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上線不會分析數據,大廠老兵教會你

0 評論 5786 瀏覽 23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作為產品經理,數據分析便是日常工作,對于剛上任的新手小白無從下手,很是頭疼。那么本文主要“圍繞需求上線做數據分析”這一方面來進行解答,非常適合新手閱讀學習。

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里,常常要做數據分析,很多同學對此很頭疼。其實產品經理常做的數據分析工作,大體可以分為2種:

  1. 圍繞需求上線做數據分析
  2. 日常or周期性的數據監控、盤點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下第1種,講一講需求上線后,數據分析應該怎么做?

一、分析結果

先說分析結果,一份及格的分析結果應該包含以下3點:

  1. 給這次的改動下結論。比如,是正向or負向?是否達到預期?
  2. 總結改動的主要影響。影響了哪些指標,具體漲跌比例是多少?
  3. 后續的to do。根據此次的情況做后續規劃,是否需要繼續迭代,如果需要,應該往什么方向做?具體做些什么?

二、分析思路

再說分析思路,可以從以下2個切入點入手,檢查各數據指標的表現,遇到異常要重點研究、分析原因,2個切入點都要檢查,才算完整完全。

1. 切入點1

需求上線先做合理預估,預估哪些數據指標會直接受需求上線的影響,用上線后的真實數據,跟預估做對比和印證。其中與預估不符的,需要重點分析、研究。

這要求你在需求上線前,就有能力預估出哪些指標會受影響,這就需要你日常有積累,足夠了解你的用戶,根據之前的實驗結果,總結出規律和經驗,才能提高預判的準確度。如果你剛接手某塊業務,在這方面暫時沒有積累,可以思考一下,當初做這個需求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會影響哪些指標?理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能幫助你做合理預估。

注:想提高這方面能力,建議看看《俞軍產品方法論》這本書,此處原引書中一段內容:

“如果你把方法論總結出來,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你的能力,那就提高了你做成另一個產品的’確定性’,企業也愿意為高一點的確定性買單。要形成方法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多做不同的業務,通過在新舊業務中比較異同,發現舊經驗的適用和不適用,思考其中的通用性高低?!?/p>

2. 切入點2

拉出所有的大盤基礎指標,觀察需求上線對這些指標的影響,是否有預期外的變化。如果有某個指標,原本預估需求上線對其無影響,實際在上線后指標有變化,這樣的指標也需要重點分析、研究。

什么樣的指標可以劃進大盤基礎指標?雖然每個需求的側重點和關注指標不同,但對業務來講,核心指標一般是穩定不變的。只有能衡量業務結果的指標+與結果指標強相關的過程指標,才能算作大盤基礎指標。比如,對電商業務,GMV、訂單量、轉化率就是大盤基礎指標;對視頻平臺,DAU、瀏覽時長就是大盤基礎指標。

為什么要看所有的大盤基礎指標?因為不管本次需求的目的是什么,都是要為業務的大目標增長服務的。而真正公平公正衡量一個需求、一個項目、一個產品經理的價值,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看對業務價值的提升,即大盤指標的提升做了多少貢獻。

3. 局部指標+大盤指標均非負向

如果你比較幸運,需求直接影響的局部指標,和大盤基礎指標表現均非負向,看大盤指標可以幫助你真正衡量清楚需求的貢獻和價值。

一個需求對局部指標影響再大,放到大盤里沒有水花,從業務價值角度來講,也不能算十分成功,當然,這類需求可能才是工作中占比較高的。

這時可以參照以下模板整理數據分析結果:

  1. 結論:迭代正向,符合預期。
  2. 整體大盤有收益時,如果對業務大盤是正向的,就把業務整體的收益展示出來。
  3. 局部情況描述,指標A上漲x%,指標B下跌x%,描述一下重點受影響的指標變化情況。
  4. 整體大盤無收益時,如果只對局部正向,對業務整體無影響,補充一下對大盤整體無影響。

4. 大盤有指標表現負向

如果需求對大盤指標有負向影響,那么要根據不同情況來拆分

第1,需要分析清楚原因,具體分析方式后文會講。

這里需要指出一點,正常情況下,PM不應該在設計方案階段,就定一個明確對局部有益,但對業務整體有損的方案。

重申一下,衡量一個產品經理的價值,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看他對業務價值的提升做了多少貢獻。

第2,如果整體和局部指標表現不一致,要考慮清楚后續動作是什么?

