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是什么?
小編推薦:今天逛知乎,看見首頁推薦的“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在街頭賣小吃關東煮?”翻了一下,沒看完就被叫走開會去了,記得當時的點贊數還是980+,網上有空再看,點贊數已經變成了1800+,仔細研讀了一下,其實,答案說的是更高層的問題—情懷是什么?
來自莊時利和的回答:
我們從兩百年前開始說起。
卡洛琳· 繆拉是拿破侖最小的妹妹,她在1808年成為了那不勒斯皇后。1810年,寶璣接受她的委托,耗時兩年半為她打造了一只精致的、可以戴在手腕上的表。這只表后來被稱為“那不勒斯皇后”,它背后有無數閃耀的光環:它是世界上第一只腕表,它佩戴在皇室成員的手腕上,它還是一只問表。在這里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什么是問表,簡單的說就是可以報時的表,通過在狹小的空間內放置幾組簧條和音槌,把時間通過聲音的方式告訴黑暗中的人們。時至今日,三問、萬年歷和陀飛輪依舊是腕表中最復雜的三樣技術,是人類機械藝術的巔峰。
但話又說回來,無論一塊表的功能多么復雜,我們評價它好不好,最關鍵的還是看它準不準。一塊表要是每天給你慢上十分鐘,這表無論外殼再奢華功能再復雜,那都是雞肋了。
正如學位一樣,一個人在某一學術領域有所突破,獲得學界認可,才能拿到博士學位;而一塊表的走時精確達到很高的標準,比如每天誤差不超過±5秒鐘,才能獲得瑞士天文臺的官方認證。這個地球上每年都會畢業數以萬計的博士,但博士和博士之間水平還是有差別的,有的博士可以很輕松拿到大學甜妞,而有的生物博士四十多歲了工作都找不到。所以獲得天文臺認證也不是最終標準,瑞士天文臺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天文臺鐘表競賽,評出一只走得最準的表,這項賽事也相當于鐘表界的奧運會。
這項賽事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在瑞士Neuchatel天文臺一直舉辦得好好的。直到1962年,日本精工參賽。
1962年,精工第一次參加這個比賽,在一堆瑞士列強的數百只表中,拿到第十名的好成績。而當1968年精工重新殺回來時,精工的腕表直接包攬了前十名,將所有的瑞士表都遙遙甩在身后。精工的成績好到什么水平呢?就像奧運會男子100米賽跑,這個星球最頂級的短跑運動員比如博爾特,只能跑進10秒大關,每提高0.01秒都無比激動人心,而突然有一天來了一誰都不認識的哥們,刷的一下3秒鐘跑完了比賽,你們說其他運動員還有跑的必要嗎?精工表驚世駭俗的精準度,導致這項賽事從此停辦,直到2009年競賽恢復,但恢復之后,精工被賽事組委會禁止參賽了。
精工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最關鍵因素還是機芯的突破。世界上有成千上萬不同的腕表,但根據機芯不同只能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表,另外一種是石英表。大家上物理課的時候都玩過音叉吧?音叉被敲擊一下就會振蕩,而機芯中擺輪游絲的規律振蕩正是計時精度的關鍵因素,振蕩頻率越高,計時越準確。一般的機械表的振蕩頻率在21600次/小時以上,高的可以達到36000次/小時。
而石英表和機械表最大的差別就是機芯的振蕩結構。石英,也就是水晶,受到電力影響就會產生規律振蕩,頻率為32768次/秒。注意是每秒,這比機械表的振蕩頻率直接拔高了幾個數量級。按照中國的國家標準,一塊機械表每天的誤差在±30秒便算是優等表了,而一塊普通石英表每年的誤差,也不會超過半分鐘。
所以說,在石英表問世之后,機械表的精度就無從談起了,正如刀劍跟加特林比威力、算盤跟天河二號比效率、馬車跟航天飛機比速度一樣,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的。
于是在1970年之后,瑞士機械表品牌們就逐漸淡化走時準確了,轉而開始向人們強調歷史、典故、材質以及工藝復雜度等因素,這些東西我們用一個漢語詞匯來概括就是:
情懷。
情懷大概是所有行業中最玄妙的東西了,情懷也是很多奢侈品的救命稻草。隨著時間發展,腕表的兩極分化變得嚴重了,今天我們可以在地攤上花十塊錢買到一只走時準確還帶防水的石英表,也可以在繁華地段的專賣店里花十萬塊錢買一只做工考究的機械表。機械表有技術么?當然有,而且很多,比如歐米茄的同軸擒縱系統、波爾的微型發光汽燈、勞力士蠔式表超過200米的防水技術等都是非常不錯并且實用的技術。那么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這些技術值這個價格么?拋去其他因素不談,一個產品值不值,主要要看同類產品能否以更低的價格達到它的水平,以上提到的三項技術,簡單地說其實就是精確、夜光和防水,這三點卡西歐G-shock可以做得更好,而一個G-shock的價格,不到勞力士水鬼的二十分之一。
所以說為什么瑞士機械表要往奢侈品方向發展,因為它們最核心的競爭力——精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比不過石英表了。所以說,沒有情懷這個因素,很多機械表都得破產。而情懷的興起,正源于核心科技的衰敗。
這個道理,適用于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行業。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相機。
