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 PK 運營,不再被追著要數!

1 評論 6694 瀏覽 21 收藏 10 分鐘

對于數據分析師而言,無窮無盡的取數需求是最可怕的。數據分析師要做的是化被動為主動,做到數據真正地幫助到運營,而非被追著要數。本文結合一些場景,分享如何用數據助力運營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數據分析師最怕的,那必須是無窮無盡的取數需求,這一次,面對這個需求場景,我們從被動變成主動,做到了用數據分析助力運營,直接上干貨,開整!

問題場景:某電商公司,近期通過數據發現有大量用戶出現添加商品至購物車但不付款(簡稱:加購未購)的情況,運營已針對此情況開展工作,但領導們不滿意,要求數據分析組通過用戶畫像模型進行加購未購客群分析,提升付款比例。假設你是該公司的數據分析師,問……

問題1:你是數據分析師,你第一件事做什么?

  1. 看過去3個月加購未購的數據走勢
  2. 建立用戶畫像模型
  3. 進行加購未購客群分析
  4. 進行付款率分析
  5. 和運營聊聊他們在干啥

問題2:在本場景里,領導的需求是什么?

  1. 需要用戶畫像模型
  2. 需要客群分析報告
  3. 需要提升付款比例
  4. 需要改善運營工作

問題3:你在網站買東西,以下哪個最能讓你下決心付款

  1. 網站服務器里多了一段代碼
  2. 網站工作人員寫的ppt
  3. 你看到了新上市的爆款iphone
  4. 你看到了新上市的爆款iphone且比其他地方都便宜
  5. 你看到了新上市的爆款iphone且比其他地方便宜500多塊錢

一、運營優化項目

數據分析之所以做了沒屁用,80%是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結果。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根源,在于做數據的人太沉迷于數據本身,忘了真正要干啥。比如本案例場景,如果扒皮抽筋的問上邊三個問題,傻子都會看明白:

  • 用戶只會為了一個具體價格的具體商品買單,不會為ppt、代碼買單。
  • 領導需要的是改善運營工作,運營工作對應的是文案、活動、頁面、價格。
  • 改善運營工作,得先整明白人家在做什么,到底有多少空間可以改善。
  • 至于算法、模型、報告、公式、甚至數字,都是尋找改善方法的一種手段。

所以第一時間,得去找運營談這些:

  • 目前針對該客群有哪些措施
  • 各項措施上線時間點
  • 領導具體不滿意表現注意,第一步要了解的是具體動作,至于這個動作的好壞,可以聽運營解釋,但是更多的要自己去分析。結合數據趨勢,發現潛在機會點和問題點(如下圖):

這里溝通的技巧也很重要。

注意,在本場景里,領導們的不滿已經是掛在臉上的,這時候在運營面前,要堅決表現出:“我是和你們一起想辦法,我們一起把這個差交了”。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支持。

如果擺出一副:“我牛逼,你們都是傻”的態度,那就等著被人各種掣肘,最后落魄收場吧。

二、第二個關鍵問題

問題4:經了解,發現運營目前的做法是,按加入購物車的金額的10%派券,比如100元商品派10元,200元派20元,無差別派券。了解到這個以后,你會做……

  1. 建立用戶畫像模型
  2. 撰寫客群分析報告
  3. 分析付款比例曲線
  4. 拆分商品轉化情況

問題5:你會如何證明,你對加購未購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

  1. 匯報用戶畫像模型
  2. 匯報客群分析報告
  3. 匯報付款比例曲線
  4. 匯報運營效果變化

問題6:以下哪種情況,能證明新策略產生了效果(如下圖)

三、破局

人的普遍心理就是:等得越久,期望值越高。特別在已經開始著急的時候,就更希望能快速見到效果。

所以在本場景里,用戶畫像也好,模型也好,報告也好,都對,但是首要考慮的是:多長時間見效。見效越快越好。同時,見效的方法越簡單越好。因為越復雜的方法,能參與進來的人越少,意味著自己背的鍋越大。

比如上一個“超精準購買模型”,除了做數據的誰都看不懂。那最后如果效果不好,勢必只有做數據的自己背鍋。這又牽扯到:“寫多少行代碼能讓顧客消費”的問題。

總之,不要指望代碼,要和運營并肩作戰,優先丟優惠券??赡芎芏嗤瑢W聽了:見效又快又好,就覺得難辦。

注意,這里“見效”也是有好幾種效果的。用最簡單的投入產出比概念,減少投入,增加產出,提高比率,都算有效。

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把目標定為徹底解決問題,而是不斷優化效果。這樣既容易交差,又能持續見成績。

這樣梳理后,思路就清晰多了:目前的全面派券是很粗暴的做法,不同商品的利潤率不一樣,這么簡單粗暴打折,很有可能嚴重壓縮毛利,甚至出現負毛利產品。

同時,有些商品臨近保質期,可以釋放更多利潤出來清貨,有些商品本身利潤很高,有空間再釋放出來。這樣梳理完,第一階段的行動就很清晰了(如下圖):

四、迭代,持續優化效果

問題7:以下兩個選擇,先做哪一個?

  1. 減少成本
  2. 增加產出

注意,本場景,是領導已經不滿意了,都找到外部門了。這種情況下,如果上來就說:“我們還要追加XXX萬投入”,要么本直接噴回來,要么領導們期望值會被吊得更高,以為追加以后效果無敵好。

這兩種情況都是在給自己挖坑!所以最好先從砍成本的角度入手,先砍掉一個明顯負產出的補貼,釋放營銷費用;之后再做一些臨期產品、清庫存產品;之后再拿釋放出來的費用貼高利潤產品,把加購轉化率拉高。

之后還可以持續迭代,比如高利潤產品的轉化率已經提高的前提下,可以做價格彈性測試,適當減少補貼,再釋放一波營銷費用;單品做的差不多了,可以拿釋放出的利潤做滿減、或者交叉銷售。

這些還都是單純的在價格上做文章,數據計算難度小,又容易見效。畢竟給的是真金白銀的優惠券。這樣折騰下來,不但能見效,而且能拖很長時間。每個月試點,迭代四五次,至少也能拖個半年。這半年寶貴的時間,可以拿來為“人工智能算法推薦”“大數據用戶畫像洞察”做數據積累,也能爭取到充足的時間訓練模型。

在價格玩的差不多的時候,就能自然續上,效果持續優化,人人開心。比一開始憋大招,憋半年然后屁用,沒有灰溜溜的走人,要強的多(如下圖)。

有的同學會問:這個場景里,是運營先做了全面補貼,之后再優化,所有有砍負成本的空間。如果運營只是試點了一個小群體,結果沒做成,需要優化,又該怎么做呢?

這是個好問題,特別在小范圍MVP測試的時候,樣本本來就少,有需要分析各種情況,咋辦?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哈哈哈哈哈 確實 取數需求令人窒息

    來自美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