輯導讀:數據分析工作就是從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數據中找到有用的價值,工作也是如此,越做越清晰。本文作者從他過去的B端數據分析工作中總結經驗,和大家分享,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寫在前面
最近也越來越喜歡Dambisa Moyo的這句話,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10 years ago. The second best time is now.”
我是西索,距離2011年6月22日,到現在是真正意義上做了十年數據分析,十年前沒有種好樹,十年后我想重新開始積累。工作之后的前兩年是面向于C端的零售行業,余下的八年都沉浸在B端領域里面,研究數據增值、變現的場景。
二、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前一陣子在[一個數據人的自留地]群里發了一個問題:
對于to B的公司,要不要做企業畫像? 如何做企業畫像? 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討論非常熱烈。原來一直以為用戶畫像在to C的公司用的比較多,沒想到服務B端的企業也有這么多人在關注,大家一致認為企業畫像是有必要的。然而大家的分歧在于:如何做?人肉做,還是大數據,是否需要用到大數據?
和simba大佬聊完之后,大佬出了一系列文章,分享了如何做B端的畫像??赐曛螽a生了一些感觸和想法,C端的分析案例一搜一籮筐,但是B端的案例是真的少。
老實說,數據就是一團漿糊,越攪越糊,至今還沒怎么真正把數據的價值和意義搞懂,每天一個踩坑知識點,過山車一樣的刺激,懂的人自然懂。于是就想把過去在B端里面的分析場景整理出來進行分享,一方面給過去這十年做一個簡單的復盤,另一方面也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共鳴,產生新的idea,歡迎私信來交流。
做數據,欲速而不達,慢就是快,需要穩扎穩打把脈絡理清楚,后面在應用的時候就會清晰很多。
三、B端的數據,得看的遠管的寬,才顯專業
在B端做分析,時刻記牢的幾個關鍵要素:“營收”、“影響”、“知名度”。
首先必須是“營收”,區別于C端消費,B端的決策周期長,從觸達到產生訂單之間的過程很難做歸因,對數據而言,獲取線索比直接看;
然后才是“專業”,需要對生意、行業、企業經營、業務(市場、營銷、供應鏈倉儲物流、商品、運營、客服、研發)上的概念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否則很難和業務保持在同一個溝通層面,很容易被評價為不懂業務;
再后就是“方法”,在B端如果能往外延伸觸達到客戶,所接觸到的對象非富即貴,不是老板就是高官,不同的場合下用的“道”、“術”、“器”都進行區別,變則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3.1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核心業務指標,老板們都喜歡看
合同金額、付費用戶數、付費轉化率、用戶客單價、用戶流失率、商機線索量、市場占有率;
3.2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主要分析場景,領導們都喜歡聽
- 面向市場的競品分析,幫助營銷找線索,競品的主要客戶群體、競品的客戶群體特征(區域特征、行業特征)、競品客戶群體的財務情況、目標客戶的背景、目標客戶的喜好;
- 面向客戶的運營分析,幫助客戶找它的經營問題也是平臺的切入點,客戶的整體市場規模、主要客源渠道分布、主打產品的地域差異、潛在的市場機會;
- 面向產品的用研分析,幫助產品快速定位提升優化體驗,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埋點行為分析、用戶獲取留存和流失、核心業務鏈路的使用情況監控;
- 面向管理的經營分析,幫助管理層更好的了解業務線現狀,從財務分析的視角研究業務上的商業數據模型、多業務視角下的業務分析報告、新增市場新增產品新增用戶研究;
- 面向質量的問題分析,幫助所有人認清客觀的事實,從客服角度觸發,把用戶的訴求、投訴、建議、反饋等信息和業務數據串聯起來,從用戶視角去剖析產品、業務環節的質量問題;
3.3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主要算法場景,同事們都喜歡吹
- 基于標簽的推薦算法,需要根據標簽、用戶偏好、商品信息建立混淆矩陣,召回商品集合,生成差異化的規則和策略;
- 基于商品的類目預測,需要從商品的類目、品牌、型號、規格、屬性等信息,建立分類模型;
- 基于交易的趨勢預測,需要從市場大盤、行業趨勢、單品交易等維度,建立預測模型;
- 基于市場的供需模型,需要從供需雙方的頻次、需求量、供給量等層面,建立供需模型;
- 基于用戶的漏斗分析,需要從渠道來源、訪問、頁面瀏覽、模塊點擊、加購收藏、點擊支付等鏈路,建立漏斗模型;