上文提到了音叉,而在物理課上大家還玩過的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小孔照相機,小孔成像的暗箱就是照相機的雛形。1839年,法國人畫家達蓋爾發明了第一臺相機,他把一塊涂有碘化銀的銅版作為感光材質,通過半個小時的曝光,拍到了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幾十年之后,膠片發明了,從此膠片一直作為影像行業最重要的介質,將無數精彩的瞬間化為永恒。而膠片相機的統治地位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數碼時代的來臨。
在膠片時代,相機是光學和機械的完美結合,而到了數碼時代,電子的重要性就上來了。感光元件代替傳統膠片,第一個好處就是實惠,無需耗材;第二個好處便是方便傳輸,新華社在倫敦奧運會上拍攝的數碼圖像可以瞬間傳遞到一萬公里外的北京,這樣的便捷是膠片所提供不了的。除此之外數碼影像還有及時查閱、方便后期等諸多優點,于是從1991年第一臺數碼單反出現到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數碼相機已經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無論你玩不玩相機,你可能都隱隱約約聽過一句話叫“索尼大法好”。這句話本身是個調侃,但為什么索尼大法好?不僅僅是因為索尼各種各樣的黑科技層出不窮,比如五軸防抖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索尼在圖像傳感器領域的高度統治。在這一領域,你很難見到日本以外有競爭力的圖像傳感器制造廠家。日企壟斷消費相機,源于日企對于圖像傳感器的壟斷。圖像傳感器是數碼相機最核心的因素,遠在其他部件之上,包括我們最感興趣的鏡頭。核心科技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圖像傳感器之于數碼相機,正如航空發動機之于飛機一樣,中國航空業為什么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努力研制國產發動機,一個道理。
有的品牌崛起,有的品牌就要沒落,比如德國相機。今天我們在消費級相機領域很難見到德國廠商的身影,徠卡已經轉型為奢侈品了。徠卡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徠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徠卡有無與倫比的機械做工,曾經有無數大師用徠卡記錄下許多歷史性瞬間……
可這些對于消費者來說有什么實際意義嗎?沒有。于是問題又回到我們之前說的,情懷。
當一個廠家的核心競爭力都比不過別人時,它所能做的,就是趕緊祭出情懷的大旗,然后往高價上靠,靠得上才能活下來,靠不上的就只能被湮沒在歷史之中,比如那些消失的瑞士手表和德國相機。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奢侈品才能談情懷,比如十萬元錢的徠卡,比如十萬美元的百達翡麗。
而如果不是奢侈品,非要談情懷,又會有什么結果呢?你們看看凡客誠品的結局就知道了。幾年前凡客體火得一塌糊涂,而今天我們不提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都已經忘了這個牌子了。一件一兩百多塊錢的襯衫,強調三百支這樣在高檔襯衫中都罕見的概念;而真正消費得起高檔襯衫的人,并不會去購買凡客誠品。雷軍的互聯網思維也救不了凡客,這就是在非奢侈品行業扯情懷的后果。
核心科技沒有優勢的話,可以講情懷;但是講情懷的基礎是土豪,屌絲談毛線情懷。比如百達翡麗,比如徠卡,但你一件擠地鐵穿的襯衫談什么情懷呢?奢侈品才能談情懷,沒有高價的話就好好做產品,別扯情懷。缺乏核心科技,沒有歷史底蘊,甚至缺乏可以拿得出手的產品,往互聯網上靠幻想著用洗腦似的營銷就從市場圈錢,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像傳銷一樣,十塊錢的東西賣一百塊錢,然后上層用各種雞湯給下層洗腦。互聯網思維是個大忽悠,是繼成功學之后的又一顆毒瘤。 朋友圈里賣面膜的小妹用那些無比勵志的心靈雞湯一鍋一鍋地給你洗腦,羅永浩一遍一遍跟你強調這錘子事東半球第二好用的,其實都是一個道理,產品不行,空談情懷。
所以這篇文章要說的,并不是百達翡麗值不值,也不是日本相機哪家強,而是互聯網思維是在如何扯淡。正如朋友圈里流傳的一段話: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做耳機的改叫可穿戴設備,辦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攪局的改叫顛覆性創新,這些都要學會兩點:一要學會造概念,二要學會講故事。過去核心科技的缺失造成了眾多品牌的沒落,而今天同樣缺失核心科技的屌絲產品卻希望靠情懷忽悠出高價,這是被互聯網思維坑得夠嗆。
打鐵還需自身硬,腳踏實地比什么都重要,掌握核心科技才是硬道理。情懷建立在產品的基礎上,高大上的情懷是建立在奢侈品的基礎上。這世上各行各業都是相通的,當你明白一塊腕表是如何衰落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一個錘子為什么注定不會成功。
ps:以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大家看看就好~不要較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魚精 整理自知乎問答,轉載請注明出處并保留原文鏈接。
作者有些偏頗了。情懷可能只是一塊汽水糖,一個溜溜球,一款兒時玩過的小游戲。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情懷,萬事萬物皆是情懷。
就喜歡你這一本正經說人話
文章看著挺有道理的,不過現在錘子的現狀還是狠狠的刪了作者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