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數據,主數據管理有哪些常見誤區?
本文主要介紹了何為主數據及其管理的重要性,同時也列出了主數據管理中常見的誤解和誤區,包括領導不重視、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主數據管理工作。
一、 什么是主數據
主數據(MD Master Data)指系統間共享數據,例如客戶、供應商、賬戶和組織部門相關數據。與記錄業務活動、波動較大的交易數據相比,主數據(也稱基準數據)變化緩慢。在正規的關系數據模型中,交易記錄(如訂單行項)可通過關鍵字(如訂單頭或發票編號和產品代碼)調出主數據。之所以稱之為主數據,是因為數據記錄的實體信息在企業內各系統流轉時,需要保證能夠準確匹配。比如同一個用戶不能在A系統ID是123,到了B系統就變成了346。
二、為什么要管理主數據
提高數據質量:主數據管理工具通過集中管理關鍵業務實體的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從而提高企業數據的整體質量。
增強決策效率:準確的主數據為決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礎,使他們能夠做出更明智、更迅速的業務決策。
優化業務流程:主數據管理工具支持跨部門和系統的數據共享,有助于簡化業務流程,提高運營效率。
降低運營成本:通過減少數據冗余和消除數據不一致性帶來的錯誤,主數據管理工具有助于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三、主數據管理常見問題
認識不統一,領導不重視:許多企業對主數據管理認知不足,領導層對其重要性認知不足,缺乏頂層設計支持。
各自為政,標準不統一:企業內部難以就標準和規則達成一致,主數據編碼難以統一。
歷史包袱重,落地實施難:企業信息系統龐雜,建設年代跨度大,一些早期系統的數據標準化程度不高,導致數據清洗難度大、改造成本高,給主數據應用集成帶來困難。
通用基礎主數據開放性差,獲取困難:通用基礎主數據如行政區劃、城市代碼等缺乏高質量的數據來源和便捷可靠的獲取途徑。
四、主數據管理項目常見誤區
1. 誤區一:同時維護多套主數據編碼體系
在主數據管理中,一個基本原則是“一實體一編碼”,即每個實體應只有一個編碼。遵循這一原則,各應用系統應優先使用主數據編碼作為其內部數據的標識。這樣,當系統間進行直接數據交互時,無需進行額外的翻譯或轉換,簡化了流程。
然而,現實中一些企業并未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它們在應用系統中繼續使用自己的編碼,并在系統中為數據設置一個主數據編碼字段。只有在對外交互數據時,才會使用主數據編碼。這種方式為同一個實體提供了多個編碼,增加了數據維護和交互的復雜性,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只有在特定情況下,如應用系統必須使用自有編碼且不能被外部賦碼時,才考慮在系統中額外存儲主數據編碼字段。
2. 誤區二:主數據管理無法貫穿源頭系統
主數據管理的真正有效性需要在數據產生的源頭就開始實施,即確保數據在最初階段就是標準化和唯一的。忽視源頭管理,僅依賴系統間的映射表或后期數據清洗整合,會增加復雜性和成本,降低數據質量。
3. 誤區三:混淆業務實體數據與主數據范圍
業務實體數據可能包含多個字段,但并非所有字段都需要納入主數據管理范圍。特別是那些僅用于描述特定業務、無需其他系統引用的字段,以及大量用于查詢和統計的字段,通常不應納入主數據管理。
4. 誤區四:主數據管理僅針對單個應用程序
主數據管理不應局限于單個應用程序或主題領域。它應該支持多個應用程序,并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企業的核心數據管理平臺。將主數據管理局限在單個應用程序內,會限制其效益和潛力。
5. 誤區五:沒有投資回報(ROI)
有些人認為主數據管理項目沒有明確的投資回報。然而,從長期來看,主數據管理可以提高數據質量、降低數據冗余和錯誤率、優化業務流程和決策效率,從而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評估主數據管理的投資回報時,需要綜合考慮其長期效益。
主數據管理項目作為數據治理的一環,要考慮到組織、人員、流程、制度和考核五個方面,明確職能和責任,只有這樣主數據管理的“大船”才能開動。在企業內部應多多宣導、推廣數據治理,讓相關人員了解到數據治理的必要性。在技術層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規模、人員數量、職責范圍都要因地制宜,設計適合的解決方案,不要增加管理成本,降低流程效率。
一個主數據管理項目不僅需要高層領導支持和參與,業務方深度參與和認責,選擇合適的主數據管理模式和技術工具也至關重要。像億信華辰睿碼主數據管理平臺,除了支持與業務系統集成,還應支持與企業其他的數據管理平臺深度集成。而且億信華辰作為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行業經驗的主數據服務商,可以更好地發揮主數據價值并縮短解決方案實施周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數據干飯人】,微信公眾號:【數據干飯人】,原創/授權 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