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有經驗的人都這樣做

1 評論 10029 瀏覽 82 收藏 11 分鐘

很多互聯網產品經理做產品分析,會做得很心累,產品分析做了半天卻沒有輸出什么價值性的東西。那么產品分析應該怎么做呢?作者總結了一些相關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同學做產品分析做得很糾結。每天忙著算各種點擊率、轉化率、活躍率,到頭來還被嫌棄“沒有分析出價值”。

到底完整的產品分析該怎么做?產品分析也分戰略層、戰術層、戰斗層,想分析得清楚,得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才行。

01 理想的產品分析做法

戰略層:整個產品的定位、發展態勢、績效表現的分析。

這一塊分析常常是產品經理在BRD或者MRD里,描述了產品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之后通過數據追蹤目標達成(如下圖)。

當然,很多公司的基層產品經理,自己都不知這些文檔長啥樣(或者干脆就是隨手瞎寫的)。因此只能通過一些更簡單直接的方法判斷當前的戰略目標,比如最常用的產品生命周期法(如下圖)。

戰略層的分析,理應是最先開始,最先需要明確的分析。因為后續每一個具體功能,每一項具體設計,每一次迭代優化,都是為了達成戰略目的服務的。但是這恰恰是很多產品分析最缺的部分。

因為在很多公司里,以下種種因素,都會導致戰略分析沒有做到位,從而導致目標感缺失,引發后續各種問題。

  • 老板本人才是真產品經理,其他人只敢唯馬首是瞻。
  • 新來的產品經理不了解過往情況,只知道依葫蘆畫瓢。
  • 公司規模太大,職能切分太細,每人只顧自己門前雪。

戰術層:某一個具體功能模塊的效果分析。

每個功能模板都有其作用,有些功能是通用的,比如:

  • 登錄:實現用戶登錄。
  • 首頁:實現站內流量分配。
  • 個人中心:查看個人基本資料。

有些則根據產品屬性有區別,比如:

  • 交易型產品:商品展示→詳情→訂單確認→支付→物流信息
  • 內容型產品:內容展示→瀏覽→完成瀏覽→轉發/收藏
  • 工具型產品:(以導航為例)起點→終點→路徑選擇→導航→結束

根據任務不同,又能分成核心功能和輔助功能。比如,交易型產品的核心功能就很聚焦:完成交易。只不過為了提升交易效益,會增加諸如文字種草、視頻種草、活躍簽到、種樹澆水等等功能,因此關注每個功能的使用率、跳出率、轉化率、促成交易的GMV即可。

內容型產品的分析會略復雜,因為用戶完成一次流量行為的時間可能很短。在登陸后,會進行一系列動作。并且內容型產品往往提供多種話題(時政、科技、體育、二次元……)、多種產品(視頻、圖文、語音……)、多種形式(PGC、UGC),因此用戶行為更雜亂。

此時,常常先對用戶進行分層,區分出輕中重度用戶,再看用戶的整體活躍市場和內容數量,再看具體行為分散在哪些功能上,每一種功能的使用情況。

戰術層的核心就是解決輕重緩急的問題。

  • 到底哪些要優化,哪些要新增,哪些要刪除
  • 優化方向是什么,提升到多少合適
  • 新增方向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先解決了這些戰術層問題,再談戰斗層:具體按鈕是紅是藍,具體點擊是多是少……就非常清晰。達成目標是評價功能點的最高級標準。

當然,實際操作的時候,這一步也是經常被省略的。很多基層產品經理就是:

  • 因為老板讓做,所以做
  • 因為對手做了,所以做
  • 因為調研了用戶,用戶說需要,所以做

至于做成啥樣,完全沒有具體預期(或者是隨手寫一個)。后續分析就更混亂了。

戰斗層:某一個具體頁面/按鈕/流程/玩法的設計。

戰斗層的分析最為人熟知的就是ABtest。因為直接上ABtest,可以很無腦地終結設計層面的爭吵,哪個數據表現好就用哪個。ABtest如此流行,以至于很多廠子,連數據分析師都懶得用傳統的分析方法了,“遇事不決,ABtest!”

ABtest確實是解決爭議的最快速手段,特別是涉及一個頁面上按鈕左邊/右邊這種設計類問題。當產品經理們爭執不定的時候,直接上ABtest能讓大家快速閉嘴。

但ABtest不是萬能神藥。因為用戶行為一定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用戶行為路徑越長,累積到最后的影響因素越多,特別是涉及現金交易的流程。

因此,如果用戶行為真的在末端斷掉,很難短時間內拆分清楚。企業實際環境也不像實驗室那么干凈,用戶口碑交叉影響、當季流行的時事、輿論風潮、營銷偏好等無法收集數據的因素,都會影響結果,因此ABtest更適合解決流程前段的設計問題,流程越靠后,測試結果越容易失效(如下圖)。

更不要說,很多產品經理站在本位主義角度,非讓數據證明自己負責的功能沒有問題。并且尤其喜歡拿運營活動、外部因素等很難量化的事說事。這種渾水摸魚,且把水越攪越渾的做法,只能讓分析更無所是從。最后變成大型相互甩鍋現場。

02 產品分析為啥難做

小結一下,理想中的產品分析,應該這樣展開:

這樣層層分解,目標清晰,落地效果自然容易衡量??蓪嶋H上很難這么理想。產品的實際效果(諸如DAU、轉化率)不單單受產品影響,也和商品搭配、促銷力度、活動支持、用戶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單純在分析層面,想一一解答清楚都很困難。

更糟糕的是:在相當多廠子里,真正的產品經理只有老板一人!掛著產品經理頭銜的諸位,其實都是忠實復制粘貼老板命令即可。再加上國內互聯網圈子里相互抄襲風氣濃厚,導致產品目標更不清晰,靈活性更大,效果更難觀察。

經常做分析的同學去問產品經理:為什么做這個功能?這個功能的定位是啥?目標是啥?得到的答案就是:

  • “老板讓做的”
  • “我看對手也這么做的”
  • “上線了指標不好看,改改”
  • ……

無目標,無邏輯,無思路。三無產品,當然讓做分析的同學更糊涂。

這里當然也有做數據分析的同學自身局限性,很多做分析的同學一問三不知:

  • 產品的定位、目標受眾、競爭對手是誰?
  • 產品的功能模塊流程怎么走?各自什么作用?
  • 設計思路是啥?之前數據如何?對應哪些客群?

啥都不知道……

導致實際上的產品分析,做出來是這個效果(如下圖)

三無產品遇上三不知的數據分析師,那除了列舉“PV/UV/轉化率,點擊/跳出/GMV”就真的不知道咋分析了。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怎么才能讓老板意識到數據的意義呢?公司傳統企業轉型,但是老板只看百度統計的流量數據,對于用戶轉化關注很少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