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級、高級的經營分析,有什么區別?

3 評論 8288 瀏覽 65 收藏 12 分鐘

縱觀初級、中級、高級做法可見:經營分析絕不是僅靠分析人員就能完成的。相信會有不少小伙伴疑惑,說的是做經營分析,感覺就是把收入成本報表搬來搬去,再寫個“要搞高”而已。那么,到底高級的經營分析長啥樣?作者為大家帶來了系統的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一、負分級經營分析

經營分析的基本任務是:呈現經營結果,監督經營過程。因此最初級的經營分析,還真就是把收入和成本報表搬出來,通常包含三部分:

  1. 經營業績:收入、成本、利潤數值
  2. 經營目標:年度目標完成進度,差距
  3. 經營風險:應收款、庫存、現金流情況

這些數據大部分都能從財務報表里摘抄出來,因此給人有搬來搬去的感覺。同時,這些數據看似復雜,卻非常無力。因為它們統統是結果指標,無法解釋問題來源。比如庫存多了,應收款多了,所以現金少了……這都只是表象。

進一步解釋,需要考慮:

  • 為啥庫存會多?是生產計劃定得不合理,還是銷售遭遇問題?
  • 銷售遭遇問題,是價格、質量、客戶需求、銷售……的問題?
  • 問題是暫時的嗎,還是長期的?是否需要調整短期/長期計劃?

這些統統無法在初級分析中解答。因此只靠結果數據,就只能回答:“收入要搞高”“成本要搞低”這也是經營分析遭人吐槽的頭號原因。有些財務部門做的經營分析就是這個效果,歸根到底,是因為不了解業務過程,只能看到數字。

二、初級經營分析

想分析得更深入,首先需要更多的數據。而想要解釋:收入是怎么來的,成本是怎么來的。需要對收入來源、成本構成做解剖。

分解收入來源,需要把握:產生收入的商業邏輯。這里通常用人貨場模型進行描述,每個商業模式,有一個主要的收入邏輯。

比如:

零售的收入依賴賣場。收入= 賣場數 * 平均每賣場產出

游戲的收入來源于用戶。收入= 活躍用戶數 * 付費率 * 付費金額

制造業收入來源于商品。收入= 商品下游需求量 * 贏單率

了解收入邏輯,就能解釋收入是怎么來的。

當然,如果掌握的過程數據多,我們可以進一步拆解收入模型,更細致地了解收入來源。每個行業的拆解方式有不同,需要結合自己業務特點進行(如下圖)。

成本則要看成本結構。比如制造業生產線很龐大,成本很重,通常有:原料成本、倉儲成本、物流成本、研發設計成本、生產成本、廠房水電等一系列成本。消費品行業成本相對較輕,其產品可以直接外包給制造業工廠生產。自己就負責品牌建設、營銷等工作。

 width=

注意,成本部分除了看結構,還看基準量,便于控制成本。比如制造業的生產過程,可以根據產品設計/用料要求,由技術部門設標準生產成本,對每個產品的標準用料,標準用工進行規范,這樣通過對比,就能發現哪個環節出現問題。

以上都在增加分析指標。分析維度上也能做增加。比如常見的:不同區域、不同渠道、不同產品的收入/成本情況不同。區域、渠道、產品線這些就能作為分析維度,以備對比分析使用。

不過即使做到這一步,也只是初級分析而已。因為通過指標+維度,僅僅定位了問題,并沒有解答:為啥問題會發生。

我看到原料成本上升了,所以呢?所以是因為整個行情都在上升,還是我們采購計劃不合理,還是我們的供應商不行,依然解釋不了。復雜的經營問題,需要構建合理的分析邏輯進行解答。