- 基于運營的畫像分類,需要從用戶、商品、交易、行為、風控、市場等粒度下,對用戶建立標簽;基于路徑的最優模型,需要對地理位置、行車路線、配送路線、倉庫建設等場景,建立基于時間、空間的最優模型;
- 基于風險的風控模型,需要從履約、違約、訴訟、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風險場景,建立風控模型;
- 基于客服的語義模型,需要對用戶訴求、電話咨詢、機器人問答、人工客服等場景,建立NLP模型;
四、說下B端常見的一些用戶分類
對于絕大多數B類用戶的研究,接觸到的對象一般都是以中小型的B端公司為主;只有在KA用戶里面,有少部分是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品牌商,這類公司的組織形態又極其復雜,可能所對接的業務只是貴司其中很小的一個模塊而已。
五、說下B端常見的業務類型
產品是B端業務的根本,市場開發是業務營收的關鍵,而服務是業務穩定增長的核心。
- 做產品,深挖客戶需求形成產品建議,包裝產品方案進行技術演練,豐富產品適配場景提高通用性;
- 做市場,對線上線下營銷活動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線索的收集、反饋通道,快速感知用戶的訴求,并提供產品應用解決方案;
- 做服務,保障產品實施交付,提供同步的指導培訓,復盤客戶業務現狀、應用實踐案例,形成業務解決方案,以驅動產品和營銷方案的升級,促成用戶續約;
通過服務擴散產品價值增益,維護老客的穩定接觸,建立市場口碑,吸引更多的新客戶。
六、對比B/C端數據的一些特征
不同的業務下,產品模式不一樣,在結果體現上區別就會更大,以至于有很多業務線上的數據量級極小,甚至于根本談不上大數據分析,就更談不上所謂的算法和工程。
- 需求層級上:因為是垂直領域,對接的也是企業級之間的供給關系,所以從動機上來說,考慮更多的部分是商業模式和生態玩法,而不是單一的購買意向;
- 數據量級上:沒有C端規模那么大,無論是用戶群、產品使用、流量、需求;
- 產品架構上:受制于用戶群體,B端的產品分類目標導向性會比較強,工具類型產品、平臺類型產品、服務類型產品;
- 畫像分層上:做的好的B端企業一定都是垂直細分領域,所以用戶群體相對單一,畫像更多的是在細分用戶的精準性區別上,標簽多來自于產品和系統本身;
- 合作方式上:B端之間的合作一旦達成,往往都是強依賴關系,具象一點,拿交易舉個例子,C端消費的交易達成一般是訂單,B端合作的交易達成可能是訂單、也可能是合同、還可能是商業合作(短、中、長);
- 盈利模式上:B端的盈利模式,服務費、傭金、返點、合作費用、廣告投放費、會員費、線下活動入場費、培訓費、咨詢費等;
- 決策模式上:B端明顯會偏向于多人決策、關鍵核心人決策,找準人找對人才是關鍵;
七、用戶-業務-產品-數據,才是好的鏈路順序
通過下表,對比下B端和C端之間的場景差異。
7.1 用戶差異
7.2 業務差異
7.3 產品差異
e.g 以salseforce 為例,對于它的產品周期:
1. 最早提出SaaS的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2. 后來以CRM 為突破口,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以客戶為中心的,售前(營銷)、售中(銷售、履約)、售后(客服)全鏈路的軟件服務,可以看出他的產品就是圍繞商業模式展開,戰略就是圍繞客戶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流程。
3. 到現在云計算, 促使他產生了幾朵云,營銷云, 銷售云,客服云,而大數據又促使ta產生了 分析云,AI 又產生了AI 客戶之類的服務;
7.4 行為差異
7.5 數據差異
八、社會才是最好的大學,都會有起有伏
每個人在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大門開始,都會經歷很多個成長周期。在傳統行業的產品管理中,有產品生命周期的一套理念,套用到職業生涯,應該也是可以的。
- 投入期,創新能力最重要,這時要考慮打造專利護城河;
- 成長期,銷售最重要,持續打造規模效應護城河;
- 成熟期,利潤最重要,持續打造網絡效應和品牌護城河;
- 衰退期,成本最重要,用遷移成本減緩產品的衰退。
對應上面的四張圖,我周邊很多朋友在畢業沒多久就如第一個圖的呈現,起點高,偶爾有起伏,站的總歸一直在高處?;乜次易约旱穆殬I生涯,覺得應該比較貼切右邊最后一張,職場進階的道路上雖然曲曲折折,但是總會在一個小周期之后能得到突破。
九、入門難,深造更難,不要沉迷于工具帶來的爽感
不得不說,初入職場的前幾年,特別沉迷于數據本身而不是業務,以及對各種數據處理技巧的深層次研究,用VBA、R、SPSS、Python不同的軟件去自研各種自動化的小工具,小有成就。
工具畢竟只是工具,就跟打游戲開荒一樣,當每個模塊、功能都嘗試用過一遍之后,就喪失了興趣,數據分析不過如此,幾年之后就索然無味了,分析無用。當對一件事情失去了興趣和焦點,整個人就會變得很浮躁,傲慢、漫不經心、焦躁、憂慮……以及沖動,我想辭職!
