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想落地,別再只說要搞高!

0 評論 3550 瀏覽 63 收藏 14 分鐘

如何進行落地的數據分析,并提出落地的分析建議?我們需要對企業的業務模式、工作流程等問題有清晰了解,從而才能站在業務方的視角提供建議,讓數據分析真正地為業務賦能。這篇文章里,作者便結合案例做了分析和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 “你這個分析報告假大空,一點都不落地!”
  • “你這個分析報告細節太多,一點都不落地!”
  • “你這個分析報告全是數字,下次能不能寫寫怎么執行?!”
  • “你這分析的啥啊,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嗎,還用得著你分析?”

以上的抱怨/批評,有沒有很熟悉?

這一類關于“不落地”、“沒意義”的言論,需要做數據匯報的同學應該都會很苦惱。

那我們該如何做好呢?

場景還原:

某大型家政服務平臺,同時面向企業、個人提供家政服務,由APP/小程序端口收到訂單后就進進行派單。接單師傅既有自營機構,也有合作機構和個人。目前需要提高單位時間工單完成量。

問,如何進行落地的數據分析及建議?

一、建議落地最常見的兩種錯誤

錯誤一:說正確的廢話

很多同學一聽這個問題思路馬上就來了,開始進行數據指標的拆解:

  • 實際完成工單 = 訂單數*完成率
  • 訂單數 = 企業單+個人單
  • 完成率 = 完成數/派單數

既然要提升的是實際完成工單的數量,那就簡單了,只需要做這些:

  • 打開消費端,多做推廣,多引導下單;
  • 優化匹配機制,讓訂單接單更快更準;
  • 優化售后監督機制,提升關單效率;
  • 多找師傅簽約,提升接單效率。

對不對?非常對!有沒有用?沒啥用!

為什么?

因為這些都是正確的廢話,不管做不做分析,這些動作都是要做的,且做了一定能提高工單量。所以會被業務說“一點都不落地”“這不是顯而易見嗎”!

錯誤二:搞錯匯報層級

依舊是上述場景,匯報對象是大區經理。

經過一通分析得出以下建議:

  • 40-50歲的個人簽約個人師傅的概率最高,所以要多找40-50歲的流量推廣;
  • 家政機構一般都在小區集中度高的地方,所以要多去小區門口做地推;
  • 25-35歲租房群體消費單量最高,所以要去找25-35歲聚集的小區做推廣。

聽起上去也沒什么問題,基于戰略目標給出了方向上的建議,對總部制定戰略的人或許會有用。

但是對于大區經理,來說,沒!啥!用!“太假大空了!”

為什么?

因為大區經理真正想聽的是:我要怎么做,如何安排我的手下資源,才能達到業績要求?

所以,這樣的分析建議,對大區經理才會有用:

  • 大區內40-50歲的個人師傅大致有多少,具體分布在哪個位置;
  • 大區內家政機構的分布, 線下點位輻射的范圍是多少,需要增加多少點位;
  • 大區內租房比例較高的小區分布在哪里;
  • 完成以上的內容可能的成本和轉化率在哪個區間。

這些,才是讓大區經理覺得自己“可落地”的內容!

同樣的,如果向總部戰略匯報這些內容,也會被懟“你這個分析報告細節太多,一點都不落地!”

二、數據落地,只需四步

第一步:理清業務流程

要想知道建議落地,首先得懂業務流程,不在以「數學」的方式看數據。理清業務流程的主干,搞懂數據是如何產生的,受哪些流程影響,抽絲剝繭的一步一步拆解,才能明白數據背后的故事,脫離假大空。

從以上案例來看,我們可以從消費側、平臺側、服務側這三個層面拆解業務主干。

拆解完業務主干之后,我們發現,如果需要提高單位時間工單完成量的話,至少受到三個層面上的影響:

  1. 消費者的需求是否旺盛;
  2. 平臺分配機制是否合理;
  3. 服務者接單數量是否飽和。

那么第一層級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總結為:

當理清了業務流程之后,評判的維度也清晰起來了。建立了分析方向的雛形。

接下來就是找到判定問題的標準,明確問題的第一個背景:需要搞定的是什么類型的問題?