一般只要業務整體負向,我們都建議縮小需求影響。

如果是ABtest實驗,建議調小實驗比例,或者直接關閉實驗。如果需求是直接全量上線的,一般直接回滾,使業務恢復到需求上線前的狀態。

(1)局部指標非負向,大盤指標負向

分析過程是,首先產品要先簡單嘗試理解、解釋數據預期外變化的原因。

如果可以理解,且通過其他方式交叉驗證了理解和歸因是正確的,則可以視為預期有誤,實際表現正常。

先縮小需求影響(具體參見上文),之后再根據本次數據分析得到的經驗調整方案,重新上線新迭代,直至達到預期目標。

如果產品嘗試后仍不能理解表現異常,認為指標變化不合理,可以把異常同步數據同學,并一起復核數據,驗一下埋點上報、取數等環節,保證數據準確性,而非數據統計問題導致與預期不符。

之后,在數據側還應該嘗試總結異常指標的變化規律,比如,異常指標的變化幅度是否與某幾個指標高度一致或完全相反。

我們可以通過總結變化規律,研究規律,查找影響指標的根本原因。而找到導致大盤異常的根本原因,又可以幫助PM正確理解上線的迭代動作有哪些深層次的意義。

很多時候,一方面獲得收益和另一方面有所損失,是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是需要平衡的兩頭。收益往往容易被看到(也許不好量化),但損失卻更容易被忽視,有些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才能真正了解損失的實際影響。

我們每一次的數據分析,都要盡量挖掘出迭代帶來的收益和損失,這樣才能正確的評估這次改動帶來的影響,以及是不是應該做這樣的改動。

以下是該情況下,最基礎的數據分析結果模板

  1. 結論:迭代對指標A、B有正向影響,但對大盤負向,計劃先關閉實驗or需求回滾,再做優化
  2. 局部情況描述:指標A上漲x%,指標B下跌x%,列出受影響較大的指標
  3. 大盤情況描述:指標C下跌x%、指標D下跌x%,列出受影響較大的大盤指標
  4. 后續to do:說明你計劃后續如何調整方案,或者嘗試往哪個方向做優化

(2)局部指標+大盤指標均負向

老老實實找負向的原因,想后面要怎么做優化吧,最好再考慮一下,為什么當初會定這樣的方案。

讓低質量的方案上線,這對各方面的資源都是一種浪費,長期這樣下去,PM會逐漸失去合作方的信任,推任何項目都容易受到挑戰,沒有人愿意再跟你合作項目。

仍附上該情況下,最基礎的數據分析結果模板:

  1. 結論:迭代負向,計劃先關閉實驗or需求回滾,再做優化
  2. 局部情況描述:指標A上漲x%,指標B下跌x%,列出受影響較大的指標
  3. 大盤情況描述:指標C下跌x%、指標D下跌x%,列出受影響較大的大盤指標
  4. 后續to do:說明你計劃后續如何調整方案,或者嘗試往哪個方向做優化

(3)一種極特殊情況

補充一種極特殊情況——符合預期的負向。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做一些必然降業務核心指標的需求,比如為了遵守政策要求所做的合規需求。這類需求在上線前,往往已經經過業務大佬們的充分討論,產品層面的方案一般沒有調整空間。

PM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上線,上線后重點統計清楚業務各方面損失多少,如果你發現可以通過后續迭代挽回損失,可以作為后續to do加在分析結論里。

 

作者:胡胖,公眾號:胡胖快跑(ID:hupangrun)

本文由 @胡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