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路徑,分析一下薄荷英語
薄荷英語是如何吸引消費者的注意,然后又刺激了消費者購買并按時完成課程,再到再次消費呢?本文主要是從用戶使用產品的行為路徑,來分析一下薄荷英語。
最近剛學完薄荷英語27期的課程,雖然沒有天天按時打卡,但還是在結課前完成了所有課程?;诖耍P者想從用戶角度切換到產品角度,總結這款產品是如何吸引消費者注意→如何刺激消費者購買→如何引導消費者按時完成課程的→再次刺激用戶續費,歡迎大家一起補充指正。
下圖為我使用這款產品的行為路徑:
一、關注&興趣——來自于朋友圈和軟文
去年年底,薄荷英語突然在朋友圈火起來,感覺朋友圈和各種資訊都在傳播薄荷英語,因此也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其中吸引我興趣的主要來源于朋友圈,每天刷圈總有那些一些人分享在薄荷閱讀xx天。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業務目的轉化為用戶行為的過程——即想要用戶分享到朋友圈形成病毒營銷的前提下,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用戶為什么愿意分享?
筆者總結了主要包括以下4點:
- 形象塑造:學習英語是一個正面的行為,通過打卡發圈向朋友表達自己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 立字為證:通過朋友圈來幫助督促自己;比如:用戶會想自己前一天打卡,發朋友圈證明自己是個好好學習積極向上的人,總不能第二天就斷了吧,感覺再打臉,還是堅持一下。另外,看到其他朋友還在堅持打卡閱讀,自己也不好意思放棄吧。
- 產品本身的獎勵體制,對于新人,持續打卡80天可以獲得所學課程的實體書。
- 最后這個就是基于這個產品火起來的良性循環,大家都在朋友圈打卡薄荷英語,我也蹭個熱點,做個“社會人”。
其中①、②和④是用戶天然存在的社交需求,而③的竅門之處就在于通過獎勵將用戶分享動機推了一把,因為打卡80天可以獲取實體書不僅給了用戶利益誘惑,也讓①、②和④更加合理化。因為天天發圈,可能會有用戶擔心朋友說自己炫耀,而3則能幫助用戶將這個行為更加合理化。
二、查看轉化頁面
朋友圈里的分享在吊足消費者興趣后,勢必就會有用戶好奇點擊分享的鏈接頁面,該頁面涉及對象有2類用戶:一種是發鏈接用戶;一種是點擊鏈接用戶。后者是產品更需要關注的,吸引后者去關注薄荷閱讀,才有可能實行后續的付費轉化。
因此在這個頁面附上,薄荷英語公眾號的二維碼是剛需,而如何刺激用戶關注這個產品呢?
薄荷英語找到的解決方案就是——具體可量化的天數和單詞數(比如:容易量化,且詞匯量是學英語很關注的一個點),通過量化數據刺激打開鏈接用戶去關注薄荷英語。
此外,筆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這個頁面出現了改版過一次(如下圖所示),筆者認為改版后的產品更加符合產品的目標,理由如下:
改版前的頁面更加focus在了發鏈接用戶身上,比如:用戶今日閱讀章節信息對于打開連接的其他用戶而言是無效的;改版后把這部分改為了英語的每日一句,這部分句子都很精美,對于打開鏈接的用戶而言是有用信息。
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很多學員在微信群里找老師要每日一句的圖片,說明有哲理的英文圖文是受消費者喜歡的,也一下子讓這個產品變得有情懷起來。
這里也指出改版后的一個問題——由于底部的關注二維碼是浮在每日一句的圖片上的,導致有的圖片顏色比較淡的情況下,二維碼信息的存在感特別弱,這一點需要從設計上進行解決。
三、關注公眾號
這一點主要是依賴與微信內部已有的功能,因此這里就不多做解釋。
四、測單詞
這個過程體驗特別不友好,雖然能理解從教學專業的角度,用戶回答的越多測出用戶的詞匯量的準確率越高。但從用戶角度來看,題目太多,在使用過程中,筆者曾多次中途放棄。
測單詞是用戶續購買課程的必經之路,這個過程門檻如果太高,會阻礙很多用戶進行后續行為。當然這個只是個人感覺,需要真正結合答題相關數據,如果答完率特別低的話。
個人考慮到的解決方案如下:
(1)首先想問一句真的不能將題目簡化么?
