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2 評論 7062 瀏覽 38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經營分析一種向管理層報告的工具,對于很多同學來說可能并不了解到底應該怎么做,本文從五個方面向大家系統的介紹了經營分析的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做經營分析的同學,總覺得自己就是個無腦的“同比、環比、目標達成比”機器,除了列KPI數據加一堆同比環比,就不知道咋下結論了。今天系統分享下,經營分析如何落地見效。

一、數據到落地,需要幾步

首先要清晰一點:經營分析是面向管理層報告的,推動基層落地的工具。因此經營分析本身并不直接輸出一個操作級方案“諸如坐飛機空投命令:你要把機槍往前再挪100米”之類。既然是管理層看得報告,就得解決管理上的疑惑:

  • 用哪些策略來實現目標?
  • 需要調配多少資源?
  • 執行是否到位?
  • 執行結果是否滿意?

相應的,輸出的建議,也是管理級的:

  • 是否需要調整策略?
  • 是否需要增加/調配資源?
  • 是否需要督促執行?

這樣才能起到支持管理層決策,推動目標實現的目的。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而很多經營分報告,從第一步就出了問題:沒有量化反饋經營策略,只是單純羅列了KPI指標的同比、環比、目標達成率。然后就開始:A產品銷售差3%達標,建議搞高……這種東西當然沒法落地,也沒法推動業務。量化策略,是深入分析,推動落地見效的第一步。

二、從量化策略開始

所謂策略,就是業務開展的前后順序,輕重緩急。比如上文提到的“A產品銷售差3%”達標。如果站在產品策略的角度,就不是這么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把每一個產品的漲跌列出來。而是先問:

  • 這一堆產品里,哪個系列是主力,哪個是搭配?
  • 主力產品里,哪個負責引流,哪個負責利潤?
  • 搭配產品,要和主力有多大比例交叉購買?
  • 新產品是主要發力點,還是舊品的補充?

這些加在一起,才是“產品策略”。而衡量策略效果,自然也不是一款款列高了低了,而是看這些組合型判斷,是否策略奏效:

  • 按當前組合下,是否業績/利潤能達標
  • 當前組合下,每個產品是否發揮了應有作用
  • 部分產品的波動,是否影響到了整體結構

如下圖所示,有可能定了策略是:新品引導,爆款突破。結果發現新品沒有達成預期效果,這就是整體策略失效,這個時候糾結其他商品漲跌是次要的,核心問題是怎么趕緊把新品扶起來,或者再換個新品扛線。如果不解決策略失效問題,反而分散力量去糾結每一個子產品,那最后經營效果一定不會好。臺柱子都塌了,修補瓦片有啥用。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三、分析策略落地

注意,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配套行動計劃和資源支持。比如主策略是:“推出3款新品作為爆款產品,支持業績增長”。那么相應的配套工作:

  • 宣傳工作:新品上市宣傳計劃
  • 促銷工作:新品上市推廣活動
  • 產品研發:新品功能有競爭力
  • 產品研發:新品毛利空間足夠
  • 銷售工作:新品鋪貨、話術培訓
  • 管理工作:目標分解、進度監督

每一項工作都要人員、資金支持。因此相應的費用必須留足,整體的營銷、推廣費用占比要達到一定比例(可參考歷史上爆款投入水平)。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策略這些配套工作和資源支持,是經營分析監控策略落地情況,解讀策略問題的重要抓手。當分析策略落地情況的時候,要一條條看:

  • 資源預留是否充足
  • 工作計劃是否按時完成
  • 關鍵資源投入項(比如促銷、鋪貨、銷售獎金)是否到位
  • 資源使用進度 VS 目標達成進度

有了這些信息,才好結合KPI數據,解讀:到底是啥原因,導致策略沒有實現。注意,這些原因不再是簡單的“A公司進度差1%,所以要搞高”而是可以落實到具體部門負責人和部門工作,因此落地性更高(如下圖)。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注意,經營分析和運營、消費的分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分析顆粒度。具體職能(推廣、運營、銷售、商品)會看更細顆粒度的結果,比如推廣部門一共發了30個鏈接,他們會看每一個鏈接的轉化率,會分析不同素材差異。經營分析部門不會一上來就看這些細,而是關心下述問題,從整體上,看推廣工作進度:

  • 一共有多少推廣(30個)
  • 最早、最晚什么時候開始?
  • 總投放預算多少?計劃轉化多少?
  • 實際預算花了沒有,實際轉化了多少?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除非推廣做的特別爛,經營分析才會往下看30個里到底是集體爛,還是部分爛。即使看到了30個里有幾個爛掉了,也不會再細化考慮:要不要改個文案啥的,而是判斷:是否值得繼續追加,是否考慮業務換人/換方法。顆粒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一提到要關注數據背后的業務,就一頭扎進細節出不來了,這樣反而會擾亂了自己的判斷。

四、多種策略類型

除了產品策略,還有沒有其他策略?當然有!首先,公司是擴張,維持,還是收縮,就是最大的策略差異。擴張型策略下,一般在人(客戶)貨(產品)場(渠道)中選擇一個做發力點。上邊我們介紹的都是產品策略,客戶策略,一般會根據客戶畫像,區分出核心客戶、邊緣客戶,然后圍繞核心客戶的需求配置產品,選擇推廣渠道(如下圖)。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如果是渠道策略,線下一般是新建門店/大賣場鋪貨策略,線上一般是加大短視頻、網站、搜索、公眾號等渠道廣告投放,然后考核各個渠道的投放效果與轉化率(如下圖)。

做經營分析,只會同比環比,怎么辦!

維持/收縮策略下,則會按人、貨、場的邏輯,優先看如何淘汰落后產能,淘汰低利潤產品/低效率渠道/低回報客群(當然也會裁剪低效率部門,這是后話)當然,縮減也不是簡單的誰低了砍誰,特別是用戶/渠道,過快的放棄,會導致口碑、服務的崩塌,從而引發連鎖效應,這個話題以后再詳細分享。

五、沒有策略,咋辦!

然而,有些同學會說:老師,我公司沒見到啥策略呀!咋辦!這就得分情況了。有些情況是,公司其實有策略,但是做經營分析的同學每天就忙著寫ppt,兩耳不聞窗外事,結果啥都不知道,這種時候就得加強溝通。名字叫“經營分析”,連企業到底咋經營的都不知道,還咋分析法?

另一種情況是,公司真的就沒策略。比如產品,完全沒規劃,想到哪款上哪款,這時候該咋辦呢?注意!即使公司認為自己的產品樣樣都是精品,消費者也不會這么認為(實際上,越是經營成功的公司,越是集中力量出爆款)。因此產品的表現一定會參差不齊:

  • 每個產品都平均發力,一定推廣效果有好有壞
  • 壞的產品再追加資源,表現也不會比好產品更強
  • 同一個價格段,類似功能的產品,就是會相互爭搶客戶
  • 缺少低價的引流產品,總銷量就是上不去,交叉購買率就是不行
  • ……

這些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我們自己對業務有了解,就能利用數據充分暴露問題,把工作引向正軌。如果這家公司真的很沒水平,也可以把這些分析經驗帶到下個公司??傊?,做經營費,不聯系業務情況,不量化業務策略,一定是落地不了的,這一點切記切記。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分享,認真讀了幾遍,確實是可以實操的方法總結。

    來自上海 回復
  2. 真是太好了,沒有數據分析經驗的人看了真是豁然開朗

    來自重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