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增長,我立了個大功

1 評論 4307 瀏覽 19 收藏 10 分鐘

在這個時代,數據分析被應用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如何靠數據分析拉動用戶增長,卻一直是用戶運營的一大難題。今天跟著作者,一起學習一套方法,通過不斷試驗,小步迭代,讓數據分析幫助你更好地留住用戶吧。

CDP與增長實驗結合,很容易讓數據分析師立功。今天我們就系統的講解下這一點。話不多說,直接上干貨!

一、數據分析想立功,難在哪里

數據分析想立功,核心難點在于:立功的事是別人辦,出事的鍋卻是自己背。

特別在增長問題上。用戶最后注冊的頁面是產品經理設計的,購買的產品是商品運營選款的,使用的優惠券是用戶運營發的——是滴,直觀看起來,這跟數據分析一毛錢關系沒有。慶功的時候也是這些人沖在最前邊。

但是,萬一注冊的人不夠,購買的人太少,用券跟沒用一樣。這些人會異口同聲地說:

  • “我們的用戶畫像太過粗糙”
  • “我們的數據預測不夠精準”
  • “我們的ABtest不夠嚴密”
  • “為什么不能提前分析出來!”

你一張嘴對抗他們三張嘴,怎么辯解都是輸。

所以,往往我們看到所謂用戶畫像,ABtest,預測模型,要么就是那些順風順水的大廠在說,要么就是當產品準備賣給乙方的甲方在說。一但大形勢不好,過往吹得再厲害的模型、畫像、測試統統都不管用了。

問題的核心,在于:數據分析不能孤立在增長項目以外,像個街邊擺攤算卦的半仙一樣,等著業務甩任務過來。

  • “大師你看看我這命數咋樣”
  • “你精準預測下用戶響應情況”

這兩句話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放棄了主觀能動性,指望靠計算得出結果。數據分析要和業務并肩作戰,打包成一個項目組,才有徹底脫離苦海的機會。

而增長實驗,剛好滿足這個要求。并且,它對業務方也是一個解脫,最有可能達成雙贏局面。

二、增長實驗是什么

增長實驗,重點在“實驗”。這么叫,主要是區別于以往做增長“大干、快上、跟風走”的搞法,真正落地小步迭代。

增長領域是時髦名詞最多的領域,“私域流量,直播帶貨,圈層營銷”總之隔三天一個新詞冒出來。與新詞一起出來的,是各路神仙吹噓“我是如何0投入增長100萬用戶的”。

在這種背景下,業務部門的壓力是很大的。

  • 不做,被老板批跟不上時代
  • 做,投多少,做不成咋辦,都不知道。

因此,為了避免被領導們過高的期望壓死,在傳統企業做數字化轉型的時候,業務部門開始大談增長實驗:咱做實驗,一步步來。搞出來個增長實驗做法。

這個概念和互聯網公司談的增長團隊,本質上沒啥區別。但是傳統企業更重現實效益(銷售收入,利潤)的考核,因此在做法上更效益導向。

第一步:清晰實驗定位

做Abtest的時候,要先考慮流量。而業務部門做增長實驗,先考慮的是:“到底這個實驗對公司意味著什么”以及“為了這個期望,我得投多少錢,多少人”。沒錢、沒人,談啥增長。

清晰了定位以后,是落實具體的增長目標。

要注意,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在設定目標上完全不同,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是圈錢過日子,因此能采用類似“活躍用戶人數”這種很虛的指標做目標,能寫進融資ppt就行。

傳統企業還指望掙錢度日,因此設太虛的指標,在考核的時候會直接被判死刑。即使要設類似“新會員數量”這種指標,也要捆綁一個“新會員總銷售收入”這樣才牢靠。

第二步:設定待實驗的增長路徑

這個路徑有四條(如下圖):

這一步非常關鍵。歷史已經反反復復地證明:越是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越是輸得褲子都不剩。

最近總見到的,就是傳統企業跟風上直播帶貨,又給折扣,又吐爆款,又砸坑位費,最后虧得底掉。因此在設計策略的時候,盡量清晰每一個策略的邏輯,才更適合循序漸進,總結出經驗。

第三步:觀察實驗結果

對單次試驗而言,數值并不是最終的結果。因為業務更多期望通過實驗探索出一條道路來,因此,得把實驗數據,解讀成業務可用的結論。

增長效果要回答五個核心問題:

  1. 業務流程是否能跑通,是否有設計缺陷。
  2. 流程能跑通前提下,第一次試驗,是否達到預期。
  3. 第一次試驗達到預期的前提下,第二次是否可復現
  4. 第二次可復現前提下,第三次是否有邊際效益遞減
  5. 邊際效益遞增/遞減的前提下,峰值/谷底在哪里

實驗結果,很可能呈現以下四種效果:

根據實驗效果來調整后續工作,好的措施繼續用,不好的措施廢棄,積累經驗,這樣就能推動業務越做越好。

顯然,這種做法還沒有大面積地推廣起來,還有很多企業停留在:拉起一面橫幅《大干100天,數字化轉型必須完!》然后網上時髦啥(阿里的人吹了啥)就照吵啥的原始階段。相比之下,當然是條理清晰一步步走的增長實驗要更靠譜。

三、增長實驗與數據分析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套玩法是高度數據驅動的。

幾乎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數據分析介入,這樣才能導出正確的結論。同時,這樣做對數據分析師的要求也提高了.

第一,要有能力把控大局,對整體業績發展有自己判斷。而不是傻乎乎問業務:目標是多少?

第二,對業務邏輯有拆解能力,能把復雜的業務標簽化,從而細致分析每一個改進點(如下圖)。

第三,對無法實施分組對比的情況下,如何剔除季節因素,客群屬性差異等分析能力有要求。(這一點很常見,比如普通一個企業要玩私域流量,玩微商城,玩裂變,玩線上引流,玩企業微信+個人微信,是根本沒法獲取大量用戶信息,再按屬性分層抽樣再分AB組的,只有大流量高粘性的平臺才玩得起)。

因此,需要數據分析的能力更高。但往好處看:這是數據分析師建功立業的最好機會!想想看,項目組一般都是按項目效益拿提成,憑什么數據分析師要背著鍋領死工資呢。

比起坐在后臺等著別人來問:“你來個人工智能大數據精準預測一下”,能親手做出好的結果,不是更有吸引力嗎?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核心思路說得很在理。作為“輔助型”角色的數據分析,要如何站在業務的核心,需要從自身的專業出發,去改進和推動主業務線的迭代和前進。贊一個。

    來自湖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