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業務的18個策略

7 評論 11404 瀏覽 47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數據分析是推動項目業務正常進行的一個重要步驟,然而,數據驅動業務并不能只作狹義理解,在業務驅動過程中,戰略、組織等能力的加持也十分重要,對業務對象的理解也會影響數據驅動的價值。本文作者總結了關于數據驅動業務的18個策略,一起來看一下。

一、第一條

數據驅動業務中的“數據”廣義來講不僅僅是指存儲在大數據平臺的那堆數據(反映客觀事實),也包括戰略、組織、機制、流程、人性、認知、客戶的想法、一線人員的技能等等,即使它們還沒有被量化或者無法量化,也不能當成看不見,否則就會得出每天看K線的股民比憑經驗決策的老板更懂數據的謬論。以下如非特別說明,都指狹義的那個數據定義。

二、第二條

數據驅動業務中的“業務”不僅僅指產品或業務線,還包括公司戰略制定、組織優化、機制變革、流程優化、商業模式重塑、規劃投資、精細運營、精準營銷、精準建設等等,因此不要總在一個方向猛干,適當地抬起頭,俯瞰下全局,也許能找到更合適的驅動對象。

三、第三條

數據驅動業務的策略制定來源于直覺與客觀事實(數據)兩個方面,驅動的策略應該依賴【直覺驅動】還是【數據驅動】取決于企業所處的階段。

業務開展早期,【直覺驅動】成功率更高一點,但隨著業務發展,好的直覺不再足以驅動業務繼續增長,這個時候【數據驅動】的價值就會變大,但不能因此否定直覺。

四、第四條

數據驅動業務有二種情況,驅動自己的業務與驅動別人的業務。

驅動自己的業務由于一切數據(廣義)都在掌控中,因此比較容易實現,驅動別人的業務則相反,沒一定的策略往往頭破血流。

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即公司領導親力親為頂你,但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恰好大魚碰到過一次。

五、第五條

數據驅動業務有其不可克服的弱點,如果把數據驅動業務比作開飛機,那么數據就是傳感器、儀表盤、報警燈,傳感器獲取數據,儀表盤展示數據、報警燈進行預警。

但飛機主要還是靠發動機驅動,數據僅僅是個輔助角色,當然你說驅動也勉強可以,但很多業務的開拓跟數據真沒關系,比如從0到1的產品創新,因此不要神化數據驅動業務。

六、第六條

用數據驅動別人業務的不二法則:幫助其完成KPI,即使你胸懷天下,也要很謙卑地從幫助別人完成KPI開始,大致可以分為四步:

  1. 做好KPI和過程指標,讓別人看得見;
  2. 做好報表或BI,讓別人看得爽;
  3. 找到KPI指標的痛點,產生共情,與別人共生;
  4. 對痛點進行分析,給別人提升的建議,讓別人獲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用數據驅動他人業務,最后玩的還是人性和利益。

七、第七條

數據分析的方法有四步:

  1. 第一步:業務理解,就是確定業務目標,理解業務流程,分析每個業務節點;
  2. 第二步,量化指標,就是從業務節點中定義衡量指標,明確分析維度;
  3. 第三步,指標對比,就是在抽絲剝繭的層層指標比較中發現異動;
  4. 第四步,假設建議,就是針對末端葉節點的指標異動給出假設,一般要基于業務的常識進行推斷,然后給出針對性建議。

八、第八條

理解業務要有三大格局:

  1. 中觀:業務對象、業務流程、業務數據和業務問題;
  2. 上觀:行業、戰略、愿景、組織、機制和流程;
  3. 下觀:圍繞中觀對象刨根解牛,拆解拆解再拆解,直到拆解到常識能理解的程度。

我們習慣于在下路猛干,往往事倍功半。

九、第九條

掌握一些分析模型讓我們理解業務事半功倍,這些分析模型包括PEST、5W2H、SWOT、波士頓矩陣、SMART原則、波士頓五種競爭力分析模型、價值鏈模型、邏輯樹方法、魚骨圖等等。

十、第十條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如果你不能衡量它,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長它。對于業務也一樣,如果你不能用指標描述業務,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長它。