這個當然需要和專業的老師交流。此外,課程本身也是針對一定范圍的用戶,沒有特別細分(比如:經典2系列的詞匯要求是3800-8500,跨度很大),所以是不是可以考慮將問題分步進行,通過少一些的問題大概測出用戶的英語水平。比如:初級、中級、高級,如果用戶想要具體知道自己的詞匯量自主選擇回答更多的問題。
(2)如果實在沒法刪減問題的話,那么如果用戶中途放棄,建議支持保留已答過題目(這里需要調研微信公眾號是否支持這一功能),以便于后續用戶可以選擇接著做后面的題,畢竟碎片化的時代,用戶很容易被分心也很容易不耐煩。
五、猶豫期
說實話這個時候阻止我購買課程的主要原因是價格,理論上149-179這個價格應該綜合了產品調研、成本利潤核算和百斬詞已有付費數據等多方面原因得出的價格。但是超過100,個人感覺不便宜,這個時候刺激我下定行為購買的是朋友圈分享的這樣一張圖,看到可以便宜20就立馬買了。
這里從產品角度,我想到的說是,針對新用戶可以直接送20塊錢的限時新人抵用券。因為如果筆者朋友圈里面沒有人分享這個圖,過了這個猶豫期,人的興趣和動力也會慢慢消失,筆者可能真的就不買了。
另外,針對用戶點擊購買但是沒有成功付費的用戶,是不是也可以考慮針對性的送券,從而刺激用戶購買(購物車里結合優惠券,其實也是在用戶猶豫期通過優惠券刺激用戶購買)。
六、選課&付費報名
對于課程這一塊,從用戶的角度看我是覺得可選范圍有些小了。但是從產品的角度,確實也不能給用戶太多選擇,3-4種足夠,可選的多了用戶反而不知道怎么選擇,最后放棄選擇。
另外,對于薄荷英語這種通過經典文學去盈利的話,可能還涉及到版權和改編權之類的,通常這部分費用不少,這樣從成本上導致了課程可選故事不會特別多?;诖?,薄荷英語選擇的是經典文學(如:《小王子》、《傲慢與偏見》),基本上不是特別喜歡的類型,也都能接受。
選完課去付費這個必須要流暢,好在這個也是微信比較成熟的功能,使用起來也并沒任何阻礙。
七、公眾號閱讀章節&群內交流
在真正體驗薄荷閱讀的付費課程時,主要從內容和服務兩方面上進行分析。
1. 內容上
- 我體驗的100天課程包含《小王子》、《納尼亞》、《魯濱遜漂流記》和《傲慢與偏見》4本書,這4本書本身內容質量就很高,讀完之后拋出英語,也能很好的享受故事帶來的感動或者思考。
- 學習的天數分別是15、29、20和36天,可以看出課程排放,并非是我們所理解的從簡單到難得直線排布(即最簡單→簡單→略難→難),而是存在難易交替的節奏(最簡單→略難→簡單→難)。這應該是運用了教學的科學性,這種方法難易交替的節奏更能幫助用戶堅持(之前健身上動感單車課程的時候也有感覺)。
- 由于是經典,有些單詞或者語法存在和現代脫軌的情況,針對這種問題薄荷閱讀有對一些故事進行改編,使之更加適合當下用戶閱讀。
- 每節課時長為7~11分鐘,比較容易完成,也充分考慮到了各種碎片化場景。一天出一節課,循序漸進幫助用戶培養閱讀習慣。此外,對用戶可能不認識的此都能做了漢語標注,而且依托微信h5頁面的搜索功能,支持單詞查詢。
- 在最開始的幾節課的講義里有告訴用戶可以一邊聽一邊讀(朗讀有明顯停頓,幫助用戶斷句)、也告訴用戶可以不必咬文嚼字、死摳單詞和句型。關注內容的理解上,這些其實都是幫助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堅持下去。
- 在內容的章節學習上,讀完后要做幾道題,題目本身設計的比較簡單,既增加了學習的儀式感,也通過較高的答對率來提高消費者自信,從而促進更好的堅持。再就是讀完后的講義,背景和課文相關講解是用戶期望之中的,但音樂背景和每天的彩蛋就是課程之外的服務了,這兩類服務因為不確定性和實用性讓我有感受到意外之喜。
- 在閱讀提醒上,薄荷公眾號會早晚2次提醒用戶閱讀,上午6點告知有新內容,晚上8點告知用戶講義生成。其實每次的提醒也是刺激用戶來閱讀了,類似于App的push行為。
2. 服務上
將同一期同課程的學員加到一個群里,用戶發現問題可以隨時問老師,這里面老師也會在里面持續運營這款產品。比如:《小王子》讀完后組織用戶評論發紅包、讀完《納尼亞》后也有相關活動,并且需要讀完才可參與,基本上可以看到每要結束一篇故事,老師都會在里面組織相關活動促進用戶按時讀完相關故事。
但說實在的,這個群存在感比較弱,因為這個群最開始就主要被定位為分享講義,但講義在公眾號里面也會提供。而且從視覺上,公眾號里面的講義會有排版、重點突出,比微信群體驗好,這導致我知道公眾號也可以看講義后就不太關注這個群了,也因此發現錯過了很多活動。
因此感覺微信群里面,可以用來做更多用戶依從性的引導和解惑,或者基于同樣興趣的用戶拓展社交互動,從而增加用戶粘性。
另外,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有些體驗不好的地方,主要包括:
- 使用朗讀的時候,暫停且點擊其他段落時,音頻不會隨之拖動,這個應該是bug,但感覺出現的頻率還不低。