第二步:判斷問題類型

由于這種家政服務是非常有地域性、季節性的,并且在特殊節點具備非常強的流動性。

比如,在正月期間,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家政服務人員都回鄉去了,導致下沉市場服務供大于求,而一二線無人接單。

又或者是準備進入夏天了,空調維修的訂單量激增,而會修空調的師傅沒有跟上,導致工單完結的效率變低。

所以,在判斷消費者和服務者的「多或者少」的問題的時候,還需要弄清楚是哪種背景下的問題:

  • 系統性問題(一直很低要提高);
  • 持續性問題(持續降低要穩盤);
  • 季節性問題(經常出現要優化);
  • 突發性問題(突然變化要彌補)。

系統性問題和持續性問題,一般都是需要總部出馬進行解決的,不管是制定策略還是優化結構,大部分情況都是只有總部有能力解決。

而季節性問題和突發性問題,是有可能會下放到具體問題嚴重的大區去直接執行的。

比如季節性問題,可能需要做數據預測,判斷今年夏天修空調的消費者數量可能在哪個區間,然后大區內去解決服務方的問題。而持續性問題則很可能是整體的市場風向變化,需要迭代產品方向,走出第二曲線。

所以,接下來就需要明確問題的第二個背景:誰來搞定這些問題?

第三步:理清工作流程

在不同的工作環節上,可能涉及到的部門梳理出來。如:

在大的部門下面,又有不同的小的部門解決垂直型的問題。而營銷部門和運營部門基本都會有大區的分配,每個大區間又存在著差異化。

以營銷側為例,針對不同的崗位,又有「戰略級、戰術級、戰斗級」不同的思考方式:

  • 總部營銷:不同層級的客戶帶來的平均價值是什么,應該往哪幾個方向發力更有可能達成目標?
  • 大區經理:我的大區內企業、個人的工單占比是多少,價值客戶的分布在哪里,我如何調配先有資源?
  • 營銷小組:我派多少人哪里搞推廣、搞多久、什么時候搞能拉來多少客戶?

同時To B和To C的思路又存在差異。如:

拆解到這一步,就完成了定性分析。

我們可以發現「提高單位時間工單完成量」只是一個指標,確定了問題在哪個部門、哪個層級,才能的將問題的解決方案具象化。

如:

  • 公司的完成單量整體上比較低,是系統性問題,是前端需求量較少導致的。那么解決問題的部門很有可能指派到營銷總部。這時的建議就需要往引流策略上思考:做To B還是做To C?歷史高價值的客戶分布在哪些渠道?當前能否參考歷史經驗擴大?先有的資源需要投入多少,預計多長周期完成優化?
  • 公司的整體完成單量還可以,只是某幾個大區季節性問題比較明顯,到了正月沒人接單了。那么解決問題的部門基本就是大區經理內部解決。這時的建議就要往服務運營商思考:如何判斷大區內供需結構?是需要臨時改變機構接單的距離范圍,還是要多簽本地機構和個人師傅?個人師傅可能分布在哪個片區?新增的服務人員達到多少可以完成?

可以看到的是,針對于總部的「大型策略」的優化建議,其實很難通過一兩次分析得出具體的建議,而更多的是需要設計實驗,來進一步確定方向。至于實驗如何設計,我們這里就先不過多贅述。

而針對具體執行部門的建議就會相對清晰,只需要理清業務流程,找到供需優化的方案即可。

那么,完成了具體的定性分析之后,最后一步,就是提出數據化的定量的建議,幫助執行部門制定執行計劃。

第四步:數據化的表達

將口語化的表達轉化為數據化的表達,是數據分析人員非常重要的能力。

所有的可執行的建議,都是需要經過計算的:

通過精確計算后的數據建議,遠比「優化」、「多搞」這些無法量化的詞匯更容易讓人接受。

聽匯報的人也更容易依據這些數據來制定具體的工作策略。在工作中,鍛煉自己「用數據說話」的能力對數據落地非常重要。

三、小結

在工作場景中,想要把數據建議落地,一定要對企業的業務模式、管理模式有了解。才能站到不同的業務方的視角為他們提供可執行、可落地的建議。

每一次分析,都需要經歷這四個流程:

  • 找到業務主干,明確問題在哪;
  • 判斷問題類型,明確解決方向;
  • 弄懂工作流程,學習可以怎么做;
  • 定性后再精確的測算,學會數據化表達。

不要再一遇到問題就這么說:

  • 指標低了,所以要搞高;
  • 客戶少了,所以要多搞引流;
  • 客戶多了,所以要多搞點師傅服務。

也不要再跟策略總部說,某某大區要多搞B端客戶,跟大區經理說優化匹配監督機制。因為你說的確實有道理,但是人家做!不!了!那不是人家的工作內容!

數據建議的落地既是數據的落地,也是工作流的落地,跟正確的人說正確的話,數據分析才能不斷賦能業務,提高生產力。

專欄作家

汪浩,公眾號:只說人話的汪Sir,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數據分析師,曾服務于上百家企業,對電商、社交、游戲、零售及泛互聯網均有數據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