慶幸的是,碰到了一些比好的領導,都是人生中的引路人,在狀態極其不好的時候,給予方向上的指導,給了很多選擇。
有一陣子,內心浮躁,無所事事。領導說有機會就跟著市場、營銷、工程的同事去接觸接觸業務,如果可行,以后轉型也方便。后面就跟著事業部的業務同學去拜訪客戶,到用戶現場參觀,了解產品是如何在用戶公司使用的,到一線聽他們的吐槽(大部分是罵聲)。人間清醒是客戶,付了錢,產品哪里好用、哪里有問題,意見反饋、客服電話打了一通又一通,這些都是從結構化的數據里面看不出來的。
有種說法是說客服才是一家公司最懂業務的人,只要他們想,隨時可以去挑戰任何一個產品、技術和業務!
在B端用戶分析里面,很多時候通過數據分析在異常上找不到的原因,在用戶現場指不定就茅塞頓開了。為什么這個用戶原來很活躍,一個時間點之后,它就不活躍了,因為它的業務主體發生變更了,老板原來的確是做這個細分板塊業務的,有一天他朋友來合伙投資,整體業務方向就變了;為什么這個用戶的營業額突然就下降了,因為他們家老板又開了家子公司,還是同一撥人,當地有小企業扶持政策,還可以免一部分稅;……這些部分都離不開對細分行業的了解,隨著業務知識的增加,會更合理的看待數據,以及對數據中對異常做解釋。
鑒于對產品、業務、用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再回過頭來看數據,認知面就會不太一樣。
十、認識用戶,了解用戶,切勿閉門造車
熟悉業務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去找用戶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高效而簡潔;
其次是角色代入式的按照用戶視角去模擬用戶在產品上的操作,熟悉產品模塊和流程;
最次是通過數據庫的表結構關系、DDL,去做業務假象,通過日常需求對接,豐富業務上的知識樹。
了解C端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域化的抽樣問卷調查,或者通過采買第三方平臺所提供的畫像數據,能夠用樣本分析的方法去對人群標簽做特征擬合。但是在B端,問卷調查的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畢竟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群體特性的差異上是極大的。用戶走訪,是一個在B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選擇一群合適的訪談對象,去和用戶做共創、做MPV、做試點,然后把研究的結果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復制、應用,避免閉門造車。
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企業用戶,其看重的是“生意”,功能訴求為主,普遍有豐富的生意經驗和復雜的業務流程,因此調研不僅要了解用戶使用網上產品的訴求、意見,更需要還原用戶原生行為(即線下做生意的行為,鏈路等)、訴求,據此對應投射到互聯網產品。
因為B端的業務決策鏈路長,且參與角色多,所以不同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和權力都有非常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個崗位,不同級別、不同業務分工,所負責內容,關注點的不同。比如在市場營銷部門里面,總經理、總監、經理、主管,四個角色在同一事情上的視角和焦點都會不一樣;而在零售類型的企業,負責電商、線下渠道、直播渠道為了一個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也會大不相同。
十一、寫在最后
過往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去促成了2億市場規模的合同達成(專項項目組)”;“面向B端公司進行定制化的數據報告實現5000萬左右的數據營收(報告營收)”……我覺得這是比較感覺到自豪的。
回過頭看這些年的經歷,感慨萬千,在過去這十年的工作經驗里面,一直都是在數據分析這個title上。很想把這些年積累的一些知識內容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對于一個純理科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后面應該會拆成很多個部分,縫縫補補,陸陸續續的完善。
作者:鄭小柒是西索啊,微信公眾號:鄭小柒是西索啊
本文由 @鄭小柒是西索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好強啊
催更呀!!什么時候出二?
最近就在寫了,估計到月底能出來
催更啦~寫的太戳中了
該出二了哈哈哈。
怎么能聯系上作者啊?急!
怎么說?
期待第二篇作品!
要到年底了,下半年都是各種沖指標的階段
大佬啥時候出二
估計要到年底,最近的節奏有點趕,最近是把分析篇、案例篇、數據策略篇、解決方案篇的架構搭完了
寫得非常好,正發愁B端的數據分析,期待更新~
感謝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