- 讀完一篇章節后返回到的【計劃】頁面會回到課程開始日期,這里考慮到很多用戶可能沒辦法按時打卡,所以應該是引導用戶讀下一篇章節,因此【計劃】頁面應該返回到可看到下一篇章節的位置。
- 在課時期間,對于用戶是否讀完章節,顏色上是有區分。那么既然支持永久會看,用戶再次閱讀的時候,返回到【計劃】頁面如何知道自己讀的是哪一章?這個后置場景好像產品本身沒有考慮到,個人建議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在正文和講義里面直接顯示下一張,并且對于用戶閱讀的章節可以加入書簽,避免后續再看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路徑。
- 每次在讀完一個故事的最后一篇章時,用戶答完題后,印象中好像會跳過答案解析,每次我都還需要特意回到內容頁點擊【查看成績】,影響用戶體驗。
- 有用戶反映明明分享到了朋友圈,但是系統統計不到(官方老師解釋是網絡不穩定導致),這個在最后結課的時候影響到部分學員無法拿到紙質書。針對這個問題,官方老師一再強調的是之前有提醒過學員,但是從服務的角度來看,按規則完成打卡的用戶畢竟少,這種更是少數個例,可以考慮更加人性化處理,否則放在微信群里對品牌影響不好。
- 課程結束后看不到每個章節對應學習的單詞,通過和官方老師反饋,得到的反饋是那邊已經和相關程序員反饋了(這是沒有PM的節奏么)。
八、打卡
不得不慚愧地承認,筆者很少按時完成,所以一共就分享過3次朋友圈,一次是按時完成第一章節的學習,再就是年后來第一次補充完課程,最后就是最后課程結束后分享了我的成績。
在場景上,用戶做完題之后打卡到朋友圈這個流程是沒有問題的,但建議在打完題目后做些視覺或文案上的引導,從而刺激用戶打卡。
九、課程結束
即使是最頂級的課程,還是會有用戶聽不完、學不完,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如果用戶都沒學完這套課程,就別指望他會去買下一套課了。所以,薄荷閱讀這類付費產品的生命力指標,應該是完課率。
那么薄荷英語是如何讓更多的用戶在結課的時候學完呢?
- 朋友圈打卡,看到其他小伙伴還在堅持,也是在不斷刺激自己去學習;
- 公眾號每天至少2次的提醒;
- 每次讀完一本書,會有相應的活動,并告知但用戶需完成課程閱讀才可參加,從而刺激用戶閱讀(這種結課活動沒有直接做到產品上,而是通過微信老師告知,那么對于參與的用戶難道是人肉去篩選哪些有資格么?會不會人力成本太高);
- 利益受損——最后2周、7天、5天和3天的時候回公眾號重點提醒按時閱讀,并告知如果沒有讀完將無法回看整本書的內容,雖然平時不讀沒感覺,但是當用戶知道不學完看不到了之后會有一種利益受損的感覺(畢竟付費了,后面竟然沒辦法再看了,趕緊去學習),這個時候能極大促進用戶去補讀,我就是這類用戶。
十、再次購買
在完成第一期的閱讀之后,用戶如何會再次購買呢?
無非是整個閱讀體驗很好以及用戶英語水平真的有了提高。
對于閱讀體驗很好,我感覺薄荷閱讀做的還是不錯的,里面的故事質量很高,很有代入感。
但是說到英語水平提高,感覺從薄荷英語產品上沒有對這個場景進行挖掘。這里筆者認為:既然最初判斷用戶英語水平的是詞匯量,那么課程結束后可以引導用戶再次去測評,這里面完全可以通過運營手段,讓用戶感知自己的詞匯量是有提高的(學完后一段時間內用戶去測試時,詞匯量肯定不能比之前少,這個過程還需要制作出防瞎填機制)。
另外,完成一期課程的用戶其實在短期內是最有購買沖動的,這個時間涉及到消費者心理學,當下其實也可以看到薄荷閱讀有做相關刺激——即再次購買可以便宜20,且針對后面老用戶不需要做打卡任務,只需要按時讀完80天課程即可收貨紙質書。
感覺對于優惠券可以強化這個刺激,可以通過復購率數據來看:大概到什么時候這個沖動最強?什么時候這個沖動差不多就消失了?
基于這個數據可以提高顯示優惠券,比如:越早預定下一期優惠的閱讀,一旦超過某個期限就沒有優惠了。
總結
薄荷英語通過經典文學故事為內容切入點,通過病毒性營銷成功打造成了一款爆款,但互聯網爆款偶有發生,大多都是曇花一現,因此過了這個熱潮(感覺筆者在寫的時候,朋友圈已經很少有人在分享了)。如何吸引新用戶,對于老用戶又如何讓其持續購買,即如何增加產品自身的生命力是這款產品需要深入挖掘的。
此外,薄荷英語并非強調自己的App端,而是借助微信平臺,通過公眾號和微信群的方式觸達用戶(微信日活過10億,半數用戶使用時長超過90分鐘),依賴與微信這種超級平臺的方式也是值得探討的(這里有個問題,微信也有小程序,為什么薄荷英語沒有使用小程序,而是公眾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作者:瑪麗娟,微信公眾號:瑪麗娟娟有話說
本文由 @瑪麗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您好,可以加一下您的私人微信嗎,我也是UI轉產品,有很多困惑想要請教您