三、中級經營分析

中級經營分析,核心要解決:到底企業內外部因素,對經營結果的影響了多少。這樣才能回答前文提出的問題,才能支持到經營決策。

而有趣的是:業務部門總是在業績好的時候,歸因于自己的勤奮,在業績差的時候歸因于“大環境不好”。

因此中級分析想做好,必須把每個問題的問題情況、發生邏輯、數據論據,一一列清楚,這樣才能實現“以數服人”的效果,避免陷入爭吵。

外部因素是相對容易觀察,并且應該優先剔除的。剔除了外部因素,大家才能心無旁騖地關注內部行動。

我們常說,外部因素分析要看PEST,這四點太過虛幻,需要落實到具體指標,才好進一步分析(如下圖)。

 width=

注意!外部因素一旦確認真實存在,可能是毀天滅地的大問題。

比如原料價格上漲,如果真的是整個市場都在大漲,那可不是靠采購部找供應商談談就能解決的。

有可能需要生產線重新設計產品,砍掉高成本物料;有可能需要銷售配合,提價or減少高成本商品銷售。

外部因素一旦真實發生,對內部沖擊巨大,可能需要全公司一起努力想辦法。

但是更多情況下,外部因素沒有那么夸張,這時候就得聚焦到內部行動上。

內部行動,需要理清楚:每個行動,對收入/成本有什么影響,到底以何種方式改變收入/成本指標。

有些行動能直接提升收入,有些則是間接輔助作用,有些干脆沒啥作用。因此,梳理內部行動,區分對收入/成本作用,是很關鍵的(如下圖)。

注意!在內部行動評估上,要注意完整性和全面性。比如做促銷活動,可能有拉動效果,也可能是透支了用戶未來的消費,所以要持續跟蹤一段時間,關注真實結果(如下圖)。

比如上新產品,可能提高總銷量,也有可能僅僅是替代了某個舊產品銷量,總銷量沒啥變化(如下圖)。

比如上一個中臺管理系統,預計是能提高生產線效率, 結果上了發現流程更復雜了,產能/產出率沒啥變化。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做中級經營分析,一個重點議題,就是考核:增量。在剔除了業務正常走勢情況下,關注新增的效果。

但,很有可能業務活動不止一兩種,有可能是很多種活動一起做,這時候活動之間交叉重疊,相互影響,情況非常復雜,需要深入分析才能整明白。

四、高級經營分析

高級經營分析主要解決:經營活動太多,導致的交叉重疊問題。

在中級分析部分,我們已經知道:活動之間可能有重疊,新舊產品可能有替代,新老渠道可能有沖突,研發升級不見得有效果……總之,每件事都會產生成本,但不是每件事都能掙錢。

此時就需要考慮:

  • 掙錢/不掙錢的項目,各自比例是多少
  • 短期/長期的項目,如何兼顧進度
  • 如何排兵布陣,讓各條業務協同發展
  • 如何突出重點,讓關鍵業務順利成長

這里就不是簡單的1+1=2的思路,而是需要全局思考,并且極大程度需要決策者們的商業洞能力。如果沒有商業洞察能力,單靠數據,就只有2種辦法了:

1、標桿分析法:找出優秀標桿,讓所有人抄作業

2、問題診斷法:找出問題環節,然后把問題撲滅

但標桿不見得100%能復制,一個個清掃問題,又容易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窘境。

所以決策者自身的商業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決策者有了判斷,可以結合判斷,做測試,直接驗證判斷效果,這樣能直觀看到策略是否可行,從而在分析問題同時,找到出路。

五、小結

縱觀初級、中級、高級做法可見:經營分析絕不是僅靠分析人員就能完成的。

  1. 數據采集、業務流程數字化程度要高
  2. 標準成本、收入邏輯需要業務參與
  3. 業務方案要有條件,可被數據驗證
  4. 基于數據有商業判斷,并付諸測試

這樣才能實現數字化管理升級,真正基于數據做決策。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的配合,分析人員手頭僅有可憐的幾個財務數字,沒有過程指標,沒有分類維度,沒有業務假設,沒有測試反饋,寫報告全靠自己瞎猜,那肯定沒法深入分析了。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寫的很詳細,介紹了初中高級經營分析的不同和特點,寫的很有用

    回復
  2. 經營分析分級當然有不同的技術方法,作者介紹的很詳細!

    回復
  3. 基于數據做決策可以說是最明智最正確的選擇和做法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