十一、第十一條

好的指標有兩個特征。

第一是具有核心驅動的特點,一般從戰略開始,然后識別到關鍵成功因素,再推斷出核心指標,比如用戶數和活躍用戶數兩個指標,顯然后者于業務成功更有價值。

第二是比率或者比例,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經??吹浇^對值指標也會屬于企業的核心指標,一方面是因為其也是比對的結果,只是老板把這個比對過程隱藏了;另一方面是宣傳的需要,在任何數據分析中給出一個絕對值而不作特別說明,會讓老板覺得莫名其妙。

十二、第十二條

指標體系的構建也是有模型可參考的,這里提供5個:

  1. PLC模型,指產品的市場壽命,即一種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產品的生命周期有探索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2. OSM 模型,是指標體系建設過程中輔助確定核心的重要方法,包含業務目標、業務策略、業務度量,是指標內容橫向的思考。
  3. 指標分級模型,根據企業戰略、企業組織及業務進行自上而下的分級,對指標進行層層剖析,比如一級指標:公司戰略層,二級指標:業務策略層,三級指標:業務執行層。
  4. AARRR模型,就是海盜模型,也是用戶分析的經典模型。它反映了增長貫穿于用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即獲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變現(Revenue)、自傳播(Referral)。
  5. RFM模型,該機械模型通過一個客戶的近期購買行為、購買的總體頻率以及花了多少錢3項指標來描述該客戶的價值狀況。

十三、第十三條

數據分析的本質就是將復雜的數據分解到0或1(代表人的常識能判斷的對或錯)的建模過程,與機器學習不同的是,這個過程是人主導的、結構化的,線性可理解的。

十四、第十四條

優秀的數據分析師要有二個執念:

  1. 第一,業務是我的生命線,在一個企業內,最容易拉開數據分析師差距的,往往是獨特的業務理解力。
  2. 第二,我既要理解他人的需求,更要理解他人的問題。平庸的數據分析師則用效率來掩蓋自己思維上的惰性,取數機器就是這么來的,好比一頭拉磨的騾子,每天在那里轉同一個圈。

十五、第十五條

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數據分析師,可以問自己五個問題,認知有沒有差別?技能有沒有差別?效率有沒有差別?信息有沒有差別?資源有沒有差別?

隨著數據開放和基礎設施的普及,數據分析師在操作技能、工具使用、信息獲取、數據資源上的不對稱優勢逐漸消失,唯一的差異化就是認知,這也是你讀這篇文章的原因。

十六、第十六條

一般的數據分析師用狹義的數據驅動業務,但廣義的數據驅動業務需要戰略、組織、機制、流程、業務等等能力的加持,因此數據分析師的職場最終歸屬一般是業務和管理,如果你執著于做狹義的數據分析師,那BI總監也許就是天花板了。

十七、第十七條

數據驅動業務的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從零到一,直覺驅動業務野蠻生長;
  2. 第二階段:增長放緩,實驗評估助力業務小步迭代;
  3. 第三階段:增長遇到瓶頸,數據驅動業務找到新目標體系與增長發力點;
  4. 第四階段:數據持續驅動細分人群的差異化策略迭代。

十八、第十八條

趙括有那么多的數據,信息甚至知識,但他還是無法打勝仗,因此,數據本身無法驅動業務,信息不行,人工智能也不行。

事實上,數據只有轉化為智慧才能驅動業務,上面的十七條也許有助于你找到智慧之路。

 

本文由 @長弓又曰日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巧了,正好在思考從數據分析的角度,如何切入業務以及如何驅動業務。從被動需求方轉型成為業務驅動方。
    很多思路不謀而合,值得細細思考,作者的想法高屋建瓴了。

    來自湖南 回復
  2. 受益匪淺,感謝作者

    來自廣東 回復
  3. 作者寫的不錯,希望后期能多結合案例介紹。

    回復
  4. 又長見識了。文章寫的條理清晰,易于理解,希望多出一些文章 666

    來自北京 回復
  5. 數據驅動業務可以展開描述嗎

    回復
  6. 11111111

    來自北京 回復
  7. 1111111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